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毕业生实际就业收入的性别差异:分布、成因与对策
2012-01-28唐红娟
唐红娟
大学毕业生实际就业收入的性别差异:分布、成因与对策
唐红娟
目前对大学毕业生实际就业收入性别差异的系统性研究缺乏。大学毕业生实际就业收入存在明显性别差异,且有扩大趋势。在教育层次、就业行业、职业岗位、学科专业和实习期等方面,男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收入高于女大学毕业生。就业期望收入的性别差异、行业职业的性别隔离和用人单位的性别歧视等是导致大学毕业生实际就业收入性别差异的主要因素。加强女大学毕业生创业就业教育,完善公平就业的制度建设以及优化性别平等的社会文化环境,减少对女性的性别歧视是缩小男女大学毕业生实际就业收入差异的关键。
大学毕业生;实际就业收入;性别差异;创业教育
一、研究背景
已有大量的研究表明,就业领域广泛存在着性别差异,与男性相比,女性普遍较难就业,就业成本较高,就业层次较低,提升机会较少,同薪资或同岗位下雇主更愿意雇用或提升男性等。据福布斯中文网资料,在2010年财富500强企业中,只有15.7%的女性在董事会有席位,即使是依照法定程序合格当选的女性,也有10%以上没有实际担任企业董事。在很多行业与岗位中,女性晋升的机会很低,企业最高层几乎没有女性,男性占绝对主导地位,这一现象在高科技领域以及金融保险业中尤为突出。相应地,在收入分配领域也存在着性别差异。美国妇女政策研究院提供的统计数字显示,全职女性与男性平均年薪的比例,2007—2009年分别为77.8%、77.1%和77%,三年平均为77.3%,这意味着全职女性平均每年比男性要少赚取22.7%。经美国著名财经网站24/7华尔街研究,2011年美国性别收入差距最大的10个行业依次是金融和保险业、专业和技术服务、健康护理和社会援助、非耐用品、耐用品、公用事业、信息、公共管理、批发业和零售业。在这些行业中,女性周薪分别是男性周薪的79.5%、79.3%、78.5%、75.8%、75.8%、74.9%、73.8%、71.8%、65.9%和62.2%①数据来源于Aman Singh:《性别收入差距最大的10个行业》,http://www.forbeschina.com/life/review/201104/0009044. shtml,2011-04-26。,女性明显遭受薪金不公平歧视。即使在政府部门中,女性赚取的薪金也比男性少。另据英国IT行业机构Intellect发表的一篇报告称,该行业中女性的薪酬比男同事少,而且这个差距还在不断扩大。
近年来,随着中国内地收入差距不断扩大,收入分配和不平等问题成为研究热点,人们普遍承认存在着城乡差异、地区差异和行业差异,但对于收入性别差异还存在不少疑问和争议。20世纪90年代以来,为数不多的经济学者和社会学者研究了中国收入性别差异问题。例如,2003年,Shu&Bian发表了名为《Market Transition and Gender Gap in Earnings in Urban China》的论文,调查研究了全国城镇居民收入的性别差距及其与市场化程度的关系,结果表明中国的收入性别差距并没有扩大。作者认为,相对于男性,女性的经济社会地位没有显著的趋势性变化,收入的性别差异与市场化程度无关。[1]Gustafsson、Li和Terry在《Income Inequality and Public Policy in China》专著中,比较了1995年和2002年全国城镇居民户抽样数据,证实收入的性别差距在持续拉大,并指出导致差距拉大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女性劳动力下岗失业的比例远高于男性。[2]2004年,张展新在《市场化转型中的城市女性失业:理论观点与实证发现》一文中,分析了城市女性的失业问题,认为经济改革增强了劳动力市场的性别歧视,导致城市男女在工资报酬方面有差异。[3]郝大海和李路路于2006年通过对2003年全国综合社会调查资料的分析,发现市场化水平的提高缩小了收入的性别差距。[4]2008年,李春玲和李实在《市场竞争还是性别歧视——收入性别差异扩大趋势及其原因解释》一文中,对经济改革或者说市场化改革对性别收入差距产生的影响和性别收入差距变化的趋势及其原因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出了20年来性别收入差距在显著增长,市场机制是导致改革最初10年性别收入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而性别歧视是最近10年性别收入差距更重要的影响因素的结论。[5]Liu、Pak-Wai等人在《Sectoral Gender Wage Differentials and Discrimination in the Transitional Chinese Economy》一文中,认为由于男女劳动力的人力资本差异导致的性别收入差异长期存在,而由于性别歧视引起的收入性别差异会趋于下降。[6]
针对大学毕业生这个特定的就业群体而言,人们普遍认为相比男大学毕业生,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但涉及男女大学毕业生就业收入的文献不多,仅有朱平2009年在《大学生首次就业期望收入的调查分析》一文中,对一所重点大学和一所公立本科院校大一、大二、大三学生的首次就业期望收入进行了较系统的调查,得出的结论是性别因素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期望收入影响显著,总体上看,女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期望收入普遍低于男大学毕业生。[7]类似的结论也只是散见于与大学毕业生就业相关的其他主题的文献中,收入问题只是所研究内容其中一个很小的方面。
可见,目前中国学术界较忽视收入的性别差异问题,对收入性别差异的变化趋势和原因解释还存在争议,有限的研究或是针对城镇男女性或是针对农村男女性的,而针对大学毕业生实际就业收入性别差异相关问题的系统性研究非常缺乏,作为收入分配领域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应该引起必要关注。本文想要考察的是:大学毕业生在实际就业收入方面是否存在性别差异?如果存在,这种性别差异近年来的总体变化趋势如何?造成差异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如何缩小差异?本文通过梳理相关研究,借鉴有关文献资料,考查大学毕业生实际就业收入性别差异在总体、教育层次、行业职业等方面的分布情况,解释成因并提出政策建议,以期弥补这一领域研究的欠缺与不足,对于实现男女同工同酬,消除收入分配领域中的性别不平等,提高整个收入分配领域的平等化程度和公平水平等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二、大学毕业生实际就业收入性别差异:分布
(一)总体趋势
根据《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09)》,总体上,2005年全国大专程度的女生工资与男生工资的比值为80%,大学本科及以上程度的这个比值为83%。分析Mycos公司的2009—2011年《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报告》,从中可以看出,即便在女大学毕业生占优势的专业中,男大学毕业生的实际就业收入也全部高于女生,这说明可能存在着同工不同酬的薪资歧视。同层次、同专业男女大学毕业生的平均月薪最大差距近800元。2010年6月,北京大学教育学院“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研究”课题组对全国14个省份的28所高校进行了第四次大规模问卷调查,统计结果表明,大学毕业生的平均月起薪为2331元,男大学毕业生的为2459元,而女大学毕业生则为2144元,平均每月相差315元,与上次调查相比,收入性别差距在进一步拉大。甚至有些地方出现女大学毕业生“零工资就业”的极端现象。叶文振等人对用人单位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签约单位愿意支付给男大学毕业生的工资水平平均要高出女大学毕业生10.9%。[8]上述资料表明,在大学毕业生实际就业收入方面的确存在性别差异,女大学毕业生的实际就业收入普遍少于男生,而且总的变化趋势是收入性别差距在扩大而不是缩小。
(二)行业分布
比较2010年Mycos统计的本科男女毕业生平均月薪最高的前10位行业,同一顺位男女大学毕业生的平均月薪差别较大,男生的都在3000元以上,而女生的仅第1位达到这一指标,且低于男生的第10位水平;男女生前10位行业月薪的均值分别为3352.9元和2681.4元,每月相差达到671.5元;即使在储蓄信用中介、中央银行、其他金融投资业和司法、执法部门(公检法)4种相同的行业中,男女月薪也有差异,女生平均月薪比男生分别少348、450、601和660元;从本科男女生从事比例最大的前5位行业可以看出,女生多在幼小初教育、住宿等第三产业从事服务工作,男生主要分布在采煤、道路建筑、制造等第二产业以及高技术设备维修保养业。与男性大学毕业生相比,女生毕业就业行业的技术含量较低,收入较低;即使在同一行业就业,男女大学毕业生实际就业收入的性别差异也较大。
(三)职业分布
根据Mycos的调查结果,比较本科男女毕业生从事月薪最高的前10位职业,男大学毕业生的平均月薪均超过3000元,而女大学毕业生符合这一指标的有3项,其中的1项还低于男大学毕业生的第10位;男女大学毕业生月薪的均值分别为3614.7元和2925.2元,相差近700元,不计其他因素,年薪相差8300元左右;即使在销售代表(医疗用品)、个人理财顾问、金融服务销售商、出纳员和房地产销售经纪人5种相同的职业中,女大学毕业生平均月薪也比男大学毕业生分别少166、342、84、333和626元。本科男大学毕业生从事比例最大的前5位职业分别是采矿和地质学工程师、输电线安装者和修理技术员、安装、维护和修理工的辅助工人、测量技术员和机械维护技术员,女大学毕业生的则依次是幼儿园教师、职业护士、注册护士、小学教师和收银员。总的来说,在从事职业的科技含量方面,男大学毕业生比女大学毕业生高,导致了薪资收入水平男大学毕业生也高于女大学毕业生。可见,大学毕业生实际就业收入在职业分布上也存在性别差异,即便从事相同职业,女性也面临就业收入性别不平等。
(四)教育层次分布
《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09)》表明,所受教育程度越高,男性和女性实际就业收入的差异就会越小,但差异不会消失。而2011年2月发布的广东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白皮书①全名为《2010年广东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白皮书》,由广东省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发布。显示,2010年该省本科生的平均月起薪为2250元,专科生的为1592元,本科生比专科生高出四成以上。不仅起薪本、专科生有别,还存在性别差异。男大学毕业生的平均月起薪为1916元,女大学毕业生的为1839元,相差77元。男女薪酬差距在本科生中更大,每月相差81元。因此,大学毕业生实际就业收入的性别差异在教育程度方面,各地区可能会存在不同趋势。但从全国情况来看,教育水平越高,男女大学毕业生实际就业收入的差异就会越小,教育程度低的大学毕业生面临程度较高的收入性别不平等,反之亦然。教育在缩小实际就业收入的性别差异方面具有显著作用。
其他方面也存在着大学毕业生实际就业收入的性别差异。例如,浙江大学曾调查显示,在就业企业类型方面,在事业单位或公务员领域,男女毕业生工作收入差别不大,但在三资企业和民营企业,大学毕业生起薪的性别差异就会比较大;同学科、同专业毕业大学生的实际就业收入,女毕业生总体上也要少于男毕业生;国家社保和人力资源部发布的经济较发达城市的工资薪酬价位表明,女性的工资薪酬明显低于同单位同岗位的男性,也就是说,即使女性位居和男性一样的岗位从事同样工作但获得的报酬却低于男性,且职位级别越高,收入性别差距越大;此外,在毕业后的实习期,雇主实际支付给女大学毕业生的报酬总体上也少于男生。
三、大学毕业生实际就业收入性别差异:成因
大学毕业生自身、家庭、学校、用人单位、市场竞争和社会传统观念与体制等多方面因素相互交织,相互作用与强化导致大学毕业生实际就业收入性别差异扩大趋势。
(一)直接原因:就业期望收入的性别差异
研究表明,就不同性别而言,女大学毕业生对首次就业收入的期望低于男生,两者存在显著差异。由于就业期望收入性别差异的存在,男女大学毕业生对自身价值的判断不同,在就业时所要求的最低工资有差异,在与用人单位的收入谈判中,女大学毕业生要求较低,直接导致大学毕业生就业收入实际上的性别差异。社会性别理论认为,女性在社会地位上低于男性,不是先天而是后天环境造成的,两性差距是社会习俗、文化不断培养和塑造的结果,社会性别偏见逐渐被接受,并形成“男主外,女主内”根深蒂固的社会性别角色定位。尽管女大学毕业生受教育程度较高,但因长期受社会传统、父母和他人性别观念的影响,不断认同自身的性别角色,择业时普遍倾向于不太重要、稳定性高、挑战性小、能兼顾家庭而且由生育等可能中断劳动引起的工资削减最小的职业。长此以往,女大学毕业生对自身、社会对女大学毕业生形成了一种社会适应性差,只能从事服务、教育等工作的偏见的刻板印象,限制了女大学毕业生的职业分布面和实际就业收入。就业形势严峻、技能缺乏、社会传统观念及教育偏见等相互作用,使女大学毕业生对自己缺乏信心,对求职岗位层次和就业收入不敢抱有较高期望,甚至有女大学毕业生认为只要有工作就好,不在乎工资,就业期望收入相应也比男生低。这是中国社会传统习俗和文化性别偏见的反映,也是导致大学毕业生实际就业收入性别差异扩大的直接原因。
(二)主要原因:行业职业的性别隔离
由于传统性别角色的定位、世俗的偏见或由来已久的习惯以及社会分层,在分配工作、财富和其他资源时,劳动力市场深受性别影响,层次高、收入高的工作,正规工作以及管理职位大多被分配给男性,而层次低、收入低的工作,家务、临时劳动等非正规工作以及级别低的岗位大多被分配给女性[9],由此女性较难进入与男性相同的行业和职业,即使在相同行业或从事相同职业,女性晋升的机会更少,从而出现行业就业的性别隔离。女性与无技能、无经验的群体尤其容易受到职业隔离,这方面女大学毕业生即是典型。就业市场上的职业性别隔离包括横向职业隔离与纵向职业隔离两个方面。横向职业隔离体现在男女大学毕业生在从事的行业和职业上存在明显差异,男性在科技含量、收入、社会地位较高的行业和职业明显比女性占优势,而女大学毕业生多聚集于服务性行业和劳动密集型行业,包括教育、服装、商业辅助服务等行业,而行业和职业层次越高,女大学毕业生所占比例越小。女大学毕业生不仅比男大学毕业生就业层次低,而且其职业面也较窄,被隔离在更广泛的产业和较高就业层次之外,工程师、专业技术人员等大都由男生担任。纵向职业隔离体现在同样的行业、职业和企业中,女大学毕业生晋升,尤其进入高级管理层的机会远远小于男大学毕业生,且职位越高,机会越少。即使在女性较多的职业中,高管人员仍然大多是男性。女性难以冲破单位的“玻璃天花板”。行业职业的性别隔离导致女大学生无缘从事层次和收入较高的行业、职业和岗位,是导致女大学毕业生实际就业收入普遍低于男大学毕业生的关键所在。
(三)重要原因:用人单位的性别歧视
用人单位的性别歧视更多表现为隐性的统计性歧视,即同等条件下,用人单位更愿招用或提升男性而歧视女性。由于信息不对称,准确预测个体的实际生产率较困难,要付出较大成本才能获得个体的全部真实信息,理性雇主会将某个群体的典型特征看成是该群体中每个个体特征,依据这种群体的“统计性”特征做出对个体的雇佣决策和工资决策,从而形成对不利群体或个体的就业或工薪收入性歧视。用人单位普遍认为男大学毕业生的工作效率比女生高,女大学毕业生将来的婚姻、生育、哺乳、抚养孩子、过多家务及早退休等因素会直接或间接增加劳动力成本,再加上雇主多为男性,不愿与女性一起工作。因此,用人单位普遍认为从平均水平上看,男大学毕业生比女大学毕业生更好用。但当用人单位将女性群体的一般特征强加于单个女性时,就会使一部分优秀女生被无辜排除在外,便产生了“统计性歧视”。尽管市场中不乏具有很高素质的女大学毕业生,但“统计性歧视”的存在,其中有部分女大学毕业生难以进入主流市场。用人单位对女大学毕业生的统计性性别歧视,导致女大学毕业生总体上比男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难度更大,提升的机会更少,实际就业收入也普遍比男生低。
四、结论与建议
在教育层次、就业行业、从事职业、工作岗位等不同方面,大学生就业收入的确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女大学毕业生的实际就业收入普遍低于男大学毕业生,差距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收入性别差异形成的主要成因有大学毕业生就业期望收入的性别差异、就业行业职业的性别隔离和用人单位的统计性性别歧视。大学毕业生就业收入性别差异是目前收入分配领域性别不平等也是整个社会收入不平等的一个方面,社会各界有必要给予足够关注。本文建议,首先,加强女大学毕业生创就业教育和培训。鼓励并教会女大学毕业生创就业[10],增强女生创就业技能与自信心,提高女生就业竞争力和就业层次,增加实际就业收入;其次,建立健全公平就业制度。建立专门反性别歧视法,完善公平就业、公平竞争的评价与监督机制,促进男女平等就业、同工同酬,消除因就业机会的性别歧视造成收入分配的性别差异;最后,优化性别平等的社会文化与制度环境,完善生育社会保障制度,促进家务劳动社会化,减少用人单位和社会各方面对女性的性别歧视,以便缩小大学毕业生实际就业收入领域的性别差异。
[1]Shu,Xiaoling&Bian,Yanjie.Market Transition and Gender Gap in Earnings in Urban China[J].Social Forces,2003,(4).
[2]Gustafsson,B.,Li,Shi&Terry,S.Income Inequality and Public Policy in China[M].Cambrige:Cambrige University Press, 2008.
[3]张展新.市场化转型中的城市女性失业:理论观点与实证发现[J].市场与人口分析,2004,(1).
[4]郝大海,李路路.区域差异改革中的国家垄断与收入不平等——基于2003年全国综合社会调查资料[J].中国社会科学,2006,(2).
[5]李春玲,李实.市场竞争还是性别歧视——收入性别差异扩大趋势及其原因解释[J].社会学研究,2008,(2).
[6]Liu,Pak-Wai,Xin,Meng&Zhang,Junsen.Sectoral Gender Wage Differentials and Discrimination in the Transitional Chinese Economy[J].Journal Population Economics,2000, (13).
[7]朱平.大学生首次就业期望收入的调查分析[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
[8]叶文振,刘建华,夏怡然等.女大学生的“同民同工”——2002年大学本科毕业生就业调查的启示[J].中国人口科学,2002,(6).
[9]Kabeer,N.Social Exclusion,Poverty and Discrimination:Towards an Analytical Framework[J].IDS Bulletin,2000,(4).
[10]唐红娟.创业型经济时代高校实施女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意义与思路[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8,(4).
责任编辑:贾春
Gender Gap of Employment Income of College Students:Distribution,Causes and Countermeasures
TANG Hongjuan
In lieu of the widening gender employment income gap amongst college students in China,systemic research into the matter is not enough.Female incomes are generally lower than male incomes,due to various factors such as gender expected income gap,gender industry and occupation isolation,and employers’statistical gender discrimination.In order to decrease gender discrimination and narrow the income gap,the paper recommends enforcing enterprise and employment education to female college students,perfecting the equal opportunity employment system,and optimizing social culture of female employment.
college students;employment income;gender gap;enterprise education
10.3969/j.issn.1007-3698.2012.03.021
2011-11-01
C913.68
A
1007-3698(2012)03-0114-05
唐红娟,女,中华女子学院管理学院讲师,金融学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金融体制改革和金融创新。100101
本文系2010年度北京市教委与中华女子学院共建项目“北京市女大学生就业与创业现状实证分析及政策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100045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