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用孙光荣教授“三联药对”组方思想治疗变应性血管炎初探

2012-01-28曹柏龙苗桂珍朱学敏李春桂王立强杜启明崔赵丽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2年23期
关键词:黄粉血管炎组方

曹柏龙 苗桂珍 朱学敏 李春桂 缪 娟 王立强杜启明 崔赵丽 金 健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东区内分泌肾病科,北京101121)

孙光荣教授是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事中医文献研究及临床工作50余年,经验丰富,对于风湿免疫病、肿瘤、妇科疾病等治疗有独到之处,创立了依照药物的功效区分君臣佐使,按照 “三联药对”组方思想进行辨证用药的新型处方模式。我们运用孙光荣教授 “三联药对”组方思想治疗2012年门诊及住院变应性血管炎患者4例,痊愈1例,好转3例,无效0例,取得了显著疗效。现将孙光荣教授 “三联药对”组方思想及外用大黄粉治疗变应性血管炎的经验进行总结,介绍如下。

1 明确病因 审因求证

变应性血管炎是一组与血管炎症及坏死有关的疾病,多数病因不清。目前已知的病因包括血清病、药物变态反应、感染等。变应性血管炎主要累及真皮上部毛细血管及小血管,常导致皮肤血管坏死,病情发展可累及内脏,严重者危及生命。本病临床表现复杂,好发于下肢,以小腿和足踝部最多,皮损呈多形性,呈对称分布,常有明显的皮肤损害如斑丘疹、丘疹、紫癜、瘀斑、结节、溃疡等[1]。变应性血管炎属中医瓜藤缠、梅核火丹、湿毒流注等范畴[2]。孙老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脾胃为后天之本。变应性血管炎多因先天肾精不足,后天脾胃虚弱,外受风寒,或湿热羁留脾胃,血脉瘀滞,久则为热毒,外发于经脉皮肤,终至溃疡。《华氏中藏经·痈疽疮肿第四十一》云:“夫痈疽疮肿之所作也,皆五脏六腑,畜毒不流则生矣,非独因荣卫壅塞而发者也。其行也有处,其主也有归,假令发于喉舌者,心之毒也;发于皮毛者,肺之毒也。发于肌肉者,脾之毒也;发于骨髓者,肾之毒也;发于外者,六腑之毒也;发于内者,五脏之毒也。故发于下者,阴中之毒也;发于上者,阳中之毒也内曰坏,外曰溃,上曰从,下曰逆。发于上者得之速,发于下者得之缓,感于六腑则易治,感于五脏则难瘳也。”[3]孙老归纳中医古籍,将变应性血管炎的病因总结为十二个字:遗传、意郁、气滞、血瘀、痰凝、毒聚。其治疗以益气活血、清热解毒为大法,佐以疏肝解郁、行气化痰之品。以西洋参、生黄芪、丹参等益气活血为君,以山慈菇、猫爪草、半枝莲等清热解毒为臣进行配伍。

2 抓住主症 对症治疗

变应性血管炎临床表现复杂,好发于下肢,以小腿和足踝部最多,皮损呈多形性,常对称分布,主要症状集中在皮肤,有瘙痒或烧灼感,局部皮肤破溃,肿胀疼痛等。孙老认为,对于皮肤瘙痒为主症的,其病机多为风热、湿毒,可以白鲜皮、地肤子、白花蛇舌草等清热祛风、燥湿止痒为佐,进行配伍。对于局部肿胀疼痛明显的,其病机多为气滞血瘀,可以延胡索、乳香、没药行气活血止痛为使进行配伍。

3 内外兼治 分期用药

变应性血管炎乃五脏之毒发之于外而成,故治疗的根本在于清解五脏六腑之毒热。对于皮肤血管炎症明显,导致局部红肿热痛者,宜分期辨证,选用中药外敷,效果更佳。变应性血管炎初期局部轻度红肿,尚未成脓,皮肤未破溃者,可以大黄粉绿茶水调敷局部清热解毒、活血消肿。对于局部红肿明显,热毒已成,即将化脓或已经破溃流脓者,宜托毒排脓,可以芝麻油调敷大黄粉外涂围箍。因芝麻油具 “托毒排脓、化腐生肌”之效。对于脓毒已尽,新肉不生,皮肤不长者,则以干大黄粉局部外撒,因干大黄粉具有 “生肌敛疮”之效。

4 四诊合参 明经晰纬

变应性血管炎病因复杂,证候多变。孙老认为辨证应以各种辨证纲领为主轴 (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辨证、寒热虚实生死逆顺八纲辨证、卫气营血辨证、气血津精辨证等),将四诊合参纳入辨证纲领进行临床辨证。并且无论用何辨证纲领,都必须 “明经晰纬”,这样才能纲举目张,才能符合临床实际,才能真正指导临床组方用药。以变应性血管炎为例,排除遗传、外感及并发症,就变应性血管炎本身而言,无论任何血管炎都是以 “证虚邪实”为经,以病因、病机、病位为纬。“正虚”,乃脾肾脏腑之虚。“邪实”,乃意郁、气滞、血瘀、痰凝、毒聚。如此辨证,就可以非常明晰、非常准确。变应性血管炎若延误诊治,毒热入于脏腑,常可危及生命。《华氏中藏经·痈疽疮肿第四十一》云:“内虚外实者,多痒而少痛。外虚内实者,多痛而少痒。血不止者则多死,脓疾溃者则多生。”必须根据脉诊、舌诊、面诊、触诊等综合信息准确判断病位病性,知其 “寒热虚实生死逆顺”。

5 补引纠偏 调和诸药

变应性血管炎病因复杂,证候多变,药物庞杂,必有不和之处。孙老认为用药虽多,不可杂乱,必须 “胸中有大法,笔下无死方。”而诸症烽起,必须针对兼症以药物补处方之不足,用引经药物使其归于病所,纠药物之毒副,调和诸药。然补引纠和诸药剂量不可过大,量大则喧宾夺主,于治病无益。只需 “四两拨千斤”,轻轻一拨,使诸药归于中和即可。

6 病案举例

患者女,52岁。因 “双下肢皮疹破溃1个月”于2012年4月11日来我科就诊。患者1个月前不明原因出现下肢膝关节以下皮肤红色丘疹,伴痒痛感,未予重视。之后斑疹逐渐扩大融合成片,下肢红肿,瘙痒疼痛,搔抓后皮疹破溃,部分流脓,结痂,铜锈样,有臭味,于当地综合医院皮肤科诊断为 “变应性血管炎”,予输液抗炎治疗,及夫西地酸膏、康复新液等外用治疗,病情控制未发展,为求中西医结合治疗收住我院。既往有糖尿病、高血压病史。否认肝炎、结核等传染病史及药物过敏史。皮肤科会诊检查:双小腿及足背不规则形浅溃疡,表面覆盖黄色渗液,周边散在卫星状暗红色丘疹,局部皮肤轻度肿胀。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大致正常。尿常规示白细胞6~8个/HP,蛋白及潜血阴性;乙肝表面抗原阴性。生化:钾3.21mmol/L,肌酐41μmol/L,谷丙转氨酶16U/L,血脂正常。糖化血红蛋白12.44%,血沉49mm/h,C-反应蛋白24.25mg/L。胸部心电图示:窦性心律,T波低平。腹部B超示:脂肪肝,胆囊、脾胰肾未见异常。下肢血管超声:双侧股总、股浅动脉内膜不光滑伴散在光斑形成。胸片:两肺纹理增重。下肢分泌物培养:铜绿假单胞菌、紫色色杆菌,对头孢呋辛钠耐药,对头孢哌酮舒巴坦、左氧氟沙星敏感。诊断:变应性血管炎。治疗:入院后予敏感抗生素静点,使用胰岛素控制血糖。运用孙光荣教授 “三联药对”组方思想治疗处以益气活血、清热解毒等中药:

君药:西洋参10g,生黄芪10g,紫丹参15g。(益气活血)

臣药:山慈菇15g,猫爪草15g,半枝莲15g。(清热解毒)

佐药:蒲公英15g,地肤子15g,白花蛇舌草15g。(解毒止痒)

使药:延胡索15g,炙乳香10g,炙没药10g。(行气止痛)

补引纠和:连翘10g,鸡内金15g,紫苏叶10g,生甘草6g。

水煎服,每日1剂。

经患者知情同意后,入院当日选取皮肤溃疡及丘疹脓痂病情较重之左下肢,外用大黄粉以芝麻油调敷创口,绷带包裹。次日可见左下肢痂皮溃烂,皮损处大量脓液流出,左下肢红肿明显减轻。遂改为绿茶水调敷大黄抹左下肢,1~2日换药1次。皮肤溃疡及丘疹脓痂病情较轻之右下肢,始终采用西药换药治疗。4月20日,患者病情较轻之右下肢皮肤破溃减轻,分泌物减少,仍有疼痛,复查下肢分泌物培养无细菌生长。而病情较重之左侧下肢创面已经无分泌物,无红肿,无疼痛,疗效优于使用西药换药之右下肢。遂改为左下肢干大黄粉创面撒敷,无菌纱布绷带包裹,1~2日换药1次,之后可见创面均结痂,以无菌镊子揭去痂皮,可见结痂下新生皮肤生长良好。至4月29日,病情较重,采用中药换药之左下肢血管炎已经痊愈,遗留疤痕。病情较轻,采用西药换药之右下肢,其破溃处皮肤生长缓慢,部分创口不收。遂将右下肢换药之西药停止,改为中药大黄粉外敷。5月1日,右下肢皮肤破损处创口大多结痂,换药数日痊愈。

[1]于晓智,张池金.治疗变应性皮肤血管炎经验[J].四川中医,2012,30(1):1-2.

[2]陈柏楠,侯玉芬,周涛.周围血管疾病中西医诊疗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313-314.

[3]高文柱.华佗遗书[M].北京:华夏出版社,2011:63-64.

猜你喜欢

黄粉血管炎组方
系统性血管炎
血管炎的分类及ICD-10编码探讨
蒙医药清瘟杀黏类方剂组方的知识发现研究
某战术弹热防护件的制备工艺及性能研究
海胆黄固体饮料开发工艺优化研究
基于数据挖掘对中医治疗慢性肾衰竭组方规律的分析
补精益视片组方分析及研究进展
梨黄粉蚜虫的防治方法
部颁标准中治疗风温中成药的组方规律
ANCA相关性血管炎到底是什么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