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与DR联合应用在急诊外伤中的诊断价值
2012-01-27蒋宇宏李春高梅海清谭辉
蒋宇宏,李春高,梅海清,谭辉
武汉市第一医院 放射科,湖北 武汉430022
计算机X射线摄影术(computed radiography,CR)、数字化X射线摄影术(digital radiography,DR)应用于临床以来,其优势已为广大同行认可,但在急诊外伤中的联合应用价值却少有报道。现收集我院从2010年8月至 2011年5月拍摄的急诊外伤90例CR、DR 影像,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探讨其在急诊外伤摄影中联合应用的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资料
选择2010年8月 至 2011年5月急诊外伤90例(胸部32例,腰部及骨盆38例,四肢20例)的CR、DR 图像,其中,男58例,女32例;年龄16 ~ 62岁,平均年龄38岁。
1.2 方法
病例均使用荷兰飞利浦公司 D-DiagonstVS 型单板多功能DR,德国AGFA公司ADC solo型CR扫描系统。图像处理使用西安盈谷科技有限公司AccuRad V4数字图像处理工作站。AGFA DRYSTAR 5500干式激光相机、AGFA激光胶片。CR、DR联合使用,以DR为主,摄影对象中,骨折不易搬动、不易摄影和急重的患者使用CR。
摄影体位:胸部外伤采用胸部正位片+肋骨正斜位片;腰部及骶部外伤采用腰椎正侧位片,骨盆正位片,骶尾椎正侧位片;四肢外伤以各部位的正侧位片为主。
图像处理:90例的CR、DR 图像全部通过Mni PACS传入AccuRad V4数字图像处理工作站进行图像处理。
2 结果
2.1 诊断结果
32例胸部外伤CR、DR胸片中,单纯肋骨骨折16例,锁骨骨折并肋骨骨折5例,肋骨骨折并发气胸7例,肋骨骨折并发血气胸4例。38例腰部及骨盆外伤CR、DR 片中,腰椎正常6例,腰椎椎体骨折14例,腰椎横突骨折5例,腰椎棘突骨折3例,尾椎骨折4例,骨盆骨折6例(2例髂骨骨折,4例耻骨并坐骨骨折)。20例四肢外伤CR、DR片中,正常2例,上肢骨折6例,股骨颈骨折5例,下肢骨折7例。
2.2 影像特征
16例单纯肋骨骨折中,有9例原始摄影片未见明显骨折征象,通过计算机图像的后处理调节,膈下肋骨骨折征象明显显示;4例肋骨骨折并发血气胸中,2例并发血气胸的肋骨骨折,由于出血较多,遮盖了下位的肋骨骨折,使用计算机图像的后处理调节后,显示有骨折征象。
14例腰椎椎体骨折片及6例骨盆骨折片,显示清晰,对比度良好,诊断明确。由于部位对比原因,原片显示不清晰的5例腰椎横突骨折片,3例腰椎棘突骨折片,4例尾椎骨折片,经过计算机图像后处理的窗宽、窗位调节,图像黑白反转,局部放大等功能进行图像处理后,骨折征象清晰显示。
18例四肢骨折中,3例股骨颈骨折原片骨折线显示不明显,经计算机图像后处理调节,骨折线清晰显示。2例尺骨茎突,3例外踝撕裂性骨折,原片未见明显骨折征象,但患者临床症状典型,通过计算机图像后处理调节图像的窗宽窗位,局部放大,骨皮质不连续、断裂征象显示清晰。
2.3 联合应用的结果
以上急诊外伤90例患者的CR、DR 摄影片,均部一次拍摄成功,满足诊断要求。无因患者伤重未拍、重拍及废片现象;无因摄影而造成患者痛苦及二次损伤。
CR、DR两者都为计算机摄影,只是使用的影像采集板不同,两者影像采集后都通过同一数字图像处理工作站进行图像的后处理调节。所以两者收费价格差异不大。
3 讨论
DR是一种直接数字化摄影,它利用光-电转换原理实现数字化。X线通过人体后照射至平板探测器(flat pannel detector,FP),经FP将这些X线信息直接转换成数字图像或先将其转换成光学信息后再转换成数字图像。DR平板探测器较厚,一般是固定在某个地方或摄影床下,只是平板探测器能移动,因为有连接线距离也移动不远。CR是一种间接数字化摄影,是利用IP板(imaging plate,IP)记录X线摄影的潜影,然后将其送入CR扫描器中读取,最后产生能在计算机上后处理的数字化图像。CR技术优势是将传统的X线与计算机技术有机的结合,通过提供数字化图像,以满足临床影像诊断的要求[1]。它的IP板与以前的暗合相似,可以任意移动。
临床急诊患者病情都是较急、较重的,所以在检查的过程中要求快、准,一次成功[2]。CR、DR的联合使用,保证了检查的成功率,减少了患者的痛苦,保证了图像质量,提高了诊断准确率。本研究中90例患者CR、DR 摄影片均一次拍摄成功。临床大部分急诊外伤的首选检查方法是X线摄影,CR、DR摄影保证了其检查和诊断的快捷、准确性。两者联合应用,充分发挥了各自的优势。DR的平板探测器较厚,不能随意移动,危重患者要抬到诊断床上才能拍摄。而CR正好弥补了这些缺点,如骨折患者、不易搬动的急重症患者,利用CR的IP板方便移动的特点及图像后处理功能,可直接在患者的床上进行摄影,对其正、侧位摄影使用2块IP板(IP板面积>摄影部位面积)[3]。这样,既保证了摄影部位不漏拍,也避免了铅板使用的不便,同时减少了因搬动给患者造成的痛苦,降低重拍片率。再运用图像后处理,打印拼接等功能,调整图像质量和打印胶片,这既保证了图像质量,又避免了胶片的浪费。
联合应用的CR、DR图像是数字化图像,统一的后处理工作站带有特殊的软件功能,根据需要可对图像进行宽容度、对比度、锐利度的调节,可对图像进行任意角度的旋转和反转,可对图像进行边缘强化、黑白翻转、角度测量、局部放大等处理。两种灵活的检查方式共同应用这些功能,使得一些传统X线片所不能发现的异常征象,如上述13例肋骨骨折,5例腰椎横突骨折,3例腰椎棘突骨折,4例尾椎骨折都是因较厚部位遮挡下的骨折、血性胸腔积液高密度阴影遮挡的肋骨骨折、膈下的肋骨、腰椎横突骨折、腰椎棘突骨折、尾椎骨折等,通过了图像后处理系统的窗宽窗位调节显示;利用增加影像的锐利度、局部放大、黑白翻转等功能,可使骨骼的边缘更清晰,骨折线更显而易见。而四肢骨折可利用局部放大、黑白翻转等功能使骨皮质不连续、断裂征象显示清晰。从而避免了漏诊,提高了诊断准确率,极大地满足了临床治疗和患者的需求。
CR、DR均是数字化图像,它可以进入图像存储与传输系统[4]并实施联网。联网后的图像可实时传送到临床医生的桌面,供医生随时阅读,以及时、准确地对患者进行诊断、治疗。这即为抢救急诊患者赢得了时间,又能实现资源共享及远程会诊。
[1]陈文辉,胡军武,肖明,等.影响计算机X线摄影图像质量因素的临床分析[J].放射学实践, 2007,22(9):985-987.
[2]江观玉.我国急诊医学二十年[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6,15(6):485-486.
[3]陈汉忠,徐向东.CR与DR在下肢全长摄影中的应用比较[J].放射学实践,2009,24(2):209-211.
[4]张宏凯,李刚,杜峰,等.PACS系统在放射科的应用体会[J].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2010,14(1):77-78.
[5]郑秀凤,胡志海,贺文.影响下肢动脉血管成像因素的分析[J].中国医疗设备,2010,25(3):124-125.
[6]李亚雄,王予生,赵海竹,等.DR在肢体全长成像中的应用[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2009,(5):396.
[7]罗志鸿,陈胜利,余京元.CR下肢全长图像拼接摄影参数的探讨[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09,(4):6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