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师钢琴专业的多元化建设

2012-01-28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12年1期
关键词:民族音乐多元化钢琴

丁 怡

回顾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中国音乐教育在很多方面都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各类师范院校在积极贯彻实施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2010年)的前提下,由最初的尝试“以人为本”,逐渐摸索经验,将目标拓宽为以“人、音乐及文化”三者结合为一体的出发点,在不断完善音乐学科体系的同时,努力将个体、音乐本身以及相关文化相融合。近十年的音乐教育尤其重视与国际接轨。多元文化视野下的中国高等师范教育的发展方向是什么?高师钢琴专业建设该如何在多元音乐教育背景下彰显学科优势?在国际教育大趋势下以何种教学特色与各国音乐组织进行交流,如何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适应新的音乐发展需要的高水平师资队伍?以上这些都促使我们关注高师音乐教育。作为重要环节的钢琴专业教育的多元化建设迫在眉睫,肩负着时代的重任和未来教育的重托。

一、高师钢琴专业多元化建设的时代背景

(一)文化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呼吁世界音乐教育的多元化视野

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是文化的全球化。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助理总干事汉斯·道维勒在上海世博会上所作的演讲中提到的,“文化的多元性无处不在,文化的全球化是各国间联系的纽带”。文化具有一种凝聚力,它使来自不同国家持不同语言的人们相互理解,使大家的心靠得更近,共同创造全球的可持续发展与繁荣。文化的全球化发展必然导致文化的多元化态势,而这种多元化又将带动音乐的多元化发展。多元化音乐教育近年来备受关注,国际音乐教育学会(ISME)近几十年来关注的热点问题始终与全球化的文化视野紧密联系,从“东方与西方音乐教育”、“地球上的音乐”、“各民族音乐的融合”及在北京召开的第29次会议中倡导的主题“和谐与世界的未来”,每次会议的主题都是围绕“坚持音乐多元化”这个核心,始终坚持各国音乐的平等地位,促进国际音乐的多元化发展。ISME倡导音乐教育的各个环节不但要对世界上所有的音乐文化及其文化价值持肯定态度,还要关注各民族音乐背后隐藏的特定的社会文化语境。具体到我国的高师钢琴专业教育,应在不断更新的国际化音乐教育观念的指导下,将这种观念充分渗透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在教师中持一种平等的心态,引导学生在深入了解本民族音乐文化的同时,对其他国家和民族的音乐文化作品或现象持肯定的态度并能做到深入学习和对比研究,“建立平等的多元文化音乐观”,“接受世界存在多元音乐文化的事实,更要形成多元文化的音乐听觉”[1];“我们的高师音乐教育应根据当今音乐教育的发展趋势,以多元文化价值观来调整课程结构,培养音乐师资”[2],将全世界各民族音乐文化平等的观念延伸下去,从而有益于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全球化发展。

(二)我国艺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近年来我国的音乐教育,上到综合性大学、专业院校及师范院校,下到中小学校及幼儿园教育,都纷纷吸取和借鉴了美国、日本等国家的先进教育经验,在大学的课程设置上新增了“世界音乐”、“世界民族音乐”等,中小学课本中也有世界民族音乐的章节,并结合民族乐器的演奏深入对音乐的理解。可见,传承我国的传统音乐,理解世界各国的民族音乐已经成为我国艺术教育中备受关注的重点问题。2010年10月,澳洲悉尼音乐学院的教授们在上海音乐学院的教学中,介绍了澳洲大学巴厘岛佳美兰音乐的教学方法,重在让学生了解澳洲本土教学方式的同时,将尊重各地音乐文化的思想传递给每一位学生,并能运用到他们未来的教学中。由此可见,当今的音乐教育在各国均有一个统一的观点,那就是应摒弃以往的以某几个国家音乐为核心内容的传统思想,树立各国各民族音乐地位平等的观点。当然,这个观点渗透到音乐教育的每一门学科的编订和研究中,尚需要一段相对较长的时间,包括一些观念的改变、教材的编订等诸多环节。

在音乐教育的各个环节中,高师音乐教育因肩负着培养教师的重任而成为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近年来,在人民音乐出版社新改版的音乐教科书中都适量加入了国外的民歌等民族音乐,并配以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介绍,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因此,作为教授课程主体的教师就需要首先具备多元音乐文化的知识,才能更好地备好课,将概念传达给学生。因此,作为培养中小学教师的高师院校要进行课程的调整,在遵循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 (2001—2010年)要求的“减少课程门类”的前提下,“改革课程设置、结构和内容,拓宽专业口径,增强课程的综合性和实用性”。早在20世纪90年代,以几大音乐学院为首包括福建师范大学在内的多所院校开设了《世界民族音乐概论》等课程,“按音乐本体的形态学特征,结合客观基础和文化背景,将世界各民族的音乐划分为9个音乐文化区,分别介绍各音乐文化区的乐器、代表性音乐体裁、音乐特征,起着开拓视野,增进学生音乐素养的作用”[3]。当前各高师院校已陆续设置与“世界音乐”相关的世界音乐史课程和乐器演奏课程,在课程设置上重在体现多元化音乐理念的特点。涉及传统高师音乐教学的钢琴专业课环节,如何建设多元化音乐教育的教学思路,制定教学大纲,落实到日常的每一节技巧课之中是当前备受关注的重中之重。

二、高师钢琴教学中存在的误区

近年来,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推广及国际音乐教育大趋势的影响,我国高师音乐教育取得了突出的成绩,钢琴专业的学生在各种赛事中连获殊荣,在各种国际交流活动中表现突出,极大调动了钢琴教学的积极性。由于钢琴专业教学在高师教学中的传统地位,师资配备、教学手段的优化、交流活动的参与等诸多方面始终备受重视,这些都为钢琴专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身为传统专业,也有诸多长期教学遗留下的弊端和不足,有待进一步解决。

(一)教学观念的局限性

钢琴音乐的历史长达300多年。钢琴教育在中国的开展,从演奏技法研究到钢琴音乐创作都沿袭了欧洲的音乐传统,“欧化”路线严重。悉数钢琴教学中惯用的教材都是以欧洲音乐家作品为主体,涉及我国本土音乐的教材在系统性和多样性方面是极度欠缺的。因此,在一贯讲究传承和“师徒制”的钢琴教学领域,师生间延续着“欧化”道路的教材教学,直至今日,还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同样是外来乐器,琵琶、二胡和扬琴却经演变成为了今日值得自豪的民族乐器。如何在钢琴教学中融入新的教学思想,而不是一成不变或是盲目追随西方,如何使钢琴这种乐器为我们的音乐所用,这是当前每一位钢琴教育者都应思考的问题。其一,要更新观念,摒弃传统的“欧洲中心论”思想,以平等的眼光面对各类型各民族音乐;其二,要以自豪的姿态展现中国音乐,中国音乐的传承不仅是器乐教育者的任务,而且是每一个本土音乐教育者的使命;其三,音乐教育应关注的是“人、音乐与文化”三位一体,建立多元文化教育教学观念是时代所需。

(二)注重技能培养,忽略人文内涵

高师音乐教育中的钢琴技巧课不同于音乐学院,重在培养具有较高演奏能力和表现力的师资队伍,而不是以培养演奏家为目标。培养教师,重在文化底蕴,重在综合素质的体现。因此,我们应在注重技能培养的同时,融入更多对不同地域人文环境及价值观的阐述,强调多元音乐文化背景的重要性。我国是由几十个民族组成的国家,本国的民族音乐有很多可以挖掘的原始材料。放眼世界各民族音乐,更是一个博大浩瀚的原始音乐素材的海洋。在感叹人类的伟大和音乐的震撼的同时,我们应持一种平和宽大的心态和平等的视野看待本国各民族间的音乐和世界各国各民族间的音乐,没有“主流”的或是“少众”的,而是“平等”的。

早在欧洲古典主义音乐时期,中国的音乐就已经为法国启蒙运动的思想家们所关注。在中国清政府还在坚持闭关自守的时候,中国曲调已经被狄德罗在《百科全书》和卢梭的《音乐辞典》中加以介绍。18世纪末19世纪初,中国音乐的独特体系和民歌及民族乐器相继在欧洲人的游记及各种著作中被提到。“将我国本土音乐文化与多元化音乐教育结合是我国目前发展多元化音乐教育的首要战略目标。”“中国的音乐教育在追随主流中应注重中国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做到以我为主,将多元文化和本土文化相结合来发展中国的音乐教育。”[4]母语音乐教育是本土文化教育的一个重要因素,体现了深厚的人文内涵。因此,仅注重技能培养,忽略人文内涵,不能体现上述我国音乐教育的整体目标。

(三)在教材选用上更新较慢

目前我国高师钢琴专业钢琴教学教材的现状是,每个学校自定教学大纲,并以大纲中选定的教材为基础进行教学。多年来,很多院校是用了几十年的教材还在继续使用,每届学生都是同一套曲目,甚至在几年级应该弹哪首乐曲都是安排好的,丝毫不能体现“因材施教”的教学特点,更不用说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独特性了。近年来,一批针对高师教学特色的系列教材陆续出版,针对不同级别和不同基本功的学生有不同的分级分类,曲目也都不同。但在选曲上尚显保守,老曲目偏多。陈旧的教材和曲目已经不能满足教学的需求。时代的发展需要更多新教材的编订,选曲既应包含具有音乐性和演奏价值的传统名作,同时也要融入我国本土音乐作品及世界各国民族民间音乐作品,成为一个兼具时代特色,并与世界音乐发展同步的集合体。同时希望能出版更多的乐谱。很多作曲家的作品在我国出版界还是空白,尚存在挖掘的空间。高师教育是培养优秀的师资的,教材的更新有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有助于面对日新月异的教育大环境。

(四)教学方式传统,考核方式单一

为了响应近年来国家对艺术教育的重视,很多综合性大学都纷纷建立音乐学院,很多师范院校陆续扩大招生,艺术类院校的学生人数剧增。这样,在很多学校传统的钢琴技巧课都选用了小组课或是集体课与小课并存的授课方式。但多数小组课和集体课继续沿袭多年的技巧小课授课方式。当然,小课授课有其优势,一对一的指导,尤其适用于学院派的精英式教学。但小课也有缺陷。首先是受众面太小,如果可以有很多学生旁听,那么效果是不是会更好?第二,理论性欠缺,由于经常是口头性词汇的传授方法,很难梳理出具有理论性和逻辑性的课堂内容;第三,容易磨灭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性行为,过分依赖教师的感官判断,缺少自觉自省的意识。

由于涉及表演专业的学科特点,钢琴专业的考评模式同样依据音乐学院的考试方法,在学期末弹奏两首或以上的乐曲获得学期成绩。既然不同于音乐学院的教学模式和教育目标,依据这样的考试方式未免显得过于追求演奏效果,忽略更多的对于文化内涵的掌握及灵活运用。有些学校注重舞台实践,在学期中开展学生音乐会来计算学生的平时成绩。但这也还是同样注重学生的单一方面的素质的考核,而无法从更多侧面考察学生的知识获取量和知识结构。这不但与多元化教育的原则相背离,也与当今培养学生具有时代感、创新性和差异性的目标相背离。

三、高师钢琴专业多元化建设的初步设想

(一)改变观念,拓展教学思路

改变观念,拓展思路是每一名授课教师都应肩负的历史使命。同很多新兴学科不同,要结合钢琴课的具体特点,包括该课程多年积累的教学法、弹奏法和师承关系影响下在鉴赏和评论上的诸多固定模式,以及布置曲目的固定套路等。当前的国际音乐教育发展迅猛,为适应时代的需求,必须跳出固有的惯性的思维方式,拓展思路,从相关学科或是交叉学科中汲取灵感,关注史学、民族学、民俗学等学科的最新进展,并建立不同民族文化价值平等观的思路。在教学中尽可能融入更多的人文和社会背景知识,以平等的视角看待各民族文化。关注国际和国内各类研讨会,掌握最新国际动态,重视新作品的发掘和研究,能够在乐谱、背景、音频及视频资料相对较缺乏的情况下,对作品持积极正确的研究态度。能够结合传统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使钢琴音乐的学习从技能的层面上升到文化的层面,给学生以更广阔的视角与更独到的鉴赏力,从而具备更全面的音乐价值观。

(二)修订大纲,增加教学内容

作为指导教学活动和检查评估教学质量的依据,教学大纲始终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和基本保证。从明确教学改革的方向、目标和要求,到如何理解教材和使用教材,教学大纲都是很好的指导。在大纲中明确将中国本土音乐和世界各民族音乐纳入教学的目标、过程和考评内容是符合当前世界音乐教育发展趋势的必要举措,并能提高高师钢琴教学的综合实力。对教学内容的进一步完善有助于对中国本土音乐在钢琴创作上的发展和对世界各民族地区音乐的整体把握和认识,有助于站在更高的层次以国际的眼光看待全人类的优秀作品,并能提高教与学的积极性,培养更能适应时代要求的优秀师资。在教学曲目的拓展方面,很多优秀的教师早已走在了前面,很多新曲目都是在没有乐谱的情况下,托朋友从国外带,或是利用网络共享资源运用到教学中。新曲目的拓展在学生中反响很好,促进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能更加关注曲目背后的人文内涵,建立对各民族优秀作品的审美视角。正式出版物方面,上海音乐出版社最新出版了《非洲钢琴曲集》,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了《福雷钢琴作品集》三册,还有一些改编作品《戈多夫斯基钢琴改编曲》(套装上下册)、《亚历山大·西洛蒂钢琴改编作品演奏指导》等,在传统教材基础上是一个有益的补充,但从出版速度和种类上还是十分有限的,有关本土音乐的改编钢琴作品更是少之又少。在近20年发表的大量中国钢琴音乐作品中,既有用西方创作手法创作的,也有从古曲和民歌改编而来的钢琴曲。虽然尚不能摆脱西方创作技法和演奏技法的影响,不能说是纯粹的本土音乐,但富有中国本民族音乐特色的旋律和节奏在这些作品中都有突出的体现。基于本民族音乐基础上的多元世界音乐文化观是当前顺应时代发展的,远离“欧洲音乐中心论”的,同时要辩证且独立地看待各民族音乐,发挥本民族音乐之长,融合其他民族地区音乐之特色,才是辩证和健全发展的音乐价值观,才是促进我国音乐教育的长久发展之道。

(三)与时俱进,丰富授课方式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高等教育迎来了跨越式的飞跃。伴随近年来国家对艺术教育的全面推广,高师与音乐院校纷纷扩招, “艺考热”一度成为广为关注的社会焦点,并成为各方评论和探讨的核心话题。高师的扩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强中小学的师资队伍,在竞争中提高师资的质量。由于高师在职教师人数有限,传统意义上的“一对一”的小课已经不能满足不断扩招的要求,各院校采取增加小组课和集体课的授课方式。各高师院校应充分利用电钢琴教室和多媒体等先进的教学设施组织教学,挖掘大班课的教学优势。其一,可以充分实现资源的利用,受众面得以扩大;其二,具备利用多媒体视听的空间和条件,有助于开展多元化教学,开拓学生的多元化视角;其三,多元化授课方式有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提高演奏能力和艺术表现力。当然,为适用于高年级高水平的教学需求,原有小课授课模式不但不能取消,还要不断提高授课效果,要求更高的演奏水准,挖掘出作品更深的音乐内涵。多种类的授课方式不但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而且在轻松有组织的学习氛围中摆脱了“教师权威论”,学术氛围更加活跃,在讨论和研究中深化了知识内涵,促进了教学的发展。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王一川教授提出的“从游式教学”给钢琴课教学以很多的启示。“积极鼓励学生提问、思考、多参与”,深层次的人文内涵和社会问题就会在“从游”中被挖掘得更深,师生的收获都会更大。“走出琴房,在从游中找寻灵感”为钢琴课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授课空间。可以合理安排授课时间,组织学生观摩大师班授课、音乐会,听取讲座,或是结合师范专业特点,有组织地进行声乐伴奏和器乐伴奏相关内容的排练和专门指导。以上活动作为技巧课“一对一”训练模式的有益补充,突出体现了教学方式的多元化特征,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综合能力的培养。

(四)立足本国,传承本土音乐

2010年,悉尼音乐学院副院长霍华德 (Keith Howard)教授在上海音乐学院的学术讲座中,提出了现代世界音乐具有的“‘异域和本土音乐’结合的‘混合’特征”和对于传统音乐文化的保护问题。近年来,在世界音乐教育组织对于保护和继承传统音乐文化的积极倡导下,“自我传承教育”在我国备受关注,并作为与“学校规范教育”相并行的另一模式被音乐学界提出,引发了教育界的高度重视。

我国现代钢琴教育由于引进了前苏联和中西欧的教育模式,在学科设置、教学理念和方法上都沿袭着国外的思路,因而对中国本土音乐嗤之以鼻或是采取不闻不问态度的现象时有发生。但关注本土音乐教育不应只是史学界或是某一个领域的责任,而是全社会各界都应关注的问题。这其中,高师院校应积极起到带头的作用。只有注重本民族音乐的保护和继承才能维持人类生态发展的平衡,更好地维护全球的音乐文化生态。对于本土音乐的保护和继承是多种多样的,不局限于民族学和民族音乐领域,在钢琴音乐领域也应有突出的表现。回顾近年来的中国作品,民歌改编曲的比例越来越大,崔炳元的钢琴组曲《西藏素描》、谭盾的《忆》等都取材于民间原始元素,是深具民族特征的钢琴作品。此外,前些年十分重视但近几年有些忽视的“采风”活动也是传承本土音乐的最好的方式。“采风”使生活在城市里的学生更多地接触到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对于找寻创作灵感、丰富表演内涵都有极大的益处。对来自偏远地区包括非城市里的学生,应鼓励他们关注家乡音乐的发展情况,尽可能多地为他们的创作创造条件。每一位音乐教育者都有保护本民族音乐的义务。一位来自福建的本科毕业生的一个举动深深打动了我。她表示要在毕业独奏音乐会中演奏她和母亲共同创作的“闽西赋”——由五首闽西民歌改编的钢琴组曲。在听她弹奏之后,我表示出了鼓励和支持。最初由妈妈创作,女儿在钢琴上演绎,为更适合钢琴演奏,几度修改,最终共同完成了这部具有民族音乐特征的钢琴独奏作品。我们的教学需要更多这样的作品,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民间音乐才能保留得更为完整,更具活力。大力推动本国本土音乐的发展,使其拥有与其他各民族音乐平等的地位,才是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世界观,才能进一步关注世界音乐发展的整体问题,具备更为全面多元的符合时代发展的研究视角,为世界音乐的发展做出贡献。

综上所述,面对国际音乐教育领域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伴随各种专业教育委员会的建立,我国高师音乐教育尚存很多欠缺,从观念的改变到具体细则的实施都还需要时间和不断地努力。国家教育部已经开始在中小学音乐教材中找寻中外和古今音乐教育资源在比例上的平衡,作为培养师资的高师院校更应在课程设置上与国际教育方向接轨,培养具有全球音乐教育观念的优秀的师资,以带动教育界乃至全社会对本国本土音乐的保护、对世界各民族音乐的关注与重视。

综观中国的音乐教育,既经历了坎坷也仍在不断摸索中前进。高师钢琴专业的多元化建设既关系到高师音乐教育整个体系的改革与完善,也关系到整个民族的教育大计。多元化的建设给了我们一个多元化的构思,初步的探讨有助于进一步推动高师音乐教育的整体建设,促进整个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

[1]徐岚.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对高师视唱练耳课程影响的初步研究[J].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06(1):103.

[2]曹翎.高师课堂呼唤多元化音乐教育 [J].中国音乐教育,2005(7):38.

[3]王耀华.20世纪中国高等院校传统音乐教学的回顾及其展望 [J].中国音乐,2000(1):7-12.

[4]陈音池.音乐教育多元化论文综述 [J].黄钟 (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6(S1):226.

猜你喜欢

民族音乐多元化钢琴
德国:加快推进能源多元化
在高一年级音乐教学中深化民族音乐教学的实践
巧用“多元化”,赋能“双减”作业
永荣锦江瞄准差异化多元化
民族音乐处在“低谷”
高校音乐教育对民族音乐文化的挖掘
满足多元化、高品质出行
纸钢琴
民族音乐“如何教”VS“怎么学”——以民乐合奏《丰收锣鼓》一课的教学为例
钢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