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促进发展 技术改变传媒
2012-01-28宋兵
文|宋兵
创新促进发展 技术改变传媒
文|宋兵
上世纪末至今,由于数字技术、网络技术、信息技术以及智能化技术的快速发展, 使大众传媒产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传统媒体开始转型,新兴媒体发展迅猛。面对复杂激烈的市场竞争,我们要探讨传媒业的运作规律和未来,应以把握科学技术发展方向为基础,以加强科技创新、推动科技进步作为媒体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上世纪末至今,由于数字技术、网络技术、信息技术以及智能化技术的快速发展, 使大众传媒产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传统媒体开始转型,新兴媒体发展迅猛。面对复杂激烈的市场竞争,我们要探讨传媒业的运作规律和未来,应以把握科学技术发展方向为基础,以加强科技创新、推动科技进步作为媒体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技术创新推动传媒发展
大众传媒是人类科技进步的产物,历史上每次重大科技突破和创新,都会带来大众传媒的长足发展。现代传媒的诞生、发展都基于科学技术进步在传媒领域的广泛应用, 科学技术革命与传媒运行、发展模式有着天然的联系。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大众传媒经历了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文字的出现与普及;第二阶段是印刷术的发明和出版业的兴起;第三阶段是有线、无线广播的发明和电视的普及;第四阶段是以网络和视频为代表的数字化传媒的出现和飞速发展。
北宋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这是印刷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它为中国文化经济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为推动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1450年,德国人古登堡在毕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的基础上,创造了金属活版印刷技术,为报纸这个传媒老大的问世准备了物质条件。
1864年,英国科学家麦克斯韦在总结前人研究电磁现象的基础上,建立了完整的电磁波理论,为无线电的发明奠定了理论基础。1906年圣诞前夜,雷吉纳德·菲森登(Reginald Fessenden)在美国麻萨诸塞州采用外差法实现了历史上首次无线电广播。菲森登广播了他自己用小提琴演奏“平安夜”和朗诵《圣经》片段。位于英格兰切尔姆斯福德的马可尼研究中心在1922年开播世界上第一个定期播出的无线电广播娱乐节目。
1946年2月,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NIAC在美国加州问世,它是计算机的始祖,揭开了计算机时代的序幕。此后,新的技术不断出现,不断被淘汰,多种技术的竞争推动了互联网的出现、发展与普及。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以计算机网络为特征的多媒体传播技术,将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要素结合起来,综合了报纸、广播、电视等的功能,给观众以全方位的,多维的信息和感受,促使传统媒介开始走向整合。
由此可见,科学技术始终在推动着传媒的发展,如果我们把传媒划分成文字、声音、图像三种要素以及单向和双向两种传播方式的话,那么是造纸术和活字印刷术的出现使得文字的单向传播成为可能;窄带互联网络使得文字的双向传播成为可能;无线电技术使得声音的单向传播成为可能;电话技术使得声音的双向传播成为可能;传真技术使得图像的单向传播成为可能;而正在发展的宽带互联网业将使得图像的双向传播成为可能。这些新技术都使得原来不可能的传播方式成为可能,从而有效推动了传媒的历史变迁。
何为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是一个跨越技术系统与经济系统的活动过程,其间多种主体、要素和活动类型所形成的多种组合使技术创新的内涵十分复杂,会随着经济形态和科技形态的变化而动态地调整,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内涵也可能不同。
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J.A.Schumpeter) 最早在1939年出版的《商业周期》(“Business Cycles”)一书中比较全面地提出了创新理论。他认为,“创新”是一个经济范畴而非技术范畴,它不仅是指科学技术上的发明创造,也是指把已发明的科学技术引入企业中,形成一种新的生产力。
国内学者也对创新的概念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清华大学的傅家骥教授认为,技术创新就是企业家抓住市场的潜在盈利机会,以获取商业利益为目标,重新组织生产条件和要素,建立起效能更强,效率更高和费用更低的生产经营系统,从而推出新的产品,新的生产(工艺)方法,开辟新的市场,获得新的原材料或半成品供给来源或建立企业的新的组织,它包括科技、组织、商业和金融等一系列活动的综合过程。
总的来说,技术创新应该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提升核心竞争力为目标,推出新产品或新工艺的过程,包括设想的产生、研究与开发、工程化、试生产、商业化生产,一直到市场推广应用,是这一系列活动的总和。因此,技术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从设想产生到市场推广的全过程中所发生的一切相关创新行为都可以界定到广义的技术创新中,它是一种科学技术与经济有机结合、一体化发展的理论。
大企业创新谈何容易
形成、强化、持续发展创新能力,提升核心竞争力,应该是任何一个企业孜孜以求的。但在实践中,技术创新历来是企业管理上的难题。许多管理专家甚至认为,创新之为创新,便在于其不确定性和不可预见性,任何人都无法保证在适当的时机用新的工艺生产出新的产品,更无法保证其是否能产生经济效益。因此从本质上讲,创新原本就是无法管理的,特别是要求一个大的企业长期保持创新能力,这在许多人看来是个无解的问题。
一方面大企业严密的制度约束了创新的可能。比方说人事制度、财务制度、企业文化、业绩考核等等都有一套严格的管理办法和处理流程,这对于管理一家几千甚至上万人的企业可能是非常必要的,但是这样的环境往往不利于创新的产生。特别是繁琐的财务报销制度、复杂的招聘管理流程、机械的员工休假制度等等,既阻碍了优秀人才的引进和保留,也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普通员工的发展,大家都循规蹈矩、避免出错,哪来的积极性谈创新!
另一方面,大企业做创新项目部门间协调是个问题。大企业职能部门多,各司其职,做一件事情需要相互配合、互相支持,而且很多大的项目都需要所有部门参与,缺一不可。因此,一个项目的成功所需要动用的资源,不是简单的砸钱和砸人的问题,而是需要所有相关职能部门紧密配合起来为共同的目标而努力投入资源。如果缺少主管领导的支持,跨部门资源配置不足,就很难生产出成功的创新型产品。
技术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
推动传媒业发展的源动力,在于科技创新。传统媒体实施战略转型、提升影响力和竞争力,必须以自身为主体,以思想创新为先导,积极构建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不断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着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知名品牌的新技术、新装备、新产品,从而实现产品的核心价值,获得核心竞争力。
媒体机构要实现这一点,就必须集中精力,不断创新,使自己始终走在前列并实现持续向前发展。对于如何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笔者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要建立和完善自主创新体系,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核心战略,纳入媒体机构的长期发展战略之中。一方面要建立、健全有利于培养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包括灵活的用人机制、高效的选聘和评价机制、以保护知识产权为核心的激励机制、完善的薪酬分配制度等;另一方面要构建权责清晰、运转有效的媒体机构创新管理体系,明确机构内部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创新职责和分工,整合各类创新资源,不断提高管理效率,提升整体创新能力。
二是要持续加大研发经费的投入,特别是对前沿技术的预研要加强。媒体机构每年在技术项目建设上的投入并不小,基本都是围绕主体业务,采编部门提出需求,技术部门进行分析、立项、研发,最后投入运行。这样做出来的应用暂时可能满足了用户需求,但没过多久就会发现问题,需要二次开发甚至推倒重来。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缺少对预研课题的研发投入,技术前瞻性不够,给人的感觉就是总在追着需求走,投入再多也未见效果。
三是要具备对失败的容忍度。创业投资本身具有很高的风险性,据资料显示,所有投资中只有10%左右的项目盈利,50%会有损失甚至血本无归。但是如果投资成功,投资人将获得几倍、几十倍甚至上百倍的回报,硅谷的成功就是证明。所以,我们应该从中汲取经验,允许失败,接受失败,将少数成功建立在众多失败的基础之上,勇于尝试,大胆创新。
四是要培养和造就一批敢想敢做、善于创新的技术人才队伍。制定长期有效的培养规划,加强人才的培训和教育,加快培养高水平的创新人才,使敢于创新并善于创新的优秀人才能够脱颖而出。同时,要通过创新奖励激励机制,充分调动专业技术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营造“提倡自主创新、掌握核心技术”的良好氛围。
10.19483/j.cnki.11-4653/n.2012.11.011
新华社技术局办公室)
通信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