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夯实农业发展基础促进农业增产增收:定西市实施全省500万亩梯田建设工程的做法和成效

2012-01-26赵金华

中国水土保持 2012年9期
关键词:水保定西市梯田

李 斐,赵金华

(1.西南大学 资源环境学院,重庆400716;2.定西市水土保持科学研究所,甘肃 定西743000)

定西市位于甘肃省中部,地处黄土高原、甘南高原、陇南山地的交接地带,属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总面积2.03万km2,辖1区6县、119个乡镇、2个街道办事处,人口300万人,年降水量425—596 mm,降雨主要集中在7、8、9三个月,且多以暴雨形式出现,年蒸发量达1400 mm以上。全市水土流失面积1.67万km2,占土地总面积的82.3%,土壤侵蚀模数为5252.7 t/(km2·a),严重地方达12000 t/(km2·a)以上,年均流失泥沙0.88亿t,占全省年入黄泥沙总量 5.04亿 t的17.5%,占黄河年均输沙量16亿t的5.5%,年均剥蚀表土3.9 mm,每年流失氮、磷、钾养分190多万t。水土流失严重、水资源短缺,成为长期制约定西市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瓶颈。

2009年,甘肃省委1号文件提出了“启动实施新增500万亩梯田建设工程”(15亩=1 hm2,下同)的战略决策。根据这一战略决策,定西市全市上下紧紧围绕“稳粮、增收、强基础、重民生”这一核心要求,高起点谋划、高标准实施、高质量建设、高效益推进,推动了以马铃薯为主导的特色产业和以全膜双垄沟播玉米为主导的旱作农业的快速发展,走出了一条具有定西特色的“修梯田—保水土—调结构—兴产业—增收入”的旱作农业发展之路。截至2012年5月底,定西市列入全省500万亩梯田建设工程的安定、通渭、陇西、临洮、渭源5县区4年来累计新修梯田6.19万 hm2,占全省下达计划6.05万 hm2的102.3%。

1 主要做法

1.1 抓管理,靠实工作责任

(1)强化组织领导。定西市各级党委、政府都把梯田建设作为控制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发展旱作农业、保障粮食安全、培育特色产业、促进农民增收的基础平台和战略举措,纳入农村经济目标管理的重要考核内容。在每年年初召开的全市经济工作会议上,由市政府主要领导与各县区政府主要领导签定目标管理责任书,并对上一年度全面完成建设任务的县区进行表彰奖励,对完不成任务的县区进行通报批评。市、县区分别成立了由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发改、财政、国土、扶贫、水保、水利、交通、畜牧等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梯田建设协调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工程实施的组织、管理、协调、指导工作,落实部门职责,细化工作措施,形成了领导抓、抓领导,逐级负责、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

(2)强化技术服务。对各年度的梯田建设任务,由水保部门组织工程技术人员,配合乡镇、村社在上一年度就开始选片定点、规划设计,向区域内的农户发放梯田建设通知单,编制年度梯田建设实施方案,使用GPS采集数据,利用梯田管理软件系统建立“三图一表”管理体系。施工过程中,水保工程技术人员深入施工一线,全力开展施工放线、技术指导、检查质量、督促进度等技术服务。任务完成后,市、县区、乡镇按照《甘肃省500万亩梯田验收办法》和《定西市梯田建设考核验收办法》规定的验收程序和标准,逐级考核,严格验收,核实数量。

(3)强化工程管理。各县区严格按照各项目的管理办法,认真落实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制、监理制、公示制、合同制、资金报账制等,切实加强项目管理,规范建设程序,健全了领导决策体系、社会协作体系、政策保障体系和技术服务体系,保证了梯田建设规范、高效、有序推进。

(4)强化督促检查。工程建设过程中,市、县区四大班子领导和相关部门组成督查组,定期不定期地深入各乡镇施工现场进行督促检查,研究解决资金到位、机械组织、工程进度、施工质量等方面存在的具体问题。市、县区分别召开现场观摩推进会,总结成绩、交流经验、寻找差距、推动工作,对进度慢、欠账多、规模小、质量差的乡镇,共同研究对策,督促落实整改。

1.2 抓筹资,强化项目整合

按照“各投其资、各负其责、各记其功、各收其效”的建设原则,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统筹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基本口粮田建设、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国家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改造、农业综合开发陕甘宁梯田建设、土地开发整理、整村扶贫开发等项目的梯田建设资金,在重点实施区域内集中整合、组装配套,形成了“政府导演、水保搭台、部门服务、群众唱戏”的工作格局。在省上各部门资金计划下达迟的情况下,各县区通过财政借资、项目预付、农户自筹、机手垫付等形式,积极筹措启动资金,确保每年春季完成建设任务的60%以上,适时种植经济作物,实现当年增收增效。4年来,定西市5县区共整合投入建设资金5.6亿元,其中受益群众自筹9600多万元,有效破解了资金短缺问题。

1.3 抓典型,打造示范精品

按照“科学规划、综合配套,集中连片、规模治理,创建精品、整体推进”的建设思路,以县域为单位,以小流域为单元,以梯田为主体,山、水、田、林、路、村统一规划,梁、峁、坡、沟、渠综合治理。4年来,5县区共完成66.67 hm2以上的连片示范点238个,新修梯田4.6万hm2,占新修梯田总面积的74.4%,其中666.67 hm2以上的连片示范点13个,新修梯田1.07万hm2,占新修梯田总面积的17.3%,先后建成了通渭县长川、安定区太白山等一大批起点高、规模大、效果好的精品示范典型。

(1)通渭县长川流域。该流域是2010年国家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工程实施区之一,流域面积31.8 km2。按照“梯田修到那里、道路通到那里、精品建到那里、产业配到那里”,高起点谋划、高标准实施、高质量建设、高效益推进,山、水、田、林、路、村统一规划,综合治理的建设思路,通过投入专项资金1326万元,整合国土、扶贫、畜牧、农业等部门的项目资金1192万元,受益农户自筹350万元,新修梯田1053.3 hm2,造林 157.3 hm2,种草 147.3 hm2,新修农路38 条 72 km,修建谷坊250座,新增治理面积13.6 km2,治理程度达85%以上。2010年,依托梯田工程,种植优质马铃薯333.3 hm2,发展全膜玉米40 hm2,种植中药材 40 hm2、红豆草 133.3 hm2。2011年,实施全膜双垄沟播1424 hm2,成为全县最大的马铃薯良种繁育基地。

(2)临洮县上营乡梯田建设示范区。该示范区属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大碧河项目区,区域面积80.56 km2。治理中,通过整合发改、财政、国土、水保等项目资金2306.6万元,群众自筹265.6万元,建设集中连片新修梯田2253.3 hm2,栽植行道树、防护林5.05万株,整修、拓宽、砂化道路124.3 km,衬砌排水渠11 km,新建过水路面4个、农桥35个、路涵40个,同时大力推广旱作农业技术,使项目区年均增加经济效益370多万元,农民年人均增收230元以上。

(3)陇西县盘龙山流域。该流域属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宏齐项目区,流域面积28.99 km2。治理中,通过统筹发改、财政、扶贫、水保、农业、林业、国土等部门的项目资金2593万元,实施了包括以梯田、道路、水窖等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以退耕还林、荒山造林为主的生态环境治理工程,以马铃薯、全膜玉米、肉牛肉羊养殖为主的产业培育工程,新农村建设工程等的“四大工程”。流域内新修梯田1333.3 hm2,人均达到 0.21 hm2;荒山造林 833.3 hm2、种草 153.3 hm2,林草覆盖率达到34%;新建骨干坝1座、一级提灌工程1处、谷坊271座、集雨水窖725眼,治理程度达到80.26%;硬化通村水泥路面20.7 km、集雨场11250 m2,拓宽、改造村社及田间主干道路11条208 km;发展沼气用户610户,完成电网架设和小区硬化巷道2.8 km,还完成了总投资710万元的齐家渠村金太阳示范工程,沼气、太阳能等洁净能源使用户占总户数的41%。2012年,流域内推广马铃薯良种种植800 hm2、马铃薯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示范33.3 hm2、全膜玉米753.3 hm2,建成日光温室47座;种植优质牧草53.3 hm2,引进优质肉牛1200头、基础母羊4200只、良种肉鸡2000只,新建大型高标准牛羊养殖场1处,配套青贮池2座;人均纯收入由2008年的1800元增加到2671元,增加了48.4%。

(4)安定区太白山流域。该流域属2011年国家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工程和天(水)—定(西)高速公路生态建设通道重点实施区,流域面积59.6 km2。按照“水保立区”战略的要求,整合发改、国土、扶贫、水保、林业、交通、畜牧、农业等部门的项目资金3152万元,新修梯田1598.7 hm2,地埂种草164.8 hm2,栽植云杉、油松、侧柏、文冠果、刺槐、珍珠梅、仁用杏等85万株,完成造林绿化面积668 hm2,同时新建谷坊122座,改造、拓宽田间道路181 km,新增治理面积22.7 km2,治理程度达到81.6%,成为天—定高速公路一条靓丽的风景线。

1.4 抓宣传,营造建设氛围

定西市充分利用各类媒体,大力宣传梯田建设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作用。4年来,市上先后制作电视专题片3部,在市电视台《今日聚焦》、《定西新韵》等栏目连续播放,发布水保简讯116期,在高速公路沿线建成大型宣传牌7块。各县区先后制作电视专题片12部,在《定西日报》制作专版7期,在各级、各类网络和报刊上发布信息、文章120多条(篇),出动宣传车150多辆(次),发放各种宣传材料30多万份。通过开展多渠道、多形式、全方位、深层次的宣传活动,营造了全社会重视、关注、支持、参与梯田建设的浓厚氛围。

2 主要成效

甘肃省500万亩梯田建设工程的启动实施,为定西市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带来了发展机遇,注入了新的活力。至2011年年底,全市累计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6940.65 km2,治理程度达到41.5%;累计兴修梯田35万 hm2,农村人均0.13 hm2。梯田建设的长足发展,不仅有效控制了水土流失、改善了生态环境,而且为培育特色产业和发展旱作农业搭建了基础平台。定西市依托梯田工程,不断探索、创新、集成和完善旱作农业技术体系,形成了“梯田+马铃薯”、“梯田+中药材”、“梯田+地膜玉米”、“梯田+草畜”、“梯田+水窖+大棚 +科技”等多种旱作农业发展模式,助推了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1)马铃薯产业。2011年,全市种植马铃薯21.56万hm2,总产量449万t,其中梯田种植面积占60%以上,农民人均获利685元,占人均纯收入的22.28%。

(2)中药材产业。2011年,全市种植中药材7.26万hm2,总产量17.86万t,产值23亿元,其中梯田种植面积占40%以上,农民人均获利547元,占人均纯收入的17.79%。

(3)畜草产业。2011年,全市优质牧草留床面积21万hm2,各类畜禽饲养量近1000万头(只),有标准化养殖小区307个、规模养殖户4.6万户,畜草产业产值17.56亿元,农民人均获利630元,占人均纯收入的20.5%。

(4)劳务产业。梯田建设的长足发展和机械化生产水平的提高,把大量的劳动力从繁重的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转向从事第二、三产业,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2011年,全市共输转劳动力65.25万人,创劳务收入64.3亿元。

(5)旱作高效农业。以梯田为平台,通过调整种植结构,实施压夏扩秋,普及全膜双垄沟播、良种扩繁、倒茬轮作、抗旱保墒等措施,提高了旱作农业水平,保证了区域粮食安全。2011年,全市实施全膜双垄沟播18.13万hm2,新建日光温室1178座、塑料大棚590 hm2,发展设施蔬菜3926.7 hm2,粮食总产量达123.6万t,创历史新高。2011年安定区和通渭县被国务院授予“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称号。

3 发展目标

2011年年底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定西市第三次代表大会和定西市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明确提出:“努力把定西打造成为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示范区”。《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定西加快扶贫开发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中明确提出:“把定西建设成为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示范区”。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全市上下要进一步加强领导、理清思路、创新机制、加大投入,抢抓《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若干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以及《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定西加快扶贫开发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等政策先后出台和甘肃省第二轮500万亩梯田建设工程已经启动实施的发展机遇,以项目建设为载体,以打造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示范区为目标,确保每年新修梯田2万hm2。到2020年,力争全市治理水土流失面积累计达到10090 km2,治理程度达到60.3%;累计梯田面积达到53万hm2,人均梯田0.18 hm2。通过坚持不懈地开展梯田建设,进一步夯实农业发展基础,从根本上解决广大山区群众的生态问题、生存问题、生产问题、发展问题,为实现全市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2020年与全省、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奠定基础、提供保障。

猜你喜欢

水保定西市梯田
甘肃梯田
亢蕾作品精选
扎根基层不动摇 倾情奉献为水保
亢蕾作品精选
农村水利水保工程建设难题及解决措施
野蛮时代终结,动保行业要自律,水保协会年会透露出哪些重大信息?
水保工程的质量监督与管理
《晨云soho》《初晨soho》《漫漫云峰》《日出梯田》
定西市安定区凤翔幼儿园
《山区修梯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