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鲜活农产品流通链条中冷库节点及政府支持

2012-01-28张喜才

中国流通经济 2012年4期
关键词:冷库链条冷链

张喜才,杨 谦

(北京商业管理干部学院,北京市 100028)

责任编辑:方程

近年来,一方面,我国鲜活农产品出现了南菜北运、西菜东运等远距离、大范围的流通,经过生产—批发—运输—装卸搬运—仓储—包装—配送—消费等众多环节,线路较长,加工、保鲜、冷藏、包装等环节距鲜活农产品生产基地较远;另一方面,鲜活农产品价格频繁波动,“卖难买贵”、“菜贱伤农”、“菜贵伤民”等问题交替出现。在小生产、大流通的格局下,远距离大范围的流通链条使得鲜活农产品的市场风险与自然风险高度叠加,因此,能够有效改变鲜活农产品自然属性的冷库,已经成为鲜活农产品流通链条中的关键节点。冷库在鲜活农产品流通链条中发挥怎样的作用?机制是什么?我国鲜活农产品冷库的现状如何?政府采取哪些措施扶持冷库建设等问题亟待解决。

一、文献综述

1.国外研究现状评述

鲜活农产品流通链条正在发生变革。一是超级市场的扩张,[1]超级市场发端于价值链的中下游,然后通过价值链的传导,慢慢渗透至鲜活农产品生产领域。[2]二是社区农业(CSA)正在迅速发展,美国大部分鲜活农产品都是当地当天供应本地市场。[3]

整个农产品物流价值链条是由不同的、有独立利益的主体构成的一个动态系统,因而博弈天然存在,价值利益分配机制是一个关键问题。勃杰(Boehlje)和施拉德(Schrader)主张将食品供应链的研究重点由市场转到链条的纵向协调,严格控制产品质量并对链条进行内部整合以提高整体的运作效率。[4]在流通链条中,超市、加工企业等环节占据主导地位,而农户处于被动地位。[5]阿帕格斯(Apergis)和瑞提斯(Rezitis)用协整的方法,发现农产品价格对食物零售价格变化仅仅作出部分的调整,表明流通链条的利益分配不均。[6]小农户处于流通链条的最低端,难以分享到价值链升级所带来的好处,被逐渐地“挤出”市场。[7]因此,农户参与现代流通链条的最佳途径就是通过产业集群和农业合作社的方式。一系列的研究成果[8]、[9]已经证明,农民参加这些经济组织并进入现代流通链条可以提高收入。然而,超市、加工企业等环节正通过投资冷鲜设施、信息技术等强化其对流通链条关键节点的控制,而农户及其合作组织则因为资金、管理等方面的因素被排除在外。[10]

2.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一些国家大量存在的以小规模农户为主体的生产和流通方式,对农产品贸易自由化和流通全球化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瓶颈”。[11]在我国“小生产、大流通”的农业总体格局下,鲜活农产品生产和流通领域正发生一些变化:在从生产者到消费者形成的整个价值链条上,在普遍的依靠开放的市场机制进行交易的形式之外,正在逐渐形成诸如联盟、共同投资,风险共担、合同治理直至一体化等以密切主体之间联系为特征的各种联系形式。[12]农产品流通呈现多样化形式,包括以农村经纪人和运销队伍为主体的经纪、贩运型流通,以龙头企业为组织形式的加工贸易型流通,以农产品批发市场为龙头的市场带动型流通,以连锁超市为主导的采购型流通等。[13]夏春玉等从网络组织理论的角度认为,农产品流通渠道纵向联结方式主要包括农户—零售商、农户—合作社—零售商、农户—经纪人—零售商、农户—批发商—零售商、农户—合作社—经纪人—批发商—零售商等。[14]胡定寰认为,我国农产品流通宜采用“超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农户”的新型农业产业化模式,进而提出农超对接模式。[15]

不同的农产品流通模式及博弈结果对利益分配产生了影响,农产品涨价的利益很大一部分被中间流通环节“截走”,真正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所获收益并不多。[16]从利润分配的绝对量来看,农民多于零售商,零售商多于批发商;以成本利润率衡量,与农民相比,批发商的成本利润率要高出6~10倍,零售商的成本利润率高出5~7倍。[17]流通链条中农产品收购环节的农民常常不得不面对买方寡占力量,而在食品零售环节广大消费者又不得不面对零售商的卖方寡占力量。[18]通过合作社等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能够改变农户在流通链条中的弱势地位。[19]然而,无论是农户,还是分散的合作社,在流通链条中都处于弱势地位,流通链条的关键节点设施投入不足,且主要为利益集团所掌控,他们拥有更强的市场势力和定价权。[20]

农产品流通领域的研究已经形成了丰硕的成果,但该领域尤其是鲜活农产品流通的研究潜力很大。首先,鲜活农产品流通链条中出现了配送中心、物流园区、冷鲜仓储等新型市场交易方式和交易主体,流通链条利益分配机制究竟有什么样的变化,这些主体对于流通链条中的价值分配、利益机制有何影响需要深入研究。其次,鲜活农产品链条模式多、主体广、环节复杂,到底哪些是关键环节,其对利益分配及链条整合有什么样的影响,机制是什么。最后,很少有文献注意政府在扶持农产品流通链条中存在的“马太效应”,政府调控的重点是什么?是撒胡椒面还是突出重点?如何抓住调控的“牛鼻子”提出政策建议?本文将冷库作为鲜活农产品流通链条的重要关键节点,并提出政策建议。

二、冷库是价格调节、农户定价权、食品安全的关键节点

1.冷库可调节供需,缓解鲜活农产品价格波动

在不考虑时空结构情况下,我国鲜活农产品,特别是蔬菜的生产和消费基本可以实现连续,但由于销售周期短、易腐性强,市场几乎是一次性出清,且没有仓储,价格波动不易通过市场自发调节,政府也难于调控,必须借助大型冷库的储藏保鲜功能和巨大的储藏能力,才能保证市场平抑物价的功能,既保障供应短缺时群众的菜篮子,又保证供应超需时农民的收入稳定,防止农业生产大起大落,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2007年1月初,海南省辣椒收购价明显低于农民种植的生产成本,甚至降到1毛多钱一斤,经过一段价格的持续低迷期后,从1月28日开始,辣椒的价格才逐渐走出低谷,这主要是依靠冷藏库和宏观调控的作用。冷藏库老板的大量收购为辣椒价格的提高提供了条件,由于冷藏库能够使辣椒保鲜一个月左右时间,冷藏库的老板可以在价格低迷时收储,而镇政府对冷藏库老板的扶持无疑也是解决辣椒低价滞销的一个重要手段。[21]

2011年内蒙古乌兰察布市的马铃薯滞销与其仓储能力不足也有很大的关系。乌兰察布市2011年马铃薯产量76.6亿斤,但总储存能力仅有20亿斤。据统计,乌兰察布市马铃薯加工18亿斤,农民自用2亿斤,用作种薯10亿斤,剩余的46.6亿斤则需要仓储和销售,而正是因为没有足够的仓储设施,才造成大量的马铃薯集中上市,并压低了马铃薯的价格。

2.冷库设施提高了农户的定价能力与农民的收益

在农产品市场由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后,农产品受到资源约束的同时,又受到市场需求的约束,而这双重约束不可能依靠单纯的市场调节去解决。一方面,人们的消费需求具有持续性,而水果、蔬菜却是季节性产品,在季节性批量生产、集中供给与消费需求之间存在供需时差的矛盾;另一方面,集中生产的产品如果即时推向市场,必然造成产品供给远远大于需求,即便产品价格大幅度降低,也无法全部进入消费,何况水果等农产品还有“大年”、“小年”产量的巨大差别。因为冷链发展滞后,影响农产品流通和保鲜贮藏,产量上去价格却下来,农民增产却不能增收,出现果贱伤农、谷贱伤农、菜贱伤农的现象。

在调研中发现,由于缺乏有经验有实力的农产品经纪人,也没有合适的储藏条件,土豆在收获后十多天的时间必须卖出,经常出现竞相压价现象。农民收获土豆之后会看行情,如果当时行情好,就会全部卖掉,如果行情不好,会再等等看,为升值而贮存土豆的农民很少,村民们贮存的土豆量非常少,主要是留种和自己吃,而作为商品的那一部分刚挖出来就卖了。如果土豆的出售不是在刚从地里挖出来时,而是先贮存一段时间,收益就会不一样了。如果一斤土豆价格上涨0.1元,10000斤土豆就能多收入1000元。有了贮存量,才能保证均衡上市、稳定价格和对市场进行科学调控,而且在调控市场的同时,也能增加农民的收入。

3.冷库设施可以有效减少损耗,提高食品安全水平

我国农产品仓储整体水平较低,不论是产业链链条,还是仓储设施设备,和与日俱增的市场需求相比还存在着很大差距。大多数农产品批发市场服务功能比较单一,只有部分批发市场拥有冷库等设施,农产品仓储目前还是以常温或自然存储模式为主,不但使鲜活农产品耗损率大,而且使食品安全方面存在隐患。只有通过冷藏设施将集中生产的产品进行储存,“一季生产,四季供应”,持续地向消费者供货,才能不断满足消费需求。

冷链发展滞后,致使易腐食品特别是初级农产品大量损耗。据调查显示,我国果蔬产品从采摘到销售过程中,水果损耗约占20%~25%,蔬菜损耗约占30%。目前大约90%的肉类、80%的水产品和蔬菜水果基本上还是在没有冷链保证的情况下运输销售。以蔬菜、水果为例,果蔬采后加工和流通设施落后,造成腐烂损失严重,物流成本提高,全国每年果品腐烂损失近1200万吨,蔬菜腐烂损失1.3亿吨,按每千克1元计算,经济损失超过上千亿元。

有数据显示,我国农产品物流成本占总成本的30%~40%,鲜活农产品达到60%以上,而发达国家的物流成本一般控制在10%左右,我国水果蔬菜等鲜活农产品在采摘、运输、储存等物流环节上的损失率为25%~30%,而发达国家的果蔬损失率则控制在5%以下。据估计,在中国,需要温控介入的产品,只有15%是以正确的方式操作的。在运输易腐食品的车辆中,仅有10%配备了冷藏或冷冻设备,而在发达国家这个比例通常可接近90%。在中国,一些货物的操作充其量只是使用冰块,而大多数货物的运送根本没有任何温控措施。中国每年的水果和蔬菜产量中,不仅存在着大量的由于供应链某个节点上不恰当操作方式而导致的损耗,而且也使鲜活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无法得到保证。由于缺乏冷链保证措施,食品的营养、口感和色泽都会随时间的推移而遭到破坏,不仅影响百姓生活质量,而且影响产品销售价格,并对出口量和出口价格造成很大影响。

三、我国冷库数量较少、主体复杂、配置不均、农户缺乏、政府被动

1.我国鲜活农产品冷库数量较少

我国是果蔬生产大国,据统计,我国果品种植面积已占世界果品种植面积的18%,年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13%;蔬菜种植面积占世界蔬菜种植面积的35%,年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40%。我国蔬菜、水果出口也占全球市场的1/6以上,位居世界第一。然而,我国冷鲜仓储设施数量较少,技术落后。在产地,存在浪费、处理不及时、大部分时候无任何温度控制等问题;在储藏环节,规模小的小型陈旧冷库仍在大量使用,难以与生产大国相适应。据统计,我国有冷藏库近2万座,冷库总容量只有900万吨左右,在位置、资源分配以及绝对量上依然不能满足现代食品物流发展的需求。我国90%以上的蔬菜水果在进入流通领域之前没有经过冷处理,这在发达国家是不可想象的。冷藏车辆是冷链物流的重要保障条件,冷藏车辆的数量和质量是衡量冷链物流发展的主要指标之一。与发达国家相比,无论是冷链流通率,还是冷库设施存量,我国都有不小的差距。以冷链规模为例,日韩国家的规模是我国的10~20倍,而欧美国家也是我国的5~10倍。目前我国果蔬、肉类、水产品冷链流通率分别只有5%、15%和23%,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水平,欧、美、加、日等发达国家肉禽冷链流通率已经达到100%,蔬菜、水果冷链流通率也达95%。

2.我国鲜活农产品冷库建设市场发育不足、秩序混乱

我国物流市场是一个高度分散的市场,市场秩序较为混乱,全国有超过50万家第三方物流服务提供商,但即使最大的企业也占不到市场份额的2%,市场分散和设备不足使这些物流商无一能提供全国范围的冷链配送服务。因此,大多数易腐食品的物流都是由生产商、加工商和零售商自己操作,这极大地妨碍了冷链市场的效益。另外,由于大量小规模的服务提供商充斥市场,加上对市场的认知不够,客户一般无法得知在哪里能找到冷链物流服务公司,也无法知道真实的市场价格应该是多少。由于用户通常会在物流操作上压缩成本,他们往往会选择便宜的物流服务提供商,而实际上,严格的温度控制操作从来都不是廉价的。

食品冷链建设投资大,大部分企业始终未能有效地建立生鲜经营管理体系,市场发育不足。由于食品冷链是以保证易腐食品品质为目的、以保持低温环境为核心要求的供应链系统,所以它比一般常温物流系统的要求更高、更复杂,建设投资也大。而目前我国的冷链系统还只是一个早期的冷冻设备市场,冷链技术在很多食品种类上还不能完全应用,相对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很大。商品结构和销售策略定位不清晰,没有整合鲜活产品的产业链,导致毛利偏低,损耗难以控制。企业无法有效整合鲜活产品经营背后的各种资源,随着规模扩大,整体经营成本难以得到控制,“规模反而不经济”。

我国目前的冷库总容量中,外资、中外合资和私营冷库约占50万吨,国有冷库850万吨。但是,这些冷库中肉类冷库多,果蔬冷库少;普通型冷库多,专业型冷库少;基础型冷库多,高技术冷库少。很多冷库只限于肉类、鱼类的冷冻贮藏,多种冷藏设施通常是由其他建筑改建而成,其冷藏功能单一,而且库龄较长,大多在15年以上,国有大中型冷库多在30年以上,设备设施陈旧,企业成本高效益差。而当生产淡季和原料资源不足时,许多冷库处于闲置耗能状态,所形成资源不能得到有效利用。冷链的投入成本很大,经销商或加工企业若对冷链进行大量投入之后,必然要把一部分成本转嫁给消费者才能保证他们的利润,而我国居民的消费能力低,很大程度上打击了农产品流通链条中间环节采用冷链的积极性,制约了农产品冷链物流及仓储业的发展。

3.我国鲜活农产品冷库在不同地区、不同主体之间配置失衡

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规模化、系统化的冷链物流体系尚未形成。总体而言,我国东部和中西部地区、城市与农村、产地和销地、盈利性与公益性之间,市场流通建设发展不平衡、布局不合理,差距逐步拉大。

(1)区域分布不平衡,西部少,东部多,中部农牧业主产区和西部特色农业地区冷库严重短缺。一方面,表现为农村流通市场东大西小、东强西弱的发展态势。具体表现为以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为代表的新型业态和交易方式在东部地区发展迅速,在中西部地区发展比较缓慢;中西部地区的农村流通体系发展程度明显低于东部地区。在大中城市等农产品集中消费地区,批发市场设施条件较好,农产品配送、零售网络比较健全;而在农产品产地,市场基础设施条件、经济效益比较差,特别是中部粮棉油、蔬果主产区以及西部特色农业地区的产地批发市场,交通、通信和市场交易条件差,发展明显滞后。

(2)城乡分布不平衡,城市多,农村少。目前农村流通设施建设未纳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安排,多年来国家投入不足、建设滞后问题严重,如农村人均商业面积仅约为城市的1/10,现有农产品批发市场的道路、供水等基础设施陈旧,电子信息、冷藏等设备设施不完善,服务功能单一,大部分批发市场缺乏信息服务、质量检测、交易结算、安全监控、垃圾处理等配套服务设施。调查表明,目前只有41.7%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建有冷库,11.1%的配备了冷藏车,12.9%的有陈列冷柜。

(3)产销区之间不平衡,销地多,产地少,产地与销地以及集散地之间布局不合理。近年来,随着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的实施,优势区域鲜活农产品集中度稳步上升。目前全国优势区域苹果、柑橘集中度达到50%以上,水产品集中度达到80%以上。生产向优势产区集中后,客观上要求建立集散能力强的产地批发市场和冷藏能力大的保鲜库,但目前产地与销地以及集散地之间布局不合理,销地市场发展比较充分。目前我国年交易额在1亿元以上的销地批发市场558个,而中西部鲜活农产品主产区产地市场年交易额在1亿元以上的只有346个,发展相对落后。目前全国1个县不足1个产地批发市场,东部占50%左右,中部占30%,西部只占20%。特是别中西部蔬菜、水果主产区,常年蔬菜产量占全国的40%、水果占45%,而年交易额上亿元的产地蔬菜市场只占25%,水果市场占30%,畜禽市场占不到全国的4%,生产和市场建设的矛盾十分明显,这是导致优势产区鲜活农产品滞销卖难时有发生的重要原因。总体看,全国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以小型为主,年交易额1亿~5亿元的占30%,亿元以下的占58%,且多数市场规模小、设施简陋、服务功能不强。农业部调查显示,80%的产地批发市场缺乏冷藏保鲜、冷链物流设施、信息或质量检测设施,许多产地批发市场的场地没有硬化,缺乏遮阳挡雨的设施,甚至连上、下水道都没有,脏、乱、差的问题十分突出。承担全国70%以上生鲜农产品批发交易功能的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区域性农产品配送中心等关键物流节点缺少冷冻冷藏设施。

(4)经营性设施与公益性设施不平衡,盈利性的多,公益性的少。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大部分农产品告别了普遍短缺的时代,进入阶段性、结构性、季节性、区域性的局部相对过剩时期,特别是鲜活农产品的“卖难”尤甚。类似“菜贱伤农”的情形几乎年年都有发生,成为了影响农民增收的一大难题。由于农民建不起冷库,产品要么以低价集中上市,要么积压变质。如果蔬果采摘后在冷库预冷十余小时,就可以延长一周的保质期,从而调节上市时间,有可能卖个好价钱。

4.缺乏冷库使农户丧失定价权

与中间商、零售商相比,农户在定价中处于明显弱势,原因在于鲜活农产品一旦大量上市,其不耐储藏性让农户难以在议价中占优势,而中间商、零售商则在收购上具有较大的选择性,价格变化对后两者更为有利。当价格上涨时,中间商和零售商获取较大利润;当价格下跌时,中间商和零售商也可争取利润。鲜活农产品价格变化不能在生产、流通、零售各环节的主体上均衡传导,处于劣势的农户经常面对价格的剧烈波动,尤其是在价格下跌时,其放大效应非常明显。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既可以减少农产品产后损失,又可以带动农产品跨季节均衡销售,在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储藏加工能力等方面的作用尤为突出。一般情况下,谁拥有储藏加工的条件,谁在市场博弈的地位就比较主动。缓解农产品“卖难”,确保农民利益,从一定意义上说就要掌握储藏权。

而据调研中村民们说,当地的冷库大多是有实力的经销商投资兴建的。通过对蔬菜的冷藏保鲜,收购商可以把一季的蔬菜卖上一年的时间,使收益大增。自从有了冷库收储,蔬菜的收购价格也随之提高了。但对农民们来说,由此带来的收益却很有限,而且在讨价还价上,他们比以前更被动了。在日益强大的冷库收储模式中,农民们开始逐渐丧失定价能力,收购者牢牢掌握了定价的主动权。那么,在这样市场格局下,农民们该如何维护自己的利益呢?从总体来看,农产品本来就属于易腐易烂的产品,储藏加工非常重要。一般情况下,谁能拥有储藏和加工的资产或者条件,他在市场谈判的地位就比较主动。农民要想确保利益,就要发展自己的专业合作社,发展自己专业合作社的冷库,就要掌握储藏权。可以说,在抵御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方面,冷链建设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四、政策建议

1.应发挥政府在鲜活农产品冷鲜仓储设施建设中的主导作用

鲜活农产品冷鲜仓储设施的建设所需资金多,如果仅依赖市场力量,很可能会导致投资不足。为了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从城乡统筹以及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应进一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拓宽建设范围,充实建设内容,优化投资结构,不断提高国债资金和预算内资金中用于农村流通设施建设,尤其是鲜活农产品冷鲜仓储设施建设的比例。

各级政府应提高对农村商品流通重要性的认识,采取积极措施,对重要的鲜活农产品冷鲜仓储设施、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社会性的大型物流配送中心、市场信息网络和电子商务平台等加大政府直接投入和财政扶持力度,将鲜活农产品冷鲜仓储列入各级政府支持的重点项目建设计划。

2.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其联合社等合作组织的冷鲜仓储设施建设

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迅速,但依然难以和超市、加工等大型企业相抗衡,在流通链条中依然缺乏话语权和定价权,冷鲜仓储设施缺乏是影响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其联合社市场定价权的重要因素。因此,需要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其联合社等合作组织建设冷鲜仓储设施的支持力度,通过合作组织的关键节点建设增加农户在农产品流通链条中的定价权,不断提升农户的收益。

3.对农产品冷鲜仓储设施建设实行优惠政策

国家应对鲜活农产品冷鲜仓储设施的投资和建设给予直接补贴和利息补贴,对于盈利性的市场经营设施应给予税收减免,以调动投资者的积极性。在我国金融市场和资本市场日益成熟的同时,应加大鲜活农产品冷鲜仓储设施建设的融资创新,扩大金融机构涉农业务的信贷规模,依靠涉农银行,筹集和提供专项储备资金,包括专储收购资金、仓储设施建设资金、储备体系运行费用等。可以考虑成立专门机构发行建设债券等方式融资,以建成的鲜活农产品冷鲜仓储设施的使用权等标的物进行担保融资。

4.供销合作社系统应重点加强鲜活农产品冷鲜仓储设施建设

供销合作社是为农服务的合作经济组织,具有其他系统难以替代的组织、网络、经营、人才等传统优势。据统计,全国供销社系统有1110个冷藏库,181万吨冷藏容量,约占社会冷库总量的1/5。建立供销社现代仓储物流系统的关键,是引进现代信息系统来整合供销社现有冷库资源以及利用新资源使供销社覆盖到全部农户,同时结合农产品的标准化,使供销社重新焕发生机。应加大对供销社尤其是产地供销社冷库投资扶持力度,在生产基地附近建立鲜活农产品的加工、保鲜、冷藏、包装基地,使其成为农产品物流运作的主要渠道。

[1]Reardon T.,C.P.Timmer,B.Minten.The Supermarket Revolution in Asia and Emerging Development Strategies to Include Small Farmers[J].PNAS: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2010(12):1-6.

[2]Michael Boehlje.Structural Changes in the Agricultural Industries:How Do We Measure,Analyze and Understand Them?[J].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1999(5):1028-1041.

[3]Giovannucci D.,E.Barham,R.Pirog.Defining and Marketing “Local”Foods:Geographical Indications for U.S.Products[J].Journal of World Intellectual Property,Special Issue:The Law and Economics of Geographical Indications,2010(3):94-120.

[4]Boehlje Michae,David Lins.A Lending to Integrated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Firms:Part II[J].Journal of Agricultural Lending,1996(3):18-22.

[5]Young L.M.,Hobbs J.E.Vertical Linkages in Agrifood Supply Chains:Changing Roles for Producers,Commodity Groups,and Government Policy [J].Review of Agricultural,2002(2):428-441.

[6]Nicholas Apergis,Anthony Rezitis.Mean Spillover Effects in Agricultural Prices:The Case of Greece[J].Agribusiness,2003(4):425-437.

[7]Swinnen J.F.M.,Beerlandt H.,L.Dries.Globalisation,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and Rural Welfare[J].Tijdschrift voor Economie en Management,2003(4):619-640.

[8]Giuliani E.,Pietrobelli C.,Rabellotti R.Upgrading in Global Value Chains:Lessons from Latin American Clusters[J].World Development,2005(4):549-573.

[9]Mcdermott GA,RA Corredoira,G.Kruse.Public-Private Institutions as Catalysts of Upgrading in Emerging Market Societies[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9(6):1270–1296.

[10]Mohammad Nasiruddin.Determinants of Supply Chain Competitiveness of the Western Australian Agri-food Industry[EB/OL].1-5,www.agric.wa.gov.au.

[11]黄祖辉,梁巧.小农户参与大市场的集体行动——以浙江省箬横西瓜合作社为例的分析 [J].农业经济问题,2007(9):66-71.

[12]黄祖辉,刘东英.论生鲜农产品物流链的类型与形成机理[J].农业经济问题,2006(11):4–9.

[13]张浩,安玉发.农产品协议流通模式:基于系统流理论的分析[J].中国流通经济,2010(2):19-22.

[14]夏春玉,薛建强,徐健.农产品流通:基于网络组织理论的一个分析框架[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1-6.

[15]胡定寰.农产品“二元结构”论——论超市发展对农业和食品安全的影响[J].中国农村经济,2005(2):12-18.

[16]郑风田,孙瑾.我国农产品产业链中利益错位问题研究[J].价格理论与实践,2008(12):26-27.

[17]孙侠,张闯.我国农产品流通的成本构成与利益分配——基于大连蔬菜流通的案例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08(2):39–48.

[18]王秀清,H.T.Weldegebriel,A.J.Rayne.纵向关联市场间的价格传递[J].经济学季刊,2007(4):168-181.

[19]纪良纲,刘东英.农产品流通的关键问题与解决思路[J].中国流通经济,2011(7):18-20.

[20]张喜才,张利庠,张屹楠.我国蔬菜产业链各环节成本收益分析——基于山东、北京的调研[J].农业经济与管理,2011(5):78-90.

[21]宋亮亮,马智博,段兴礼.海南椒价逐渐回升冷藏库和宏观调控立大功[EB/OL].http://www.hainan.gov.cn/data/news/2007/02/25803.

猜你喜欢

冷库链条冷链
冷库上“云端” 共享促共富
要不要做冷链物流?
考虑碳排放的冷链物流多温共配路径优化研究
新型冷链物流用复合相变材料制备及过冷度影响因素
个性链条
四十余家肉类企业被暂停进口
链条养护好帮手: 5款链条油推荐
产业链条“链” 着增收链条
善良不会被辜负
劲达电装联手开发冷链物流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