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往开来 再创辉煌——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808工厂
2012-01-26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808工厂位于青岛市区西部,黄海之滨、胶州湾畔,与国内五大港口之一的青岛港毗邻,地理、水域条件优越。工厂始建于1898年,以船舶修造为主业,兼营汽车改装和钢结构制造。经过百余年的发展,现已形成修理、改装、建造三足鼎立的稳固发展态势,是海军舰船装备保障大型骨干企业,全国500家大型交通运输制造业企业之一。1996年,工厂在地方注册第二厂名为“青岛前进船厂”。
工厂占地面积28万m2,有效海岸线千余米,拥有4万吨级船坞1座、万吨级船坞2座,5 000吨级重力式船台1座、1 000吨级纵上横移船台1座、180 m长岸壁式码头及浮码头;拥有各类外场起重机18座(台),高空作用车5台,外场总起重能力达600多吨;拥有适应舰船修造工程的各类设备、专用仪表1 000多台(套)。现有职工2 200余人,其中工程师、高级工程师近200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近600人。工厂生产能力集军地各类舰船修理、改装、建造于一体,具有承修4万吨级以下船舶、承造万吨级船舶和建造大型起重设备的能力。
工厂坚持走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管理改革之路,1997年通过了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2008年通过了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整合型管理体系认证;被列为海军武器装备合格承制单位,具有自营进出口企业资格证书、渔业船舶建造修理工厂认可证书、国家起重设备制造许可证书;获得国家一级Ⅲ类钢质船舶生产资质、德国MTU公司特约维修车间资质和海军核安全设备维修(制造、安装)资质。
作为海军舰船装备保障骨干企业,工厂按照“以军为主、平战结合、军民结合”的发展方向,坚持“以人为本、依法治厂、质量立业、科教兴厂”的治厂方针和“精细管理、精益生产、精确保障”的工作方针,不断增强维修保障能力,发展现代化造船,提高市场竞争力,努力为国防军队建设和社会发展贡献力量。全面完成各种型号舰船不同级别的修理任务、应急抢修和重大战备演习保障任务。2011年,工厂完成了青岛舰高级别修理任务,进一步提升了核心保障能力,目前该舰正在亚丁湾执行海军第十一批护航任务。
工厂按照“固稳修船,拓展改装,开发造船,突出以效益为中心”的经营战略,在全面完成军品装备保障的同时,积极开发民船建造和修理,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开拓了良好的经营局面,工业总产值连年攀高。工厂对向阳红09实施的维修保障,受到了国家海洋局领导的高度评价,该船作为“蛟龙”号深潜器母船,圆满完成了赴太平洋执行5 000 m深潜任务,凯旋而归。2009年,工厂开始承接军援军贸任务,为非洲国家建造了巡逻艇、交通艇、浮码头等,开拓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通过实施造船发展规划、加快造船经营开发,扩大造船种类、提高造船品位等策略,工厂实现了从修理向修造并举的转变,从传统造船模式向现代造船模式转变。先后与世界著名航运集团马士基公司、香港太古公司、中国保利集团公司、中交集团天津航道局有限公司等商家签署建造合同,并通过努力实现了建造能力和水平的跨越式发展,创建了中小型军辅船、全回转拖轮、万吨级成品油轮和绞吸式挖泥船4条船舶建造生产线。目前工厂形成品牌的主要产品有:3 600 hp拖轮,7 000 t成品油轮,4 000 hp拖轮,921型医疗救护艇,34 m拖轮,4 000 m3绞吸式挖泥船,60 t、65 t、70 t、75 t、80 t全回转拖船,多用途海洋工作船,旗舰牌舾装家具,琴岛牌客车及各类改装专用车和流动警务室等。
针对市场需求多样化、产品技术复杂化的发展趋势,工厂积极推行科技进步,坚持以技术中心为主体,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加快推进技术攻关,研发修造创新项目,在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上进行自主创新,取得了一批重要科技成果。同时,工厂十分重视技术人才的培养,加大科技资金投入力度,培育职工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使创新成果在数量和质量上均得到提升。2010年,海军装备修理工艺管理中心和企业基础管理中心相继在工厂挂牌成立,展现了工厂在海军保障企业中的骨干引领地位。
在全力提升军队装备技术保障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的同时,工厂以和谐军工建设为引领,不断升华、着力构建具有军工特色和企业特点的企业文化体系,深挖企业历史积淀形成的诸多优良传统,弘扬劳模精神,发现和推广一批先进典型,推动劳模品牌的创建工作。自2000年至2010年,王友青、迟登亮、吕俊江3位同志连续三届荣获全国劳模荣誉称号。由百余位先进模范群体精神作风提炼形成的劳模文化已经成为工厂企业文化的集中体现,推动着工厂文化建设向更新更高的目标前进。
近年来,工厂领导班子努力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科学发展观,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用大手笔描绘工厂第二个百年发展目标。工厂将以先进的理念、现代化的管理和高素质的员工队伍,加快创建国内一流中型修造船企业步伐,为军队装备保障事业和国防现代化建设做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