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国智库对中美能源关系的认识

2012-01-26磊,刘

中国矿业 2012年11期
关键词:中海油中美智库

韦 磊,刘 颖

(1.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京 100083;2.国际关系学院,北京 100091)

能源是经济的命脉,是发展国民经济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保障。近年来,随着经济迅速发展,中国对能源的需求也迅速增长,已成为世界第二能源消费大国。鉴于能源供应不足成为制约中国发展的最大障碍之一,中国将维护能源安全摆在了战略考虑的重点位置,并为保障能源安全采取了种种举措。由于中国能源需求量的巨大,解决能源安全的举措对国际能源市场影响力的强大,因此,中国能源问题就引起了国际社会,特别是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费国——美国的高度关注。其中,围绕中外能源关系问题美国智库关注展开了热烈讨论。

1 围绕中海油并购优尼科引发的中美能源摩擦

国际社会中,能源问题的核心就是石油问题。自1993年中国成为纯石油进口国后,中国的石油进口量每年都急剧增长。对此,美国方面给予了高度关注,对中国在保障能源安全方面的每一个行为都给予了高度警惕。特别是在2005年围绕中海油收购优尼科的行为,美国朝野展开了中美能源摩擦问题的热烈讨论。

1.1 并购的危害

当中海油宣布并购优尼科后,不少美国专家就发表了中海油这一行为对美国危害的言论。国会“美中经济与安全审查委员会”(U.S.-China Economic and Security Review Commission,USCC)的专员卡洛琳·巴赛洛穆(Carolyn Bartholomew)就认为,中海油购优尼科事件直接关系到美国的经济与能源安全,从而对国家安全构成威胁。巴赛洛穆还列举了中国在能源问题上的一系列令美国感到担心的发展:中国对能源需求的迅猛增长给全球石油供给和价格增添压力;能源需求使中国向中东、非洲、甚至它在中亚、俄国和太平洋地区的邻居愈走愈近;能源竞争会加深中国与亚洲邻国的对手关系,破坏亚洲稳定;造成美国民众担忧他们的工作稳定。此外,巴赛洛穆还具体阐述了在美国政策界对中海油事件颇具代表性的担忧理由:第一,中海油是国有企业,中国政府拥有它70%的股份。因此,将这笔交易称为自由市场活动是“荒谬”的。第二,中国政府想收购优尼科的动机之一是通过对石油存储的直接控制来保证能源安全,而不是通过开放的市场竞争。这种方式跟美国及其他国际能源署国家建立透明而有效的能源市场截然不同。第三,美国不希望一个不民主的政府来控制美国领土上重要的能源资源和炼油设备。此外,这还涉及到美国在世界其他地方的安全利益,削弱美国的软权力和硬权力。最后,优尼科掌握着一些关乎国家安全的原材料、技术和设备。中国政府会拿这些材料用于开发军事技术和制造各种电器[1]。

1.2 反对并购的危害

针对有关人员强调中海油行为危害的言论,有专家提出了相反意见。关于这方面,有学者既分析了中国行为存在的积极意义,同时也强调了美国阻扰并购的负面影响,还分析了中海油并购并不带来对美国国家安全的威胁等。盖保德(Albert Keidel)一方面肯定了中国对石油等产品的购买会带来国际价格的上涨,同时他也强调了中国行为的积极意义:高涨的价格也会引发一系列有益于人类进步的发展——开发利用新能源,加快研制可替代性能源,节能领域的突破进展以及人类生活方式的转变。同时,盖保德还批评了国会有关人员关于中国行为而发出的反华言论,认为:“真正对美国的国家安全构成威胁的并不是中国收购美国公司的打算,而是类似耸人听闻的托辞”[2]。盖保德还强调:如果美国政府为了所谓的“能源安全”问题而阻挠这次并购行为,美国就向中国发出了相反的信号:中国需要用非市场化的方式来解决它的能源要求,包括扩展它自己的势力范围,进一步与伊朗、苏丹等不遵守国际准则的国家靠拢,最终凭藉发展它的军力来获取原材料。这几乎意味着回到19世纪时靠殖民主义来保证原材料供给的不健康的全球割据情况。盖保德还强调:中海油购优尼科不会对美国军事构成威胁,不会影响到美国获取燃料,也不可能向中国输出高新军事技术;它不会构成经济安全威胁,因为当代世界是一个以价格为导向的全球化的世界,中国带来的商品和能源竞争反而能提高美国广大消费者、特别是低收入人群的生活水平。戴维·若思考夫(David Rothkopf)也提出了类似观点。他说:“尽管我们总是提倡中国实行市场自由化改革,我们现在却发出信号说,我们自己还没有想好究竟怎样的自由才算是自由”[3]。中美摩擦加剧中的最大问题在于,我们是否最终应具备一个国际体系,要求所有的国家依国际准则行事。盖保德等人认为,要妥善处理好中美能源关系,关键在于创造一个法治的国际商业环境,向中国证明它的未来可安全地依赖于这样一个以法律为基础的国际体系,包括它能够基于价格机制向产品和资源竞购,以保证中国在发展过程中进一步开放和市场化[2]。乔治敦大学的詹姆斯·佛内曼(James V.Feinerman)也认为:美国政界的阻挠使得雪佛龙成为坐享其成的胜出者,这不符合通过市场力量来决定石油交易的国际趋势。而且,美国的政治干涉也会激励中国政府继续保持对其能源储备的国家控制,减缓国企私有化的步伐,这亦不符合美国促进中国市场化改革的一贯政策[4]。

2 围绕全球气候变暖问题展开的在清洁能源领域的合作

在优尼科事件的讨论中,有专家就提出:能源问题会在多大程度上加重中美摩擦,或者成为未来合作的一个领域尚不清楚;这不仅取决于中国获取能源的政策和美国的反应,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美关系的总体发展状况[3]。优尼科事件之后,随着中美关系整体的发展,以及中美在各个方面合作度的提升。中美能源领域的合作,成为美国智库关注和讨论的热点。美国智库关于中美能源问题合作的研究,不仅涉及能源问题本身,而且绝大多数是与气候变化问题联系起来的,因此,近年来美国智库有关中美能源关系的研究基本上都是集中于中美合作发展清洁能源的问题。

2.1 关于中美能源合作的重要性

智库学者基本上都认识到中美在清洁能源领域的合作将对解决全球气候问题产生决定性的影响。2007年初,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就针对气候变暖问题,采访了大卫·吉拉德(David Jhirad)和吴岚(Jennifer Turner)。两位专家针对气候变暖等问题,就中美在能源领域的合作发表了各自的看法。吉拉德表示,在节“油”的举措上,如果中美两国能够一起努力,那将为世界原油市场创造一个崭新的局面;在清洁燃煤和温室气体的收集与存储技术等方面,中美两国在技术上的合作面临一个大好机会。而双方在这方面的合作“才是解决人类面临气候变暖的出路”[5]。还有学者更是将中美清洁能源领域的合作视为中美关系发展中的关键议题。布鲁金斯学会发的李侃如(Kenneth G.Lieberthal)认为:“自奥巴马政府执政以来,美中清洁能源和气候变化合作成为影响美中关系进展的主要议题之一”[6]。

2.2 双方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智库专家认为中美合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如何将双方领导人达成的协议在实际中加以落实。2009年中美领导人北京峰会之前,李侃如认为,中关两国政府在清洁能源和气候变化问题上进行合作的意愿明显提高,但实质性合作的进展不大。尽管现在中美两国对清洁能源和气候变化问题的重视程度都是空前的,但双方并没有在2008年签署的《中美能源和环境十年框架协议》之外做出更多的合作努力。2011年1月,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能源、资源及环境项目主任孔博博士在专访时表示,中美两国在清洁能源领域的合作从广度、深度上都有很大进展,但也面临挑战。挑战主要是:在清洁能源贸易中,仍面临很多壁垒;两国在新能源领域的相互投资也面临壁垒;中美之间在清洁能源领域的协议、框架和倡议已有很多,如何确保这些协议维持下来并得以落实是个很大的挑战[7]。

2.3 推进双方合作的建议

鉴于中美合作的重要意义,以及双方目前合作中存在的问题,智库专家给出了推进双方合作的建议。吴岚提出了双方加强合作的两个可能舞台。一个是2005年7月,中国、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印度和韩国共同成立的“亚太清洁发展与气候新伙伴计划”(Asia Pacific Partnership on Clean Development and Climate)。另外,中美两国领导人应该好好利用中美战略经济对话这个机会,共同致力于能源合作[5]。李侃如提出了双方合作的5个优先领域:煤炭、交通运输、可再生能源、能源效率、联合研发。李侃如认为,2009年中美峰会要为每个优先领域确定一个重要的子领域;要优先在双方切实优势互补的能力方面开展具体合作,以确保提出的目标不至于成为空谈;至少应有一个优先领域不是主要由美国出资,而主要是显著提高中国的能力,同时使双方都受益;要至少支持一个能激发两国公众热情的重要项目,从而在两国建立获得政治支持的基础。李侃如还提出,为使双边协议能够取得实效,关键是要建立一个执行协议的机制。这要求两国各自都要建立一个跨部门的组织来专门负责协议的落实,与对方相对应的跨部门组织进行紧密的磋商,并就进展情况和有关意见和建议定期向本国国家领导人汇报[6]。孔博博士提出:为推进两国在清洁能源领域的合作,两国应减少清洁能源贸易关税,同时在技术出口上,美国应从共赢角度考虑放宽对中国的技术出口。此外,两国也可以考虑推动地方之间建立类似清洁能源贸易特区之类的尝试,这将有助于两国在清洁能源贸易领域中取得更多进展[7]。

3 结论

通过总结近年来美国智库对中美能源关系的认识,可见近年来美国在能源领域的对华的基本态度如下。

3.1 智库在中美能源关系中的敏感问题上趋向于采取强硬态度

这一点在中海油并购优尼科事件中得到充分展现。虽然在并购过程中有智库学者提出反对并购的危害,但这种观点在美国政界并没有起到实质性影响。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反对并购的立论基点是并购危害美国的国家利益。从美国方面看,他们始终将能源安全置于国家利益的重要位置。而并购活动则直接涉及美国的重要能源企业。于是反对意见以国家利益为核心,展开并购危害的论述,就能够得到美国政界和社会的广泛认同。由此可见,中国方面在处理与美国的能源关系时,首先要注意的是清楚把握美国所认识的直接关系其国家安全和利益的领域。在这些领域内,中国方面采取任何行动都要谨慎,要评估美国方面可能做出的消极反应,要使美国智库,进而使美国政界意识到中国的行动并不对美国安全和利益构成直接威胁,相反是有益于美国的国家利益和安全的。否则,就会给强调中国威胁的立论提供依据,进而反对中国的行为,造成中美能源关系的紧张。

3.2 智库在中美能源关系的非敏感领域趋于强调双方的合作

哪些智库认为并不直接涉及美国国家利益和安全的能源领域,专家基本上都从中国在这些领域内的重要作用出发,强调中国在解决相关问题方面的重要意义,进而强调中美两国的合作。由此可见,在这些领域美国方面的意见是强调合作的。这种趋势在清洁能源领域内表现的比较突出。因此,中国方面要善于利用这一趋势,积极推动双方的合作。在推动双方合作的过程中,要注意关注美国智库方面提出的具体合作意见,并加以吸收对中国发展有益的内容。这样,中国方面就可以通过合作促进自身在这些领域的发展;同时通过合作最大程度地形成双方的双赢局面。实际上,近年来中美两国在清洁能源领域进行的对话、合作正是双方对能源合作关系认识的一个反映。

[1] Carolyn Bartholomew.Dark Clouds on the Horizon:Rising U.S.-China Frictions[EB/OL].(2007-12-28)[2008-7-8].http:∥carnegieendowment.org/files/Bartholomew_Transcript_7-14-052.pdf.

[2] Albert Keidel.China’s Growing Pains Shouldn’t Hurt Us[N].The Washington Post;Jul 24,2005;B.05.

[3] Yong Lu.U.S.-China Energy Battle[EB/OL].(2010-6-28)[2010-7-8].http:∥chinese.carnegieendowment.org/newsletter/Articles/0705.cfm.

[4] James V.Feinerman.Dark Clouds on the Horizon:Rising U.S.-China Frictions[EB/OL].(2010-5-28)[2010-7-8].http:∥chinese.carnegieendowment.org/newsletter/Articles/0805.cfm.

[5] Yaping Wang.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Together Fight Against the Day after Tomorrow?[EB/OL]http:∥chinese.carnegieendowment.org/newsletter/Articles/march07.cfm.

[6] Kenneth G.Lieberthal.U.S.-China Clean Energy Cooperation:The Road Ahead[EB/OL].(2011-5-28)[2011-6-8].http:∥www.brookings.edu/~/media/Files/rc/papers/2009/09_us_china_energy_cooperation_lieberthal/09_us_china_energy_cooperation_lieberthal.pdf.

[7] 孔博.中美清洁能源合作进展显著、挑战犹存[EB/OL].(2011-3-28)[2011-12-8].http:∥energy.people.com.cn/GB/13777658.html.

猜你喜欢

中海油中美智库
中海油化工与新材料科学研究院
1972—2022中美融冰50年
疫情背景下中美大国博弈:回顾与展望
成功突围的中美建交
力控华康中海油透平数据远传项目
微智库
微智库
中海油的深海之殇
智库能为我们做什么?
建智库,话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