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教育及其行动研究的理解
2012-01-27叶水涛
◎/叶水涛
对新教育及其行动研究的理解
◎/叶水涛
读了朱永新老师的几本书,听了他的几次报告,很受感动。
我认为新教育既然称之为新,肯定有自己独到的建树,经久而不衰,有旺盛的生命力。新教育是一种理念,这一理念包含崇高的理想;新教育是一种理论,这一理论体现了教育创新。新教育是一种教育实践的探索,这种探索是与时俱进的教育行动,而且这种行动课程化、课程操作化、操作体系化,表现出高度个性化。如此丰富多彩且个性鲜明的教育才能在严格意义上称之为教育。如果大家都模仿或复制同一个教学模式,本身便是对教育本质的背离。评价一种教育理念和教育行为的价值有两个维度,一是理论的自洽,二是公众的接受程度。
任何理论都须自圆其说,优秀的教育理论更须有学术的根底,以及思想的内涵。有学术而没有思想,或有思想而没有学术,便不能构成有价值的理论体系。同样的道理,一种理论倘不能为教育者所普遍认同,不能有效影响教育者的教育行为,这种理论便没有实用价值。中国教育理论学术体系的成熟度和独立性之所以长期受到质疑,与其理论体系的不严谨,民族特色的不鲜明,指导教育教学实践乏力等有很大关系。教育理论不大为学术界承认,又不能得到广大教师的理解和拥护,便有了双重的痛苦。
教育学的著作必须创新,但什么样的理论才是有价值的呢?马克思认为考察历史人物不在于他提供了多少东西,而在于比前人多提出了什么东西。新教育之新,既是创新也是回归,比如,行为主义基于动物实验,认知主义基于脑的功能与信息理论,建构主义关注人的主动学习与知识的个性化构建。朱永新老师则在他们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强调要回归人性,继而走向生命成长与生态和谐。
新教育体现以人为本、儿童立场和人文关怀,指向幸福完整的人生。教育的对象是群体的,但教育又务必使每一个人成为最好的自己。这提示我们深入思考:教育意味着什么?生命意味着什么?教育即是生长,生长为什么既要体现个性,又要体现共性?在新教育理论指导下,基层校长、教师们的创造和创新,可以使孩子得到更好的发展,这便是最好的回答。
新教育的价值与意义,诚如马克思所言不在于解释这个世界,而在于改变这个世界。许多学者,对具体的教学实践存在隔膜,形而上的思考又缺乏高度与深度。新教育的行动研究,非常好。普及面之广,教师参与之众,科研热情之高,建国以来从没有过,陶行知之后没有出现过,朱永新是与时俱进的继承者与创新者。
新教育行动研究课题特别强调通过发展教师来发展学生。新课程有矮化与弱化教师角色的倾向。学习的主体永远是学生,教学过程中发挥的主体永远是教师,这样的分工和结合可以突破传统的教学观念。新教育理念是对新课程观念的补充与发挥,也有纠正。
新教育超越传统。不仅仅继承了从孔子到毛泽东的教育思想,更可贵的是新教育的创新,体现在为未来创新型社会的建设作贡献,培育未来社会所需要的人。新教育体现了这样的探索,体现了朱永新的教育理想以及教育学术背景之广博与思想内涵之深刻。
新教育超越时尚。杜郎口中学等就是一种时尚,它们于课堂教学的改革有独到的成就,但并不代表基础教育改革的方向,更不标志基础教育的高水平,没有必要成为大家朝拜的对象。朱老师的学养及弟子们的修为都决定着不赶浪潮,只是很自然地做教育的实验研究,不仅仅为了收获成功。新教育就是这样做的,以不懈行走的姿态,行走在路上,超越了成功与不成功。
教育从实然的世界走向应然的世界,中间有一个可能的世界。伏尔泰说“人们需要在人间构造一个天堂”,康德说“即使没有上帝,也要创造一个上帝”。朱老师就是在人间构造这样一个天堂。他听从教育理想的召唤,他认为未来的社会、未来的教育应该比现在好,并身体力行。从这个意义上说新教育意味着不断超越,意味着对教育作出新的阐述。新教育希望政府的支持,但用的是民间的力量,新教育有宗教的虔诚,期望有发达的民间力量和政府扶持相结合,他们力求在这二者之间找到一个结合点。
教育是对自然成长的生命的一种干预,干预有可能是伤害,也可能是促进成长。所以,新教育保持高度警惕,这与陶行知先生是一致的。
我对朱老师的评价。《论语》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朱国安注“为己履而行之,为人徒言之”。言行一致,朱老师体现了学术与人格的完整。
对课题本身的建议。教育的所有改革终究要落实于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与学生的发展表现为教学相长。行动研究要在行动上做文章,新教育实验现在要搞新研究,要扣住师生发展动脑筋,教师的发展与学生的发展怎样做到共同发展、互相促进,对话又怎么做到深入细致、灵活多样等等。
我们不是推广一种模式,而是一个严谨完整的理论体系,是多方面的不断创新和创造,这就是新教育。
【观点】
新教育实验是一面旗帜,它用理想的方式向当下的中国教育说“不”;新教育实验是一种追求,它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营造中国教育的“桃花源”;新教育实验是一种自觉,它用行动告诉人们,中国教育到了返璞归真的时候了。——《江苏教育》杂志主编 张俊平
江苏省教育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