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的消费主义批判
2012-01-28荆钰婷
□ 荆钰婷
消费主义是一种过分追求和崇拜物质占有,并将高消费视为人生根本目的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当然,消费成为一种主义,不仅因为它对社会大众的广泛影响,更在于它关于消费价值观念的转变——消费不再是为了传统意义上生存需要(needs)的满足,而是为了被现代文化刺激起来的欲望(wants)的满足。①陈昕:《救赎与消费——当代中国日常生活中的消费主义》,江苏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第7页。一个以消费为主导逻辑的社会被称为消费社会。19世纪末,美国成为第二次科技革命的中心,生产力大发展带来的物质丰盛使得美国早于欧洲出现了消费主义的萌芽。然而,消费主义的产生不仅仅是因为科技革命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其背后隐藏着复杂的文化根源和制度背景。
一、消费主义产生的根源
消费主义的产生与现代性之间有着隐秘的联系。尽管不同的思想家对现代性内涵的描述各不相同,但现代性诞生于启蒙运动是大家的共识。西方中世纪基督教对世俗社会的绝对控制决定了西方现代性的生成必然经过一个消解神圣世界的过程,现代性的发展与宗教伦理的变迁交织在一起。对于基督徒来说,人生最大的事情就是获得救赎。韦伯认为,路德“天职”观和加尔文的“天定”信念所产生的强烈宗教感情,使天主教的出世禁欲蜕变成了入世禁欲——通过勤勉、节制的职业劳动,积极谋求事业的成功以确证救赎并荣耀上帝。在韦伯看来,正是这种追求和信念培育了早期的资本主义精神并激发了工具理性的增长。虽然那时人们积极地追求财富,但仅仅视财富为一件“外衣”,人们随时可以脱掉“外衣”皈依上帝。
“启蒙想消除神话,用知识代替幻想”②【德】马克斯.霍克海默,西奥多.阿道尔诺:《启蒙辩证法:哲学断片》,渠敬东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页。,就是要通过人所能够认识事物本质的理性,确证人的主体地位及主宰自然的能力。随着启蒙的深入,培根用“知识就是力量”取代了“上帝赐予我们力量”的基督教训诫;笛卡尔用“我思故我在”高扬理性。启蒙开启了西方的理性化过程,理性在与信仰的分离中获得自己的殿堂,科学得以迅速生长。尤其是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和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在自然、社会两大领域确立了与基督教教义完全不同的世界观和认识论,使基督教等所有宗教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否定和颠覆性的质疑。人们突然意识到,上帝的创造根本是无稽之谈,这个世界似乎没有什么东西属于基督教。启蒙学派因此把中世纪称为“黑暗的中世纪”。在这样的背景下,宗教禁欲主义传统随着宗教影响力的减弱而逐步瓦解,节制、勤勉的精神被抛弃,享乐、安逸被追捧。这为消费主义的产生解除了思想上的束缚,然而消费主义的真正兴起是“资本逻辑”与工具理性相结合后实现的。
启蒙在推倒上帝的同时,也使“世界成为图像”。“世界图像并非意指一副关于世界的图像,而是指世界被把握为图像了”①《海德格尔选集》(下),孙周兴选编,三联书店1996年版,第899页。。海德格尔认为,在现代性语境中,“存在者”不再是上帝的创造物,它们只是一个可抽象、可分析的量化世界。因而作为理性化身的、抽象的量化还原、标准的定量分析的“数字成了启蒙的规则”②【德】马克斯.霍克海默,西奥多.阿道尔诺:《启蒙辩证法:哲学断片》渠敬东,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页。,成为人们征服自然的最有效工具。“对于现代之本质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两大进程——亦即世界成为图像人成为主体——的相互交叉,同时也照亮了初看起来近乎荒谬的现代历史的基本进程。这也就是说,对世界作为被征服的世界的支配越是广泛和深入,客体之显现越是客观,则主体也就越主观地,亦即迫切地表现出来。”[3](PP902)海德格尔认为,科学技术越发展,技术化理性思维方式就越强化,人们就越加根据实证科学的思维方式来调整自己的行为与价值理念。“工具理性使理性退化为纯粹的意识形态,从而使得孤立的理性环节完全失去了意义,以至只能作为狂热的自我持存服务的合理性……理性失去了采取‘肯定’立场或‘否定’立场的批判能力。”③【德】尤尔根·哈贝马斯:《现代性的哲学话语》,曹卫东等译,译林出版社2004年版,第30页。,理性越来越以公式、规则等代替合理性的判断标准,理性就越来越失去批判能力,越来越工具化。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理性理所当然成为资产阶级谋取经济利益的工具。
“资本一出现,就标志着社会生产过程的一个新时代。”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72页。在马克思看来,现代性不过是由启蒙生发出来的工具理性与“资本逻辑”相结合的产物,资本的逻辑决定了现代性的逻辑。“在技术的媒介作用中,文化、政治和经济都并入了一种无所不在的制度,这一制度吞没和拒斥所有历史替代性选择。这一制度的生产效率和增长潜力稳定了社会,并把技术的进步包容在统治的框架内。技术的合理性已经变成政治的合理性。”⑤【美】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刘继译,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第8页。也就是说,资本无限增值自身的本性冲动,在理性形而上学的谋划下,完成了以资本增值为目的的资本主义同一性社会,实现了“资本逻辑”的总体性建构,发展的科学技术构成了对资本主义社会合法性的论证。这其中,韦伯所言的“合理性”成为资本主义精神的内核,它为资本主义构建了一套合理化的机制——科层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生产管理方式由泰勒式到福特式的转变,机器越来越能代替人完成工作,人就变得越来越像机器一样行事,成为流水线上“不停运转机器上的一个小小的齿轮,并按照机器制定的路线行动。”⑥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于晓等译,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143页。。科层制在为资本主义带来了高效率的同时,专业化的分工却使人们越来越成为专业技术的依赖者,权力等级和规章制度也使人们越来越成为非人格化体系中具体行为的执行者。“技术决定论的命题作为隐形意识形态,甚至可以渗透到非政治化的广大居民的意识中,并且可以合法性的力量得到发展。……人的自我物化代替了人对社会生活世界所作的文化上既定的自我理解。”⑦【德】尤尔根·哈贝马斯:《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李黎等译,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第63页。在这种技术化的思维方式中,人的本质性越来越服从于技术的物化规定性,人在劳动中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尽失,人们的理想不再是充分实现自由和价值,而是如何以确定性、规范化、高效率的行为与机械化过程协调一致。马克思早在《共产党宣言》中感叹:资本具有独立性和个性,而活动着的个人没有独立性和个性。工具理性为人们铸就了一个坚不可摧的“铁的牢笼”,启蒙早期所倡导的自由、平等、博爱不但没有实现,还在工具理性的泛滥下渐行渐远。哈贝马斯因此说“现代性是一个未竟的事业”。启蒙作为技术的现代性已经实现,而作为人类的自我解放的现代性却任重而道远。
伴随着科层制管理的高效率,资本主义生产从不足走向过剩。然而产品卖不出去,资本就无法正常循环,资本主义就难以继续。因此,改造人们的需求观念,刺激人们的消费需求,就成为实现“资本逻辑”的关键环节。“大规模消费和高水平生活一旦被视为经济体制的合法目的,所有这一切就处于社会对变革的需要及其对文化的接受而产生了。”①【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赵一凡等译,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116页。“资本逻辑”深入到了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发达的文化工业使电影、广播、杂志统统服务于消费理念的推广,广告业在电子技术的推动下蓬勃发展,消费诱导渗透到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中。在这样一个“合理性”社会中,人们的劳动观、需要观、消费观和幸福观逐渐被改造,马尔库塞所言的“虚假需要”被培植出来。人们不再把创造性的劳动作为自我价值确证的方式,而是把幸福等同于受广告所支配的对物质商品的占有和消费的“单向度的人”。所以鲍德里亚说:“我们处在“消费”控制着整个生活的境地。”②【法】让.鲍德里亚:《消费社会》,刘成富,等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5页。这本质上是一种异化消费,是“人们为补偿自己那单调乏味、非创造性的且常常是报酬不足的劳动而致力于获得商品的一种现象”。③本.阿格尔:《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论》慎之,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494页。人主体性丧失,沦为客体的工具,为什么自身却茫然不知呢?在卢卡奇看来,这是因为物化已经成为一种观念和意识,它使人的批判性和否定性思维钝化,人们既不知道谁在剥削自己、也不知道该反对谁,从而从意识上认同和接受人的物化。本.阿格尔认为,当代资产阶级通过向人们许诺提供不断增长的财富和商品,并控制和引导人们的消费需求,使人们沉溺于商品消费之中,从而维系了资本主义政治统治的合法性。
可见,消费主义是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异化消费不过是异化劳动的延伸。人刚刚从启蒙运动中解放出来,却又转身跌入了消费主义的无底深渊。所以弗罗姆说:19世纪上帝死了,20世纪人死了!
二、消费主义在中国的影响
消费主义伴随着全球化的浪潮登陆中国,目前已经呈现出强劲的影响力。主要表现为过分追求享乐、极端爱慕虚荣、严重挥霍资源等。如为追求极端的新鲜美味而在餐桌旁对活猴取脑,享用三十万元一餐的黄金宴;追逐来去如风的时尚,不断地将还能使用的物品当“垃圾”扔掉;追捧奢侈品,一人拥有3辆不同颜色618万元的限量版劳斯莱斯等等。④《世界奢侈品协会2011官方报告蓝皮书》显示,在金融危机使欧美日奢华品牌需求普遍萎缩的时候,2010中国内地的奢侈品市场消费总额比2009年增长13亿美元,达到107亿美元(不包括私人飞机、游艇与豪华车),排名世界第二。专家预计,2012年中国成为世界最大奢侈品消费国已成定局。我们开始承受消费主义所带来的严重后果。首先是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在汽车成为大众消费品的同时,我们开始忍受日益严重的噪音、尾气和交通拥堵。而由于过度消费每年所产生的上亿吨垃圾使我国330多座城市被垃圾包围,垃圾还以每年6%的数量不断递增。另外,空气、水污染等也十分严重。环境污染和生态危机已影响到了公共安全。《增长的极限》与《寂静的春天》就是对人类现有发展模式的反思及批判,在此不再赘述;其次是急功近利的社会氛围。为满足消费主义所释放的巨大消费需求,人们产生了快速积累物质财富的迫切要求。学生们不甘心坐冷板凳,只想学能赚钱的热门专业,商人们不安心打造品牌,而是盘算着如何日进斗金,连救死扶伤的医生们都想着怎样创收……。而层出不穷的出格另类的网络红人,不断受到热捧的“超女”、“选秀”等活动则折射出人们对“一举成名”、“一夜暴富”的渴望。这些现象是十分危险的。正如贝尔所言,人们“对经济增长与生活水平提高的习惯性期待”会转化成一种“普遍的应享(entitlements)意识”。当十几亿人的巨大消费需求“受到资源的限制”的时候,当“形形色色的欲求”之间的矛盾难以调和的时候,社会“将面临政治要求和经济限度之间的紧张局势”⑤【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赵一凡等译,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69页。,甚至会引发社会秩序的混乱与动荡;第三是日益被侵蚀的传统美德。消费主义遵循享乐主义的特点,决定了它与节俭等美德格格不入。既然享乐和物质财富占有成为人生的根本,那么工作的意义感也会日益枯竭,勤恳、负责的职业态度也逐渐被抛弃。不仅如此,享乐主义所导致的极端个人主义还使集体主义——即贝尔讲的“阿萨比亚”(asabiyah)——受到侵蚀。而“阿萨比亚”是整合“个人动机”与社会“道德意图”的基本纽带。⑥【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赵一凡等译,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131页。层出不穷的有毒食品、闹市区的飙车案等表面看来是管理不到位,深层原因是享乐主义所导致的极端个人主义使人们背弃了诚信、关爱等社会责任。思想文化是社会历史发生“改变的不可避免的前奏,因为意识——也即价值和道德观念——的改变乃是促使人们改变他们的社会体制和特征的驱动力。”①【美】丹尼尔.贝尔:《后工业社会的来临》,高铦等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530页。贝尔认为享乐主义所培养的极度自恋文化使每个人都按照自己的认识和感觉行事,这必然会对体制的合理性和道德正当性造成巨大的冲击而导致传统文化的式微和社会矛盾的层出不穷。
那么在我国的社会环境下,消费主义是怎样产生影响的呢?
消费主义在我国产生影响,是从人们的“需要”观念逐渐改变开始的。而这个改变是我国社会文化变迁和市场经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人的需要”是丰富的、多样的,人有维持生存的需要、情感的需要、劳动创造的需要、追求理想以及终极关怀的需要等。然而现实中“人的需要”往往由于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发生改变,甚至扭曲。
类似于欧美的启蒙运动,中国也经历了一个精神世界的世俗化过程。近代以前,虽然中国来自天道的超越性精神价值源头与西方宗教的神圣世界不同,但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观通过完整的伦理规范和普遍的道德礼治渗透到人们的生活细节中,成为大一统帝国和基层社会的核心价值和公共文化。然而,伴随着清王朝的覆灭,中国人传统的神圣精神世界开始崩溃。丢失了超越式的儒家终极价值源头,人们的生活意义只能全部从世俗生活本身产生。如果说传统儒家思想的修身、经世是相互平衡的,重义轻利实现了对物欲横流的防范的话,那么儒家传统价值的断裂和价值相对主义的出现,则使经世致用成为社会思想的主流,世俗化和物欲主义的大门随着近代西方殖民主义的入侵而被打开了。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暂时被共产主义信仰所填充,物质主义追求被抑制。但随着革命乌托邦的破灭,许多国人的精神再次变得迷茫空虚。消费主义适逢其会,得以乘虚而入。
改革开放后,在实现现代化的号角中,在市场经济的巨大潮流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成为首要被关注的社会问题。因消费可以促进经济增长,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拉动“内需”、刺激“有效需求”的财政经济政策②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先后出台了央行降息、低利率的储蓄政策、消费信贷、鼓励消费的税收政策、黄金周假日经济等等刺激消费政策。。开放的市场所带来的令人目不暇接的崭新商品和发达国家奢侈的消费方式,对于刚刚从赤贫中走出的中国人都具有极大的诱惑力。市场经济不断强化着人们的金钱观念,而实践中精神文明建设却被忽视,这逐渐诱发了重物质轻精神的社会评价标准。此时,外来的消费主义与本土经世致用的实用主义一拍即合,并逐渐发展为社会流行的价值观念,人们的需要观也逐渐发生改变,物质需求也随之不断扩张。“内需”是货币化的物质需求,“有效需求”③“有效需求”一词由亚当.斯密首先使用,而马尔萨斯首先将其与资本主义生产过剩相联系。是能够实现的货币化的物质需求。然而“有效需求”并不等同于人们真实的物质需求,其中有一部分“有效需求”是被“现代文化”制造和激发出来的,马尔库塞称之为“虚假需要”,贝尔称之为“欲求”。“欲求(wants)超过了生理本能,进入心理层次,它因而是无限的要求。”④【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赵一凡等译,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68页。不区分真正的需要与“虚假的需要”,一味地提“满足需要”,造成部分人需要观念扭曲而导致其以“粗陋的需要”取代丰富的“人的需要”。如果说西方社会世俗化过程中基督教因其独立建制而仍然保留了其关照心灵和塑造社会公共价值纽带的功能,那么中国社会随着儒家超越性精神价值的日益远去,中国人的意义世界基本坍塌,不仅在个体层面失去了精神世界的关照和引导,还失落了社会层面的共同价值标准,一些人的行为表现为“自我中心主义”加赤裸裸地、甚至无视道德与法律的“物欲主义”。国外学者因此称中国式消费主义为"没有灵魂的物欲主义"(soullessmaterialism)⑤JingWang,“Bourgeois Bohemians in China?Neo-Tribes and the Urban Imaginary”,pp.532-548.。
应该说中国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和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使“资本逻辑”难以实现总体性的统治,因此消费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不具备根本的制度导向力量。但思想文化与精神文明建设的艰巨性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新特点,决定了中国抑制消费主义还是一个艰巨的任务。
三、理性消费观的确立
抵制消费主义,政府已做出了努力,如“低碳经济”、“节约型社会”的倡导。然而生态危机的根源在于价值观念危机,不改变消费主义的价值导向,低碳社会的构建只能成为无根之木。
打造中国人共同的精神家园是基础。所谓精神家园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传承与发展中形成的独特的文化体系,以及这种文化所蕴涵的价值向度。它不仅是个体成员安身立命之本,还是一个民族内部彼此认同的纽带以及观念与价值认同的基本尺度。打造中国人共同的精神家园,不仅可以重塑民族精神,还可以重建社会公共文化和共同的价值标准,改变价值认同紊乱乃至社会秩序混乱的局面。在面对消费主义等非理性思潮的强势冲击时,不会丧失批判能力、无所适从,更不会全盘接受甚至盲目崇拜。更重要的是,打造中国人共同的精神家园,能为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提供丰富的理论给养,从而促进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巩固与发展。我国要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制度,是要超越资本主义。文化上的超越是基础条件,建设精神家园是文化超越的必由之路。为此,要首先回答好以下这些问题:中国人自我认同的价值标准是什么?传统文化的价值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当代价值基础又是什么?外来与本土在现代文化体系中的位置如何?和谐与发展之间该保持怎样的张力?世俗与精神之间又该如何协调?……对以上问题的求解是重建精神家园的基础。总之,中国人的精神家园应该是继承传统并体现现代性和社会主义特色的,红、雅、俗有机融合、健全统一的现代文化体系。
具体来说,在基本原则上要注意以下几点:一要丰富并提升“人的需要”。社会主义不仅要满足人的需要,它更深刻的本质在于丰富“人的需要”,提升“人的需要”。真正的“人的需要”是指那些符合人性、有利于巩固人的主体地位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需要,而不仅仅是物质需要。现阶段,应引导人们树立健康全面的需要观,发展并满足人们的真正需要,抵制“虚假需要”。大力提高中低收入者的消费水平,抑制奢侈性、挥霍性消费;二应防止市场经济的“溢出”效应,限制“资本逻辑”向社会扩张,导致全面的社会腐败;三应避免过细的社会分工对人性的压抑。建立健全终身教育体系,把人的体力、智力、情感等各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使其成为“完整的人”,帮助人们摆脱因现实的分工而造成的“片面性”,使“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就是说,作为一个总体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①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85页。努力降低技术理性所导致的精细化社会分工对人的价值、情感、信仰等人性的压抑。
建立完善的消费伦理是前提。长期以来,许多人觉得消费与道德无关。消费伦理的缺位使消费主义长驱直入,负面影响日益扩大。因此,确立理性的消费观念,需要建立完善的消费伦理:其一,建立自我和谐的消费伦理。自我和谐的消费需要树立正确的个人发展观和幸福观。个性化的意义追求是个人幸福的源泉,也是社会繁荣的基础。只有把人本身的发展与完善视为目的,把消费当作手段,才不会人为物役,远离幸福;其二,建立人人和谐的消费伦理。消费不仅仅是个人的权利和自由,任何消费行为都与社会或他人密切相关。建立人人和谐的消费伦理,是指消费要体现社会责任和人际关爱,如不购买过分压迫工人的厂家或种族歧视者生产的产品;不传播消费等级观念,不进行挥霍性、奢侈性消费,不搞身份消费;关注代际消费公平等;其三,建立天人和谐的消费伦理。建立天人和谐的消费伦理要求我们在消费时还要对自然和其他物种负责。关爱自然,就要抵制挥霍性消费,减少对商品更新换代所造成的浪费,不购买过度包装的商品,不消费用不可再生能源制造的商品,不食用野生动物,不购买相关商品,主动保护生态平衡和物种多样性等等。
完善相关的制度建设是保证。制度具有导向作用,一个鼓励消费的制度所激发出来的强大动力是个体的力量难以扭转的。因此,完善制度建设对于树立理性的消费观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将生态环境作为资源纳入到政府公共管理范畴之内,对商品进行绿色认证;其次,建立相关的税收制度,倡导有节制地消费。如征收高额的资源消耗税、奢侈品消费税、汽车排污税等;最后,严格杜绝浪费和公款消费。这方面国际上有许多经验可以借鉴。总之,在全社会建设一整套约束机制,只有这样,理性消费观的确立才有坚实的保障。
鲍德里亚说:正如中世纪社会通过上帝和魔鬼来建立平衡一样,我们的社会是通过消费及对其揭示来建立平衡的。如果我们对消费主义听之任之,势必会使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与幸福和谐付出无法挽回的代价。只有理性与良知结为伴侣,人类的幸福才有希望。抵制消费主义是人类集体的责任,发达国家理应承担更大的责任。而每一个社会中的富裕群体、政府官员和知识分子等社会精英则应率先垂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