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五年来大陆关于孙中山的研究述评

2012-01-28

淄博师专论丛 2012年2期
关键词:三民主义孙中山思想

李 超

(安徽师范大学 历史与社会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一、近五年来有关孙中山研究的概况

孙中山(1866-1925),名文,字德明,号日新,后改逸仙,广东香山翠亨村人,是我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他为了中华民族之崛起,不遗余力地践行着自己的信仰,直至生命的尽头,从而深受全国各族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的尊崇和景仰。无论是大陆学者还是台湾学者对孙中山研究一直非常关注。改革开放以来,在晚清史、中华民国史的学术领域中,学界间的广泛交流尤其是海峡两岸之间的交流频繁,研究领域广为开拓,成果颇丰。特别是近五年来,孙中山研究成果更是登上了一个新台阶。

(一)史料方面

迄今为止,有关孙中山研究的史料已得到较好的整理,并已被陆续整理出版,为学界同仁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基础。近五年来,学术界对此进行了深入地挖掘和补充,有关大陆对孙中山研究公开出版的相关史料主要有三类:

第一类是有关孙中山的专门史料,主要有: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室,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等主编的《孙中山全集》11卷(中华书局2006年版)等,黄彦主编的《孙文选集》上、中、下三册(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等。

第二类是综合类史料,主要有:张研、孙燕京主编的《民国史料丛刊》1128册(大象出版社2009年版)。章开沅、罗福惠、严昌洪主编的《辛亥革命资料新编》8卷(湖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张海鹏主编,张海鹏、李细珠著的《中国近代通史.第五卷,新政、立宪与辛亥革命1901-1912》,(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等。

第三类是在刊物、报纸发布的史料,主要有: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在长沙《大公报》刊载的有关孙中山资料以及《孙中山函电拾遗》(《民国档案》2006年第三期)等。

(二)著述方面

学者们在深入挖掘史料的基础上,对孙中山有关的思想和革命实践进行了深入研究,出版了多种论著。涉及孙中山的论著主要有三类。

一是专门类著,主要有汤锐详著《孙中山与海军护法研究》(学苑出版社2006年版);沈尧伊绘画、赵薇编文:《孙中山与辛亥革命》(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年版)等。

二是涉及孙中山有关的晚清史、中华民国史、中国革命史的综合类著述,这一类著作很多。在这里,仅介绍比较重要的几种:章开沅、林增平主编的《辛亥革命史》上中下三册(东方出版社2010年版),张晨怡著《1912:帝国的终结》(中华书局2010年版)等。

三是有关孙中山的传记类著作,主要有:李菁著《天下为公,孙中山传》(华文出版社2006年版),陈兆丰著《孙中山》(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等。

(三)论文方面

据不完全统计,在公开出版的学术刊物上,有关孙中山的研究就高达几千篇。主要有:朱春晖的《孙中山大同理想辨》(《史学月刊》2006年第4期)、张太原的《孙中山与党化教育》(《史学月刊》2007年第2期)、孙宏云的《孙中山五权宪法思想研究述评》(《史学月刊》2007年第11期)、胡卓然的《试述孙中山“权能分治”学说》(《安徽农业大学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高毅的《孙中山三民主义评论》(《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李嘉的《论孙中山民权思想对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继承和展开》(《广东社会科学》2007年第2期)、王国永和王立琼的《再论孙中山的“权能分治”》(《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王敦琴的《孙中山、张骞民生思想之比较》(《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覃英的《孙中山的和谐思想》(《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李志文的《论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思想与和谐社会的关系》(《科学时代》2009年第1期)、劳开准的《论孙中山五权宪法》(《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0年第12期)、李连萍的《孙中山民生主义及启示》(《改革与开放》2011年02期)等。

此外,关于孙中山研究,近五年来,学界举办过多次专题学术讨论会。如,2006年在上海和广东中山市分别召开的“纪念孙中山诞辰一百四十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上, 2007年11月广东省中山市与孙中山基金会将联合召开“孙中山思想与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上,都有学者提交了有关孙中山的研究论文,最后集中出版。

二、近五年来关于孙中山研究的主要内容

改革开放以来,有关孙中山的学术研究,呈几何倍数的增长。在对孙中山研究的过程中,孙中山的思想和革命实践经验以及与孙中山有关的学术问题都备受学界青睐。尤其是近五年来,学界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艰苦探索,研究成果更是欣欣向荣。

(一)孙中山民族主义研究结果的探索

有学者认为,“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思想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指导思想之一。孙中山先生在特殊时期所作出的选择使历史发生了适时的转变,但其中的负面思想大汉族思想对各民族及后世产生了不良影响。”[1](P65-67)

而林齐模则认为,“中国早期民族主义者对源自西方的民族主义进行了改造。从最初排满到提出各民族互不侵犯、平等生存;从提倡以汉族为主导的民族同化到设想国内各民族在平等的基础上融合为统一的中华民族。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在民族建国理论上完成了从汉族国家经由五族共和再到中华民族国家的嬗变。”[2](P58-66)

林家有也支持这一种说法。他认为“孙中山是一位深具世界眼光和全球意识的杰出领袖人物。他的民族主义思想具有卓越识见,他所提倡弘扬的民族精神具有普遍性和永恒性,超越了当时许多思想家和学者的水准和见识。他的见解不仅在当时具有凝聚人心,鼓舞志气,发奋为雄,不断进取的作用,就是对今天建设和平社会、和平世界,仍具借鉴和启迪意义。”[3](P5-13)章开沅先生也认为“过去研究多半侧重于排满问题的实质探讨,而有意无意冷落了‘五族共和’阐析”,所以他强调孙中山及其后继者,“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方面也有不同程度的贡献。”[4](P51-53)

综上所述,孙中山三民主义的民族主义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提出来的,存在着一些不足。但是,孙中山所提倡弘扬的民族精神在今天促进民族和谐及国家统一过程中还是有着巨大作用的。

(二)孙中山民权主义的研究进展情况

民权主义是三民主义的核心。对于近五年来孙中山民权思想的研究,学界主要是从以下两个方面对孙中山的民权思想作重点研究:

1.五权宪法思想中的“权力制约”的进一步阐述

孙中山五权宪法思想是三民主义的精华。所谓“五权分立”, 就是把“全国的宪法,分作立法、司法、行政、监察、考试五个权,每个都是独立的。”五个机构彼此独立, 又相互制约,既各负其责、各司其事, 又相互联系、相互合作, 从而形成一个高效、权威政府。[5](P583)改革开放以来,对于孙中山五权宪法思想的研究已不再局限于中国革命史的范畴,通过转换视角、拓展范围、尝试新方法,深化与细化了以往的研究。

一些学者从历史与法律结合的角度,对孙中山的“权能分治”说产生的思想源泉和理论基础进行了进一步分析。认为孙中山在吸收我国古代思想精华特别是成套西方民主思想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权能分治”等权力制约思想。[6](P29-34)卢柯主要从政治学角度对孙中山分权学说探析,她认为“孙中山在广泛考察西方政治思想和各国政治实践后,结合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提出了国家权力的配置方案—分权学说。”[7](P11-14)贾孔会主要从“孙中山的权力制约思想,得出了权力制约是防止权力异化和腐败的重要途经。对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仍有巨大的历史和现实意义。”[8](P93-96)劳开准也支持这一观点,他认为“孙中山的五权宪法的思想,其核心是全民政治,权能分开。这是近代资产阶级探索中国政治发展道路的结果,对我国的政治改革有借鉴作用。”[9](P77-78)

总之,学界对孙中山的五权宪法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并提出了新的观点。但不少的观点只是重复前人成果,对有关五权宪法思想研究的史料还不足。

2.孙中山的民权主义与外国政治制度的比较分析

三民主义主要来自西方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正如他自己所言:“中国人的民权思想都是由欧美传进来的。所以我们近来实行革命,改良政治,都是仿效欧美。”[10](P758)因此学界历来都比较重视这一方面的内容。

翟红娥通过比较得出孙中山五权宪法思想是“孙中山总结了欧美、 日本等国建立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成败的历史经验,采纳西方17、 18世纪启蒙思想家们的学说,并加入中国历史上政治统治富有特色的经验而形成的,是其宪政思想的精华。其思想渊源既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因素,又有西方现代民主思想的因素,是中外思想的化合物。”[11](P60-66)

邓芹在对五权宪法思想的研究过程中得出的结论是“中国的权力制衡难度要大于西方。”[12](P1-2)她的理由是西方“三权分立” 的产生,是西方新兴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专制的结果,是各种政治力量在权力斗争和角逐中处于势均力敌的情形时达成的阶级妥协,是由于集权与分权斗争在封建社会末期内部已经形成,而商品经济的利益多元化与王权势力的瓦解从根本上奠定了分权制衡的基础。而中国由于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不能成为社会变革的主导力量,不可能和强大的封建力量进行充分的分权,反而要依赖他们,更何况中国的商品经济极不发达,也不多元,因此要想实现权利制衡难上加难。

通过与欧美、日本等国家的比较,可以看出孙中山的民权主义,并不是照搬欧美、日本等国,而是在借鉴的基础上,吸收中国传统文化,实行有中国元素的民主制度。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社会的发展,但同时也存在某些方面的不足。

(三)孙中山民生主义的研究富有特色

过去,对于孙中山三民主义的民生主义,台湾和海外地区有所涉及,大陆研究甚少。当迈入21世纪,台湾地区以及国外学者尤其是国内学者对孙中山的民生主义研究成果巨增,在孙中山研究的学术著作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下面就是近五年来孙中山民生主义学术研究的特色。

杨琳认为“孙中山先生的民生主义从多个层面揭示了民生问题对实现和谐社会和大同理想的关系,他的以民生为重心、 以人为本的思想,注重分配问题、 防止出现‘富者愈富, 贫者益贫’的警戒,发达资本、振兴实业的主张等等,对于我们所构建的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历史参照意义和现实的启示。”[13](P132-134)覃英也支持这一观点,“孙中山实行三民主义的目的不是别的,正是为了建立一个公正廉洁、政府为民众服务、民众可以监督政府、人人自由平等享受社会繁荣的和谐社会。”[14](P77-79)李志文认为“孙中山的民生主义与中国共产党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有很多共通的地方。”他对孙中山的和谐理念进行了进一步的发扬,通过比较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思想和中国共产党的民生思想,得出了中国共产党继承了孙中山民生的理念。[15](P147-148)

综上所述,孙中山的民生主义在新的历史时期富有显著的时代特色,开创了新的领域,拓宽了以往研究孙中山民生的单一模式。这就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改善民生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三、关于孙中山研究中的几个重要问题

随着孙中山资料的不断整理和完善,学术界经过艰苦的探讨,在一些问题上也达成了共识,可以客观地、深入历史地看待革命家及其有关活动。

(一)关于孙中山是否为资产阶级革命家的研究

目前,关于孙中山是否为资产阶级革命家,学术界基本上达成共识,认为孙中山不是资产阶级革命家。杨天石在这个问题上,进一步阐述了这一观点,他认为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就明确提出:中国不能走欧美资本主义老路。同时他还指出孙中山也大骂资本家“无良心”“以压制平民为本分”“对于人民之痛苦,全然不负责任”。[16](P124)同时他还结合当时的革命者追求的是与君主专制相反的“共和”制度,以“平民自居”,自称所从事的革命为“平民革命”。在这个基础上他提出当时这批革命者为“共和知识分子”或“平民知识分子”。[17](P1-2)这种见解,有助于我们重新审视这一问题。他进一步提出的看法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二)关于孙中山放弃领导权的研究

以前,关于孙中山退位,放弃领导权,基本上是以下几种观点:一是陈旭麓认为的袁世凯“窃取”学说,他认为这是历史的倒退。认为孙中山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导致了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二是李新等学者认为孙中山的“让位”说。指的是孙中山“让位”给袁世凯的,认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位置本属于孙中山,由于种种原因让位给袁世凯。三是陈一容的孙中山“还位”说。他认为革命党人和南方独立各省,从开始到具体筹组民国临时政府,自始至终都把临时大总统一席给袁世凯,认为孙中山只不过是把权力重新交给袁世凯。但这些观点都主要从消极方面来评价孙中山的。

然而近五年的学者张代春从积极面的角度提出了对孙中山退位的观点看法。他认为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是革命的需要,同样退位也是革命的需要。同时,他还指出,孙中山也没有还,人们不能因为曾出现过“虚位待袁”这一局面,从而就认定这个位置一定是袁世凯的,就得出“孙中山把位置还给了袁世凯”的结论。倘若袁世凯坚决不革命,那孙中山该把这个位置“还”给谁呢?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在袁世凯徘徊犹豫的时候,总统这个位置也不会闲着。这个位置属于谁呢?它属于顺应历史潮流并且能够领导群伦的人。孙中山是中华民国第一任大总统,这是历史上不争的事实,这个第一是“让”不出也“还”不掉的。从而得出用“孙中山退位、袁世凯上台”[18](P124-125)来表述这段历史会更为合适,更为实事求是。

这种观点的特点,主要是突破了前人对孙中山放弃领导权的单一模式研究,对孙中山这一方面研究则更客观,更具有现实意义。

(三)关于孙中山新三民主义的研究

作为孙中山晚年改组国民党,以实施“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新三民主义政策。在国内,大部分的学者从积极的一面表述这一观点。

有的学者认为,“孙中山作为中国革命的先行者,通过不懈的探索,审时度势把西方近代观念与中国的传统观念进行彼此‘去糟粕,存精华’的整合,构建了新三民主义,实现对西方文明和中国传统文明的超越,从而表现了中国思想家立足于世界文明之巅的恢弘气概,为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准备了舆论和思想上的基础。”[19](P33-34)而有的学者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指出,“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是指导当时中国革命的最鲜明、最具有战斗力的、最有感召力的革命旗帜,它为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来源。新民主主义是对新三民主义的捍卫、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是符合中国国情和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纲领。”[20](P20)这些观念继承了以往有关孙中山新三民主义的研究,但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有所拓展。

四、总结

关于孙中山的研究,李文海就曾经说过:“孙中山的思想、学说和他的伟大实践,是一个研究很久、为大家广泛关注、已经有了很多高水平的学术成果的老课题。很多问题已经讨论过了,很多问题也已经研究得相当深入了。也就是说,在这个领域,学术起点已经很高了。”[21](P98-101)但是,在孙中山研究的过程中,就有学者指出论文重复现象比较严重。论文征引资料、文本结构都非常相似。同时指出很多研究还存在趋时倾向,把孙中山与当代国情随意牵连,且很多都缺乏新意,纯属应景或作秀学术示范,从而在学术上存在着不好的示范作用,应引起学界的关注。

综上所述,近五年来有关孙中山研究的成果既有对以往理论的扬弃,又相承袭,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该问题的研究还有广阔的发展空间。研究孙中山的学说,既是汲取前人研究成果的养料,又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过程。唯其如此,孙中山研究才会生生不息、永无止境,一步步、一代代接近真相和真理。

参考文献:

[1]何艺.论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中的汉本位因素[J].西安社会科学,2010,(5).

[2]林齐模.从民族革命到民族再造-以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为中心[J].民族研究,2009,(3).

[3]林家有.孙中山的民族精神对中国社会建设的启迪[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10,(2).

[4]章开沅.辛亥百年反思:百年锐于千载[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1,(1).

[5][10]孙中山.孙中山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6]王国永,王立琼.再论孙中山的“权能分治”[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7,(3).

[7]卢柯.“万能政府”下的民权—孙中山分权学说探析[J].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

[8]贾孔会.孙中山权力制约思想述略[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1).

[9]劳开准.论孙中山五权宪法[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 ,(12).

[11]翟红娥.孙中山五权宪法理论的思想渊源之探析[J] .政法论从,2010,(2).

[12]邓芹.孙中山五权宪法思想研究[J].法制与社会,2009,(7).

[13]杨琳.孙中山的民生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6,(12).

[14]覃英.孙中山的和谐思想[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S1).

[15]李志文.论孙中山民生主义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8,(S2).

[16]杨天石.孙中山与中国革命的前途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17]杨天石.帝制的终结—插图本简明辛亥革命史[M].湖南:岳麓书社, 2010.

[18]张代春.也谈孙中山退位与袁世凯上台问题 [J].史学月刊,2006,(10).

[19]姜振逵.浅议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J].学理论,2009,(17).

[20]袁秀.论新民主主义论对新三民主义的继承与超越 [J].党史博采,2006,(1).

[21]李文海.孙中山研究领域的拓展与创新[J].广东社会科学,2008,(3).

猜你喜欢

三民主义孙中山思想
别开生面先行者——孙中山的哲学创意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孙中山的绰号
思想与“剑”
三民主义说
三民主义说①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论毛泽东对三民主义的认识
三民主义之民族主义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