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科技手段在图书设计教育中的问题*
2012-01-28谢秩勇
文/谢秩勇
自19世纪以来,现代印刷技术的发展,使得真正的现代平面设计逐步发展起来,人们对设计的认识及设计对社会的影响在潜移默化地改变。[1]开设图书设计学科的高校越来越多,与此同时,利用电脑绘图软件进行图书设计和后期特种工艺加工,可以方便快捷地制作出原来需要耗费大量人工与时间才能完成的表现方式。在给图书设计带来了生机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问题。
笔者多年来从事图书设计工作及图书设计教学工作,在教学实践中认识到,新的科技手段的使用能够把学生带入时代的前沿,并根据社会的需求选择教学内容与方法,教授新的设计技术,但在新技术大量使用的背后,一些消极作用也相伴而来。
一、科技发展给图书设计教育带来的问题
由于各类设计软件的大量应用以及后期特种工艺的神奇效果,新的科技手段一方面为图书设计者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也为设计者不用花费太多的时间在设计思考上,而是在电脑上拼凑一些效果来完成所谓的设计提供了便利,图书设计的核心——创意,反而被忽视了。一味利用电脑设计或倚重后期特种加工会使图书设计者沉浸在效果的泥潭里而忽视了创意。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概念上的设计,重视在利用电脑做效果之前的草图设计,并通过绘制草图熟练应用设计理论,减少对技术的过度依赖。
图书设计是需要设计者结合图书内容而进行的创意过程,而技术手段只是工具。计算机软件的利用和后期特种工艺的应用,能够大大地加强图书设计效果,将创意很好地表达出来,但它无法代替设计师去思考。而现实状况是,一个并非设计专业的人,只要精通电脑技术,就能够通过应用计算机软件,轻松做出各种效果的图书封面图样及内页,这种没有思想的设计如果可以被认为是图书设计的话,那么图书设计的内涵与价值就可想而知了。
二、科技手段的运用在平面设计教育领域的反思
由于计算机比传统铅笔的方式能更简单、便宜、快速地生产,现代艺术被称为“罐头艺术”、“麦当劳艺术”。[2]现在,很多学习图书设计的学生并不是把电脑和后期特种工艺作为一个辅助工具,而是将其作为一种主要的设计方向。这就使得科技的发展对图书设计造成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适应科学技术的发展,把新技术引入设计教学,是时代发展的必然。如今,电脑设计成为图书设计的一个基本技术,而后期特种工艺加工更是必讲的内容。可是,在学生的设计实践中,个性化创新却无法与这种新的设计技术取得平衡。一方面,计算机和后期特种工艺是科技的产物,自然带有现代和传统的冲突,如何将传统艺术与科技融合、呈现出符合时代的新风貌,需要深思。以技术代替设计构思,设计就会画地为牢,导致复制感、类似感的生硬设计大量涌现。另一方面,工具的方便性造成个人设计风格的丧失,敏锐度失去。一旦创作者习惯于依赖计算机软件,沉溺于特种工艺加工,创作的动力就会渐渐退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千万不能让学生养成过度依赖科技的思维,而形成死板化、单一化、公式化的审美思维定势。
在多年的教学中,笔者发现学生在利用电脑做图书设计的时候,常常会忘记图书设计理论所要求的一些基本东西,如节奏与韵律、对称与均衡、对比与调和等,而被电脑软件和特种工艺应用所获得的炫目效果吸引。对立体化、渐变、扭曲、透镜等电脑功能和过UV、击凸、植绒等特种工艺加工的运用,使学生们沉溺于科技的魔力之中而导致美学意识的逐渐下降。现今许多设计公司也是如此,在设计对象的各个图层上应用大量的效果和纹理,在后期加工上大量应用特种工艺,却偏偏对图书所要传达的思想缺乏理解和表现,在这样的设计作品中,设计的基本理论几乎不见踪迹。
要使科技的发展与图书设计的基本理论很好地结合,在图书设计教育上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在面对图书设计的时候,进行多方位发散思维,将图书所传达的内涵升华成视觉可见的图形,并且在图形的表达手法上应注重多考虑适合图书内容的技法,切忌盲目应用电脑效果及后期特种工艺,造成所设计的图书样式雷同,表达肤浅。如果学生们能在图书设计中将自己对图书的理解通过适合图书内容的独特创意思路和表现手法来表达,用时代的审美与构成去完成图书设计的草图,再利用现代的电脑技术和后期特种工艺加工来制作,必然能使图书设计作品获得新生,创造出别具风格的设计作品。
我们知道,图书设计作品最重要的是传达思想,图书设计“必须以某一种形式的表现出现,表现其实就是直觉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3]在图书设计教学中,要让学生把自己对图书的思想解读依靠创意直觉通过设计完整地表达出来,使得阅读者通过图书设计能直观地了解图书的思想和内容,并能方便地阅读。另外,图书的思想和文化只有通过图书的具体图形和文字这些线和形的视觉元素才能完美地呈现出来,这种线、形的关系和组合,这些审美的感人的形式,我视之为有意味的形式。有意味的形式就是一切艺术的共同本质。[4]只有考虑用最能传达图书内涵的有意味的表达方式,才能将图书所传达的情感和理念的升华,通过图书设计以独特的视觉元素和构成方式传达出来,使阅读者能理解并接受图书所传达的文化和思想,从而使图书通过设计之美得以传播。然而,如何恰当地绘制和表达出图书设计的这种意味,并实现这些图书视觉元素间的有秩序的构成变化,这就需要我们在图书设计教学中教会学生去学习和思考,并且能很好地应用草图将思考的内容表达出来。学生只有掌握了表达形式以及表现要素节奏的具体手法,熟悉电脑和后期特种工艺手段所取得的直接效果,才能设计出既有好创意又有好效果的图书设计作品。
在实际面对图书设计教学课题的时候,第一,我们应该教导学生多从图书的背景内容出发,立意在先,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将图书所要传达的思想和文化,演化成各种可视的象征性的图形设计。第二,通过绘制草图,将在头脑中孕育的各种创意图形在草图中记录下来并逐步完善,通过沟通调整,使得图形更加接近我们要传达的目标。第三,使用适合表现创意草图的表达技法,究竟是使用手绘的方式(手绘里面又包含了国画、油画、铅笔画、插画等众多的表达方式),还是使用摄影图像,或使用传统文化图形,等等,哪一种更能表达图书设计的创意主题,就用哪一种形式。第四,考虑图书设计的整体版式和节奏,图书设计的各种元素有秩序的节奏变化——并且所有这些变化层层递进,刺激阅读者的注意力,在变化与递进中将不同的设计元素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建构出一个跌宕起伏的新秩序,并以节奏韵律的方式奠定了图书设计作品的基本风格。等这些都考虑准备完善之后,再回到电脑上去充分利用电脑的便利性将已经思考成熟并绘制好图形的草案表达出来,形成图书设计的定稿。最后,合理使用后期加工工艺,局部过UV或者是击凸、烫印等,为我们的图书设计作品增添质感和手感。这样,图书设计作品就既拥有了适合图书思想内涵的具体表达图形,也使图书设计的各种视觉要素遵循图书设计的理论,产生出独具韵味的好作品。
综上所述,我们应该把图书设计的专业基础理论与科技的运用相结合,让强大的设计原理发挥本来的作用。具体而言,要将好的创意在纸上画出草图,把头脑中概念性的设计呈现于纸上,确定不再有变动之时才使用计算机处理,计算机表达出完整的创意之后再恰当应用后期特种工艺。
做草图是表现创意最有效的形式,有助于保存易忘的概念性想法,有助于在概念性创意的基础上做进一步修改。因此,在图书设计的时间分配上,相比电脑处理需要花更多的时间来做设计草图。草图中的图形与想象的图形尚且不完全一样,如果直接利用电脑表现概念性的图形,差异会更大。
[1]王受之.世界平面设计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2]Nadin, Emergent aesthetics- Aesthetic issues in computer arts. Leonardo(J).Computer Art in Context Supplemental Issue.1989:43-48
[3]克罗齐.美学原理[M].北京:外国文学出版社, 1983:15
[4]莱夫·贝尔.艺术[M].北京:中国文艺联合出版社,198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