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土地整理与新农村建设耦合关系模型研究

2012-01-28高明秀赵庚星

中国土地科学 2012年5期
关键词:整理耦合土地

高明秀 ,赵庚星

(1.山东农业大学报社,山东泰安271018;2.山东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山东泰安271018)

土地整理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目标和用途,对未利用和不科学、不合理、不充分利用的土地进行调整改造、综合整治的过程[1]。作为合理开发和利用土地资源,解决土地细碎问题,改善农村基础设施、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及景观环境,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技术和改革土地制度,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有效措施,土地整理被世界各国看作是促进农村综合发展的重要动力和手段,广泛应用于农村建设[2-10]。农村建设是人类在发展过程中对农业地区居住区基础条件、环境进行改造、建设的过程,是人类适应社会发展、生活需求,不断提高农村生活生产条件的客观过程[11]。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农村建设称谓和建设内容不尽相同[12]。2005年,中国提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战略并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大力推进。

中国重新提出土地整理10余年来,土地整理在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改善生产条件、提高农用地产能、保障粮食安全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13],但由于土地整理目标一度过分强调增加耕地数量,忽视了土地整理推动农村建设综合功能的发挥,限制了土地整理和农村建设的健康协调发展。因此,在新农村建设战略由起步向深入的背景下,加强土地整理与新农村建设耦合关系研究,厘清土地整理与新农村建设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定量地分析这些关系,对于总结土地整理促进农村建设的经验和优势,查找缺点和不足,科学地调整土地开发整理目标、优化土地整理功能,指导土地整理规划、项目选择、措施改进,创新土地整理模式、实施程序,促进土地整理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战略的顺利实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深入分析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研究构建土地整理与新农村建设耦合关系模型,为量化地研究二者耦合关系提供借鉴。

1 土地整理与新农村建设耦合关系的内涵

耦合本来是一个物理学概念,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体系或运动形式通过各种相互作用而彼此影响的现象。系统耦合最初也来源于物理学,指两个或两个以上性质相近的系统相互作用、彼此影响和融合,进而形成新的更高一级结构—功能统一体的状态和过程。随着耦合概念内涵的不断扩展,其应用逐渐渗透到生物学、农学、地理学、环境经济学等各个领域[14-18]。根据耦合概念的内涵,本文把土地整理与新农村建设(两个系统)通过各自的要素(子系统)产生相互作用、彼此影响的现象定义为土地整理与新农村建设耦合关系。

任何系统都具有一定的结构和功能,并具有整体性和层次性[19]。土地整理系统和新农村建设系统均由其各自的要素子系统(内容、模式和管理)组合形成一定的结构从而实现一定的功能,并在实现功能的过程中产生相互作用;无论从整体还是从其要素角度,土地整理系统和新农村建设系统都具有国家、区域和项目三个尺度层次;在不同的尺度层次上,两者整体之间、要素之间均可产生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因此,土地整理与新农村建设之间的耦合关系,就是土地整理的三个基本要素与新农村建设的三个基本要素之间在相应的尺度层次上所形成的各种关系的总和。土地整理与新农村建设诸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反馈的过程就是二者交互耦合的过程,由于土地整理与新农村建设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并不都是正向的,因此,土地整理与新农村建设交互耦合的结果可能是正向的也可能是逆向的,其最高形态是土地整理与新农村建设相互协调、相互融合,共同构成一个高效的自然—经济—社会—生态复合系统。土地整理和新农村建设研究和实践中,在国家和区域尺度层次上,主要是通过对目标的设计与调控,形成政策导向,而其实施则是以项目形式实现的。因此,土地整理和新农村建设耦合协调的实现是以国家和区域尺度为导向、以项目尺度为基础的。

2 土地整理与新农村建设耦合关系的实质

发达国家(如德国、俄罗斯、美国、荷兰、葡萄牙、日本、韩国等)在其发展进程中,都存在加强农村建设、推进农村发展的客观过程[20-29]。这些国家在农村建设过程中,都普遍运用土地整理作为重要的推动力,改革土地制度,调整土地关系,解决土地细碎问题,合理开发和利用土地资源,改善农村基础设施、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及景观环境,提高农业生产能力,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综合发展[2-10]。

参照这些国家土地整理与农村建设的关系[2-11,20-24],综合分析中国土地整理与新农村建设的内在联系,土地整理与新农村建设的耦合关系表现为手段与目标的关系:土地整理是手段,新农村建设是目标,土地整理的内容确定、模式设计与运作管理都应以新农村建设为目标,其实质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协调共进关系。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手段,土地整理具有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功能,土地整理对新农村建设推动作用的大小,取决于土地整理所确定的目标、内容、模式和管理状况,土地整理功能效果发挥得好,其对新农村建设的推进作用就显著;作为土地整理的目标,新农村建设具有制约土地整理发展的功能,土地整理的发展方向取决于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和建设内容,新农村建设的诸多需求则为土地整理提供了巨大的发展动力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3 土地整理与新农村建设耦合关系模型

根据土地整理与新农村建设耦合关系的内涵和实质,以及土地整理与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内容、模式和管理的内涵、外延及其相互作用、彼此影响状况,构建土地整理与新农村建设耦合关系模型(图1)。

3.1 土地整理与新农村建设的内容耦合

根据土地整理的内涵,其内容主要包括地块整理、水利完善、道路修整、林网配套、村庄整治5个方面。其措施主要包括:归并地块,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平整土地,改良土壤;整修道路,完善水利设施;整理村庄用地、复垦废弃地;调整土地权属;改善土地生态环境,加强土地景观建设等。这些措施具有的功能包括:增加耕地面积,集约土地利用;提高土地质量,提升综合产能;配套基础设施,改善生产条件;优化生态环境,保障持续发展;协调土地关系,维护社会和谐等。土地整理措施的实施,使土地整理的功能得以实现,其结果就是土地整理的功效。

根据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内涵,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内容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5大方面。由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和基本建设内容可以引申得到新农村建设的基本需求包括:保障粮食生产,调整产业结构;扩大规模经营,提高生产效益;防御自然灾害,增进旱涝保收;提供企业用地,发展农村工业;降低劳动强度,增加农民收入;配套基础设施,方便村民生活;美化村容村貌,提高生活质量;提高农民素质,改善村民关系;鼓励村民参与,维护民主平等;缩小城乡差别,增进社会和谐;优化农村生态,保障持续发展等。

可见,土地整理的功效与新农村建设的需求具有高度一致性,即新农村建设的许多需求内容都能够通过土地整理实现:通过归并地块,平整土地,改良土壤,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可以增加可利用地面积,提高土地质量,改善土地现状结构,从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土地综合生产能力和生产效益;通过整修道路,完善水利设施,可以改善生产条件,提高防御自然灾害、增进旱涝保收能力,为建设现代农业奠定基础;通过整理村庄用地、复垦废弃地,既可以转变为耕地,也可以部分用于农村二三产业发展;通过配套基础设施,可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农民生活质量;通过调整土地权属,可以改善土地关系;通过村民参与,提高农民参与意识和能力,可以发展农村民主,促进社会和谐;通过改善土地生态环境,加强土地景观建设,可以优化农村生态,美化村容村貌;通过土地整理,提高生产效益,增加农民收入,还可以为农民接受教育、提高素质、形成文明乡风创造条件。

综合而言,由于在土地整理与新农村建设两系统的耦合过程中,土地整理的内容通过土地整理措施发挥功能,其结果是土地整理功效。新农村建设的内容通过需求来反映,因而土地整理与新农村建设内容的耦合关系实质上是土地整理功效与新农村建设需求的耦合关系,即通过土地整理,可以实现农村的“三增”:增地、增产、增效,进而可以实现“五促”:促进生产发展,促进生活宽裕,促进村容整洁,促进乡风文明,促进管理民主,为实现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奠定基础;新农村建设获得发展,农民收入得以提高,集体经济更加雄厚,农民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更强,主动开展土地整理的积极性得以调动,为土地整理发展带来新的更大的空间。另外,土地整理措施对被整理土地作用的强弱程度,可以通过土地整理强度来反映,因而土地整理与新农村建设的内容耦合还可转化为土地整理强度与新农村建设的耦合来研究。

3.2 土地整理与新农村建设的模式耦合

土地整理与新农村建设模式都存在融资模式、实施模式、技术模式、目标模式、公众参与模式、权属调整模式等类型。土地整理与新农村建设模式的耦合关系通过二者模式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来体现,因而土地整理与新农村建设的模式耦合可以分为融资模式耦合、实施模式耦合、技术模式耦合、目标模式耦合、公众参与模式耦合、权属调整模式耦合等内容。

3.2.1 土地整理与新农村建设融资模式耦合 土地整理与新农村建设的融资模式都可以分为政府投资、企业投资、农民投资等类型,其资金最终都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作用,两者的资金效益是一致的。

3.2.2 土地整理与新农村建设实施模式耦合 土地整理与新农村建设实施模式都可以分为区县实施、乡镇实施、村组实施、企业实施以及个人实施等类型,其实施形式存在相近性,涉及人员存在共同性,从而在组织形式和人员上实现了实施模式的耦合。

3.2.3 土地整理与新农村建设技术模式耦合 土地整理的技术模式主要包括坡改梯模式、土壤改良模式、农田建设模式、地块合并模式、生态建设模式、综合整治模式等;新农村建设的技术模式主要有农业生产技术、村庄建设技术、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优化等模式。土地整理的坡改梯模式、土壤改良模式、农田建设模式、地块合并模式可以为新农村建设的农业生产技术模式服务;土地整理的生态建设模式可以为新农村建设的生态环境优化模式所用;土地整理的综合整治模式可以为新农村建设的村庄建设技术模式、基础设施建设模式服务,从而可以从技术通用性上实现耦合。

3.2.4 土地整理与新农村建设目标模式耦合 土地整理与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模式都存在单一目标和综合目标之分,其综合模式是两项或多项单一模式的综合。土地整理的单一目标模式主要包括增加耕地面积,集约土地利用模式;提高土地质量,提升综合产能模式;配套基础设施,改善生产条件模式;优化生态环境,保障持续发展模式;协调土地关系,维护社会和谐模式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模式主要有现代农业建设型、中心村镇发展型、旧村搬迁改造型、生态环境改善型、生活环境整治型、文化遗产保护型、旅游产业发展型、文明乡风培育型、民主管理推动型等类型。可见,通过土地整理的前三种目标模式,可以增加耕地面积,集约土地利用,提高土地质量,提升综合产能,配套基础设施,改善生产条件,从而为建设现代农业创造条件,而现代农业建设型的新农村建设,也需要这三种土地整理模式作支持。通过实现土地整理优化生态环境模式,可以推动生态环境改善型新农村建设,保障其可持续发展;反之生态环境改善型新农村建设,也需要土地整理优化生态环境措施的支持。通过实现协调土地关系模式,可以缓解人地矛盾,为新农村建设文明乡风培育打下基础。此外,生活环境整治型、文化遗产保护型、旅游产业发展型、文明乡风培育型、民主管理推动型新农村建设,也可以从相应的土地整理模式所采取的措施中获得支持。土地整理的综合模式可以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更全面的支持,总之,土地整理的最高目标是推进新农村建设全面发展。

3.2.5 土地整理与新农村建设公众参与模式耦合 土地整理与新农村建设公众参与模式都有部分参与型、全程参与型,参与形式均存在相近性和相似性,参与效果都是全程参与型优于部分参与型。

3.2.6 土地整理与新农村建设权属调整模式耦合 土地整理的权属调整模式主要包括新增耕地使用权调整模式、土地权属的国有与集体之间、集体与集体之间、个人与集体之间调整模式等。新农村建设的权属调整模式主要包括土地权属调整、建筑权属调整以及产业权属调整等模式。新农村建设的土地权属调整与土地整理的权属调整性质、类型、方式均存在高度一致性。新农村建设的建筑权属调整、产业权属调整也都存在国有与集体之间、集体与集体之间、个人与集体之间的调整问题,而且也都涉及所占土地权属问题,二者存在紧密耦合关系。

3.3 土地整理与新农村建设的管理耦合

土地整理的管理主要包括规划管理和项目管理,新农村建设的管理除包括规划管理和实施管理外,还有行政管理、组织管理(村民经济组织、技术组织等)等。土地整理与新农村建设的规划管理都包括编制管理、审批管理和实施管理,其程序具有相似性。土地整理与新农村建设管理在原则和要求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都要求:尊重规律,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统筹协调;突出重点,分步实施;政府引导,群众自愿;鼓励参与,保障民主。土地整理规划和新农村建设规划都必须在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约束下进行。

4 结语

土地整理与新农村建设耦合关系模型,是二者耦合关系量化研究的基础。本文在阐明土地整理与新农村建设耦合关系概念内涵及其实质的基础上,构建了土地整理与新农村建设耦合关系模型,为今后的量化研究提供了依据。鉴于当前缺乏类似研究的实际,今后可在本文初步探索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和完善土地整理与新农村建设耦合关系的理论体系,特别是通过量化深入研究二者耦合关系,并探索土地整理与新农村建设协调耦合的保障机制,推动土地整理与新农村建设健康协调发展。

):

[1] 郧文聚,杨晓燕,石英.土地整理概念的科学界定[J].资源与产业,2008,10(5):1-2.

[2] 徐雪林,杨红,肖光强,等.德国巴伐利亚州土地整理与村庄革新对我国的启示[J].资源·产业,2002,(5):35-39.

[3] 杨庆媛,涂建军,廖和平,等.国外土地整理:性质、研究领域及借鉴[J].绿色中国,2004,(12):49-52.

[4] G Van Huylenbroeck, J.Castro Coelho , P.Aguiar Printo.Evaluation of land consolidation projects(LCPs): A multidisciplinay approach[J].Journal of Rural Studies, 1996,1(12)No(3): 297-310.

[5] R.Crecente, C.A1varez U.Fra.Economic, social and environmental impact of land consolidation in Galicia[J].Land Use Policy,2002,(19): 135-147.

[6] A.Sorensen.Conflict, consensus or consent: implications of Japanese land readjustment practice for developing countries[J].Habitat International, 2003,(24): 51-73.

[7] J Castro Coelho, P Aguiar Printo, L.Mira da Silva.A system approach for the estimation of the effects of land consolidation projects(LCPs): a model and its application[J].Agricultural Systems, 2001,(68): 179-195.

[8] 贾文涛,张中帆.德国土地整理借鉴[J].资源·产业,2005,7(2):77-79.

[9] 廖蓉,杜官印.荷兰土地整理对我国土地整理发展的启示[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04,17(9):25-27,47.

[10] 高向军.土地整理理论与实践[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3.

[11] 高明秀,赵庚星,王瑗玲.土地整理与农村建设:国外的分析及中国的对策[J].农业工程学报,2006,22(s2):299-302.

[12] 高明秀,王鸿光,于洪福,等.新农村建设水平评价方法及实证[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33(1):36-41.

[13] 孟宪素.土地整理10 年发展成就分析与展望[J].资源与产业,2008,10(5):19-22.

[14] 黄金川,方创琳.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机制与规律性分析[J].地理研究,2003,22(2):212-220.

[15] 张文忠,王传胜,吕昕,等.珠江三角洲土地利用变化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耦合关系[J].地理学报,2003,58(5):677-685.

[16] 王让会,张慧芝,赵振勇,等.干旱区生态系统耦合关系的特征分析[J].生态环境,2004,13(3):347-349.

[17] 宋学锋,刘耀彬.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度模型及其应用[J].资源与环境,2005,23(5):31-33.

[18] 乔标,方创琳.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动态耦合模型及其在干旱区的应用[J].生态学报,2005,25(11):3003-3009.

[19] 钱学森,等.论系统工程(新世纪版)[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20] Bundesministerium für Raumordnung.Bauwesen und Stˇsdtebau[M].Bonn: Raumordnung in Deutschland, 1996.

[21] Petra Deisenhofer.Die Dorferneuerung nach dem Flurbereinigungsgesetz und die sta¨dtebauliche Dorfsanierung[M].Bonn: Domus Verlag, 1996.

[22] 叶齐茂.发达国家郊区发展系列谈之二战后德国郊区发展:依靠土地整理出来的郊区[J].小城镇建设,2008,(5):32-40.

[23] Birger Vennesland.Measuring r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Norway using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J].Forest Policy and Economics, 2005, 7(1): 109-119.

[24] David Mirandaa,Rafael Crecentea, M.Flor Alvarez.Land consolidation in inland rural Galicia, N.W.Spain, since 1950: An example of the formulation and use of questions, criteria and indicators for evaluation of rural development[J].Policies Land Use Policy, 2006, 23(4): 511-520.

[25] 毛志忠.韩国新村运动及其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启示[J].经济问题,2007,33(4):87-89.

[26] 黄立华.日本新农村建设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长春大学学报, 2007, 17(1):21-25.

[27] 杨凌.日本的造村运动对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启示[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7(1):19-22.

[28] Sun Bing.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of China can learn from Dutch experience[J].China Economic Weekly, 2006,(21): 22-24.

[29] 叶齐茂.美国的乡村建设[J].城乡建设,2008,(9):74-75.

猜你喜欢

整理耦合土地
非Lipschitz条件下超前带跳倒向耦合随机微分方程的Wong-Zakai逼近
我爱这土地
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高一零碎知识整理
整理归纳中渐次坚实
基于“壳-固”耦合方法模拟焊接装配
求解奇异摄动Volterra积分微分方程的LDG-CFEM耦合方法
非线性耦合KdV方程组的精确解
分土地
整理房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