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发展与“零距离服务”机制的构建
——基于宁波建设服务型基层党组织的实践
2012-01-27刘彦昌朱朝寅
刘彦昌,朱朝寅
社会发展与“零距离服务”机制的构建
——基于宁波建设服务型基层党组织的实践
刘彦昌1,朱朝寅2
(1中共宁波市委党校,浙江宁波315012;2中共北仑区委组织部,浙江北仑315800)
社会发展对执政者的服务提出了新要求,宁波市适应这一要求,积极更新观念,探索构建现代服务机制,为实现服务的供需对接零距离、社会协同零距离、党群关系零距离,采取组团式服务法、响应式服务法和自主式服务法,突出信息化、精细化和区域化的特征。不仅有效地改善了党群、干群关系,也提升了社会的现代化水平。
社会发展;基层党组织;服务机制
对于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在长期执政的环境下,如何让群众对所提供的服务满意,以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实现服务主体的社会化、提高服务的有效性是明智的选择。为此,必须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服务理念、实现路径等方面进行积极的探索。宁波市以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建设为契机,探索构建“零距离服务”机制,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实践,对破解一些群众对党组织提供的服务“不买账”这一难题,颇具启迪意义。
一、社会发展呼唤服务的现代化
伴随着现代化的进程,我国基层社会结构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尤其是社会主体——人的变化,使得基层党组织工作的环境、对象、任务等已不同以往,社会公众对执政党的社会服务也提出了不同于以前的新要求,实现服务由传统模式到现代模式的转变。
首先,服务理念需要提升。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在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同时,广大群众的政治素质也在提高,主体意识也不断增强。一方面接受服务也要求平等,对党组织提供的服务并不是一概欢迎,有的还要看自己的需要和心情;二是认为执政党和政府提供服务是应该的,服务如果不对路、不到位,也是可以批评的。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需要党委政府在服务的理念上进行升级,不仅要服务建设和服务民生并重,还要适应人民群众主体意识日益增长的实际,以平等的姿态,在互动中提供服务,改变过去那种以我为主、单向、居高临下的赐予式服务思维。
其次,服务主体需要拓展。现阶段社会群体的分化,不同社会阶层形成,导致社会整体呈现出的价值也多元、利益多样。这对服务的要求更为复杂多样,要满足不同群体和不同层次的服务需求,显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面对这种日益复杂多样的服务要求,仅仅依靠党员是远远不够的。况且,执政党作为政治组织,在服务上要带头,但也不能包揽服务,应该发挥整合资源的功能,组织引导社会性的参与,让社会各界起来成为服务的主力军,才是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因此,必须拓展服务的资源和主体,以便有针对性、差异化地满足不同利益群体的需求。同时,随着物质条件的改善,一些群众回馈社会、服务社会的需求正在逐步增强。这种服务资源也亟需基层党组织去开发和整合。
其三,服务方式需要优化。由于民众主体意识的觉醒、民主素质的提高,人们对执政党传统的社会服务方式也提出了改进的新要求。贴近实际,贴近生活,个性化,精细化的服务,成了越来越多的人的期盼。实践中,公众要求对服务供给的方式、途径、内容等拥有更多的话语权,要求有畅通的渠道来表达自己的意愿,并对服务的实际成效、公共资源的投入产出比、服务资源分配的公平性等进行评论和评估。社会现实要求党委、政府从体制机制上对社会服务的方式进行升级,由“活动性”、组织安排服务转向社会性的个性化服务。
最后,服务能力也要提高。现代信息手段的普及,使社会成员之间的联结从传统的树状结构升级为网状结构,沟通和连接的渠道不仅多样,而且复杂。同时,信息网络技术带来的实时性、便捷性、高效性等特点,不仅改变了信息的传播方式,拓展了人们获取信息、交流信息的途径,而且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这就要求服务提供者的服务手段也必须现代化,必须进行相应的信息化变革。通过引入信息化的思维、信息化的手段等来提高服务的能力,以跟上时代的步伐。
所有这些,都对执政者的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推进服务由传统的单向运行到现代的双向互动,构建“零距离服务”机制,就成了一种积极的选择。
二、“零距离服务”机制的基本内涵
宁波的“零距离服务”机制,是指以建设服务型基层党组织为核心,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以区域化、精细化、信息化为特征,以组团式服务、响应式服务、自主式服务等为主要路径(即“三化三服务”),通过建立基层社会各类组织和群体有效协同、无缝连接的社会服务网络,实现三个“零距离”目标。
(一)基本目标是三个“零距离”。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党长期执政的客观要求,充分考虑群众主体意识的增强和现代技术的普及,宁波的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建设,在创新传统的服务理念的基础上,确立了服务的三个递进式“零距离”工作目标。
一是社会协同零距离。旨在实现各类服务资源和社会群体共同参与社会服务。党组织在组织党员参与服务的同时,注重发挥对服务资源的整合功能,通过畅通群众、各类经济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社会服务的渠道,建立起基层社会自我服务的循环网络,让服务社会化,为社会服务现代化打好基础。
二是供需对接零距离。旨在实现服务需求和服务供给的无缝对接。当个人和各类经济社会组织有服务需求时,能在第一时间找到提供服务的统一受理平台、享受到相关机构和个人提供的服务。并且有相关机构对服务进度、质量、群众满意度等跟踪反馈,以确保“服务”不缩水、变味。同时,注意提升服务“需供”双方的平等感,缩短两者间的心理落差。
三是党群关系零距离。旨在适应社会发展不断夯实党执政的群众基础。通过发挥党建工作在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中的引领作用,切实加强基层党组织体系和基层社会的契合程度,提升基层党组织做群众工作、为群众排忧解难的能力,提高党组织在基层社会的影响力、凝聚力和动员能力,党组织通过在服务方面的有效作为切实拉近同群众的距离。
(二)主要路径是三个“服务法”。按照供需对接零距离、社会协同零距离、党群关系零距离的目标,在实践工作中,宁波探索出了一些能够行之有效的做法:
其一,组团式服务法。以区域化党建为基础,以城乡社区为基本单位,以地域辖区确定责任范围,通过协商参与、共驻共享推动基层社会良性治理,是宁波社会发展的新特点。与此相适应,宁波在两个层面组建了服务组团。一是针对城乡社区的个性特点组建的服务于发展的顾问组团。如北仑区大港工业城等工业园区,联合政府经济部门、行业协会等组建企业顾问团;象山县等针对农村产业集聚区,联合涉农部门和农业龙头企业组建农业产业顾问团;江东区的现代商城,建立专家库和智囊团队,重点服务于区域的发展。二是应对基层社会的一些普遍性问题组建的网格组团。如通过普遍开展“党建进组、服务入户”、“党员建组、服务划区”等,将城乡社区按照一定的管理幅度,进一步细化为若干管理网格,并以网格为单位,组建由机关干部、社区工作人员、党员骨干以及若干医疗、教育方面的专业人士组成的服务组团,通过制度化的日常入户走访、交流沟通,直接了解社情民意,帮助解决问题,将一些矛盾化解在基层。
其二、响应式服务法。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城乡社区的公共服务中心建设。按照一个区域一个公共服务中心的标准,宁波城乡社区公共服务中心实现了全覆盖。公共服务中心各项工作由区域性党组织牵头,牵涉到公共服务事项和许多社会服务工作,各类组织和群体都可以在公共服务中心享受到一站式的便捷服务。随着行政审批网络的延伸,许多原来需要到街道、区、市级办理的事项都可以在城乡社区公共服务中心得到解决。二是81890(拨一拨就灵的谐音)平台建设。81890将政府相关服务部门,党员服务,以及经济组织和社会中介为主体的社会服务资源整合在一个平台中。作为一个第三方机构,81890负责在第一时间响应各种差异化需求,将服务需求与服务提供方进行对接,并站在第三方的立场,对服务的流程、进度、质量等进行跟踪反馈,最终对服务效果和满意度进行评估。81890平台在实际操作中,发挥了服务的枢纽作用,极大缩短了服务提供者和服务需求之间的匹配时间,在不增加社会服务资源投入的情况下,实现了服务资源的有效配置,提高了服务效率。
其三、自主式服务法。基于服务对象本身也应该是服务资源提供者的理念,改变原来从服务提供者到服务对象的单向线形结构,通过培育社区的社会组织,让群众和各经济社会组织在享受服务的同时,又作为各类社会服务的提供者,形成循环交织的多向网络状服务,实现社会服务的自给自足。宁波各县市区和街道、乡镇层面普遍建立了社会组织指导委员会,在城乡社区建立了社区社会组织的培育机构。社区党组织和社区公共服务中心对社区社会组织的培育提供资金、场地等各方面的支持,并通过服务外包的形式将许多社区服务工作转交由社会组织承担。目前,宁波市的城乡社区中除了传统意义上的工、青、妇、老年协会等群团组织以外,公益类社会组织、志愿者团体、文化类团体、基于共同兴趣爱好的群体和组织等发育非常快,这些社会组织一方面满足了组织成员的许多共性需求,另一方面承担了大量的社会服务职能,实现了基层社会服务的内部循环。同时,基层社会组织的发育也为社会的稳定提供了基石,许多基层党组织抓住社会组织发育期的机遇,开展“向阳花”计划等工作,把大量的社会组织培育为党工作的助手和伙伴,增强了党执政的社会基础。
(三)基本特征是三“化”。纵观近年来宁波市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实践,“零距离服务”机制应该具有三个基本特征:
首先是信息化。这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零距离”服务的基础在于信息的透明和对称。服务的效率和质量关键在于服务提供者和服务对象的有限对接。通过响应式服务平台、网格组团、协商议事会等载体,基层的需求能在第一时间解决,社情民意能及时得到反映,党委、政府的决策更有针对性、更具科学性。二是大量的现代信息化手段应用于服务。宁波较早实施智慧城市建设和智慧党建工作,包括网上审批、网上服务平台建设等,在技术手段上为现代服务创造条件。
其次是精细化。现代服务应该是一个开放的结构,在服务主体上有政府部门、企业、社会组织、自治组织、志愿者团体、党员等全方位群体的参与,这样才能满足各种服务需求。根据这样的思路,宁波的探索更突出了对个性化需求的响应,不同服务要求、不同利益诉求,都可以得到有针对性的服务。而且由于81890、公共服务中心等服务枢纽的存在,服务的对接高效有序,协商议事机制的建立更使社会内在动力得到激发,使社会服务体具有了内生性、互动性的特征,克服了大呼隆、活动性的粗放式服务的不足,使服务充满了人文关怀色彩。
再次是区域化。按照区域进行的公共实施配套和服务平台建设,让资源配置更加有序和高效。区域化党建的实施,让党的基层组织能最大化的汲取基层社会的治理资源,以区域为单位的社会组织培育,既培育了社会充分发育的空间,又将社会组织发育置于更加可控的位置。区域内部三种方式的服务相互衔接,形成了一个无缝的服务网络,类似植物的根须,将社会以组织化的形式牢牢凝聚在一起。
三、构建“零距离服务”机制的工作要点
分析宁波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实践,要构建零距离服务机制,必须牢牢把握以下几个关键点:
第一,以转变服务理念为前提。一是必须转变一个传统观念:具体服务事项的亲力亲为当然是服务,但这还是简单的、表层的。帮助群众解决具体问题是服务,整合服务资源,让服务更广泛,当然也是服务,而且应该是执政党的基层党组织的特有职责。二是党组织一定要认清社会发展的新变化,在日益复杂的社会成员构成下,党组织不能也包揽不了服务。党执政的目的是支持人民群众管理社会,通过整合服务资源,让群众成为服务的主体,这有利于构建一种新型的社会关系,是创新社会管理的需要。如果不是这样,党组织还是以舍我其谁的思维来包揽服务,就有可能因服务力量不足、服务无法周全而被诘难。三是要根据群众自主意识不断提高的实际,引导广大党员调整服务心态,确立没有永远的服务者和被服务者的理念,在服务主体社会化的背景下,这种界线是越来越模糊的,因此,每个服务者在提供服务的时候,都不应该有赐予的想法。
第二,以基层党建工作创新为核心。在党建理念上,要跳出围着党组织自身建设抓党建的圈子,从执政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角度,运用执政党的思维、执政党的资源来思考和谋划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在组织设置上,推行“1+N”(即区域党委+行业党组织和其他社会组织)的区域化党组织设置方式,让党的组织与社会结构更加契合;在服务平台上,通过公共服务中心建设,实现服务型党组织服务平台的拓展和整合;在服务网络上,通过协商议事组织和社会组织培育,形成了参与服务与自我服务的社会服务网络。正是基层党建工作的创新,为基层党组织构建现代服务机制提供了工作基础和思维源泉,提升了基层党组织在服务发展、促进基层和谐、夯实党的执政基础等方面的作用。
第三,以基层党组织的引领为主线。服务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在推进现代服务工作中,要做到引导不领导、引领不包办,通过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以建立健全服务的体制机制为重点,发挥党在社会服务领域中的引领和统筹作用,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参与服务工作。在此基础上,再号召基层党组织、党员在各项服务工作、各类服务平台中争做骨干、争当先锋,如在“81890”平台和“组团服务”协商议事会中,虽然党组织和党员不直接出面,但在幕后发挥引领作用,充当后盾的却是党组织。党组织的这种引领保证了服务的良性循环:服务讲声誉,参与可持续,群众得实惠。
第四,以满足实际需求为导向。被接受的服务才是好的服务,一厢情愿的“过度”服务在造成服务资源低效配置的同时,也使服务效果大打折扣。这也是许多基层党组织感叹“我们已经做了很多,大家为什么还不满意的原因”。宁波的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建设牢牢抓住需求导向,把服务的需求作为服务工作的起点和落脚点,通过信息化等手段,推动供求的有效对接,在群众需要服务时,及时提供相应的服务。同时,宁波的做法由于动员了全社会共同参与服务工作,通过政府与市场的结合,让服务资源达到最大化,实现了针对需求的差异化服务,达到了服务的质与服务的量同步提升的效果,让被服务者感觉到“好的服务如同空气,你感觉不到它的存在,而它又无处不在”,实现了“零距离”的效果。
四、构建“零距离服务”机制的条件支撑
从可持续的角度考察,宁波目前的“零距离服务”还带有组织发动的特点。如何使其走向常态化,不依赖组织的特意推动也能够自动运行,还是一个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从宁波的实践看,要使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建设和“零距离服务”常态化,使之离开“活动”推进仍然能够持续发展下去,形成长效机制,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提升,还离不开以下四个方面的支撑:
一是切实推进党建创新。由于长期实行计划经济的影响,基层党组织的社会工作能力受到削弱;由于长期执政的经历,基层党组织往往对行政权力有特殊的依赖,使服务的姿态不够平等。要紧紧结合服务型党组织创建,在工作理念、组织设置、工作方式、干部能力等方面,按照提高基层党建科学化水平的要求,在提高基层党组织社会化程度方面进一步探索,特别是要适应社会发展和长期执政的要求,改进执政能力建设,培养一批高素质、善于做社会工作的党务工作者,为整合社会服务资源,引领社会服务发展打好基础。
二是完善体制机制。加强政府部门与社会服务机构的对接,如推动职能部门与81890等平台的联动。进一步推进政府公共服务职能重心下移,通过授权、多级联动审批,让群众在身边就能享受到真正的一站式服务。在继承传统群众工作机制的基础上,探索建立群众工作新机制,努力使群众工作走上社会化、开放化、制度化的轨道,构建信息化的民意沟通机制,亲情式服务机制,以群众满意为标准的考核评价机制等,不断提高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实现党与群众的良性互动。
三是健全保障机制。要避免目前的服务重蹈以往活动忽起忽落的怪圈,除了完善制度设计,消除制度良性互动的障碍外,还需要切实提升落实长效机制的保障力,要“善抓落实”①,以必要的外部条件来保障“零距离服务”能够持续运行。为此,必须建立相应的领导机制,保证各项工作、制度得到落实。要加强扶植力度,保证协商议事组织、各类社会组织有良好的运作空间和成长空间。要加大对社会建设的投入,大力推进民生工程,加强服务平台等建设,使其有硬件保障。
四是强化现代科技支撑。现代科技在改变人们的生活、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的同时,也为执政党改进服务提供了新手段和新途径。因此,在构建零距离服务机制的过程中,要注意适时引入现代信息技术等手段,使服务型党组织建设能够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不断提升科学技术含量,在和服务对象现代生活方式对接的同时,还能进而引发党员干部思维方式的不断改进和服务理念的深刻转变,以现代科技支撑“零距离服务”的可持续发展。
[注释]
①习近平:《关键在于落实》,《学习时报》2011年3月14日。
责任编辑:钱亚仙
D267
A
1008-4479(2012)05-0022-05
2012-09-16
浙江省“中特理论研究中心”规划课题“ZX14037”的最终成果
刘彦昌,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党史党建部主任、教授;
朱朝寅,中共北仑区委组织部部务会议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