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术论文关键词的学科个性与语言通约

2012-01-28储冬爱黄学敏

中国出版 2012年12期
关键词:酒神乞巧论题

文/储冬爱 黄学敏

关键词是指那些出现在文献的标题乃至摘要、正文中重要的、带关键性的、可以作为检索入口的词语,是一种近于自由词的自然语言。[1]学术论文的关键词集中体现了论文的学科属性与专业个性,不同学科的关键词各有侧重,特性各异,导致学科对话的隔膜日益加深。因此,探寻新的通约路径是实现学科对话的重要途径。

一、学科对话的隔膜与通约的促成

按照惯例,论文关键词的选择一般是以《汉语主题词表》为基础,同时“如有可能,尽量用《汉语主题词表》等词表提供的规范词……国家标准并未对论文的关键词标引给出任何限制和必须使用叙词表的要求”[2]。由此可见,关键词可以自由标引,为快捷有效的检索提供了最有利的条件。随着学科专业分工日益细化,研究方向的多元化,专业术语不断涌现,一方面,各学科专业的关键词呈现独特的个性;另一方面,关键词的日新月异导致学科对话在不同程度上出现了隔膜。关键词往往标示论文的专业背景,形成相对独立的知识系统。现在学科分工越来越细,不同学科研究的旨趣不同,进一步强化专业独立的话语系统,各自陌生的术语进一步肢解了学科研究的通约性与完整性。

Paradigm一词源自希腊语,意为 “共同显示”,而“学术界里, 特别是哲学界里, 常常引申 “通约”的意思,表示不同的事物之间的相通之处。[3]

论文关键词的意义在于它体现了论文最精确的内容,代表论题所操作的中心概念体系。我们通过关键词进行论文检索发现,关键词通常标识该论题与别的论文的重合之处,知道哪些论文、论题、论点是相通的,由此而形成一个知识脉络和知识体系,再由某一点重合扩展出来,不断形成链条与网络。关键词作为一个论题的核心概念,如果两篇甚至更多论文关键词相同,就意味着他们的论题有重合之处;而一个相同的关键词同时又跟其他不同的关键词有联系,这又意味着它跟其他论题有关联,这就构成了一个知识链条。因此,从关键词可以看出学科、专业的知识脉络。例如“判断力的批判”这一关键词,显示论文与康德的理论学说相关联,是属于美学范畴的论题。又如王元骧的《艺术创作中的意识与无意识》的关键词就有“艺术家、艺术创作、意识加工、意识与无意识、意识活动、无意识心理”,由关键词可见,论文属于文艺心理学的范畴。可见,平时使用的词语,是在一个具体语境中的联系,但关键词的联系则是专业知识间的联系,也是促成学科间通约的一个标志。

二、学科对话呼唤新的通约路径

各学科新出现的术语日益增多,一是由于学术研究领域的不断扩大,二是由于不同学科的相融不断增多。学术话语的更迭不断发展变化,于是原有的学科话语无法表达新出现的研究论题,同时新出现的论题、领域还没有达到互相通约的地步。世界万物是互相联系的,学科对话也必然存在,这就必须在原有的话语体系与新的话语体系中寻找一种平衡,而不至于造成理解上的断层。例如跟“现代”对应,就出现“前现代”、“后现代”之类的关键词,正是说明通约的合理路径必然生成。通过论文关键词达成不同学科语言的通约,其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种类型。

第一类型:中心放射。不同学科论文的关键词有中心交汇点,这个点就是不同学科语言通约的基础,不同的研究领域根据这个中心点呈放射状向外延伸,遂把不同的学科语言达成通约。例如“乞巧”这一关键词,如果从民俗学的角度来看,就有储冬爱的《传统时期岭南地区“七姐诞”的民俗探析——以广州珠村为例》、蒋秀英的《细说中国古代的妇女节——七夕乞巧民俗事象论 》等论文;如果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则有叶春生的《从广府七夕风俗演变看当代乞巧的功能》等;从文学角度看,有张银的《西和乞巧歌辞探析》、董乃斌的《唐人七夕诗文论略》等;从艺术学角度看,有严明的《乞巧与守拙——中国女性艺术的艰难抉择》、张芳的《西和、礼县乞巧仪式的歌舞特征研究》等;从女性主义的角度看,则有王晓华的《女性主义:七夕诗阐释的现代维度》等;还有从性别心理角度看,如李虹的《社会性别视野下的七夕民俗流变研究》等。这说明,不同研究角度的论文,都基于“乞巧”这一中心点,不断向外放射,形成不同的分支,但又始终立足于基点——“乞巧”,乞巧中牛郎织女的传说、民俗正是达成通约的关键之处。也就是说,通过相同的关键词,发掘其背后的共同基础,进而达到不同学科论文的链接与相通。

第二类型:内涵延展。学科专业名词往往衍生延展性的含义,论文关键词选用这些专业名词,既立足于本来的中心意义,又结合相关学科加以延展。例如“酒神精神”这一关键词便是一例。尼采在《悲剧的诞生》里指出,艺术的形而上学由“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组成。 “日神精神”强调用美的面纱遮盖人生的悲剧面目,反对追求本体,教人不放弃人生的欢乐。而与“日神精神”相比,“酒神精神”更具有浓郁的悲剧色彩,具体包括:直视人生悲剧,不回避人生的痛苦,超脱人生,向往永恒。[4]可见,“酒神精神”原本属于哲学范畴,但其内涵颇具延展性,既可以代表迷狂、沉醉、放纵的非理性状态,也代表抗争精神——不否认人生苦难,不逃避人生悲剧,同时也代表积极、快乐的人生态度——对生存、生命的永恒本能,把悲剧上升到实现生命意志的象征,对生命苦难的永恒超越……所以,也有其他学科的论文使用“酒神精神”这一关键词,如马海霞的《莫言对酒神精神的追寻与逃离——谈〈红高粱〉的双重品格》分析了莫言对传统儒家文化的反叛与对酒神精神的渴望,形成了《红高粱》的双重品格,这是文学与哲学的通约。而张冬梅的《俄罗斯文化中酒神精神的体现》等从文化学角度阐释“酒神精神”的影响; 董波的《浅析希腊神庙建筑中的酒神精神》等则从建筑学的角度延展了“酒神精神”的含义。由此可见,专业名词的内涵延展为学科之间的通约提供了重要条件。不同的研究论题选择同一个关键词,是基于这个关键词的专业个性、意蕴的丰富性和多义性,通过内涵的延展而达到通约。

第三类型:术语借用。有些专业术语原本是某个专业领域内的特有术语,但随着学科多元化发展,跨学科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学科之间的术语交流、互相借用的现象也越来越明显。例如“生态”一词,原指一切生物的生存状态以及它们之间和它与环境之间环环相扣的关系,这个名词被借用到众多的论文关键词里,例如“生态批评”、“生态美学”、“生态文艺学”、“生态旅游”、“生态课堂”、“教育生态”、“精神生态”等,这些关键词都是基于“生态”的借用而形成的。又如“张力”一词原本是物理学的术语,指受到拉力作用时,物体内部任一截面两侧存在的相互牵引力。这个概念同样也被其他学科借用,“文学张力”、“审美张力”、“构图张力”、“张力美感”、“文化张力”等关键词也层出不穷。而上文提到的“前现代”、“后现代”,则是借用前缀与“现代”的概念进行区分,也属于术语借用一例。归根结底,这是由于学科的交流,学科语言相融所致。值得注意的是,关键词虽然是自由标引的,这类型的术语借用,依然必须以术语的原意作为立足点,再与相应学科结合、转换而形成新的术语而达到不同学科的通约。否则,就变成单纯的标新立异,制造曲高和寡的假象,并不实现真正的通约。

三、关键词学科个性与语言通约的学术意义

毋庸置疑,关键词的学科个性是专业论文的标志,学科对话而达成语言通约也必然要以学科个性为基础。“在科技信息迅猛发展的今天,全世界每天有十几万篇的科技论文发表,学术界已约定利用主题概念词去检索最新发表的论文”,[5]故关键词作为文献检索的标识,直接关系到文献检索的效率,也直接关系到学科专业个性与其他领域通约的效果。因此,关键词所体现的学科个性与语言通约也是判断关键词是否准确、合理的一个标准。

首先,通过关键词实现学科之间的对话有利于学术,向更为宽广的方向发展,有利于建立学术链条和系统。基于相同的关键词或者关键词的共同点,我们可以从中发掘学科之间的联系,从不同的观点与角度、不同类型的分析研究,甚至是关键词的借用或转换生成等方面建构学术网络,促成不同学科相融通约,充分实现学术交流的最优化效应。

其次,通过关键词实现学科语言的通约有利于促进学科专业的纵深发展,开创更多的研究角度。关键词自由标引,具有颇大的弹性,因此,关键词的选用,借鉴非本专业术语或者是关键词的词语、词组的细微组合变化也会引起研究领域的革新,开拓更多的研究方向与研究空间。

再次,通过关键词实现学科语言的通约,也促进研究者学术思维能力的提升。学科的语言通约其实也是研究者图式建立的过程,因为语言通约就是让研究者通过对语言范例的了解,逐步意会到语言所蕴涵的本质,同时调动以往习得的经验加以协调平衡,进而形成新的认知。同时,“储存在人脑的长时记忆中的百科信息是以图式为单位的。图式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经验,是人们对于某一客体、事件、行为、概念等的许多种属性的知识建构”[6],并且“有文化上共享的图式,也有个体特有的图式”[7]。由此可见,研究者通过关键词的选用,往往综合其学科的个性与语言的通约,实现自我图式的形成,促使独特而自由的研究思维得以发展。

总之,学术论文关键词的学科个性与语言通约为学术论文写作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有益的可能性。

注释:

[1]张琪玉.情报语言基础[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87:19-20

[2]陆艾五,潘建农.对科学论文依据《汉语主题词表》标引关键词问题的思考[J].编辑学报,1998,(10):160-162

[3]丰国欣.Paradigm:语言通约之基石[J].学术论坛, 2004,(7):63—65

[4]尼采.悲剧的诞生[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4:4

[5]陈浩元.科技书刊标准化18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64

[6]桂永霞,江先行.图式理论与话语分析[J].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3)

[7][美]珀文LA著,周榕等译.人格科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98

猜你喜欢

酒神乞巧论题
由一个简单结论联想到的数论题
用二进制解一道高中数学联赛数论题
潭山乞巧
乞巧文化在中学教学中的意义
关于一道数论题的思考
奥登—卡尔曼歌剧脚本《酒神的伴侣》中的“神话方法”
乞巧七夕
几道组合数论题的分析策略
酒神的考验
9月29日,酒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