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职业教育研究中质性研究的质量判断标准

2012-01-29赵蒙成

职教通讯 2012年10期
关键词:质性研究者职业

赵蒙成

论职业教育研究中质性研究的质量判断标准

赵蒙成

质性研究具有与定量研究不同的逻辑和质量判断标准,而职业教育及其研究也具有自身的特点与要求。从二者的契合点出发,职业教育研究中质性研究的判断标准应特别重视建立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之间的互信关系,设置足够时间的研究周期,促使研究结果及时接受实践活动的检验,促进科研与教学的实质性结合等问题。同时,它对研究者的综合素质提出很高的要求。

职业教育;质性研究;质量;人文关怀

我国职业教育的研究越来越趋向于科学和严谨,而质性研究方法在职业教育研究中的应用也日益广泛。质性研究方法与定量研究具有本质的不同,用来判断定量研究优劣的标准常常是信度与效度,而这些标准用来衡量质性研究的优劣却不适切。对于如何判断质性研究的质量优劣,学界已有一些探讨。然而,作为一种社会生活事件,职业教育具有自身的独特性,目前对于职业教育中质性研究质量的判断标准还没有系统的探索,这无疑是促进职业教育的研究健康发展急需解决的一个课题。因此,本文拟对职业教育研究中质性研究质量的判断标准进行初步的探索。

一、质性研究的逻辑与优势

质性研究已成为社会科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研究方法,然而学界对于何为质性研究方法还存在着不少分歧。从质性研究与定量研究区分的角度,本文采用我国学者陈向明所下的定义:“质的研究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1]

在总体研究逻辑的层面上,研究的设计与方法可以划分为质性研究与定量研究两类。对于社会科学的研究而言,质性研究方法具有自身的特点,或者说是自身独特的优势,主要表现为:(1)生态效度高。任何社会事件都发生在特定的时空环境中,其制约因素、发生发展的过程、结果与影响等都具有某种程度的独特性。虽然从历史的角度看社会事件具有一定的规律,但每一个具体事件其实都是不可复制的。因此,要真正理解一个社会事件,把握其情境要素与动态过程,理解行动者与环境的意义,寻求解决问题的路径,研究者就需要身临其境,在真实的研究环境中进行探索与解释。质性研究强调在真实的、自然的环境中展开研究,特别重视现场研究或田野研究方法的运用,从研究方法对理解社会事件的适切度而言,质性研究方法无疑具有很高的效度。定量研究的提倡者常常批评质性研究的效度与信度不高,研究结果难以迁移,然而,一方面,质性研究不刻意追求研究结果的可迁移性,理解特定事件的意义、解决事件中的独特问题是其根本旨趣,另一方面,定量研究——其典型的方法是实验室研究——抽去了社会事件所赖以发生的情境,肢解了事件发生环境的整体性,忽视事件的动态过程,试图以确定的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关系来解释社会事件,这种研究的结果其实更难以迁移,不仅迁移到类似情境中的事件上很困难,即使对于所研究的特定事件,其解释力也有限。另外,质性研究遵循的是归纳逻辑,要求研究者在归纳现场获得的资料的基础上得出结论,而定量研究遵循的是分解—还原的逻辑,在预设研究假设的基础上展开研究,而研究假设可能与实际问题不符。因此,在社会科学的研究中质性研究总体上效度更高。(2)收集数据的手段多样化,更能适切社会事件的复杂性本质。社会事件是复杂的、变动不居的,不仅其过程不断发展变化,而且其影响因素众多,因果关系以及其它类型的逻辑关系错综复杂,事件的参与者是活生生的、具有多向度的人,对事件意义的解读也没有统一的、确定的标准,对问题的解决常常是依据临时的、情境性的策略。所有这些都决定了对社会事件的研究必须综合采用多种收集资料的方法。质性研究通常采用的收集资料的方法包括如开放式访谈、深度访谈、参与式或非参与式观察、文献分析、实物分析等,这些方法不仅是多样的,而且是深刻的,还具有随研究过程而变化的特点,比较适切对复杂的社会事件的研究。质性研究不排斥问卷调查,但一般不强调、不依赖量表或其他测量工具。定量研究主要使用实验的方法收集数据,致力于寻求社会事件中的因果关系,高度依赖数量化的测量,这把对复杂的社会事件的分析与处理简单化了,其方法显得手段单一。(3)研究过程渗入研究者的思想、态度与情感,研究者对社会事件的理解更深刻,同时也更具有人情味。定量研究对客观的研究工具如实验仪器、测量量表、统计技术或统计软件等依赖度很高,同时要求研究者应尽量持客观中立的态度,不能把自己的思想与感情带入研究过程,以免影响研究结果的“客观性”。从理论上讲,定量研究追求研究过程的可复制性,即不同的研究者在同样的条件下、使用相同的研究工具研究同样的问题,得出的结论应该是一致的。这样,研究者本身就被抽象为单纯的理智执行者,仿佛是台具有精密计算能力的计算机。相反,在质性研究中,研究活动对客观的技术依存度不高,而研究者本人却成为了研究的工具。研究者必须长期深入研究现场,全身心地投入,去体验、思考、感悟社会事件,研究者的经历、经验、兴趣、情感、思想观点、知识技能等不仅不能被排除在研究过程之外,相反,这些对于理解社会事件、解决所面临的社会问题恰恰是十分重要的,研究者的素质对研究的实施十分重要。质性研究是对人的研究,其最终目的不是收集冷冰冰、干巴巴的数据,而是为了解释社会事件,理解事件参与者内心的意义,并努力开发策略去解决实际社会问题。因此,质性研究对研究者的定位更符合研究社会事件的需要。另外,由于对仪器、测量与统计技术的要求不高,在不少情境下,质性研究的研究者并不限定于专业的研究人员,可以说,只要具备一定的经验、知识与技能,特别是对要研究的问题有浓厚的兴趣,能够用“心”去做研究,那么,非专业研究人员的普通人也能够从事质性研究。(4)研究者与研究对象的关系密切,研究具有较为强烈的人文关怀。在定量研究中,研究者与研究对象是疏离的,研究对象仅仅是研究者所使用的被试,换言之,研究对象在某种程度上是被当作“物品”看待的,研究者与研究对象之间是“目的—工具”的关系。质性研究却非常重视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之间的互动关系,认为只有通过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之间的互动才能理解后者的行为,才能对社会事件提供意义解释。因此,在质性研究中,研究者与研究对象之间是主体间性的关系。质性研究强调研究者应致力于和研究对象建立亲密互信的关系,关注研究对象的观点、情感、利益、需要,以及他们的历史传统、文化习俗、所处的社会环境,等等。研究者应多做换位思考,对研究对象应持平等、尊重、理解、包容的态度。在质性研究中,研究者还要考虑研究者个人及其与被研究者的关系对研究的影响,要重视研究中的伦理道德问题。总体上质性研究比定量研究具有更多的人文关怀。(5)研究结果的报告更具可读性。由于定量研究对测量与统计的高度依赖,其研究结果的报告中不可避免地包含大量的专业术语、专门概念、公式、图表等,导致非该专业领域的研究人员很难看懂。可以说,定量研究的表达早已形成了一套高度专业化的语言符号系统,脱离了日常语境,使非专业人员深感晦涩、抽象、深奥难懂,从而影响了研究结果的应用。质性研究的结果表达以语言文字的叙述为主,是通俗的、有血有肉的文字描述,不强调专业术语、概念、图表等的使用;表达不仅展示研究结果,而且对事件进行较为具体的描述,显示事件的起因、过程、结果、环境,等等。这样,研究结果对于非专业人员不仅是可读的,而且是可以理解的。因此,定量研究可以说是一种“精英”的研究,而质性研究在某种程度上则是“平民”的研究。

二、质性研究质量的判断标准

传统上常常从客观性、可测性、简易可行等几方面来判定一项研究的质量高下,如果使用了测量,那么最常提到的指标就是信度与效度。信度是指测试结果是否稳定可靠,即使用相同指标或测量工具重复测量相同事物时,得到相同结果的可能性;效度则是指测量工具能够测出其所要测量的特征的正确性程度,效度越高,即表示测量结果越能显示其所要测量的特征。然而,这些评判研究质量的标准是在自然科学的研究范式下针对定量研究而言的,对于质性研究则不适用。在质性研究中,即使考虑研究的效度,其含义也区别于定量研究中的效度概念。定量研究假设研究对象是一个客观的实体,只要研究者遵循一定的方法和操作程序就可以保证获得可靠的数据和研究结果,定量研究中的效度是对研究方法本身的评估。然而,质性研究认为客观的、固定不变的实体是不存在的,研究是一个主体间不断互动的过程,因而质性研究的效度是用来评价研究报告与实际研究相符程度的一个指标,即研究结果和研究的其它部分——包括研究者、研究的问题、目的、对象、方法、情境等——之间的一种一致性。判断一项质性研究是否“真实可靠”,意思是指判明该研究结果是否“真实”地反映了在某一特定条件下某一研究人员为了达到某一特定目的而使用某些研究方法对某一问题进行研究的活动,如果某一质性研究的效度较高,那么是指该研究结果的表述再现了研究过程中所有部分、方面、层次和环节之间的协调性、一致性和契合性。那么,对于质性研究,通常如何判断其质量优劣呢?

关于质性研究的质量判断,林肯和古巴(1985)提出了15条原则:(1)中立。研究者的思想、观点、感情、兴趣、经验等可以带入质性研究的过程,然而,这不等于研究者可以不尊重事实,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任意的解释甚至曲解。研究者应有意识地控制个人的偏见以及主观臆测,确保在事实的基础上进行推论与解释。为了做到这一点,研究者应组成课题组,不同的研究者应相互提醒、纠错,这是很有帮助的。(2)长期参与现场。质性研究依赖于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之间建立紧密互信的关系,依赖于二者之间真诚的互动。因此,研究者不仅要进入现场,而且需要较长时间留在现场,全身心地参与现场中的活动,以便与研究对象建立密切的关系,并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思考、体悟事件的意义。一般来说,在质性研究中,研究者深入现场的时间不应少于12周。(3)持续观察。质性研究需要追踪式的、持续较长时间的观察,如果在现场对事件的观察不足,仅仅依靠几次问卷调查,这种脱离现场的研究收集的信息不足采信。(4)同侪检验。对于研究的结果,应与其他研究人员所做的类似研究的结果进行比较,以确定研究的可靠程度与存在的问题。(5)三角检验。应把研究结果与来自其他来源的信息进行比较,虽然这些信息不是严谨的学术研究的成果。(6)研究对象检验。研究者应就研究结果询问研究对象,让研究对象来判断研究结果的真实性与可信度,并尽量听取他们的建议。(7)资料的结构化与理论化。对于收集来的资料,应通过适当的分析、编码来进行抽象概括,形成不同层次的类别和概念,并能把这些概念相互联系起来,形成一种结构,并尝试用这种结构化的理论去解释社会事件的意义。(8)理论假设。所提出的假设或理论是否具备坚实的资料基础?如果所收集的资料有所变化,假设是否也随之而变了?(9)研究结果报告的完整性。报告是否涵盖了全部的研究过程与结果?还是仅仅提供了几篇学术期刊上的论文?(10)反向个案分析。研究者在进行概括、建构理论时,有时会遇到与提出的类别或概念相反的事件,对于这些资料,研究者是否给予了深入的分析?(11)细致描述。对所研究的事件或现象的描述是足够详细的吗?(12)参照文献适当。质性研究常常要参阅不少文献资料,研究者所参考的资料是适切的吗?(13)收集数据的手段的多样化。研究者是否采用了多种手段收集必要的资料与信息?(14)循环式概括。研究者在思考、整理后期获得的资料时,常常会对前期的资料有新的发现和感悟。在这种情况下,研究者是否会重新分析原有的资料,并给予新的概括?(15)反思。研究结束后,研究者对整个研究过程和全部的研究结果是否进行了有深度的反思?[2]

以上的15条原则从研究者与研究对象的关系、研究过程、研究资料的分析与概括、研究结果的表达与检验等角度指出了质性研究应当注意的问题,即提出了评判质性研究质量的标准。笔者认为,除以上的评判原则外,有一条标准还应该特别强调,即诚实。虽然质性研究理论上更有人情味,更具人文关怀,然而,如果研究者忽视研究过程中的伦理道德问题,反而可能比定量研究给研究对象带来更大的损害。因此,研究者必须从内心里尊重被研究者,理解、包容甚至欣赏他们的观点与行为,这样才能深刻理解社会事件及其行动者。另外,研究者对所收集的资料的分析、解读与概括也要本着诚实的态度,努力防止被自己的好恶或偏见所左右,这不仅是获得真实可信的结果的需要,也是尊重研究对象的一种表现。

三、职业教育研究中质性研究的优劣评判

把质性研究方法应用于职业教育的研究,并不是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研究领域,职业教育中的质性研究与其它领域中的质性研究具有诸多共同的元素与特征。另一方面,作为一种社会事件,职业教育又具有自身一些明显的特点,对职业教育中质性研究质量的判断,必须以职业教育的特点为基础。概括地说,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具有如下的显著特点:(1)职业学校的生源较差,学生的素质与普通中学或高校相比相对较低。职校学生不仅学习成绩较差,思想品德方面的发展水平也不尽如人意,存在一些消极的心理。据调查,职校学生存在的消极心理依次包括减负心理、失落心理、孤独心理、依赖心理、角色转换与适应障碍,等等。他们普遍遭遇到情感困惑等难题,谈恋爱、厌学等现象较为普遍。[3](2)职业教育是文化科学知识与职业工作技能紧密整合在一起的教育。职业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而且职业教育中的书本知识也更具有实用性。学生在职业教学中不仅需要逻辑思维,也需要具身思维。如果把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进行对比,就更能看出职业教育的特征:“从教育目标来看,职业教育主要是使受教育者通过学习,能够获得所学专业的从业资格,以就业为主要目标,而普通教育是使受教育者获得生活和生产所应具备的一般知识,德智体全面发展,以升学为主要目标。从教育内容来看,职业教育是对受教育者进行从事一定职业所需要的知识技能的教育,其内容范围非常宽广,几乎可以涵盖社会的各个行业,而普通教育是以基础科学为主要内容的教育,其内容范围相对狭小。从教育的实施机构来看,职业教育可以由教育部门、厂矿企业等相关机构来实施,而普通教育主要由教育部门举办的学校来实施。从教育过程来看,职业教育侧重于受教育者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而普通教育则侧重基础理论的学习。”[4]特别需要强调的是,职业教育的办学机构不再局限于学校,企业、行业、社会和个人也广泛参与到职业教育中。职业教育注重实践性教学,提倡在职业岗位分析的基础上,以能力的培养为中心。(3)职业教育的研究也具有自己的特点。与普通高校的科研不同,职业院校的科研应植根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介入企业急需解决的技术问题。职业院校的性质和实力决定了其科研重点应放在应用性的研究上,重在帮助企业解决生产中碰到的具体技术问题,一般不进行纯理论的研究,不求体系的完整性。职业院校的科研还要在教学实践和社会实践中进行,而不是钻进实验室搞理论创造、学术研究,应为满足企业转化高新技术产品和技术革新的需要服务,还可以承担企业生产技术改造和新产品开发等任务。[5]

基于职业教育及其科研工作的特点,职业教育中的质性研究要达到预期的效果,除应符合上述的各项标准之外,还需要重点注重如下几方面的问题:(1)研究者不仅要具备丰富的研究经验与高超的研究能力,还应具备多方面的知识与能力。质性研究中,研究者的经验与感悟对于能否得出有价值的研究结果非常重要,研究者需要在自身经验的基础上去体验、思考所研究的社会事件。对于职业教育的研究而言,如果研究者不具备动手操作的经验,那么对于诸如实训教学、校企合作、教师面向企业开展的应用性研究等活动将无法开展深入的质性研究,对于这些活动的观察与感悟将是浅层次的,甚至是隔靴搔痒;如果研究者不具备较强的理论研究能力与深厚的研究经验,质性研究可能会局限于对实践活动、操作细节的描述,无法获得对事件的深层次理解,无法体察事件对于参与者的意义。因此,像职业教育需要“双师型”的教师一样,职业教育的质性研究对研究者也提出了很高的素质要求,研究者既要具备理论研究的经验与能力,更应拥有从事操作活动的经验。当然,作为研究者个体,要具备多种经验与能力可能是困难的,那么,建立合理的、健全的研究团队对于职业教育的质性研究显得尤为必要。研究团队在专业知识背景、研究的能力与经验、年龄、职称、所述单位等诸多方面都应多元化,能力形成优势互补,克服单个研究者可能存在的不足,从而保证职业教育的质性研究能够顺利开展。(2)研究者应特别重视与研究对象建立密切的关系。如前所述,职校学生的素质不容乐观,部分学生的心态可能是消极的、难以揣摩的,还有部分学生可能存在与人沟通、交流上的困难,研究者如果不能让学生理解和支持所开展的质性研究项目,就可能引起他们的不配合或抵触。另外,职业教育的开放程度较高,企业、行业、社会和个人等都可能参与职业教育,成为职业教育的主体,也就可能成为职业教育质性研究的对象。不同群体的人具有不一样的秉性、经历、观点、利益等,职业教育质性研究的对象比较复杂。这些因素导致研究者不容易与被研究者建立紧密合作的关系,可能要付出加倍的努力,也决定了研究者必须高度关注研究中的伦理道德,重视与被研究者建立互信互利的密切关系,从思想与行为上充分尊重被研究者,否则,职业教育中的质性研究就失去了赖以开展的基础。(3)研究的周期应适当。由于职业教育的复杂性、多元性与综合性,以及研究者与被研究者建立紧密关系的困难与不确定,职业教育的质性研究周期不能太短,应给予研究者充足的时间,使他们能够与被研究者多层次、多方位地长期交流,从而取得被研究者的信任、理解和支持,同时,也使研究者能够用心去观察、体悟职业教育中事件的意义。当前不少人认为职业教育的研究应具有“短、平、快”的特点,把职业教育的研究定位于松散的、小规模的研究,设定的研究周期比较短,其实,这对于职业教育中所开展的质性研究是不合适的,会影响研究的深度与质量。(4)研究结果要征询被研究者的看法,还要接受实践的检验。职业教育的性质决定了其质性研究的重要宗旨之一是实用性,因此,在职业教育的研究中,对资料的分析不一定需要精准的概括,也不强调很高水平的抽象与理论建构,研究报告也不一定要求系统,但研究结果常常需要具备即时的应用性。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职业教育的质性研究的实用性重于逻辑性。换言之,在职业教育的质性研究中,对结果的评判不一定强调同侪检验、三角检验,但研究对象的检验非常重要,研究结果一定要征求被研究者的意见,以检验其可信度;更重要的是研究结果应接受实践活动的检验,应在实际应用中及时评估、完善研究结果。这是职业教育的质性研究与普通教育中的质性研究的一个显著的区别。(5)要注重研究的综合性,注重研究与教学的结合,强调教学与科研的实质性结合。普通高校办学的一项原则是科研与教学相结合,职业院校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结合更为直接和紧密,但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原则往往受到冲击。一些职业院校的专任教师热衷于做横向课题,从事企业的产品开发与推广的研究,而这类研究常常与其所从事的教学无关,科研活动与教学完全分离,导致科研不仅无助于教学,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对教学造成了损害。因此,职业院校的科研应提倡、重视质性研究的价值,关注科研活动的人文价值,不能只盯着物质生产领域的研究,同时,衡量质性研究的质量应该考察研究项目与教学的结合程度,确保科研活动有利于教学。科研活动与教学的结合应是深层次的、实质性的,科研成果应为职业教育教学的改革提供创新性的观点和新鲜的材料,研究过程也可以向学生开放,吸收学生参与课题研究,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也有利于提高职业院校的层次与教学质量。总之,重视科研对教学的贡献、重视质性研究的综合性也应是衡量职业教育中质性研究质量的一项指标。

[1]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12.

[2]Isadore Newman:A Conceptualization ofMixed Methods:A Need for Inductive/Deductive Approach to Conducting Research[A].Presented at the AnnualMeetingof the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in New Orlearns,LA,April,2000:8-10.

[3]侯敏.职校生心理特征调查[J].教育与职业,2008(7):51-52.

[4]高权德.对职业教育本质属性的再认识[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9):19-21.

[5]唐锡海.高职科研工作的特征与原则[J].教育与职业,2006(29):36-37.

On the Quality Judging Criterions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Zhao Meng-cheng

Qualitative research possess its logic and quality judging criterions differing from quantitative research,and the vocationaleducation also possess its featuresand requires.Based on the jointsof the two conducts,judging criterions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should focus on the inter-trust relations between the researchers and research objects,enough long research time,timely examining the research resultsby practice,essential integratingbetween research and instruction,italso requires thehigh synthetic qualitiesof researchers.

vocationaleducation;qualitative research;quality;humanistic concern

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9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职场学习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研究”(项目编号:DJA090262)

赵蒙成,男,苏州大学教育学院、应用技术教育研究所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学习科学、职业教育比较。

G710

A

1674-7747(2012)10-0028-05

[责任编辑 金莲顺]

猜你喜欢

质性研究者职业
肿瘤科护士对临终护理体验的质性研究
女性自杀未遂患者自杀动机的质性研究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高等教育中的学生成为研究者及其启示
研究者称,经CRISPR技术编辑过的双胞胎已出生。科学将如何回应?
职业写作
研究者调查数据统计
我爱的职业
维医治疗涩味黏液质性风湿性关节炎85例
医生注定是研究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