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观察①
2012-01-27陈楚华
陈楚华
(广东潮州市中医医院 广东潮州 521000)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CHD),指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管腔狭窄或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而引起的心脏病,本病多发生于40岁以上,男性多于女性,且以脑力劳动者居多。流行病学研究发现,与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的重要危险因子为血脂蛋白异常、高血压、糖尿病、吸烟、肥胖、体力活动少、高龄和男性等。近年来,由于不良生活方式的影响,比如高脂饮食、嗜好烟酒、体力活动少等,致我国冠心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稳定型心绞痛是冠心病最常见的类型,如不及时治疗,可发展为心肌梗死或缺血性心肌病,可危及生命[1]。西医治疗方法为药物治疗和血运重建,血运重建主要有冠脉支架植入术及主动脉—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仅用于经药物治疗后心绞痛症状仍无有效改善者,且均存在一定的手术风险及并发症。而药物治疗主要有硝酸酯类、β受体阻滞剂、抗血小板药物、改善心肌代谢药物、调脂药物等,对缓解心绞痛症状有较好的效果。但部分病人症状仍易反复发作或病情仍有进展。因此,我们应重视发挥中医辨证治疗的优势,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以提高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疗效。笔者于2007年8月至2010年7月期间,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稳定型心绞痛40例,取得较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7年8月至2010年7月期间我院内科门诊诊断为稳定型心绞痛的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及治疗组各40例。其中对照组男性25例,女性15例;年龄45~78岁,平均61.6岁;病程2.5个月~15年;合并高血压病者6例,糖尿病者8例,高脂血症者8例。治疗组男性27例,女性13例;年龄43~76岁,平均62.3岁;病程2个月~14年;合并高血压病者7例,糖尿病者7例,高脂血症者9例。2组在年龄、性别、病程及病情方面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表1 2组临床疗效比较[例(%)]
表2 2组心绞痛发作情况比较(±s)
表2 2组心绞痛发作情况比较(±s)
注:表示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表示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 例数 心绞痛发作频率(次/周) 心绞痛持续时间(次/min)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治疗组 40 11.8±0.7 (4.5±0.6)*▲ 7.5±0.6 (3.2±0.8)*▲对照组 40 11.3±0.6 (5.9±0.7)* 7.2±0.9 (4.8±0.4)*
表3 2组心电图疗效比较[例(%)]
1.2 诊断标准
诊断标准依据《实用内科学》第12版中稳定型劳力性心绞痛的诊断标准:(1)具有典型心绞痛的发作特点和体征,突然发生的位于胸骨体上段或中段之后的压榨性、闷胀性或窒息性疼痛,亦可波及大部分心前区,可放射至左肩、左上肢前内侧,疼痛历时约1~5min,很少超过15min;休息或舌下含服硝酸甘油片,在1~5min内疼痛消失。心绞痛常在体力劳累、情绪激动、受寒、饱食、吸烟时发生。(2)心绞痛症状在1~3个月内相对稳定,即每日和每周疼痛发作次数大致相同,每次发作疼痛的性质和疼痛部位无改变,疼痛时限相仿(3~5min),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后也在相近时间内发生疗效。(3)发作时心电图检查可见以R波为主的导联中,ST段压低,T波平坦或倒置,发作过后数分钟内逐渐恢复。心电图无改变者作动态心电图或负荷试验可有上述阳性改变。(4)排除急性心肌梗死,心肺功能不全,重度心律失常及其他心脏疾患,更年期综合征,肝肾功能损害及其他系统严重原发性疾病者[2]。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
口服鲁南欣康20mg bid;倍他乐克12.5mg bid;肠溶阿司匹林75mg qd;曲美他嗪20mg tid。心绞痛急性发作时舌下含服硝酸甘油0.3mg。合并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者配合降血压、降血糖及降血脂治疗。
2.2 治疗组
在对照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以自拟参七通冠汤为基础方。方药组成:西洋参5g(另炖)、田七5g(另炖)、麦冬10g、五味子8g、茯苓10g、桂枝6g、白术10g、炙甘草6g、瓜蒌皮15g、薤白10g、法夏8g、红花6g、丹参15g、山楂10g、香附10g。气虚明显者加黄芪20g;气滞明显者加枳实10g、青皮10g;兼肝阳上亢者加菊花15g、钩藤15g;便秘者加火麻仁30g、虎杖20g。每日1剂,煎取药汁400mL左右,早晚分2次服药。
2组均以30天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评估疗效。2组治疗期间均尽量避免各种诱发因素,如避免过度体力活动、情绪激动、饱餐等,冬天注意保暖,避免油腻饮食,戒烟酒,调整日常生活与工作量,保持心情愉快;保持适当体力活动,以不致发生胸痛症状为度。
3 观察指标、疗效评定标准与统计学方法
3.1 观察指标
记录并观察治疗前及治疗后每周症状变化情况,包括心绞痛发作频率(次/周)及心绞痛持续时间(次/min),以及治疗前后心电图检测。
3.2 疗效评定标准
(1)心绞痛疗效评定标准:①显效:心绞痛症状消失,或发作次数减少≥70%。②有效:心绞痛症状减轻,发作次数减少41%~69%。③无效: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40%。
(2)心电图疗效评定标准:①显效:心电图恢复到大致正常。②有效:心电图ST段压低在治疗后回升0.05mV以上,或T波倒置变浅(达25%以上),或T波由平坦变为直立。③无效:心电图无改善。
3.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用t检验。
4 治疗结果
4.1 2组临床疗效比较(表1)
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0%,对照组为72.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4.2 2组治疗前后心绞痛发作情况比较(表2)
治疗组在减少心绞痛发作频率、缩短心绞痛发作持续时间方面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4.3 2组心电图疗效比较(表3)
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7.5%,对照组为67.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5 讨论
稳定型心绞痛在中医学中属“胸痹”的范畴,本病的发生多与寒邪内侵,多食肥甘厚腻之品,情志失调,年老体虚等因素有关,病机有虚实两方面,虚为心脾肝肾亏虚,心脉失养;实为寒凝、气滞、血瘀、痰阻,痹阻胸阳,阻滞心脉。如《类证治裁·胸痹》中所说:“胸痹胸中阳微不运,久则阴乘阳位,而为痹结也。”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一书在《胸痹心痛短气病》篇说:“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瓜蒌薤白半夏汤主之。”治疗上,《金匮要略》强调以宣痹通阳为主,其所载之方剂,如瓜蒌薤白白酒汤、瓜蒌薤白半夏汤等,至今在临床上仍有指导意义。《世医得效方·心痛门》提出了用苏合香丸芳香温通的方法“治卒暴心痛”,后世医家总结了前人的经验,又提出了活血化瘀的方法,如《医林改错》用血府逐瘀汤治疗胸痹心痛等等,这些均为治疗胸痹开辟了广阔的途径。笔者在临床上多见心阴心阳两虚,痰浊瘀血阻痹之证型,因此治疗上多以温心阳、益心阴、活血理气、化痰祛浊为治法。以自拟参七通冠汤加减治疗。自拟参七通冠汤是以苓桂术甘汤、瓜蒌薤白半夏汤加西洋参、田七等药化裁而成。其中桂枝温通经脉、通阳化气,茯苓、白术、炙甘草健脾和中;瓜蒌皮清热化痰、宽胸利气,薤白通阳散结、行气导滞,法夏燥湿化痰、散结消痞,以上诸药,合而能奏温通心阳、化痰祛浊之效。西洋参补气养阴生津之力甚强,麦冬清养肺胃之阴、清心除烦,五味子生津敛汗、宁心安神,以上诸药,合而能补心气、益心阴而无积热之虞。田七、红花、丹参均能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田七更能防止破血伤络。山楂消食化积、行气散瘀,香附疏肝理气止痛。诸药合用,正气得补,痰瘀并消,血脉通畅,心痛即止。经现代药理研究,田七、红花、丹参能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减少心肌耗氧量,对缺血心肌有保护作用。丹参及红花还有抑制血小板凝聚,促进纤维蛋白原溶解并有抗凝作用。麦冬能促进心肌损伤愈合,五味子能改善心肌收缩力,并能调节心血管系统而改善血液循环。瓜蒌皮及山楂均有扩张冠状动脉血流量及降血脂作用[3]。纵观全方,既能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心肌供血,又能降低心肌氧耗,且能调脂抗栓,对本病治疗确有良效。配合西药硝酸酯类、β受体阻滞剂、抗血小板药物、改善心肌代谢药物以扩张冠脉,减少心肌耗氧量,改善缺血心肌的代谢,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液粘度,疗效更佳。
经临床疗效观察,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稳定型心绞痛,疗效确切,标本同治,经济实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第1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468.
[2]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第1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472.
[3]蔡永敏,王黎,任玉让,等.最新中药药理与临床应用[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