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立场观点方法
2012-01-28李建平
□李建平
(国防大学马克思主义教研部,北京 100091)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立场观点方法
□李建平
(国防大学马克思主义教研部,北京 10009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脉相承的显著特点,就在于其根本立场、观点、方法的一致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立场观点方法,就是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中国化表现,是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在当代中国的落实和体现。它集中表现为: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鲜明政治立场;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及其历史趋势,始终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和共产主义理想;坚持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根本前提的观点,始终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理论,始终把改革开放作为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贯彻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精神,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正是在当代中国落实和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才称得上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立场;观点;方法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全体党员、干部都要把学习作为一种精神追求,深入学习和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深入学习和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牢固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水平,坚定理想信念,增强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既要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更要真学真懂真信真用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只有学习和掌握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真正学懂弄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脉相承的显著特点,就在于其根本立场、观点、方法的一致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这些带有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烙印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是我们党在破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课题的过程中形成的,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各个组成部分及全部内容中,是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世界与中国的有机统一,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鲜明体现。
一、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鲜明政治立场
站在什么人的立场上,为什么人、依靠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问题、原则问题。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一个重要法宝。
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鲜明特征就是它的无产阶级立场。马克思和恩格斯总是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代表无产阶级的利益来建构自己的学说。在他们看来,他们创立的学说就是无产阶级争取解放的思想武器。他们的共产主义就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的条件的学说”,其目的就是使现代无产阶级意识到自身的地位和需要,意识到自身解放的条件,进而通过自觉的阶级实践使自己获得解放。同时,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够最后解放自己。所以,坚持无产阶级立场就是最现实地代表着社会进步和人类解放的方向。从这一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立场,一方面使无产阶级获得了自觉的阶级意识,另一方面也使得马克思主义成为科学的社会学说。也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我们又可以说,是否坚持无产阶级立场是衡量一个人、一个政党、一个理论是否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试金石。
但是,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立场从来就不是一种狭隘的党派立场,它与人民立场是相融相合的。因为无产阶级本身包含在人民中,是苦难的人民中最苦难的部分;无产阶级不是外在于人民的力量,而是人民本身的力量。因此,坚持无产阶级立场不过是坚持人民立场的最集中、最彻底的体现,而坚持人民立场也是坚持无产阶级立场的一种具体的表现形式。
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人民群众的立场和观点,鲜明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这一根本政治立场。它把人民作为自己的社会基础,把实现中国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最重要的内容,先后提出了“三个有利于”、“三个代表”、以人为本的标准,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解决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价值标准问题,即社会主义建设为了谁的问题。
实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价值观主线贯穿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就鲜明地指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们当前最大的政治,因为它代表着人民的最大的利益、最根本的利益。”[1]P163并反复强调,制定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必须以“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判断各方面工作成败得失的“三个有利于”标准。从“三个有利于”的根本标准到“群众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的行为准则,反映了邓小平和我们党对人民利益、人民意志的高度重视。因此,“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就是衡量我们工作成败、是非得失的根本尺度。人民利益高于一切是“三个有利于”标准的落脚点和归宿,也是邓小平理论的价值主线。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最高要求,这也是无产阶级世界观和价值观对共产党人提出的要求。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党的利益和人民的利益是一致的,中国共产党人不能在人民的利益之外谋求自己的特殊利益,而必须把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作为自己的价值取向。我们党要始终保持先进性、凝聚力和战斗力,就必须以“始终成为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为前提。否则就不可能坚持人民利益至上并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己任,所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也就得不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
新世纪新阶段,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小康,综合国力增强,但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也大量凸现出来,我国需要什么样的发展以及怎样发展就成为科学发展观的中心问题。科学发展观是以人为本的发展观。科学发展就是转变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人民群众是否得到实惠,人民群众的生活是否得到改善,人民群众的各项权益是否得到保障,是检验发展是否科学的最高标准。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发展为了人民,明确了发展的根本目的;发展依靠人民,明确了发展的基本动力;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明确了发展成果的分配原则。三者的辩证统一,构成了科学发展观的价值追求: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从价值观角度看,邓小平理论着眼于社会主义的本质,强调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着眼于保持党的先进性,强调党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科学发展观则着眼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调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从根本意义上说,都是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鲜明的人民立场是对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立场在新的时间和空间下的继承和发挥。
二、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及其历史趋势,始终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和共产主义理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及其历史趋势的基本观点,始终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和共产主义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把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统一起来,强调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坚定信念,同时强调共产主义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充分发展和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非常漫长的历史过程,要立足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实际,脚踏实地地为实现党在现阶段的基本纲领而不懈努力。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党把发展生产力作为根本任务,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以民族复兴、人民幸福为目标,走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形成了鲜明的中国特色,不断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不断向共产主义的最终目标前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共产主义最高理想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体现。这一共同理想,把党的奋斗目标、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与个人的幸福紧密联系在一起,集中体现了全体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
需要指出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马克思当年设想的社会主义具有一定的差异性。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社会学说,最伟大的理论贡献之一就是科学地揭示了一条超越资本统治的道路。根据马克思和恩格斯看来,资本统治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在资本主义高度发达基础上产生的社会主义社会将超越资本统治。但是,在经济文化都比较落后的中国建设社会主义,进行超越资本统治的实践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无法预料的。中国没有经历过完整的资本统治的社会形态,社会生产力没有在资本的刺激下得到充分的发展。在这样的国度中,马克思主义者首先要解决的是利用一切手段包括资本的手段发展社会生产力,使国家走向强大、人民走向富裕,同时尽力避免资本对社会的统治,消除因资本的存在而产生与社会主义原则相悖的社会现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超越资本统治的问题上找到了一条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又结合中国国情的务实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目前利用资本,同时制衡资本逻辑,防止资本在非经济领域“呼风唤雨”,正是为了最终实现超越资本统治。因此,改革开放以来,一方面,我们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胆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有力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同时,又反复告诫全党和人民,改革开放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我们采取的所有开放、搞活、改革等方面的政策,目的都是为了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我们允许个体经济发展,还允许中外合资经营和外商独资经营企业发展,但是始终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实现共同富裕,而不是两极分化。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的:“在改革中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社会主义有两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一是以公有制为主体,二是不搞两极分化。”[2]P13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把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有机结合起来,既坚持了社会主义的价值理想,又坚持了社会主义公有制、按劳取酬的基本经济制度,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的政治制度,坚持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时,采取了灵活务实的实践策略,把制度安排和实践策略建立在有利于实现社会主义的价值理想上,从而使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实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为实现共产党人的远大理想和最终目标指明了现实途径。当前社会主义在国际范围遭受挫折,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处于低潮,对共产主义的信念和理想在一定程度上遭到怀疑,我们必须进一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和共产主义理想,忘记远大理想而只顾眼前就会失去方向,离开现实工作而空谈远大理想就会脱离实际。只有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和共产主义理想,才能保证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才能团结和调动全体中国人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而奋斗。
三、坚持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根本前提的观点,始终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马克思主义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科学阐明了物质生产在人们的社会生活和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认为生产力是全部社会生活和社会历史的基础,人类发展的历史从根本上说就是生产力发展的历史;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最深刻的根源和最根本的动力。按照这一基本原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社会生产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马克思主义这一基本观点,紧紧抓住发展这个主题,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始终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近代以来,中国社会有两个大的问题需要解决:一个是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还有一个就是国家强盛、人民富裕。前一个问题要靠革命来解决,后一个问题要靠发展来解决。中国共产党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观察中国的前途命运,把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和发展的实际相结合,在解决中国社会两大历史性课题的过程中,先后实现了两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了两大理论体系——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革命和发展也就分别成为这两大理论体系的主题。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就是加快中国发展的理论,依据这个理论制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就是加快中国发展的路线和纲领,无论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还是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都是围绕发展这个主题展开的。正是通过发展这个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社会主义的发展与现代化的实现、民族的复兴联系在一起,把中国的进步与世界的发展联系在一起。
作为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鲜明主题,发展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完成党的执政使命的必然要求,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内在规定,是顺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根本途径,也是应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可靠保证。能否正确把握发展问题,直接关系到人心的向背、事业的兴衰。只有紧紧抓住发展这个主题,我们党才能凝聚人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兴旺发达。邓小平理论高度关注发展问题,明确提出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之一,发展是硬道理,发展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决定性意义,提出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步骤。“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发展问题同党的性质、党的执政理念联系起来,明确提出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必须把坚持党的先进性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实现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基础上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倡导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强调要统筹兼顾,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做到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消费投资出口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改革发展稳定相协调,努力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发展的精辟论述,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使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感悟达到了崭新的境界。
总之,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题,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一个基本观点。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必须紧紧把握这一主题,努力实现好这一主题。
四、坚持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理论,始终把改革开放作为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科学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动力问题,是社会主义国家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向前发展的重要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成功地回答和解决了这一问题,明确提出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开放也是改革,揭示了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在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后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问题,为我们党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战略决策提供了根本依据,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入了强劲动力。
提出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我们党对唯物史观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怎样正确认识新社会发展的动力性质,怎样科学把握发展动力的运行机制,是执政的共产党人面临的历史新课题。一些社会主义国家正是由于在这个问题上认识不清楚,犯了错误,才导致了体制的僵化、活力的丧失。上世纪50年代中期,我们党已经认识到,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矛盾,社会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推动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但后来,由于受“左”的思想影响,我们党在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具体表现、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任务以及基本国情的判断上出现了失误,使社会主义建设遭受严重挫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同志领导我们党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对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作出新的理论概括,即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同时,继承和发展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发展动力的思想,把它应用于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找到了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的关键——改革开放,科学指明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根本问题在于通过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并系统地回答了改革开放的目的、性质、特点、评价标准等有关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动力的一系列问题,制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对唯物史观的独创性贡献,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独创性贡献。
改革开放深化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既是我们认识和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切入点,也是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生长点。改革开放是同我们党科学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范畴。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党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以人为本这个核心,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坚持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促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协调发展。正如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的: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我国改革开放已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改革开放的任务远没有完成,形成一整套比较完善、比较科学的体制机制,还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还面临着繁重的任务。我们只有继续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和党的建设的各个环节,才能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动力。也只有继续推进改革开放,才能不断积累新经验,产生新思想,得出新结论,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规律的认识,从而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五、贯彻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精神,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
唯物辩证法坚持以科学的态度直面事实,不以主观臆想来代替对事实的探究;坚持把一定的社会现象放到它本来所处的客观社会历史关系中全面地考察,从而揭示对象的本质、根源和趋势;坚持在客观的历史过程中研究社会现象,揭示社会现象的历史前提、历史面貌、历史功能和历史命运。正是运用唯物辩证法这个武器,马克思主义才揭示出那些作为支配规律在人类社会的历史上起作用的一般运动规律。
中国共产党人按照唯物辩证法办事,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和工作方法,在实践中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道路,在理论上形成了以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为基本内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从这一意义上,我们可以说,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方法论,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和活的灵魂。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中国式概述,它准确地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精神实质,与唯物辩证法具有内在的一致性。第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就是要我们从实际出发,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来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它强调的是认识和工作中的科学态度,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直面事实的科学原则。第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就是要我们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联系,全面整体地把握事物,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普遍联系原则。第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就是要我们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中达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获得关于事物规律性的认识,坚持了唯物辩证法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发展原则。实事求是注重的是在事物的运动中寻找规律性;解放思想强调的是破除陈旧观念的束缚,使思想与发展的形势相符合;与时俱进弘扬的是思想与时代共前进。三者都以发展为基本事实,以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为基本取向,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则。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起点和逻辑起点。从历史起点看,没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确立,就没有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转变,没有历史是非的清理,没有工作中心的转移,也就没有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从逻辑起点看,思想路线是政治路线、组织路线的理论基础。思想路线正确与否,直接决定着政治路线、组织路线的贯彻执行。不解决思想路线问题,正确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就制定不出来,制定了也贯彻不下去。也就是说,思想路线不正确,就找不到革命、建设、改革的正确道路,就不能在重大历史关头找准正确方向,就不能不断解决前进道路上遇到的各种问题。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确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哲学基础。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历史课题,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强调党的思想路线,是为了解决不同的历史课题。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倡导实事求是,主要是为了解决在中国怎样进行革命这一问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和新的历史任务面前,我们党倡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主要是为了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仅为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出了一般性的原则要求,还为我们认识、回答、解决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提供了科学的思想方法与工作方法,为我们破除在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问题上各种“左”的和右的思想干扰,形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论、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等一系列对社会主义基本理论问题的新认识奠定了立论基础。
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方法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在认识和工作中的贯彻和发扬,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一条红线,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创新理论中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因而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和活的灵魂。只有紧紧抓住这个精髓,才能真正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学懂、掌握、用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才能真正在新的实践中不断完善、丰富和发展这一理论体系。
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立场观点方法,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我们要在认真学习、深刻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立场观点方法的基础上,努力使之转化为观察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指导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行为准则,搞好各项事业和各项工作,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On the Standpoint,View and Methodology of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LI Jian-ping
(Department of Teaching and Research on Marxism,PLA University of National Defense,Beijing 100091,China)
With the same standpoint,view and methodology,the origin of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can be traced to Marxism,Leninism and Maoism.The standpoint,view and methodology of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re the Chinese presentation of the standpoint,view and methodology of Marxism,being the actualization and embodiment of the latter.This is manifested in the political standpoint of doing everything for the people,resting upon the people and always representing the basic interests of the overwhelming majority of Chinese people;mastering the development law and historical trend of human society,always persisting in the belief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ideal of communism;insisting on that productive activity is the radical precondition for the existence and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always treating development as the principal task for governing the country;persisting in the theory of the movement of basic social contradictions,always treating reform and opening - up as the direct driving for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ist society;carrying through the basic spirit of materialist dialectics,and always persisting in the ideological route of emancipating the mind,being practical and realistic and marching forward with the times.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s called Marxism of contemporary China,because it carries through and embodies the standpoint,view and methodology of Marxism in contemporary China.
theoretical system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standpoint;view;methodology
A8
A
1674-0599(2012)01-0028-07
2011-11-15
李建平(1961—),男,陕西西安人,国防大学马克思主义教研部哲学教研室主任、博士、教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责任编辑:朱文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