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水土不服的“福袋”

2012-01-28冯洁

浙江经济 2012年2期
关键词:福袋新潮商家

文/冯洁

文化融合已成为世界各国普遍追求的目标。只是在传统文化根深蒂固的作用之下,许多外来的新鲜玩意、新潮事物往往在无形之中被异化了,失去其本有的意义

关于新年的好彩头,世界各国都有不同的求乞方式。美国人习惯于在大街小巷摆满玫瑰花,在对美的赞赏中迎接新年;法国人喜欢喝光家中的余酒,期许新的年景;中国人则热衷大摆筵席,在吃喝之间除去过去一年的晦气;日本的庆祝方式甚为特别,在年后百货商店营业的第一天,男女老少便排起长队抢购一种名为“福袋”的商品。

在日本,商家新年第一次营业,往往会将各种商品塞满一个纸袋或布袋——“福袋”,以优惠的价格出售。“福袋”的价格往往为一万日元至几万日元不等,约合人民币800元至几千元。“福袋”里面的商品属统一类型,比如服装或包。依照传统,其内容不会事先公开,人们买回家之后迫不及待地打开福袋,随着里面的宝贝被一件件掏出,惊喜也一个个涌现。销售“福袋”,商家图个开门大吉;购买“福袋”,人们借此讨个好彩头。如此,已成为日本的一种习俗。

经过无数个年岁,“福袋”对于日本民众的意义,早已超越了商品本身,对于购买“福袋”的消费者而言,“福袋”带给他们的最大意义,恐怕还是附加在其身的惊喜。哪怕是打开之后少了些酝酿已久的惊喜,购买“福袋”的那份“好彩头”也是不可抹煞的。这就如同中国人于新年前夜齐聚于寺庙,争先恐后地等待第一声钟鸣,也在于给来年找到一些心灵诉求。只不过,“福袋”对于日本民众的重大意义,到了中国内地似乎也失去了“年味”。

擅长于效仿的中国商家,这几年开始在国内销售“福袋”,北京、上海等地皆有类似促销,结果却是生意惨淡。即便是一个几百元的“福袋”,多少也会让消费者为之踌躇。原因并非“福袋”这一促销手段有多么拙劣,更大程度上恐怕还是“福袋”这东西,在中国顶多算个舶来品,水土不服是自然的。当“福袋”沦为一件普通的商品,其背后所代表的“惊喜”与“彩头”也早已被中国消费者们抛诸脑后。

不仅仅是“福袋”,任何不融合于国民文化的事与物都难逃被冷落的命运。与世界他国相比,中国可谓是一个文化性格迥异的民族。保守、求稳的心态,自几千年前流传至今,并没有弱化的迹象。甚至是自诩新潮、追求前卫的年轻一代,骨子里透着的仍然是一个“稳”字。求稳怕输、不敢冒险,成了大多数国人的心理写照。褪去了“好彩头”的“福袋”,历经了“中国化”的过滤,国人对其的判别标准似乎只剩下了“实惠”与否。即便是在物价飞涨的大环境之下,人们对于几百元一份的“福袋”依然是望而却步,权因“求稳”心理作祟。

当然,这种文化层面的水土不服,并非存在于所有中国人之中,在中国的香港、台湾等地区,“福袋”却颇受欢迎。台湾是一个遵循中国传统文化颇为细致的地区,至今许多语言习惯、文化内涵都传承着中国古时的传统。然而,在这样一个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践行得比中国内地更甚的地区,“福袋”这一商业促销形式却大受欢迎。港澳台地区由于长期受殖民国以及当局文化影响,在文化认知与生活习惯方面,都已产生一些变化。无论是在文化的开放性还是包容性方面,港澳台地区都更甚于内地。

在“地球村”的预言之下,文化融合已成为世界各国普遍追求的目标。只是在传统文化根深蒂固的作用之下,许多外来的新鲜玩意、新潮事物往往在无形之中被异化了,失去其本有的意义。恰如西方的圣诞节、复活节,除了沦为中国的情人节,从中似乎找不出其他更深刻的寓意;“福袋”亦如是,除了经济上实惠与否的纠结,也变得毫无深意。

猜你喜欢

福袋新潮商家
中国人不骗中国人
No.4 快手电商:已帮助至少50万线下商家恢复生意
福袋来喽
轻松一夏
新潮婚纱秀
DIY“猴”有福袋
吃零食没有罪!新潮零食令你美丽又健康
春节黄金周陕西省商家揽金二百一十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