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课题研究的本科生跨专业实习模式探索

2012-01-28叶勇

中国医学教育技术 2012年5期
关键词:本科生课题考核

叶勇

华南理工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制药工程系,广州510640

对本科生就业单位的调查表明,无论是重点院校还是普通院校毕业的本科生,普遍存在着动手能力差、专业面窄、创新能力弱等问题[1]。因此,近年来各高校对本科生培养途径都作出了许多的思考和探索,如实行学分制、双学位制、主辅修制等,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学生学习其他专业的要求[2-3]。这在一定程度上挖掘了学生的兴趣及专业潜能,鼓励了他们的学习热情与积极性;不仅有效地促进大学生知识结构的平衡与拓展,而且使他们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中更有优势,省去了学生转专业的困难,使得高等教育更富予挑战性与充实性。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本科生转专业也在多个高校开展,且逐年有所增加[4]。虽然转专业是学校主动适应社会需求,提升学生专业兴趣的一种举措,但是转专业同时也带来一些弊端,如学科不平衡、学生转专业后学习跟不上等问题[5]。因此,学校在优化资源配置、完善转专业制度、加强学生专业认识教育的同时,还需要积极推进高校人才培养方式的改革。该研究就是为了促进本科生跨专业流动、提高学生组合创新能力、促进其就业,而做出的积极探索。

1 跨专业实习的理论基础

组合创新理论,即按照一定的技术需要,将两个或多个相关或非相关技术因素巧妙地组合,可以创新性获得统一整体功能的新技术产物[6]。据统计,在现代技术开发中,组合型成果已占全部发明的60%~70%[7]。

华南理工大学以工科为主,对于本科工科人才的培养,除了要学习和掌握必要的基础理论知识以外,进行科学研究和工程应用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也相当重要。这关系到培养的工科人才是否具备科学研究、工程设计与应用、实践创新的能力,也关系到他们能否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与建设的有用之才。因此,实践环节的跨专业培养对于工科本科生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就显得尤为重要[8]。在实践环节中,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在本科生的整个培养计划中所占比重大,对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作用也重大。跨专业本科生实习,对于其创新能力的提高非常有益。因为跨专业学生具备了组合创新的基础,他们可以把原专业的理论知识、研究方法和手段用于新学科的研究上,实现有机整合,达到创新的目的。但是跨专业本科生也存在不足,主要是新专业的知识面不系统,对新专业的研究方法不熟悉等。因此,如何取其所长,避其所短,达到组合创新的目的是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

2 跨专业实习的目标

结合课题研究以及跨专业实习活动,使大学生成为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宽广的视野、较高的综合素质和一定创新意识的工程技术人才,同时具有“应用型”、“综合性”和“高层次”的特点。所谓“应用型”就是能够熟练运用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一专多能,不仅具备该专业工程素质,而且也了解、掌握相关专业对该专业的要求。所谓“综合性”是具备良好的沟通交流能力、团队工作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同时具有高尚的人文精神、自然伦理道德以及严格的职业操守。所谓“高层次”就是通过实验区的培养,学生能够从事大型复杂化学工程的设计工作和专业的基本研究工作。

3 跨专业实习采取的措施

3.1 选择参加实习的专业

根据企业的性质选择专业。如该次实习单位为中药制药企业,涉及到制药、化工等领域,故选择制药工程专业、化学工程专业学生,进行跨专业课程研究和实习。

3.2 调整教学计划

由于目前课外研究、毕业实习和生产实习为不同课程,涉及不同专业,各专业在完成该专业所学课程后再进行实习,所制定的教学计划并不完全一致,即在时间和课时数上存在一定差异,需要进行课程调整。本次实习将课外研究、毕业实习与生产实习融为一体、同时进行,在实习基地上完成该课程。考虑到各专业的差异,需将实习设置在一个合理的时间段,既能满足前面所提到的这些前提,又能使该时间对于两个专业的学生来说都合适。本次实习确定在第七、八学期,因为此时学生基本上完成了专业课的学习,课余时间较多。

3.3 改革教学形式

在跨专业课题研究和实习的指导中,改变教师“个体”指导的模式,构建了以指导教师为主、联合指导教师为辅的“群体”指导模式。同时聘请实习基地企业的工程师为二级指导教师,协助指导各专业本科生解决在课题研究和实习中所面临与生产相关的问题。这样在学生的课程设计中,集中了“群体”的智慧,整合了教学资源,优化指导教师队伍,确保了课程设计的高质量。

分配两个专业的学生组成团队,使各自专业的学生都能真正参与到团队活动。指导教师采用团队的教学形式,将一项任务分成几个步骤进行详细规划,宏观掌控任务进度。

3.4 选择研究课题

本科生课题选择均来源于实际工程,每年由实习基地提供10余项实践课题供学生选择。设计课题不仅涵盖该专业绝大部分的专业领域,具有较强的综合性,还与工程实际相结合,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同时还与该专业的发展趋势与前沿科技紧密联系,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创新性。由指导教师将课题发布到相关专业班级,由各专业学生报名选择,再由指导教师确定具体参团学生名单。

3.5 团队成员

指导教师团队由项目组人员和实习基地人员组成。鉴于该模式需要来自不同专业的教师相互配合,就必须考虑到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水平、教学经验等方面的匹配,只有教师愿意并能够在知识结构、教学能力、工作态度上达到较好的匹配度,才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学生团队则每5-10人组成一个团队。来自不同专业的学生知识背景不同,专业基础有所差异,大多数情况还是以自由组合为主,列出一份备选名单,在项目初期若有特殊情况,可以对成员进行调整。

4 实习过程管理

对跨专业本科生的课题研究和实习实现有效的衔接,对学生在此过程中的学习、安全进行有效的管理,对通过跨专业课题研究和实习的本科生进行有效的考核,均是保证实习质量的关键。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4.1 以指导教师为团队开展课题设计

指导教师指导多专业学生组团开展课题研究,并就研究中的问题及时开展讨论,互相补充研究资料,协同完成课题研究,使学生体验了企业的工作方式和生产的全过程,提供实战环境,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素质,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4.2 采用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方法开展工作

除各专业指导教师针对该专业进行指导外,每周指导教师团队集中指导一次,以保证课题设计的整体性,确保研究质量。创新团队课题设计,为学生工程意识和能力培养提供了实战机会。团队研究项目的复杂性、涉及专业知识面的广泛性、配合协调工作量大等,都需要各专业学生协调配合。通过调查研究、查阅文献和收集资料、方案论证、分析比较、归纳整理、互补提高以及不断探索、勇于创新等环节,学生经历了走向工作岗位前的演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将大大提高。

4.3 实行学校与企业共同管理模式

学校对学生的专业知识、基本技能进行考核,对课题设计和实习进行技术把关,确保毕业学生的质量。企业对学生进行生产技能的培训,对生产安全、学生实践技能进行把关,共同提高人才的培养水平。

4.4 建立一套适合的考核体系

4.4.1 实习前的各专业知识考核学生课题研究要求在两个专业的学生能掌握各自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如果前面知识掌握得不够扎实,则可能导致该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无法实现,甚至在实习过程中出现障碍,无法顺利开展下去。因此,需要对各专业学生进行该专业基础知识的考核。可由指导教师团队命题考核,考核不合格者不能加入跨专业实习学生团队。

4.4.2 中期阶段性考核指导团队教师对于课题的立题和前期实验进行评价,对各阶段进行跟踪考查。指导团队教师需仔细把握学生的研究方向、立题的基本(即专业的结合点)以及课题的研究进展。可以通过不同侧重点的考核来避免同一组学生各成员间成果相互抄袭的问题,实施有效的监督。

4.4.3 课题研究和实习总结考核针对课题的内容、方法、结果和创新点,以及实习的成果、经验的总结等,指导教师团队组织有关专家进行答辩和考核,并进行评定成绩,以此作为课题成绩依据。在考核评定上,由于该课程涉及两个专业的学生,应从各自专业的角度进行考核评定,对一项共同完成的任务分别给每个学生进行考核评定,实现考核的公平性、准确性。

4.4.4 学生创新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的评价应建立一套学生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评价方法。通过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的平时表现、研究课题的创新点、实验结果的创新性对其创新能力进行评价;通过学生在课题研究和实习过程中的合作方式、相互帮助的程度,以及利用其他专业知识解决问题的层次和水平对其团队协作能力进行评价。

采用结合课题进行跨专业本科实习,为跨专业学生提供了一个综合创新的实际操作平台,改变了目前学生只在该专业领域企业实习的局面;为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和创新能力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并为综合培养方式的建立提供了基础。实习过程管理是提升质量的关键。跨专业实习的成功实行,要求由校企共同管理,指导教师团队对各阶段进行监督,实行阶段性考核,并建立一整套切实可行的考核办法和创新评价方法。

[1]张一鸣.关于提高大学生动手能力的几点思考[J].文教资料,2010,(11):225-226

[2]钱怡.高等院校辅修专业/双学位制度的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0,(3):2

[3]王珑玲.大学生跨专业辅修走俏校园[J].中国青年研究,2008,(7):118

[4]徐兆学.高校新生转专业的原因及应对策略[J].广西教育,2009,(9):15-16

[5]曹霞.高校学生转专业问题的深层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09,(131):13-14

[6]简召全.工业设计方法学[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33-44

[7]李书文.论组合创新与创造性人才培养[J].高等理科教育,2003,(1):81-83

[8]马岚,吕红胤.创新型工科人才的培养[J].当代青年研究,2010,(11):31-33

猜你喜欢

本科生课题考核
One Heath视角下昆明市高年级本科生抗生素认知与行为
内部考核
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
第一次写课题
“Without Contraries is No Progression”: Contraries in William Blake’s “The Sick Rose”
An Analysis of the Absence of Maternal Care in The Bluest Eye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
“十三五”医改的新课题
公立医院 如何考核?
行业特色院校本科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