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分布形态及其融资模式差异分析
2012-01-28苟文峰
苟文峰
2008年全球新一轮金融危机加速了我国经济周期性和结构性调整步伐,国内外宏观环境变化对中小企业的冲击和负面影响不断凸显,特别是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正成为我国当前促进企业转型、拓展就业、稳定经济和实现共同富裕战略目标的重要制约因素,如何疏解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也是政界和学术界空前关注的热点问题。
一、关于中小企业融资研究的国内研究文献简评
近年来国内学者对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研究文献层出不穷,但概括起来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通过中小企业融资的国际经验比较,探讨我国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和外部环境的改善,侧重宏观制度安排分析;二是遵循现状—问题—对策的研究思路,提出破解中小企业融资的具体方法手段,强调直接面向中小企业融资服务体系的完善、金融产品创新以及中小企业自身经营管理水平的提升,侧重具体操作层面;三是从我国金融深化不足引致的金融抑制角度入手,探讨金融抑制对中小企业融资行为的影响,[1]强调减少国家对金融的管制和放松民营机构进入金融领域的市场准入条件。比较来看,前两方面成为国内学者研究的主流,部分学者从中小企业差异分布形态视角,对中小企业服务体系的建设机理与模式进行了探讨,并针对不同分布形态下的市场条件与组织环境的差异,探讨了政府和非营利性组织如何弥补市场服务供给失灵,[2]但未进一步从企业分布的形态差异来探讨如何疏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偶有文献涉及也仅限于基于产业集群的供应链融资管理分析。[3]总体来讲,国内学者大多是聚焦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共性研究,而忽略了不同区域、不同分布形态的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具体差异,解决方案不可避免存在一定局限性。本文尝试从中小企业形态分布差异性视角对中小企业融资的差异需求进行分析并提出疏解路径。
二、关于我国中小企业分布形态的划分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中小企业分布形态与所在区域的经济发达程度有一定关系。在发达国家,中小企业的分布形态主要体现为共生和集群两种关系,前者主要反映的是中小企业和大企业的关系,后者主要反映的是分工合作的中小企业在一定地域上的相对集中布局状态。[4]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区域性差异较大和中小企业绝对数量庞大,①本文根据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实际特点,借鉴国内其他学者的划分法,将我国中小企业分布形态划分为以大企业为主导的共生式分布、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集群分布和分布地域相对分散且尚未进入有序产业分工体系的离散分布三种。企业分布形态不同在很大程度上也决定了中小企业具有明显的异质性和融资需求的差异性、特殊性。为了表述方便,文中将这三种形态简称为共生式分布、集群式分布和离散式分布。
需要指出的是,三种划分是一种静态划分,只是侧重点不一样,三者之间存在一定交叉。共生式分布中可能存在集群式分布,前者不强调地理位置的集中,更强调大企业与中小企业间的相互依赖关系;集群式分布强调地理空间分布的集中和产业集群的形成,但集群中也可能存在未实质性进入产业链条的企业,在经济和技术上仍处于一种变相的离散式分布状态。
三、不同分布形态的中小企业融资需求特性分析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主要是银行间接融资和民间借贷,除了“短、频、快”的融资需求共性外,由于处于不同分布形态的中小企业总体上具有不同的地域空间分布特征和面临差异的外部环境,就决定了三种分布形态的中小企业有其自身的特殊情况和融资需求特性,并且共生、集群、离散三种分布形态的中小企业融资的困难程度总体表现为顺序递增。
1.共生式分布形态的中小企业融资需求特性
该分布形态主要是指在经济发达地区或围绕大城市及周边,中小企业依托大企业,双方形成互利互惠、共同发展的共生关系。大企业一般是处于产业链核心位置的龙头企业,可以带动整个供应链企业的技术水平的提升,具有良好的信用和融资能力;中小企业一般具备相对成熟的技术,管理相对完善,具有一定的内源性融资能力。基于供应链上的大企业和上下游中小企业之间的长期贸易关系,形成了以大企业主导的企业生态圈、市场信息互通和共享机制。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改变银行对单个企业的信息甄别方式和风险管理理念,将银行信用从大企业扩展到整个供应链,并融入上下游企业的赊购行为,从而增强中小企业的商业信用。银行对授信企业的风险评估也无须强调企业所处的行业、财务指标和担保方式等,而是强调企业的单笔贸易真实背景和供应链主导企业的实力和信用水平。这种授信业务具有封闭性、自偿性和连续性三大特征。[5]这对于缺乏融资渠道的中小企业而言,自然形成了一种特殊的供应链融资需求,也就是以信誉链为基础的企业筹资模式。目前,供应链融资在西方发达国家已得到普遍认可和广泛应用,在我国才刚刚起步,这也成为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瓶颈之一。
2.集群式分布的中小企业融资需求特性
该分布形态实质上是指以中小企业集聚为主体的产业集群,主要集中在城市和中小型工业园区。产业集群是指企业依据专业化分工和协作关系建立起来的,并在某一地理空间高度集聚而形成的产业组织,产业集群内部企业的目标具有一致性,单个企业追求个体利益的同时也有助于群体利益的实现,具有较强的规模和范围经济作用。这一特性客观上决定了集群式分布形态的中小企业与共生式分布形态的中小企业具有相同的供应链融资需求。但由于该类分布的中小企业个体规模均较小,财务制度不健全,信息透明度差,企业信用等级普遍偏低,重要的是缺乏行业领军企业的增信支持,再加上银行本身“贷大贷长”的偏好,很难满足中小企业“短、频、快”的融资特性需求,供应链融资在实际中很难实现,以股权直接融资就更为困难。据调查,在现实生活中,银行的授信对象有80%以上都集中在信用等级为3A和2A类的企业,而我国60%以上中小企业的信用等级均在3B或3B以下。这类企业自身财富积累较弱,内源性融资能力普遍较低,正规融资成本普遍偏高,更多转向民间借贷或担保、小额贷款公司。
3.离散式分布的中小企业融资需求特性
该类中小企业主要游离分散于县及县以下区域,基本上构成了县域经济的主要载体。该类企业的家族性管理特征明显,主要从事的大多是竞争充分的劳动密集型行业,生产技术落后,产品结构单一,特别是在我国内陆地区大量企业还处于手工作坊式经营状态,企业抗风险能力弱、稳定性差。据有关部门数据显示,我国30%的中小企业在2年内会破产,70%的中小企业在5年内会消失。[6]离散式分布的中小企业经营者大多缺乏现代融资知识,融资模式主要局限于传统的商业银行信贷,对目前金融机构推出的各类抵押、质押、保理和融资租赁贷款等金融创新产品缺乏了解和应用。再加上县域银行分支机构网点少、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供给短缺和银行授信的过度谨慎,信贷审批程序麻烦,融资成本往往比较高,导致许多中小企业很少与银行发生直接的业务关系,业务资金大多通过企业主的个人账户来往,甚至是直接的现金交易,进一步削弱了中小企业的银行信贷融资能力,更多选择友情借贷或民间高利贷,在宏观经济环境趋紧和面临外部冲击时,这类企业融资难问题就愈发显得突出。
四、基于分布形态差异的中小企业融资思路探讨
针对中小企业的不同分布形态及其融资需求特性,本文侧重从产业发展形态转变、供应链融资环境创造和融资担保机制创新三个方面提出纾解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思路与途径。
1.推动产业形态向以龙头企业主导的产业链垂直整合型集群转变
促进产业集群化发展是现代产业发展的必经之路。根据阿弗里德·马歇尔的产业区理论,离散式分布的中小企业因为不能形成集群式分布带来的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和所谓的“产业氛围”的硬件基础,②企业的交易成本较高;而共生式分布的中小企业则可以享受主导型大企业带来的技术溢出、信息扩散和综合环境的投资改善等,因此应大力发展以大型龙头企业为主导的产业集群,发挥企业共生式和集群式分布的综合优势,通过政府的“市场增进”机制,在土地出让、税收优惠、公共服务等方面优化改善企业投资环境,推动中小企业向特定的区域或工业园区集聚,特别是要将“工业入园”作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7]通过促进龙头企业和配套企业的垂直整合,包括上下游产业链的供应和采购、产品技术联合开发和管理培训等,以降低企业交易成本和实现大企业对中小企业的增信,提升中小企业的管理水平和抗风险能力,同时增强中小企业发展的资金自我积累和拓展融资渠道的能力。
2.大力培育并优化供应链融资模式的综合环境
基于产业集群对供应链融资的需求特性,供应链融资将是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重要途径。供应链融资最早始于1803年国外银行开展的“物流金融(仓储质押融资)”业务,目前主要有应收账款、保兑仓融资和融通仓融资三种基本模式,其质押物分别是债权、欲购买的货物和企业存货。国内商业银行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涉足,在供应链融资新业务的开发方面严重滞后,这主要涉及企业、银行、信息技术和法规制度四个方面因素的制约,[8]必须加以突破。
第一,引导培育企业的集群化管理理念。目前,市场中供应链网络的竞争正逐步取代个体企业之间的竞争,特别是龙头企业要加强供应链价值的重构和组合,优化财务供应链,这是实现供应链融资的前提和基础。第二,加强银企合作。除了银行等机构不断开发出新的供应链融资产品与技术,提供有力的供应链管理服务外,同时还需要企业积极参与,共建规范的、制度化的供应链管理体系。第三,构建数据信息共享平台。供应链融资具有较强的企业、物流、金融机构间多节点数据互联交换以及交易融资操作流程化、在线化的技术需求,信息共享平台是突破供应链融资技术瓶颈的关键。第四,加快制定有利于供应链融资业务发展的法律条款和行业性指导文件,这主要是因为供应链融资涉及多方主体,质押物的所有权在各主体间流动可能引起法律纠纷。
3.探索适合不同分布形态的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模式创新
目前,我国直接面向中小企业的融资服务体系尚不健全。由于中小企业自身信用偏低,无论是银行、担保机构,还是小额贷款公司等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机构,在制度设计层面上均没有解决好企业增信和风险补偿两大关键问题,导致实际效果并不理想。从国内外融资担保的实践来看,结合企业的形态分布差异,以好的融资担保模式创新整合各方信用资源,将成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重要途径。
第一,对于离散式分布的中小企业,除了直接的财税政策扶持外,可以探索基于银行、行业协会和企业三方合作的“无质押互助融资”模式。由行业协会出面筛选有贷款需求的优质会员并向合作银行推荐,然后与银行对接,商议一揽子贷款协议。借助行业协会对企业的了解、行业内企业主熟人群体的情感制约和互助担保的互保金经济制约,使企业不需要任何抵押品,就能从金融机构获得急需的贷款。在行业协会中的贷款企业按贷款一定比例提取风险保证金用于信用担保,在贷款发生风险时给予代偿。第二,对于共生式和集群式分布的中小企业,除了采用供应链融资模式弥补外,可以探索有政府、银行、企业参与的“定向互保金”模式。具体操作以政府财政部门和银行签订协议认定参与互保金贷款的银行,再由互保金管理委员会和参与银行共同认定“重点企业池”的入围企业。然后,银行按独立授信程序自愿向“重点企业池”的入围企业发放贷款。企业入池后缴纳互保金进行自我增信,政府在初期可以牵头搭建企业互保增信平台,政府财政提供的风险补偿金发挥着贷款风险最后的屏障作用。该模式整合了政府、企业、银行三方面的信用资源,贷款具有多方携手、市场化运作、风险共担、利益共赢四个特点。
五、结论
以上针对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探讨,并未纯粹从宏观的制度安排和金融服务体系构建的视角来展开,而是基于企业分布形态差异,结合现代产业发展的大趋势出发,从有利于中小企业发展的形态布局调整入手,针对性地提出了具有现实性和操作性的中小企业融资路径,研究角度具有一定的新意。但由于企业形态分布划分自身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中小企业所处行业的多样性与异质性,本文研究内容从理论上还有待进一步深化完善,提出问题解决的路径在实践上也有待检验。
注释:
①根据2010年5月召开的全国中小企业协会联席会议资料,中小企业占中国企业总数的99%以上,有2000多万家中小企业(包括未注册的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分布在县及县以下区域。
②马歇尔的产业区不仅强调产业集聚,还强调产业与地方社会的不可分割性,有助于降低地方生产系统的交易成本。产业氛围包括基于自助、创新精神和地方归属感的伦理道德以及自下而上的有规则的创新流动。
[1]张岑晟.金融深化与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疏解[J].山东社会科学,2011(6):64-67.
[2]、[7]刘志荣.中小企业服务体系的动力因素:政府抑或中介组织[J].改革,2011(8):96-100.
[3]闫俊宏,许祥泰.基于供应链金融的中小企业融资模式分析[J].上海金融,2007(7):14-16.
[4]刘乃全,李勇辉,王琴.中小企业:意大利通往繁荣之路[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246.
[5]深圳发展银行,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供应链金融课题组.供应链金融:新经济下的新金融[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9:85-90.
[6]赵鹏.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成因与对策[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74.
[8]苟文峰,刘杰.我国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问题研究[J].中国商贸,2009(10):114-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