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贝娄小说《赫索格》中两性关系的文化象征意义

2012-01-28文前国

枣庄学院学报 2012年3期
关键词:贝娄传统文化

文前国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 应用外国语学院,广东 深圳 518055)

1976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美国文学泰斗、犹太作家索尔·贝娄于2005年4月5在马萨诸塞州去世,享年89岁。他的去世是世界文坛的巨大损失。贝娄一生出版了多部重要的作品,包括《晃来晃去人》(1944)、《受害者》(1947)、《奥吉·马奇历险记》(1953)、《雨王亨德森》(1959),以及《赫索格》(1964),《赛姆勒先生的行星》(1970),《洪堡的礼物》(1976)和拉维尔斯坦(2000)等。他的作品表现了深度的人文关怀,对当代人的生存进行了深入地描述。长篇小说《赫索格》即是这样的作品,描写了小人物在处理两性关系中的困惑,作者借赫索格之名,对如何构建一条和谐的两性关系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真实地再现了现代人的苦闷与迷惘,追寻和探索,具有典型性和普遍性。研究贝娄的作品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分析《赫索格》中两性关系的主题,必须结合当时的文化背景来进行研究。

主人公摩西·赫索格是位学识渊博的大学历史教授,研究领域为思想史,发表过《浪漫主义和基督教》等高水平的著作。在他人生春风得意之际,由于不安于现状,他离弃了传统本分的前妻戴西,娶了年轻貌美却野心勃勃的马德琳为妻。由于他的第二任妻子马德琳和他最信赖的朋友瓦伦丁·格斯贝奇私通,他被像撵一只野狗一样扫地出门。他失去了家庭,也失去了心爱的小女儿,这使他的精神受到极其沉重的打击,几近崩溃。在众叛亲离之际,女友雷蒙娜却时时陪在他身边,为他疗伤。

在《赫索格》这篇小说中,男人和女人间的冲突和交融构成了故事的重要组成部分。作者浓墨重彩地描述了赫索格和他的第二任妻子马德琳之间的两性战争,这场失败的婚姻让他痛苦,处境艰难。但与此同时,小说也向读者展示了他和其他若干女人的持着若即若离的关系,有开心也有悲伤。所以赫索格的痛苦和悲哀来自于他不知道如何处理包括马德琳在内的女性之间的关系,是两性关系的悲哀。虽然对这种两性间的恩恩怨怨的深层含义的理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这种两性关系的现状理解为典型的60年代的中场阶级家庭的悲哀,是当时的女权文化运动带来的对个体和其家庭生活的巨大的冲击。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逐步发展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头号经济强国,经济的繁荣带来思想意识的觉醒,形成了文化和思想大碰撞,资本主义世界强调的思想自由、平等、博爱的观念深深地影响着每一个人,尤其妇女阶级。随着妇女思想解放和经济独立,她们逐渐摆脱了对男性的依赖,一股强大的妇女解放运动如火如荼地展开。女权运动发展迅猛,传统的价值观念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引起传统的以男性为主导的家庭观念的破裂,妇女不满足现状,要走出家庭,这就势必导致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男性的反对,妇女要进一步确定自己在工作中的地位就必须奋起反抗,争取自己的权利。两性关系的战争不可避免,新的两性的相处之道需要重新构建。

《赫索格》中的两性关系主要是指赫索格与三位女性的关系,分别是第一任妻子戴西,第二任妻子马德琳和现任女友雷蒙娜。他与戴西的离婚和与马德琳的结合代表着传统文化与价值观受到了新兴文化的冲击。赫索格想要脱离传统的束缚,对新兴文化充满好奇与向往。赫索格与马德琳之间的战争是传统男权社会的大男子主义和女权运动影响下女性权利意识苏醒后的女权主义之间的斗争,可以理解为传统文化与新兴文化的正面交锋,对新的社会文化现象的理解和接受还需要时间。最后他与兼具传统与前卫的情人雷蒙娜的关系,代表着传统和现代的融合,在传统与现代的男女关系是良好两性关系的希望。

赫索格与戴西离婚而转向马德琳象征着传统文化承受到新兴文化的剧烈冲击。赫索格的第一任妻子戴西贤淑,稳重,是传统文化的象征。在他们的婚姻期间,赫索格始终处于两人关系的中心地位,戴西扮演着妻子和母亲的角色。她的生活以赫索格为轴心,将他的个人生活照顾地妥妥帖帖,将他们的家庭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条,尽量不让家庭琐事打搅他;在极度困难的条件下陪他完成了他的浪漫主义的宏篇巨著《浪漫主义和基督教》,赫索格也因此获得了各种各样的荣誉。这样,他在不惑之年,他发表了作品,享受着受人尊敬大学的教职,事业成功,春风得意,赫索格心里上处于高度的优越感。这种传统的两性关系看似稳定,但在平静的表象下也有一丝不和谐。赫索格就像他的父辈一样,他习惯了女人围绕男人转,心安理得地享受着妇女带给他们的一切。其实没有贤惠的戴西,他也不可能诸事这么顺利。在传统的男性主导的社会里,女人们的功劳就往往被磨灭,她们所做的一切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妇女的地位没法和男人相提并论,大多数处于家庭的边缘地位。在传统的犹太家庭里,这种男尊女卑的思想更加严重。另一方面,赫索格是一位有思想的知识分子,感受到了当时新文化的冲击,所以与其父辈又有所不同,他不满足于安逸的现状,要脱离这种传统的没有激情和新鲜感的生活。所以后来赫索格与戴西离了婚,娶了野心勃勃的马德琳为妻。

赫索格与戴西的婚姻破裂代表旧的两性关系和家庭观念的破碎。因为社会在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变化,赫索格也要追寻自己的新生活,热衷于猎艳和猎奇,年轻貌美的马德琳令他陶醉,重新感受到了青春的活力。新文化运动带来巨大的冲击下,赫索格离开戴西转而追求年轻貌美的马德琳,这种转变象征着传统文化受到了新的文化的强烈冲击,他想要屏弃传统,对新文化充满了好奇与渴望。

赫索格和马德琳的惨烈婚姻关系象征着传统和现实的剧烈对抗。赫索格和马德琳离婚象征着两种文化的剧烈碰撞的结果,是由于他对新文化思想消化不良和对传统文化的留念导致的。赫索格与马德琳结婚,是因为他想提高生活品质,满足人的更高的精神需求,可是现实并未如他所愿。他想耕耘在思想界,成为一名学者,但是马德琳并没有提供给他安定的生活,他没法安定地完成自己的研究项目。他的婚姻生活糟透了。她尖刻易怒、治家乏力、挥霍无度、生活混乱、红杏出墙。最后,他将赫索格像垃圾一样抛弃了。失败的婚姻造成了极大的失落感和挫折感,强烈的异化感,让他觉得全世界都抛弃了他,并将个人的悲哀夸大化。他觉得社会是冷漠的,律师刚愎自用,商人专横,精神病医生可恶,牧师虚伪,政治家腐败,家人,朋友,律师,姻亲,前妻,儿子都疏远了他。婚姻的失败让他的个人生活一团糟,让他感到无助,他必须适当调节自己适应新的变化。他开始尝试和不同的人交流,试着理解自己的现状。给朋友津卡发电报,到了纽约,去到那个他曾经给与帮助的老友家去寻求一份自信和尊严,同时也慢慢揭开自己的心结。

赫索格想和人接近、交流,但结果往往是离他们更远,不过现实生活中他找不到挽救危机的办法,他就求助于深刻内省,写信成为他诉说的渠道。躲在乡间小屋里,他不断疯狂的给所有人写信,不论认识的还是不认识的。这些信是一种治疗精神压力的方式;也是他认识真理,去接受现实的方式。是对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反思。他一刻不停的从一个朋友转到另一个朋友,从一个地方转到另一个地方,这是典型的探索之旅。婚姻的失败让赫索格承受着心灵的折磨,同时也促使赫索格不断成长,慢慢接受现实而不是莽撞地去孤注一掷,去暴力报复自己的敌人。

其实,马德琳并非如赫索格眼中那样十恶不赦,不可救药。她是女权运动的代言人而已。在60年代妇女运动风起云涌之际,弗吉尼亚·伍尔夫的《自己的一间屋子》,贝蒂·弗里丹的《女性的奥秘》和西蒙娜·德·波伏娃的《第二性》风靡全美。也许是影射这种运动,贝娄将马德琳塑造成一个女权主义者。她是博士生,也是高级知识分子。不过,马德琳是新时代的女子,她小了他丈夫整整一代人,更像是他的女儿,所以他们存有代沟,摩擦是难免的。马德琳像崇拜父亲一样崇拜赫索格,所以一心要成为他的妻子,她要的是一个成长的榜样和指路明灯,她那蠢蠢欲动的女性自我发展的思想火苗需要有人浇油,并不希望自己像小鸟一样被囚禁在笼子里供人玩乐,受人保护。她需要独立,需要自己成长,可是她成长的土壤依然不是和肥沃,就像她儿时得不到父爱一样,她也无从赫索格这里得到想要的父爱,赫索格不希望马德琳拥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学术,自己的事业,他还是希望马德琳能够向戴西一样以自己为轴心,让自己能潜心进行学术研究。但是马德琳不是戴西,她是新时代的女性,更为激进,更为现代,她不仅和别人讨论学术问题,她还要去完成自己斯拉夫语的研究生课程,最后还谋取了一份教职。马德琳之所以需要自己独立,是因为赫索格能给与的仅仅是夫妻之情,赫索格沉迷于她的美貌,享受和她花样繁多的性爱,这些让她非常失落,既然不能从赫索格这里获取她所需要的父爱和精神指导,和赫索格一样,她就要挣脱婚姻的束缚,将自己的目光投向了和自己一样平等的实利主义的社交明星,从他那里获得平等的待遇和真心的交流,他们才是心有灵犀。

她对家庭生活、特别是对传统妻子角色感到不满。她顽强地反抗赫索格代表的父权和夫权。她开始追求学问,追求自己的事业,尽管招致了赫索格的不满,在后者看来,马德琳的抱负是取代他的学术地位,这是对他的权威的挑战。但是现代女性已经不满足于传统角色了,她们在维系家庭的同时也能有自己的事业。赫索格潜心研究的是人类的思想史,很显然对当代史研究的没那么透彻,还没有完全准备好来迎接这场妇女运动,对之影响力的重视也不够,所以他的第二次婚姻以失败告终,并且后果也很严重。赫索格教授在和第一任妻子离婚前拥有较高社会地位和较体面的教职工作,处于家庭的中心地位,一直扮演着一个家庭救世主的角色,一旦他被自己所追求的婚姻击败,心里即不堪重负,精神上软弱无力,陷入了深深的危机中难以自拔,他冲动地想去暴力报复马德琳和格斯贝奇,幸好,当他看到后者给他自己的小女儿琼妮洗澡时的温情一面,就放弃了报复的念头。

赫索格与马德琳的婚姻生活并不如意,象征着新旧文化的剧烈碰撞,他还没有准备好如何迎接这场新文化运动。他的强烈的挫败感导致的报复心理是不甘失败的传统男权主义和犹太民族性驱使。赫索格的苦闷源于他对新文化消化不良。赫索格想离开传统的生活却又舍不得这种温暖的窝,就像一个想长大,想出去闯荡的孩子,一面想向世人昭示自己已经长大成人,另一方面却又舍不得自己母亲温暖的怀抱和家的安逸,走的不是那么决绝。他的这样一种心态也导致了马德琳的婚姻中的种种摩擦。

与雷蒙娜的新恋情预示着他必须拥抱现代却不抛弃传统。赫索格与雷蒙娜的新恋情预示着新的和谐的两性关系的希望。这种两性关系文化里既拥抱现代却不抛弃传统。赫索格历经种种磨难,最后还是回到雷蒙娜这里疗伤。想到雷蒙娜,就想到了她的性感和魅力。雷蒙娜是个会体贴人的成熟中年妇女,渴望和赫索格建立一个宁静的家。雷蒙娜有真正的家庭感情,他很赞许这种感情。雷蒙娜兼有传统的美德和现代的时尚,她温柔美丽,持家有道,受过良好的大学教育,拥有自己的事业,在纽约开了一间花店,经济独立,有戴西的贤惠,却不像马德琳那样挥霍无度。她既不会像戴西那样完全以赫索格为中心,也不会像马德琳那样激进,追求绝对的独立和霸权。所以雷蒙娜是较为理想的伴侣,尽管和雷蒙娜的关系虽然不是那么一帆风顺,也是分分合合,这也是一个受了伤的人的一种正常的反应,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绳。他试着接受她。在故事的最后,赫索格在出了车祸拒绝了哥哥威利的要请后,还是满心欢喜地在自己的乡下老宅迎接这位女朋友的到来,现在他不给任何人写信了,内心得到了些许的平静,准备迎接新生活的开始。虽然曾经精神失常,但没有过去的毁灭就没有凤凰涅磐,他得到了重生。无论赫索格最后是否和雷蒙娜结婚并幸福地生活在一起,读者也无从得知,但是可以肯定,这也是赫索格对爱情的一种尝试,抱着接受的态度。

雷蒙娜是传统和现代的象征,是希望的象征,他们的和谐关系昭示了要处理好两性关系必须拥抱传统也不摒弃现实。经过深度地自我调节和深刻的自我反思,赫索格勇敢面对并接受新女权运动和妇女解放所带来的社会现实,尝试拥抱传统和接受现实,探索新的两性相处之道,重新拥抱爱情共筑和谐的两性关系。

赫索格的故事就是一个寻找和谐两性关系的故事,具有典型性和时代感。贝娄通过《赫索格》以及其他的小说对文化冲击下的两性关系从进行了诠释和深入地探讨,细致地刻画了主人公对这种冲击的不适和反感。赫索格对两性关系的理解经历了从排斥传统到热恋现代到最后既拥抱传统也不摒弃现代时尚,认识的心路历程上经历了一个接受——抛弃——再接受的过程。不过故事的最后,主人公为追求新的生活,与自己心爱的人心灵相通,历经种种磨难,慢慢自我改造,接受现实,最后拥抱生活,结局是美好的,人生不过如此。赫索格是现代人自己生活的缩影,因为他在自己的生活中总是出现这样和那样的问题。赫索格和女人的关系史也是的一部自己成长史。这是一部女人的成长史也是一步男人的成长故事。两性关系的文化解读就是一部文化的发展与交融史。在新旧文化交融之时,接受现代也不能抛弃传统。

参考文献

[1]米兰达·弗里克,詹妮弗·霍恩斯比著,肖巍, 宋建丽,马晓燕译. 女性主义哲学指南[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2]宋兆霖.索尔·贝娄全集(十四卷版)[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3]唐碧莲.透过女权运动的发展历程探析索尔:贝娄不同创作时期的女性形象塑造[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6,(3).

[4]谭浩洁.从《赫索格》看两性之间的爱与战争[J].理论观察,2006,(6).

[5]张群.男人世界中的女性——论索尔·贝娄小说中的女性形象[J].外国语,2002, (6).

猜你喜欢

贝娄传统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谁远谁近?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索尔·贝娄的婚姻
索尔·贝娄创作中的“大屠杀”阴影及其反思
索尔·贝娄作品中的圣经原型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