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平原区造林增绿的战略思考
2012-01-26王成
王 成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 国家林业局城市林业研究中心 北京 100091
森林是一个国家、一个城市重要的底色和名片,是构建世界城市环境体系的重要基础,也是体现世界城市现代化水平和宜居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作为一个城市,她需要的蓝天白云、清新空气、休闲林地靠外运是无法解决的,更主要是把北京自己的环境建设好。北京市平原区是城市分布的核心区,人口密集,环境问题相对突出,而该地带以森林、湿地为主的生态土地资源十分有限。如何发挥森林、湿地的多种服务功能,就地就近为城市、市民提供更直接、更持续的生态服务,直接关系到广大市民的身心健康[1],关系到世界城市的建设水平,因此,在平原区造林增绿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2005年我们在北京现代林业战略研究与规划中就提出增加平原区造林,建设京东南生态屏障的设想,现在看来这个设想将逐步得以实现[2]。2012年年初,北京市委市政府提出,要在城市人口密集、污染相对突出的平原地区新增造林面积6.67万hm2。这是对北京生态建设、城市发展的战略性思考后,确定的战略性生态工程。
1 北京平原区造林增绿的重大意义
1.1 有效提升生态基础设施,促进世界城市建设
良好的生态环境既是发展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条件,也是吸引国际高端要素聚集的重要基础,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已越来越表现为良好生态环境的竞争。城市森林作为城市环境体系的基本要素,是维护公众健康和优化城市环境的重要载体,发挥着改善生态环境、美化景观环境、优化居住环境、丰富人文环境、提升投资环境的显著作用。经过半个多世纪的不懈努力,北京的森林覆盖率已由建国之初的3%增加到目前的38%,人均公园绿地和城市绿化覆盖率也基本接近国际公认的四大世界城市的建设水平,林业生态建设已初步为北京建设世界城市创造了坚实的绿色环境基础[3]。但平原区林地资源不足是北京的一大缺憾,平原区造林增绿将改变这种失衡的状态。
1.2 有效缓解平原区热岛效应,优化城市发展格局
长期以来北京的热岛主要分布在平原地区,而且随着主城区和新城、重点镇建设的不断延伸,城市热岛问题在平原区呈现扩大趋势,而伴随着热岛效应也衍生出空气污染、雾霾天气、阴霾天气、增加能耗等环境负效应,直接影响居民的健康。缓解城市热岛,靠远山的森林不行,靠小规模的林带不够,靠局部的片林不足,必须在城市热岛集中的平原区合理布局,大规模造林增绿。同时,平原区的绿化建设也有助于优化城市发展格局,控制城市的无序扩张。因此,北京平原区造林绿化建设,在一定意义上将决定着整个城市生态建设的成功与否,必须要考虑城市发展的现实生态问题和潜在的生态影响与需求。
1.3 有效增加东南部森林资源,改善平原区人居环境
2009年北京市森林覆盖率达36.7%,林木绿化率高达53.64%,但主要分布在密云、怀柔、延庆、平谷等北部山区,平原区则相对较少,森林覆盖率为14.85%,林木绿化率为26.36%。山区森林资源的丰富相对掩盖了城区、近郊区森林资源的不足,而这一地区恰恰是人民生活居住的主要地区,是城市污染比较严重的地区[4]。因此,借助北京已经实施多年并取得显著成效的一道、二道绿化隔离带建设经验和模式,在人口密集、森林资源相对较少的南部地区增加森林资源具有特殊意义。一是形成京东南森林生态屏障,有效解决了目前森林资源空间分布失衡问题;二是平原区造林增绿有利于直接为城市提供清新空气,为居民提供就近休闲游憩场所;三是在夏季东南风盛行的季节,该地区是北京外来污染和本地污染大气传输主要路径,需要发挥森林的隔离、净化功能。
1.4 有效扩大东南部生态游憩空间,缓解西北部旅游交通压力
城市森林通过为都市人提供绿色休闲娱乐环境而具有重要的休闲游憩价值。周末和节假日到森林里休闲游憩已经成为北京居民的一种时尚和趋势。目前,北京市的森林游憩资源主要集中在西北部山区,分布过于集中,每逢节假日,西北部地区人满为患,森林游憩资源不堪重负,影响了居民的假日游憩质量,也造成严重的道路交通拥堵,这已经成为北京交通的一个常态特征。因此,要适当增加东南部平原区规模化森林湿地生态游憩资源的数量,满足北京城区和本地区居民就地游憩的需求,减缓由于周末和节假日旅游造成的交通拥堵问题。
1.5 有效促进居民就地就近游憩,减少汽车尾气污染
城市化地区的森林资源,其主导功能随着城市环境和居民需求的变化而不同于一般的森林。在欧美许多发达国家,城市化地区森林资源的主导功能是改善人居环境,提供清洁水源,以及休闲游憩的场所,非常注意林业游憩资源的开发利用,为了满足居民健身游憩需要,除了划定城市附近大量的森林、湿地资源建立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和城市郊野公园以外,还规划建设了了短、中、长程的多样化的森林游憩步道[5]。据美国的一项研究,近郊城市森林为居民提供了就近休闲场所,减少了人们开车到远郊游玩的机会,按每加仑汽油1.25美元计算,如果每人每年节约1加仑汽油,整个美国全年将可以节省3亿美元的燃料消耗[6-7]。平原区造林增绿工程的实施就恰恰可以起到这个作用,可以使平原区居民通过步行、骑车更加便捷地享受森林环境,可以大大节省燃料的消耗和由此而造成的空气污染。
1.6 有效提供生态文化载体,助推文创休闲产业
随着时代的发展,生态文化的表现形式日趋多元、丰富和开放。构建鲜活生动而又自然体验趣味浓厚的生态文化载体,是传承首都生态文化丰富内涵的重要途径,也是展现生态文化亲和力、凝聚力和生命力的灵魂所在[8-9]。结合北京市园林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战略的实施,按照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典型示范、政策支持的原则,整合现有精品生态资源,挖掘文化内涵,加快建设一批品位高、立意深的超大型综合生态文化精品服务基地,在东南部平原区构建森林文化综合体、湿地文化综合体、自然教育园区等生态文化载体,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首都生态文化知名品牌,弘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价值观,让生态融入生活,用文化凝聚力量[10]。
1.7 有效呵护居民身心健康,提高居民幸福指数
森林像保健品一样,长期促进居民的身体和心理健康。健康长寿是千百年来人类永恒的梦想,随着人们温饱问题的解决,健康长寿越来越受到重视。人的健康长寿,遗传只占到20%左右,最主要的是食物、水和空气的质量。城市森林不仅具有净化水质和改善空气质量的功能,而且可以释放大量的负氧离子。负氧离子能调节人体的生理机能,改善呼吸和血液循环,减缓人体器官衰竭,对多种疾病有辅助治疗作用,延年益寿。研究表明,长期生活在城市环境中的人,在森林自然保护区生活1周后,其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功能都有明显的改善作用,机体非特异免疫能力有所提高,抗病能力增强。在人的视野中,绿色达到25%时,就能消除眼睛和心理的疲劳,使人的精神和心理最舒适。城市森林不仅从质量和数量上改变了城市冰冷的钢筋水泥外貌,而且舒缓了人们在紧张工作和生活快节奏中形成的疲劳情绪,并对人们的审美意识、道德情操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1.8 有效发挥城市森林减排增汇功能,增加城市碳汇储备
城市的碳汇能力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支撑,城市的碳汇储备是关系城市未来的战略储备[11]。在高CO2浓度的城市地区,开展林业生态建设是增强城市碳汇能力,提高城市碳汇储备的重要途径。据研究,0.733 hm2树林能完全吸收一辆中级轿车一年排放的CO2;3.2万hm2树林能全部吸收一座20万千瓦的燃煤发电厂一年排放的CO2;完整的城市森林体系可以降低城市综合能耗的10%~15%。北京是一个人口众多、资源相对短缺的特大城市。2010年北京常住人口已达2 200万人,并已大大超过2020年的规划人口规模水平,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还会有更多的人选择在北京工作、生活。要把北京建设成为名副其实的低碳城市,我们绕不过经济发展中的能耗排放等问题,只有大力开展林业生态建设,通过提升北京森林的生态功能和固碳能力,才能更有效地提升首都低碳城市的建设水平,从而为北京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大的生态容量。
1.9 有效发挥森林的水土净化功能,促进污染土地的生态修复
在北京,相对于山区土地来说,平原区由于高度城市化,工业、交通、居民生产生活等带来的污染长期累积,使平原区土壤、水体污染问题相对突出,有些地区的土地已经不适合做生产食品类的农林产品用地。森林净化水土的能力巨大,污染物在树木体内得到有效降解和长期留存,是持续时间长、安全性好的生物治污途径。北京的平原区特别是是京东南平原区是北京河流的下游,承担着排污、净污的功能,需要发挥森林湿地的净水功能,使受污染的土地得到逐步修复,也为今后的食品安全和供给提供了土地储备和调整空间[12]。
2 北京平原区造林绿化存在的五个现实问题
综观北京城市生态体系建设的整体情况,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仅就平原区绿化来说,还与世界城市还有很大差距,还要针对平原区的现实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改善。
2.1 生态资源整体格局:山区多平原少
北京市地貌类型在西北部以山地为主,而西南部主要是建设用地和农业用地比较集中的平原区。这种地貌类型也影响着森林、湿地等生态资源的分布格局。虽然2009年北京市森林资源达65.89万hm2,林木绿化率高达53.64%,但主要分布在密云、怀柔、延庆、平谷等北部山区,南部平原则相对较少,其中,山区林木绿化率为71.35%,森林覆盖率为50.97%;平原林木绿化率为26.36%,森林覆盖率为14.85%。而北京市湿地资源相对缺乏。因此,森林、湿地等生态资源整体上呈现“山区多平原少”的问题,需要在人口密集、森林资源相对较少的南部地区增加森林资源的总量。
2.2 森林资源组成结构:林带多片林少
北京经过50多年努力,平原区森林、湿地等生态资源得到了极大的恢复。但总体来看,北京平原区绿化建设主要源于防护林建设,森林类型比较单一,沿河、沿路的林带和农田防护林网占主体,片林面积小而破碎,受人类活动干扰严重,其生态系统非常脆弱。2008年以来实施的二道隔离地区绿化建设虽然显著提升了城近郊区森林比重,但随着城市向南、东方向的发展,以及新城的不断拓展,这些现有的林地和城区绿地相对于庞大的城市生态需求来说还是严重不足。因此,北京平原区以森林资源整体上呈现“林带多片林少”的局面。
2.3 居民可用绿地分布:远处多身边少
近年来北京市结合城市建设特别是2008年奥运会的绿化项目建设,在五环、六环沿线建设了大面积的森林绿地,使城区绿化空间得到进一步提升,但整体上城市绿量依然存在“外围多内部少”的问题。2009年北京市山区林地面积88.08万hm2,占全市林地面积的84.20%,但是在人口高度密集的城市中心区、新城、重点镇,绿地所占比率相对较小,并且继续发展的难度很大,造成了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绿化建设的较大差异。
2.4 绿化空间拓展需求:人口多绿地少
到2009年末,北京市国土面积164.1万km2,常住人口1 755万人,人均土地面积0.093hm2,人均林地面积0.059hm2。随着北京世界城市建设的全面推进,城市建设用地、农业用地与生态用地的矛盾日益突出,绿化空间拓展存在“人口多绿地少”的问题,将长期困扰北京市环境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传统的城郊土地农业利用定位已经不适应北京城市发展、人居环境、市场经济等对土地优化利用的要求,直接导致了农业用地、城市建设用地与生态用地的矛盾。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政策层面对土地利用结构进行更科学、灵活的调整。
2.5 林地服务供给类型:限制多开放少
目前北京平原区森林资源包括防护林、景观游憩林、经果林等多种类型,但在数量上主要以季节性开放、收费的经果林采摘生态园类型居多,防护林也基本上是条带状的,兼具生态防护、景观游憩功能的开放式大型生态景观林偏少,造成京东南地区居民日常休闲缺少足够的绿色空间,节假日北上。因此,要在新一轮的平原造林增绿过程中,适当增加生态景观林的建设比重和规模,并以此为依托,拓展森林的生态文化功能,开发出能够吸引游客、蕴含文化要素的自然教育园区、科普文化基地,挖掘生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潜力,建设具有北京特色和国际影响力的生态文化创意产业园区。
3 北京平原区造林增绿的七项原则
3.1 树立生态优先理念,完善森林生态网络
重点营造生态防护林、景观游憩林,形成几处大的森林景观和骨干森林廊道,增加京东南平原区的森林资源,从而优化整个市域的森林格局,完善城市森林生态网络。
3.2 注重林水结合建设,形成特色森林景观
京东南平原区河流湿地资源相对较多,中水利用也很有潜力,本次造林规划要注重与现有湿地景观的结合,依水建林,形成林水相依的特色生态景观。在新城建设滨河森林公园,林水相互促进,改善新城环境,提供复合休闲空间。
3.3 坚持片林为主推进,突出生态游憩功能
选择工矿废弃地、不适合食品生产的污染土地、热岛效应突出和潜在污染问题突出的生态敏感区,通过发展大规模林地,促进土地的生态修复,储备城市发展的生态空间和缓冲环境污染对生产性土地的影响。
3.4 发展近自然林模式,保障生物资源多样
造林过程中注意保护现有森林、树木等自然植被资源,合理配置使用优良乡土树种、植被,形成具有本地特色和景观效果的近自然林,形成能够为鸟类等动物提供多样的栖息环境的森林。
3.5 实施大苗工程造林,力求迅速成林成景
使用大苗造林,合理设计造林密度,提高营养钵苗的使用率,加强对造林工作的技术指导。通过专业队工程造林和专业养护,保证造林后迅速成林成景,避免走过去先造林增绿再改造成景的路子。
3.6 保持地表常年覆盖,控制绿地水土流失
借鉴国外成熟经验,利用有机覆盖物覆盖城市各类绿地,促进土壤蓄水增肥,特别是转变园艺式的过度“净化”管理模式[13],使所有绿地保持常年的覆盖不露土,减少城市粉尘来源,从而减轻PM2.5粉尘污染。
3.7 开发综合服务功能,实现多种效益惠民
在设计、施工、管护、经营等各个环节,充分体现开放惠民的建设宗旨,在以生态功能为主的前提下,挖掘森林游憩功能、生态文化承载功能等,发挥森林生态、经济、文化等多种效益,服务广大市民。
4 北京平原区造林增绿的五大实施对策
本次造林工作的一个重要前提是要要解决树往哪里载。这方面要做好科学研究分析,对急需造林的生态敏感地带、污染突出地带、重要窗口地带、重要需求地带等进行仔细的甄别、定位。这里笔者建议重点考虑以下5个方面:
4.1 从无到有:废地污地要地,块地造绿
平原造林增绿不是小打小闹的修修补补,而是要大破大立的规模化造林。其中工矿废弃土地、受污染土地以及主要的生态敏感地带,是本次造林的重点地区,是要形成规模化的大片林、大林带森林景观。
4.2 从小到大:林地湿地园地,现地扩绿
在平原区现有森林、湿地、园地的基础上,选择适宜的地块继续扩大其规模,增强其环境容纳量,提高其生态防护与景观功能,开发其生态游憩与生态文化价值。
4.3 从少到多:城内镇内村内,内部嵌绿
在新城、重点镇、村庄等居住区内部,结合水岸、道路、园区、庭院等绿化建设较大规模的公众休闲林地,增加乔木树种比重,提高绿量和扩大绿色空间,使居民更方便的进入绿色空间,更直接的享受自然环境。
4.4 从远到近:城周镇周村周,四周围绿
在新城、重点镇、村庄等居住区周围,借鉴北京二道隔离带建设经验与模式,建设以森林景观为主,郊野公园、体育公园等多种类型相结合的城市周边自然休闲空间体系。
4.5 从薄到厚:水边路边田边,沿边补绿
在现有道路、水岸、农田防护林建设的基础上,一是补缺,形成完整的防护林网;二是扩容,结合重点河流道路绿化和休闲健康绿道建设,形成一定厚度、景观特色鲜明的城市绿道网络。
5 北京平原区造林增绿工程实施中应抓好四个关键环节
城市森林是有生命的城市生态基础实施,是一项长期的公益性事业。十年树木,百年景观。城市森林不能重复建筑上的反复推倒重来。因此,在规划、设计、管理等各个环节都要本着科学的态度仔细研究,稳步推进[13-16]。
5.1 把好规划关,避免方向性错误
平原造林是一件大事,其对北京的生态环境建设影响深远,要科学合理地把这6.67万hm2森林实实在在地营造在北京平原大地上。一定要避免过度设计,过度造景。造林本身就是造景,森林本身就是优美的生态景观,不要把两者割裂开。
5.2 把好树种关,避免中看不中用
本次造林主题是生态,发挥生态功能是第一位的。要主栽乡土树,多栽引鸟栖鸟树,多栽滞尘能力强的树,多栽净土能力强的树,发展近自然林、生态河流[13]。不要栽“冬穿衣、夏遮伞”的所谓名贵外来景观树。
5.3 把好地表关,避免遮阴不盖地
我们的绿地、森林覆盖率甚至比国外发达国家的有些城市还高,但为什么还是每天粉尘依旧?除了其他污染源问题,绿地、林地本身的问题不容忽视。看看北京随处可见的裸露土壤的绿地,绿地内随风而起的阵阵尘土,浇灌激起的片片泥斑,绿地下雨流出的汩汩泥水,就知道现在的绿地是空气粉尘的一个重要来源。可以说,目前北京的绿地很多是裸地,尤其是街头绿地,是遮阴不盖地。要学习借鉴国外经验,开展绿地Mulch(国外把用于覆盖土壤表面以保护和改善土壤环境的各种材料称为Mulch。通常是用森林采伐和木材加工剩余物、园林修剪枝桠等材料加工而成,包括树皮、木片、松针等不同类型)人工覆盖工作,这也是减轻PM2.5最有效措施之一[17-20]。
5.4 把好管理关,避免造林不成林
目前大家更多关心造林问题,笔者这里建议造林后的管理同样重要,需要大力强化。城市森林建设的一个显著特点之一就是大苗造林、快速造林,在外观上是一次成型。但从保障森林健康、保障生态系统稳定、保障生态功能发挥等方面还有很长的距离,是要靠时间的累计,需要通过科学的管理、培育技术来支撑,使之不仅仅是活下来,还要活得好、活得有多种功能。
北京平原造林增绿工程的启动实施,是一项对北京未来发展影响深远的战略性生态工程,涉及范围广,面临问题多,要大力推进,更要科学推进,研究建立更加切实可行的保障机制,才能使我们描绘的蓝图变成美好的现实,让全体北京市民在5年以后、10年以后甚至100年以后更加认为这件事做得好,这笔钱花得值!
注:文章引用了许多研究的相关数据,标注上可能有所遗漏,这里对所有贡献者一并致谢!
[1]王成.城市森林与居民的健康福祉[J].中国城市森林论坛会刊,2006:70-79.
[2]彭镇华,王成.北京林业发展战略研究与规划[J].中国城市林业,2006,4(1):22 -25.
[3]董瑞龙.北京园林绿化发展战略[J].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1.
[4]王成,彭镇华.城市森林建设中需要处理好的九个关系[J].国土绿化,2009,(6):12 -13.
[5]王成.国外城市森林建设经验与启示[J].中国城市林业,2011,9(3):68-71.
[6]Dwyer JF.1991.Economic benefits and costs of urban forest[A].pp58.In Alliances for Community Trees:proceedings of the Fifth National Urban Forest Conference,American Forestry Associantion,Washington,DC.
[7]Dwyer JF,Peterson GL,Darragh AJ.Estimating the value of urban forest using the travel cost method[J].Journal of Arboriculture,1983,9:182 -195.
[8]王成.我国城市林业发展总体规划的研究[J].中国城市森林论坛会刊,2005,68 -76.
[9]张昶,王成.南京林业生态文化建设初探[J].中国城市林业,2011,9(4):34 -38.
[10]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北京城市生态体系建设与功能提升对策研究报告[R].2011.
[11]第七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组委会.中国城市森林论坛:武汉宣言[C].2010.
[12]彭镇华,王成.城郊生态敏感区土地利用思考[J].中国城市林业,2005.3(3):4 -7.
[13]王成.近自然的设计与管护:建设高效和谐的城市森林[J].中国城市林业,2003,1(1):44 -47.
[14]王成,彭镇华,陶康华.中国城市森林的特点及发展思考[J].生态学杂志,2004,23(3):88 -92.
[15]王成,彭镇华.关于城镇绿地增加生物多样性的思考[J].城市发展研究,2004,3:32-36.
[16]王成.城市森林建设中的植源性污染[J].生态学杂志,2003,22(3):32-37.
[17]王成,郄光发.有机地表覆盖物在城市林业建设中的应用价值[J].应用生态学报,2005,16(11):2213 -2217.
[18]王成,齐亚东.应用MULCH覆盖城市绿化土壤:促进土壤修复和抑止扬尘的有效途径[J].中国城市森林论坛会刊,2007,53 -55.
[19]吴志萍,王成,侯晓静,等.6种城市绿地空气PM2.5浓度变化规律的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8,35(4):494 -498.
[20]郭二果,王成,彭镇华,等.北京西山典型游憩林空气颗粒物不同季节日变化规律[J].生态学报,2009,29(6):3253 -3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