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东建设“旱能灌、涝能排”高标准农田

2012-01-26马承新

中国水利 2012年1期
关键词:高标准农田水利农田

马承新

(山东省水利厅,250013,济南)

山东是农业大省、产粮大省,又是水资源严重短缺、旱涝灾害频繁的省份。多年来山东通过坚持不懈地大搞农田水利建设,有效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特别是2011年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出发,着眼于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和现代农业发展,作出加快建设“旱能灌、涝能排”高标准农田的重大决策,争取利用10年左右时间,把全省85%的耕地建成有灌溉设施、有水源依托的“旱能灌、涝能排”高标准农田。2011年11月省政府召开全省“旱能灌、涝能排”高标准农田建设现场会议,以此为起点,全省农田水利建设进入跨越式发展的新阶段。主要做法是:

一、积极推进“三化”,构建高标准灌排体系

“旱能灌、涝能排”高标准农田建设,就是依托全省现代水网建设,以灌排工程体系为基础,以提高水土资源配置能力和利用效率为核心,以建立完善的体制机制为保障,对山水田林路、旱涝沙碱渍、干支斗农毛进行集中治理、规模治理、彻底治理。

1.推进耕地灌区化

根据不同水土资源条件和农业发展规划布局,以县为单位、以灌区为单元进行规划设计,通过新建一批、恢复一批、整合一批、提升一批灌区,把85%以上的耕地落实到不同水源的灌区,依托现有灌排工程格局,因地制宜分类施治。

2.推进灌区节水化

围绕节水增效,以灌区为单元,因地制宜地推广高效节水技术,建设高效型、生态型、节水型灌区。在沿黄粮食主产区全面推行管道化灌溉技术,大力发展高标准管道输水灌溉;鲁中南地区充分利用除险加固后的水库水源,实行多水源联合调度,发展管道输水灌溉、喷灌、滴灌;半岛地区大力发展滴灌、微喷灌、喷灌等高效节水模式;井灌区积极推行自动控制管道输水灌溉模式,实现灌溉节水化、智能化。

3.推进节水长效化

通过规范建设程序、完善管理机构、理顺管理体制、落实管护责任、强化调度运行等行之有效的措施,在工程建设的同时,配套建立起专业操作、程序规范的工程建设机制,产权明晰、责任落实的运行管护机制,合理调配、农民自主的农业用水机制和职能全面、服务到位的基层服务机制,确保节水工程良性运行和持续发挥效益。

二、立足“六统一”,转变传统治理模式

1.统一规划布局

根据水源条件、种植作物、产业结构等情况,科学规划布局,做到一县一张图,一次性整体规划,分步骤、分部门具体实施。各部门建设项目和资金均在统一规划布局下统筹安排,整体推进,不搞各自为战。

2.统一水源配置

围绕全省现代水网总体框架,加强骨干输配水工程体系和抗旱水源工程建设,配套完善田间灌排体系,为农田水利工程提供供水保障。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对所有涉水重大农业项目进行水资源专项论证,因水制宜选用可靠水源,依据灌溉定额对不同灌区供水需求进行统一安排。

3.统一技术标准

由省水利部门统一对各类工程技术和管理规程、规范进行修订和完善,建立健全行业定额和标准,形成科学完备、协调统一的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技术标准体系。坚持高起点设计、高标准施工、规范化管理,相同的工程执行统一的标准,努力打造精品工程,经得起时间和历史的考验。

4.统一稽查验收

制订稽查验收办法,统一稽查验收标准和程序,按照统一的技术标准和项目管理要求,对不同渠道投资的灌排工程进行统一的稽查和验收,确保工程整体效益发挥。

5.统一管理体制

按照责、权、利相统一的要求,先建机制,后建工程,明确落实工程产权和管护责任,扎实推进大中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继续深化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骨干工程由水管单位统一管理,支渠以下田间小微型工程全面推广工程建设、水价改革、用水组织“三位一体”建管模式,确保工程有人建、有人管、长受益。

6.统一调度运行

建立统一的灌区配水用水和调度管理制度,实行当地水和外调水、地上水和地下水、优质淡水和再生水等非常规水资源的联合调度、统筹配置,保证适时适量灌溉,科学高效用水。

三、坚持“八步工作法”,高水平编制规划

一步:成立市、县“旱能灌、涝能排”高标准农田建设领导小组。在领导小组的安排下成立规划编制工作组。两级领导小组,特别是县级领导小组必须由县长任组长。规划编写小组可以水利局为主成立。

二步:摸清四类主要情况。一类是基础资料情况,如现有灌区情况、水资源分布情况、耕地分布情况、农业结构调整情况等基础信息。二类是相关规划情况,如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十大农业产业规划等。三类是区域发展战略情况,如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情况、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情况、沂蒙山区18个县享受中部地区政策情况、鲁南经济带情况等。四类是当地经济与社会发展情况等。

三步:以水资源禀赋为硬约束,确定灌区布局。任何一处灌区在具体规划时,都要严格进行水资源论证,因水制宜。在水源保证率高的地方建设高保证率灌区,发展 “旱涝保收田”。山东属于北方缺水地区,灌溉保证率在50%~75%之间为宜。

四步:科学选择灌区节水工程形式(模式)。各灌区结合水源条件、作物条件、生产方式、地质情况等,综合分析,因地制宜,合理确定节水形式。如滴灌适合在土壤黏性较高的耕地上使用。微喷适合在风力较小,且土壤砂性较高的耕地上使用。高附加值的经济作物特别适合发展微喷,而在大田粮食作物区,发展管道输水灌溉是不错的选择。

五步:编制灌区布局图。为形象地对全县的灌区规划情况进行把握,将全县规划的灌区绘制在一张图上。对已经建成的、规划建设的、正在建设的,或者库灌区、井灌区、河灌区等,分类着色予以说明。

六步:确定部门实施区划。一是按照区域化分解的原则,分解部门任务,即以行政区域为区划基础,一治一个镇、村,尽可能保持行政单元的完整性。二是按照工程化分解的原则分解部门任务,即以灌区为区划基础,小的灌区要一治一个灌区,大的灌区要一治一条渠系。也可以以流域为基础,一治一个流域。

七步:行政确认,组织实施。对分解后的部门实施区划,严格履行行政审批程序,由县政府或县人大进行行政确认。通过行政确认,使高标准农田建设由部门推动提升到政府行为,确保顺利实施。

八步:启动信息化灌区建设。以万亩为基础单元,将全县灌区内的耕地进行网格化覆盖,对每一个网格进行唯一性编码,并明确其属性,如对所属乡镇村、作物种植情况、管理方式、所在灌区、灌排施设的建设单位等情况进行储存,为行政管理及灌区决策提供支撑。

四、强化“五大机制”,形成整体推动合力

1.强化组织领导机制

各级政府承担规划编制、组织发动、资金筹措、施工监管和运行管理等方面的主导作用。建立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由政府牵头,发改、财政、水利、农业、国土、科技等相关部门参与,及时研究调度和协调解决项目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形成政府组织、部门协作、全面推动的强大合力。

2.强化资金保障机制

出台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10%~2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的资金计提和使用管理办法,大幅度增加农田水利建设的财政性投入。按照集中财力办大事的原则,充分整合农业综合开发、农田水利建设、土地复垦整理开发、标准粮田建设、高产创建等项目资金,集中投入,整体推进,发挥积聚优势。加大“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建设小型水利设施的奖补力度,逐步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协同的农田水利发展合力。

3.强化督导考核机制

把“旱能灌、涝能排”高标准农田建设纳入地方政府目标任务考核体系,实行达标销号制度,确保治一片、成一片、发挥效益一片。对完不成建设任务目标或出现重大问题的,严格实行问责,确保高标准农田建设稳步推进和高效实施。

4.强化技术支撑机制

科学选择和采用成功的灌区节水技术模式,推广“水库灌区全自流明渠灌溉模式”“山区水库半明渠半暗管输水模式”“小水库全灌区自压高效管道输水灌溉模式”“山区小水源联合全天候管道自压输水模式”“引黄灌区末端家庭提水灌溉模式”“引黄灌区末端泵站集中提水固定管道输水模式”“机井灌区小白龙软管灌溉模式”“无井房射频卡控制高效固定管道输水灌溉模式”“群井汇流管道输水灌溉模式”“提水上山管道输水灌溉模式”。同时,依据田间灌溉方式不同,推广地面自流灌溉、喷灌、微灌、滴灌和激光控制整平土地技术。

5.强化宣传引导机制

充分运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新闻媒体,大力宣传“旱能灌、涝能排”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重要意义、目标要求、扶持政策和工作成效,在全社会营造重视、关心、支持“旱能灌、涝能排”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氛围。围绕重点工程项目,着力总结培育一批先进典型、亮点工程,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全省“旱能灌、涝能排”高标准农田建设现场会议后,各地纷纷通过召开现场会、点评会等形式,予以传达贯彻。

以“旱能灌、涝能排”高标准农田建设为契机,全省农田水利建设迅速掀起新一轮热潮。2011—2012年冬春全省农田水利建设规划总投资214亿元,为历史最高水平,目前已完成110亿元,整治塘坝、池窖2 660座,新打维修机井24379眼,新修防渗渠道2 590 km,清淤沟渠12 075km,建设“旱能灌、涝能排”高标准农田23.3万hm2。

[1]王爱国.加快农田水利建设 夯实国家粮食安全的水利基础[J].中国水利,2011(15).

[2]贾万志.坚持政府主导 高标准建设小农水重点县[J].中国水利,2011(22).

猜你喜欢

高标准农田水利农田
达尔顿老伯的农田
达尔顿老伯的农田
山西省2020年建成高标准农田16.89万公顷(253.34万亩)
坚持高标准严要求 确保按时保质完工
农田水利水土保持技术推广
农田“高标准”带来农业高效益
推进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力促现代农业高效发展
加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的思考
“两委”换届发动攻坚——确保啃掉“硬骨头”、实现“高标准”
黑板像农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