以基层就业为导向的医学本科生就业能力提升对策的研究
2012-01-29陈翔
陈 翔
(浙江中医药大学,浙江 杭州 310053)
一、医学本科生就业能力基本内涵界定
最早提出大学生就业能力这一概念的现吉林师范大学的郑晓明老师,他认为,大学生就业能力是指大学毕业生在校期间通过知识的学习和综合素质开发而获得的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求、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身价值的本领。本文所探讨的医学本科生的就业能力应该特指医学专业本科生群体,在校期间习得或拥有的职业胜任力,并能为今后职业获得、职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综合素质能力[1]。本文主要参照ASTD(美国培训与开发协会)的相关研究成果,结合医学本科生自身特点,概括了医学本科生的就业能力主要包括:(1)基本工作能力,包括阅读、写作、口头表达、外语和计算机技能的应用、记忆、逻辑等能力;(2)专业技能,主要指完备的医学专业知识、熟练的临床技能等等;(3)沟通能力,主要能擅长与各类人群进行有效沟通,特别是与病人之间的沟通,擅于倾听与回应,擅于处理紧急事情;(4)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包括能较快时间适应工作环境、人事环境;(5)团队协作能力,包括能迅速融入集体,明确集体目标,有顾大局、弃小利的胸怀和认知;(6)创新能力,能在工作岗位上触类旁通,创新工作思路、工作内容、工作方式等。
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用人需求与目前医学本科生就业能力现状的矛盾分析
1.针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用人需求的调查。
课题组在杭州市区8个行政区和杭州市下辖5个县(市)共抽取了5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地方卫生院的100位主管人事的工作人员及中心主任作为调研对象,根据医学本科生就业能力的内涵界定,开展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所需医学人才的能力结构”调查工作,研究方法以问卷法和电话访谈法为主。具体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对近几年招聘的本科生的工作表现大部分表示满意(满意度占70%),同时认为医学本科生较欠缺的能力主要是医患沟通能力、环境适应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对医学人才的能力要求主要集中在有过硬扎实的医学基础知识和基本动手能力、有较强的医患沟通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有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等。
2.目前医学生就业能力现状调研。
本课题组以浙江中医药大学的200名医学本科生(大四年级)做了“医学本科生就业能力现状”的调查问卷,发现目前医学本科生对就业能力的认知较浅薄。近50%的医学本科生回答不出除医学专业技能之外的其他就业能力,近60%的学生在在医院实习或见习时不愿意主动与病人沟通。近58%的学生认为“精湛的医术”是与病人建立良好关系的主要因素,只有10%的学生认为自己有创造力,58%的学生认为“获得良好学习成绩,争取拿到奖学金”是大学里最重要的事情。
由此可见,医学本科生重医学技能学习、轻人文素质培养的现象较严重,与社会接触、到实际工作岗位去锻炼的主观愿望并不太高,人际交往方面只适应与同学、同龄人之间的交往,而面对病人则比较束手无策,甚至到达了“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境界。因此,从医学本科生就业能力现状而言,他们基本完成了学校要求的医学教学内容,具有良好的医学专业技能,具有计算机一级、英语四级等基本技能,但较欠缺人际沟通能力、环境适应能力、工作创造力、职业发展力、团队合作力等能力。
两份调研表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对人才能力的需求和目前医学本科生自身最具备的就业能力是存在显著差异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所需要的医患沟通能力、团队合作力、工作岗位适应力等能力,正是目前医学本科生所缺乏的。岗位需求与求职人员存在着人职不匹配的现象,久而久之会形成医学本科生就职心态变差、缺乏工作主动性,更不能谈及个人职业发展,最后将影响基层医疗工作的快速发展。
在接到编报实施方案的通知前,项目建管单位应与设计单位加强沟通协作,做好项目区的工程勘察、测量等基础资料收集及实施方案编制的各项准备工作,一旦经费落实,立即编制上报;提前做好自筹资金落实、群众投工投劳组织协调和施工占地协调等各项准备工作,为项目顺利实施创造条件。
三、医学本科生就业能力不符合基层医疗单位要求的原因分析
1.主观原因。
(1)医学本科生的就业意向是重城市医院、轻基层医院。虽然医学生就业现实决定大医院对医学本科生的需求基本饱和,但医学本科生向往去大医院工作的意愿仍未改变。这么多本科生对大医院趋之若骛,大医院自然就青睐成绩最好、工作能力最优秀的医学本科生,这就给医学本科生造成一种误解,认为只有成绩好,才是有可能留在大医院里的敲门砖,使得医学本科生一味追求学业上的成绩,而忽视了个人其他能力的培养。
(2)对医生职业所具备的能力的认知偏差——重技能,轻人文。医生是一个专业性非常强的职业,是必须掌握有关医学知识,获得相应执业上岗症的求职者才有资格应聘医生。但职业的专业化要求又给医学本科生带来第二个误解,认为只要学好“医术”,就能当上医生,甚至当好医生。这也是医学本科生普遍认为医学专业知识和临床技能的学习重于人文素质和沟通能力培养的重要原因[2]。
(3)对基层医疗单位的了解甚浅。医学本科生在校学习期间大部分时间在学校,实习时间在学校指定的教学医院,很少有机会接触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他们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认识还存在着规模小、硬件条件差、工作机械琐碎、个人职业发展空间不广等偏见。由于很多医学本科生不了解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目前的发展状况、今后的发展方向、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内部工作情况。他们在主观意识上就抗拒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用他们自己的话来说,去基层工作,是没有办法的出路。
2.客观原因。
(1)医学院校以“生物医学模式”为基础的教学培养模式仍未根本性改变。目前全国医学本科生的学制基本是5年,培养的模式基本沿袭了“生物医学模式”的“三三式”,即医学生的课程设置主要分为公共基础课、基础医学课、专业医学课三大块,医学学习进程主要分为基础学习、临床见习、临床实习三大步,课程设置紧紧围绕医学学科为中心[3]。这种教学模式虽然强调学科的系统性,但忽视了学科的社会性和心理性,授课老师以完成学校制定的教学目标为重任,忽视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相结合,更缺少将教学内容与提高医学生就业能力相结合,所以医学教师的授课方式以灌输型为主,学生学习的方式以背诵记忆型为主,检验教学成果的方式以闭卷笔试为主。同时,这样的教学模式让广大医学生就误认为只要学科专业课程学得好,其他课程并不重要,因此他们在思想上就轻视人文素质类课程[4]。
(2)大部分基层医疗单位仍无法承担医学院校的教学任务。各大医学院校在遴选教学实习医院时主要是根据自己的教学目标,综合考虑该医院的规模、相关科室设置、带教老师的教学水平等条件,目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因自身客观条件有限,能成为医学本科院校教学实习基地的可谓凤毛麟角。医学本科生实习、见习都在较大规模的城市医院里,他们在临床学到的知识、技能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所需要的知识技能也并不相符,这也造成了很多医学本科生在校期间不了解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业后不适应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一个重要原因。
四、提升医学本科生面向基层就业能力的对策建议
提升医学本科生面向基层的就业能力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生主体、学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三方面的共同重视和努力,作为医学人才培养主体的校方,课题组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作为工作抓手:
1.建立以提升医学本科生就业能力为核心的就业能力植入式教学模式。
所谓就业能力植入式教学就是指各授课教师能将各类就业能力的提升方法与所教知识紧密结合,让学生在学知识的过程中获得就业能力。这就对我们医学本科生的教学工作者提出很高的要求。
(1)教育者自身要树立正确的教书育人的观念。要将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医学本科生作为自己教书育人的主要任务,改变目前很多专业教师只管教书本知识,不管教的知识有没用、所教的学生能不能就业的育人现状[5]。因此,我们广大医学生教师要主动了解目前医学本科生的就业现状,了解国家最新的医改政策,学习相关就业职业理论知识,重视学生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等就业能力的培养,将专业课教学与培养就业能力紧密结合,开展就业能力“植入式”教学。
(2)教育者要采用更有效、更新颖的教学手段以提高教学效果。比如应用PBL教学、案例讨论、模拟实训、项目任务完成等新型教学方法,不仅保存和提高学生们的学习热情,更有意识培养学生各种就业能力,同时也强化了学生对培养就业能力重要性的正确认识能力。
(3)主管教学工作的领导者们要研究适合提升医学本科生就业能力的每阶段教学重点。比如大一、大二阶段,学生们主要以适应大学生活、学习基础医学知识为主,那么在这个阶段,可以重点提升学生们的基础就业能力,比如在学习专业基础知识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环境适应的能力,启发并挖掘学生创新的能力等等;大三大四阶段,医学本科生进入专业知识和临床接触的阶段,这个时候就加强医学生专业技能的培训、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基层医疗中常见病的处理能力的培养等等;大五阶段,医学本科生进入临床实习阶段,这个时候主要是检验学生自身就业能力储备的阶段,教师更多的做一名观察者和指导者,让医学本科生在实习阶段熟悉医院工作流程,为学生们就业打下良好基础。
2.建全医学本科生全程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医学本科生对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业仍存在着抗拒心理,因此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重点应放在:
(1)要帮助医学本科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以积极主动的心态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去工作。要让学生们明白到基层工作,不仅是时代的要求、服务社会的要求,更是一名优秀医生的成长成材的必经之路[6]。
(2)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系统理论教学,利用就业指导课和专题讲座等载体,让医学本科生们了解职业生涯的相关理论,思考个人职业发展的规划,清楚就业能力的结构组成,学会对自身就业能力的评估,从认为“医术技能为医学生学习核心”的错误认知向“培养就业能力全面发展的复合型医学人才”的科学认知所转变。
(3)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团学活动等大学生校园活动载体,重点培植医学本科生的沟通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提高他们的人文综合素质。比如可以举办医患沟通模拟演练活动,对一些医患矛盾案例开展伦理性讨论,崇高医德医风宣讲活动等等。
(4)培养医学本科生职业迁移能力。医学本科生求职有一共性,就是就业目标高度一致,就业渠道严重单一让医学本科生放弃做医生似乎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这虽然与医学职业的高度专业性有关,但另一个原因是很多医学生虽然不喜欢从事医生的职业,却有“除了做医生,还能做什么”的无奈,因为基础就业能力的欠缺,很多医学本科生认为转行从事其他职业有困难。
3.积极探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教学合作模式,创造医学本科生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学习、体验的机会。
目前医学本科院校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交流仍比较欠缺,医学本科院校应主动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立密切关系,可以通过建立见习基地、临床基础技能培养基地、教学合作单位等途径,利用寒暑假等时间定期输送医学本科生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去体验和见习;也可以定期派专家对基层医疗工作进行指导和交流,一方面增强基层医疗卫生的诊疗水平,一方面也可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教学功能。
[1]郑晓明.就业能力论[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2,21(3):91-92.
[2]丁建飞,朱 慧,陈 镭.浅析医学生就业能力培养[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34-135.
[3]秦莉红,张涛,刘 成,等.新医改体制下医学生就业指导探析[J].职业时空,2011(1):145-146.
[5]吕 春,赵忠明.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医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对策[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1):57-58.
[6]吕振波,张 晋.教育大众化时期医学生就业问题透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9(3):249-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