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国时期经济新闻教育的理念与实践*

2012-01-28王晓乐

中国出版 2012年12期
关键词:新闻学商业经济

文/王晓乐

当前的新闻教育改革有两条基本路径:一是顺应媒介融合化发展方向,致力于培养全媒体、整合型新闻人才;二是适应新闻报道领域专业化趋势,走细分化、垂直化的道路,以培养专家型编辑记者为目标。近几年的研究与讨论主要集中于前者,学界持肯定态度者居多,而以经济新闻、体育新闻、国际新闻、法制新闻为代表的垂直化新闻教育经历了近20年的探索,虽有讨论,但总体而言受到的关注较少。

笔者近年在翻阅新中国成立前新闻教育历史档案与一手文献时发现,事实上在民国时期就有经济新闻教育的诸多尝试与努力。希望借助回顾这段少为人提及的历史,为今天的改革提供借鉴与启发。

一、民国时期新闻专业“必具一专长”的细分化、垂直化教学理念

“中国的新闻教育从一开始,几乎就与当时国际新闻教育的主流相一致,重视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在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上讲求综合性。”[1]换言之,教育界早期就形成了应当培养通才与杂家的新闻教育思想,认为“一切社会科学因应广加涉猎”。[2]但所幸的是,这种观点并未将新闻教育细分化、垂直化发展与通识教育简单地对立起来。许多主流院校的新闻专业主张学生在掌握新闻知识与技能之外,应拥有特定领域的专长。

以燕京大学为例,在1936年的课程方案中明确建议:主修新闻专业的学生“在本学系以外再选一主修学科,是以除新闻学上有专门之学识外,尚具有一比较专门的学识。”[3]具体的要求是“凡欲以本学系主修之学生,必须修读本学系专修课程三十六学分(论文在内),同时须有一副修学科,此项副修学科至少须修足二十学分。副修学科在本系指导之下得随各生任意选定之:惟比较以政治、经济、社会等学科为最宜。”[4]

理念与做法和燕京大学不谋而合的是复旦大学新闻系,该系1937年的教学大纲也规定,“本系学生以政治或经济学系为辅系,必须在其中一个辅系修满12个学分课程。”[5]1942年陈望道接任新闻系主任后明确提出“广博知识,学有专长”的教学理念,特别指出“做一个记者,除熟悉新闻业务之外,最好还掌握一门专长”[6]。这一思路在随后(1945年)的课程改革中得到充分落实。

上述观点在当时的学界、业界并非个例。在现有的文献中,可以看到许多学界人士持类似理念。如中央政治学校新闻系的张学远认为:“一个成功的新闻记者,必然是既博且约,有常识也有专长的,专长的涵养,是学生自己的兴趣问题。”[7]曾任《中央日报》副总编辑、《世界日报》总编辑的朱沛人也指出:“新闻记者要有广博的常识,并且要有一项专门知识。这已成为公认的一个良好的新闻记者的基本条件……编辑部门的新闻从业员应该有较丰富的政、法、经的知识,而就其中更有一项比较懂得更多。”[8]朱沛人本人最初就读于财经系,后转为新闻专业。有此求学经历的他甚至提出“新闻系只办后两年,招收大学文、法、商学院已修满两年的学生。”[9]这一设想更强调特定专业的知识基础,与近年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硕士的设计有异曲同工之妙。民国时期就读新闻专业的学生钟华俎也曾在《报学杂志》发文表示:“(新闻专业学生)假如对自己将来愿担任的职务,应有门户的研究。学校或教育当局应根据各生的志趣、各人的程度、分别训练出‘必具一专长’的新闻人才。”[10]

综上所述,当时学界已经认识到新闻教育要走垂直化、细分化、特色化的道路。同时很好地理解了人文社会科学课程、新闻学专业课程以及特定学科课程之间的关系,以广博为基础,以新闻为专业,在特定领域(如经济、社会、政治)要有专长,才能胜任新闻工作的实际需要。

二、经济新闻教育的引介与设想

新闻专业“必具一专长”的垂直化教育思路形成过程中,经济新闻方向受到普遍重视。

一方面,在我国新闻教育发端之初,学界就意识到新闻与商业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最早的新闻学术团体——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在向初学会员介绍报纸的主要任务时,就提出“助商业之发达”是六大职能之一。除商业广告之外,徐宝璜(新闻教育家)特别指出“聘请有专门智识之人,编辑商业专栏,登载金融贸易物价市况种种消息,既敏且详,亦足助商业之发达。各大报所以如是者,盖因认振兴商业为其职务之一也。”[11]其中“专门智识之士”一语,足见当时学界已经认识到经济新闻对采编人才专业素养有特殊要求。

另一方面,新闻学界在介绍欧美各国新闻教育时也提到经济新闻的课程与方向,如戈公振(现代著名新闻学家)在《新闻教育之目的》一文中,就提到哥伦比亚大学“第二年有六点钟(引者注:相当于课时)是政治和商业新闻的编辑”,同时介绍德国莱勃摄细大学(莱比锡大学)的新闻科分为三科,即政治的新闻科、经济的新闻科和文艺的新闻科,其中经济的新闻科“功课是国民经济,统计学,行政学,国家经济的专门讲义,如农业及农业行政学,商业行政,交易所,债权法,金融论,交通论,保险法,法学总论,商业法,汇兑法,海事法,国际公法,破产法等,又如商业经营法,商业算术簿记等,则在商业大学听讲。”戈公振本人应当非常认同此种教学设计,他据此提出中国的新闻教育应该培养专门的政治记者、商业记者、文艺记者、省报和地方报记者,他认为“理想的商业记者,应该研究的,是国民经济及统计学,私人经济、地理、重要法律和英语。”[12]

由此可见,其后出现的经济新闻教育并非空穴来风,是以教学理念为先导,以国外经验作为支撑逐步发展起来的。

三、民国时期经济新闻的教学实践

民国时期,新闻学垂直细分的教学思路一经形成,马上与教学实践结合起来。其中经济新闻教育的发展进程在30年间呈现出一条较为清晰的脉络。

第一阶段,经济学作为社会科学之一,进入到新闻学教育的基础课程之中。

在新闻学教育的初期,普利策的理念被奉为圭臬,他认为要通过新闻学院来给学生提供专业化的指导,提出学生要学习法律、文学、历史、社会学等一系列理论知识,其中也包括要学习经济。具体要求为“除了基础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之外,新闻学院的学生尤应重视对现实经济问题的学习,例如劳资纠纷、铁路系统与工业发展、内战后南北经济实力发展等”。[13]国内的新闻教育工作者也认为学生“除了文学以外,还要研究其他学问,如民俗学、社会学、经济学之类,兴味应该是多方面的,不可囿于一隅”。[14]从现存的民国时期教学档案看,绝大多数新闻专业均设有经济学课程,与社会学、法律、政治学等一并以基础课程的形式出现。

第二阶段,经济类课程在新闻专业选修课程的比重逐渐增多。

史料显示,有部分学校的新闻专业课程设置中较为重视经济类课程。其中北京平民大学报学系在1923年课程表中就设有:经济学、财政学、统计学、中国近代财政史、现代金融论等5门经济类课程,在全部课程中,是除新闻理论与业务课之外所占比最大的一类。而中国新闻学专门学校20世纪30年代的教学计划中也设有经济学概论、经济学原理、国家经济政策等课程。而中央政治学校1942年版的四年课程表中,计有经济学、中国经济问题、中国财政问题、工商管理等课程,比重也极为可观,甚至略多于政治类、法律类课程。由此可以推断,原理或概论性质的课程无法满足新闻人才培养的需要,教育者开始通过增加经济类课程的比重,有意识地强化学生在这一领域的专门知识。

第三阶段,个别新闻专业出现了专门的经济新闻课程。

引人注目的是,复旦大学新闻系在20世纪30年代初就专门设有“商业新闻研究”、“社会新闻研究”两门针对特定报道领域的课程,其中“商业新闻研究”这门课“讲授‘商业新闻’栏中的商业知识,注意商业新闻的编辑方法,注重采访的方法。一学期修完,共二学分。”[15]根据当时系主任谢六逸在另一篇文章中的介绍,其中商业知识是指“(与)新闻有关系的金融、商业知识。”[16]

无独有偶,北平民国大学新闻专修科创立之初(1933年)便设有一门名为“经济新闻”的课程(并无其他细分方向课程),同时还设有经济学、中国财政史等课程。这一安排可能与该专业的创立者曾铁忱有关。曾氏曾历任各报社社长及编辑等职,当时兼任该校的经济系主任。有此学科与工作背景,这样设计课程也在情理之中。1947年的该校的课程表中仍有三学分的“经济新闻读法”一科,属于必修科目,也可见其重视程度。

第四个阶段,沪江大学商学院新闻科创办,已具经济新闻专业的雏形。

1931年秋,沪江大学商学院创办新闻科时开宗明义地表示“近世文明有三大势力:一曰科学,二曰商业,三曰报业”。[17]《沪江大学丛讯》中也对专业的背景做了说明,“本埠《时事新报》以积年之努力为社会所推选,顾以审察报业专才之缺乏与报业前途之远大,拟开办新闻学专修科以宏造就。会本校商学院亦感于商业与报业关系之密切,正筹商就原有新闻学课程另加厘订扩而充之。”其中“商业与报业关系之密切” 一句大可玩味,似乎比徐宝璜的“报纸助商业之发达”的认识又进一步,也更为全面。

该专业由《时事新报》董事长张竹平倡议发起,张氏有丰富的报业经营管理经验,也是申时电讯社(所编辑的《申时经济情报》为早期专业财经资讯传媒)的创始人,对商业新闻与经济情报有深刻的认识。该校新闻科指导委员会的另外六位成员中,汪伯奇是上海以商业报道著称的《新闻报》总经理,米星如为申时电讯社的社长,潘公展早期为上海《商报》编辑,潘公弼、董显光后来任申时电讯社董事,史量才为《申报》总经理,对经济新闻有不同程度的工作经验。此外,教职员中教授采访课程的宋哲夫是申时电讯社记者。这些业界专家在专业建设上发挥了影响力,这一点可以从当时课程表中有所了解:该校新闻科的经济类课程比重极高。必修课中列有经济学一门,选修课中有经济类课程12门之多,约占全部选修课程的45%。此外,沪江大学商学院还设有《新商业》杂志社,供新闻科学生实习用。

综上所述,沪江大学商学院新闻科当时虽未明示是经济新闻(或商业新闻)方向,但从理念、师资、课程、实习单位等方面观察,可以看出已深具其型。

第五阶段,复旦大学新闻专业教学改革的尝试——经济新闻分组教育正式出现。

陈望道主持复旦大学新闻系期间,从1945年9月起,课程设置“由原来的不分组,改为高年级(三四年级)学生按兴趣与专长分设文史哲组、财政金融组、政治外交组,选修有关课程。”[18]财政金融组成为经济新闻教学的重点突破,是前述陈望道“广博知识,学有专长”教学理念的充分体现,这一模式一直保持到解放后。在1950年的教学方案中我们看到分组略有调整,划分为政治法律、财贸经济、文化教育与国际宣传等四个组副修不同的课程,并根据形势要求将“财政金融”改为“财贸经济”。当时,财贸经济组副修科目共23个学分,计有6门课程。此外在一年的共同必修课中还设有经济学与政治经济学两门。这一方案执行到1952年全面学习苏联经验、高校院系调整时才取消。

四、背景与启示

新闻媒体的专业化分工是新闻教育细分化、垂直化发展的基础。经济新闻作为一个专业方向,其形成与发展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民国时期经济新闻教育出现的前提是当时经济新闻报道的发育,这应当是核心动因。

1928年至1937年之间史称“民国黄金十年”,报纸上的经济新闻逐渐受到重视,并独立成为专门的版面。上海出现以经济新闻著称的《新闻报》,该报以“轻政重商”为办报方针,每天用两版篇幅刊载行情,还有相当丰富的经济新闻,成为工商界人士必要的参考。[19]

当时上海的其他报纸,如著名的《申报》也将原“商情”栏目扩充为“商业新闻”专版,1932年又创办了“经济专刊”(周日版)。自诩为商人喉舌机关的《商报》开办了“商业金融”专版(两至三个版)。《时事新报》则设有“工商界”专版。后期如上海的《大美晚报》、《大晚报》也在刊载行情市价的基础上,扩大了商业新闻的报道范围。申时电讯社发行的《申时经济情报》,专门向金融界、实业界提供证券、外汇、标金以及食品、化工、金属等25种商品的行情报价,作为经营决策的重要参考。

其他城市的报纸,如北京的《京报》、《晨报》,天津的《大公报》、《益世报》也开始固定地刊登公债金融消息与工商法规,其中《大公报》还办有“经济周刊”,特色是“专载经济论文,以调剂阅者的眼光与识见。”[20]

经济新闻的发达必然要求加强专业领域的报道与分工,当时有金融界高层人士即指出,“在中国一部分报馆已有分工的现象,譬如外勤记者分有外交、社会、法院、经济等记者。”[21]进而对新闻采编人员提出具体的希望,“经济访员应具有相当的学识才能,不能使不知经济情况者为访员。”“譬如经济新闻的主编,应该对于中外的经济状况,经济变动以及它的趋势有非常的熟习才行,而普通一般编经济新闻者多未能合于这种条件。”[22]新闻实务人士参与到新闻教育中,自然会提出相应的人才培养要求,经济新闻教育因此逐渐成型。

今天的新闻媒体专业化、垂直化分工程度较之民国时期自然更深,“必具一专长”的要求有着鲜明的时代意义。加之近20年来,新闻学专业激增,就业问题日益突出,急需各校的新闻专业形成差异化特征。“必具一专长”是可行的路径,行业特色型院校可依托学科优势开展垂直化新闻教育,而综合类大学在教学上可以通过高年级分组方式加强特定模块的教学,这符合社会的需求与学生的发展要求。

这种设计并非要否认新闻教育注重通识教育的传统,而是将二者合理的结合起来,坚持广博与专业并重。强调新闻专业通才教育的特征,但不能人为地将广博与专长对立起来。理想的新闻教育应当呈金字塔结构,塔基为通识教育内容,由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构成,塔腰为新闻专业内容,由史论与实务课程构成,塔尖为某一专门学科(可以根据师资力量与学生兴趣设计)。如果说上述设计因课时安排显得有些困难,那么新闻专业硕士可能是有效培养专业新闻报道领域新闻工作者的现实途径。

近几年来新闻教育对媒介的变迁关注更多。但在全媒体背景之下,媒介的核心竞争力仍是内容,媒介形式与媒介技术并非主导者,而且技术更新频繁,新闻教育片面追随技术,有可能失其根本,致使学生发展后劲不足。

回顾民国时期的经济新闻专业建设历程,不难发现,经济新闻专业的主持人往往有经济学科背景或实务经历,本身对经济有相当深刻的理解。当前高校在师资聘任时片面强调学位与学术能力,严重影响了新闻教育的发展,这一点也应引起学界的高度重视。民国时期,新闻在师资选聘上更具灵活性,一批活跃在新闻业界的人士介入新闻教育,业界与学界的充分互动,这是新闻专业垂直化、特色化发展的必要外部条件。

注释:

[1]陈昌凤.中美新闻教育传承与流变[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74

[2]曾虚白.注重通才的培养[J].报学杂志,第1卷第2期,1948

[3][4]见《私立北平燕京大学文学院新闻学系课程一览》,1936:2

[5][6]李建新.中国新闻教育史论 [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106,107

[7]张学远.中央政治学校的新闻教育[J].中国新闻学会年刊,1942年第1期

[8][9]朱沛人.改造新闻教育[J].报学杂志,第1卷第2期,1948

[10]钟华俎.敬与武道教授论中国新闻教育[J].报学杂志,第1卷第4期,1948

[11]徐宝璜.新闻学[M].国立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1919:7

[12]戈公振.新闻教育之目的[J].报学月刊,第1卷第2期,1929

[13]汪露.论普利策的新闻教育理念[J].国际新闻界,2010(12):82

[14][15][16]李建新.中国新闻教育史论[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116,113

[17]佚名.新闻教育机关概况,报学季刊,第1卷第2期

[18]李建新.中国新闻教育史论[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106

[19]http://blog.sina.com.cn/s/blog_70a227f30100ozdf.html

[20]冯柳堂.上海各报商业新闻发展的经过[J].新闻杂志,1937创刊号

[21][22]戴霭庐.从一般报纸的缺憾谈到经济新闻采访与编辑[J].新闻学期刊,1934

猜你喜欢

新闻学商业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小型商业建筑设计
《商业经济》征稿通知
Megapark商业综合体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加强新闻学话语体系建设
重造新闻学
——网络化关系的视角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解困新闻学』的特征和本质
商业遥感已到瓜熟蒂落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