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液用聚丙烯制品对药物的吸附作用
2012-01-26周紫英上海康德莱企业发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质量技术管理中心上海201803
周紫英(上海康德莱企业发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质量技术管理中心,上海 201803)
目前,应用于医疗用品的塑料主要有聚丙烯(PP)、聚乙烯(PE)、高密度聚乙烯(HDPE)、聚氯乙烯(PVC)、聚氨酯(PU)、聚碳酸酯(PC)和聚苯乙烯(PS)。医用PP透明性好、耐化学药品性能好,常用来制作医疗用品中的输液瓶、输液袋、输液管、注射器等。
近年来,国内、外许多学者研究发现,输液用PVC制品对某些药物有吸附作用,可使药物浓度降低,而PP制品对药物的吸附作用则较小。本文拟就输液用PP制品对不同药物[1]的吸附作用作一综述。
1.1 对头孢呋辛钠、头孢哌酮钠、头孢噻肟钠的吸附
于庆坤等[2]将注射用头孢噻肟钠分别以0.9%氯化钠注射液和5%葡萄糖注射液配制于PVC输液袋、PP输液瓶、非PVC多层共挤膜输液袋及玻璃瓶中,各于4、25℃条件下放置,并于0、0.5、1、2、4、6 h时取样,观察外观,测定pH值,另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含量。结果显示,PP输液瓶对头孢噻肟钠的吸附作用较小。
梁爱民等[3]将头孢呋辛钠、头孢哌酮钠、头孢噻肟钠贮存在PP输液瓶和玻璃瓶中12 h,并流经PVC一次性输液器120min,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药物浓度的变化。结
1 对抗感染药物的吸附
果显示,12 h内PP输液瓶与玻璃瓶对3种药物吸附作用无显著性差异,流经PVC一次性输液器120min时浓度变化小于3%,由此推断PP输液瓶和PVC一次性输液器对头孢菌素类药物无明显吸附作用。
1.2 对加替沙星的吸附
梁爱民等[4]采用HPLC法测定加替沙星在PP塑料瓶与玻璃瓶中贮存一定时间,并流经一次性输液器前、后浓度变化。结果显示,12 h内PP塑料瓶与玻璃瓶中加替沙星的浓度变化无显著性差异(P>0.05),120min内流经一次性输液器浓度变化小于4%,由此推断PP塑料瓶及一次性输液器对加替沙星均无吸附作用。
1.3 对氯喹的吸附
董振海等[5]报道,氯喹可被碱性玻璃容器吸附(70%),也可被醋酸纤维素滤器大量(58%~64%)吸附,但硼硅酸盐玻璃容器、PC滤器和容器、PP或PS容器对其无吸附作用。
1.4 对盐酸博来霉素A2和B2的吸附
潘文等[6]取相同量的盐酸博来霉素加入3种包装材质(非PVC多层共挤膜输液袋、PP输液瓶和玻璃瓶)的2种输液(5%葡萄糖注射液和5%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中,混合均匀后分别于0、6、24、48 h时取样,采用HPLC法测定药物浓度,与0 h时浓度相比计算相对百分含量。结果显示,48 h时,在PP输液瓶装的5%葡萄糖注射液和5%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中,盐酸博来霉素A2和B2相对百分含量分别为90.81%、89.56%和55.65%、82.40%;而在另2种包装材质的2种溶媒中,盐酸博来霉素A2和B2相对百分含量均大于95%。由此得出结论,3种材质中,以PP输液瓶对盐酸博来霉素吸附作用最强,尤其是在以5%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为溶媒时。提示临床使用该药时应避免选用该材质输液瓶。
2 对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药物的吸附
黄义昆等[7]将地西泮、盐酸氯丙嗪加入装有0.9%氯化钠注射液的3种不同材质输液容器(PVC输液袋、PP输液袋、玻璃瓶)中,采用HPLC法测定12 h内药物浓度的变化。结果显示,在PVC输液袋中,地西泮、盐酸氯丙嗪的药物含量均有显著下降,且随着留置时间的延长,含量下降得越明显,每个时间点的药物含量下降与玻璃瓶和PP输液袋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地西泮、盐酸氯丙嗪在PP输液袋及玻璃瓶中有很好的稳定性,浓度下降2种材质无显著性差异(P>0.01)。
黄义昆[8]用快速计时电流测定法研究材料表面对氯丙嗪的吸附作用。结果表明,对氯丙嗪吸附作用最大的为PVC,其次为HDPE,而玻璃和PP对氯丙嗪的吸附作用最小。
3 对作用于心血管系统药物的吸附
3.1 对硝酸甘油的吸附
黄义昆等[7]将硝酸甘油加入装有0.9%氯化钠注射液的3种不同材质输液容器(PVC输液袋、PP输液袋、玻璃瓶)中,采用HPLC法测定12 h内药物浓度的变化。结果显示,在PVC输液袋中,硝酸甘油药物含量有显著下降,且随着留置时间的延长,含量下降得越明显,每个时间点的药物含量下降与玻璃瓶和PP输液袋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硝酸甘油在PP输液袋及玻璃瓶中有很好的稳定性,浓度下降2种材质无显著性差异(P>0.01)。
任晓明等[9]将硝酸甘油加入不同容器(玻璃瓶、PVC软袋、非PVC软袋、直立式PP输液袋)的氯化钠注射液(规格:500mL∶25 g)中,静置2 h后分别以HPLC法测定4种不同容器内的药品相对含量。结果表明,PVC软袋对硝酸甘油有吸附作用,而玻璃瓶、非PVC软袋和直立式PP输液袋均对硝酸甘油几乎无吸附作用。
谢小华等[10]模拟临床微泵维持静脉注射,用HPLC法、紫外分光光度法定量分析硝酸甘油在注射过程中的浓度变化。结果发现,在微泵维持静脉注射过程中,硝酸甘油含量在50mL PP注射器中基本不变;而由PVC制成的一次性输液连接管和输液针对硝酸甘油具有显著的吸附作用。
3.2 对硝酸异山梨醇酯的吸附
苗兴旺[11]报道,输液容器和输液管可致硝酸异山梨醇酯(ISDN)等药物含量下降,该药物的含量下降并非由于输液管表面的吸附,而是与输液管对药物的吸着有关。吸附是指来自液相或气相的溶质或气体分子(此处为ISDN分子)滞留于固体(输液管等)表面的现象。吸着是指溶质或气体分子不仅滞留于固体表面,而且透入其内部的现象。静脉滴注中导致药物含量下降的主要原因大致有两方面:(1)输液容器;(2)滴注条件。输液容器如果是玻璃和PP容器,不会引起ISDN含量下降;如果是PVC输液袋,因吸着可导致含量下降。关于滴注条件的影响,ISDN的浓度对含量无影响;但输液管的长度和药液的流速对其有影响。随着输液管长度的增加、流速的减慢,药物残存率显著下降。
3.3 对丹红注射液、丹参注射液、冠心宁注射液的吸附
孙燕伟等[12]将丹红注射液、丹参注射液、冠心宁注射液分别加入4种材质(PVC、PP、非PVC三层共挤复合膜、玻璃)容器中的5%葡萄糖注射液中,放置24h,用HPLC法测定其中有效成分的吸收峰值,将PVC、PP、非PVC三层共挤复合膜容器中的吸收峰值与玻璃容器中的吸收峰值进行对照,考察3种不同材质输液容器对3种中药注射剂中有效成分的吸附作用。结果发现,与玻璃容器相比,高分子材料输液容器对3种中药注射剂存在一定的吸附作用,PVC材料对药物的吸附作用较强(约30%),PP和非PVC三层共挤复合膜材料对药物也有吸附作用,但低于PVC,约10%~15%。
3.4 对葛根素注射液的吸附
李萍[13]将葛根素注射液分别加入3种临床常用大输液(5%葡萄糖注射液、10%葡萄糖注射液、0.9%氯化钠注射液)中,分别用PP输液瓶和玻璃瓶盛装,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输液中葛根素的含量变化。结果显示,在试验的6 h内,PP输液瓶对葛根素无明显吸附作用。
4 对作用于呼吸系统药物的吸附
陈方亮等[14]分别将二羟丙茶碱注射液和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加入PP袋装输液中,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吸光度,计算相对百分含量及吸附率。通过研究发现,PP输液袋对二羟丙茶碱的最大吸附率为4.84%,对地塞米松磷酸钠最大吸附率为13.76%。因此笔者建议,临床上配伍PP袋装输液时,二羟丙茶碱应在4 h内滴注完毕,地塞米松磷酸钠应在2 h内滴注完毕。
5 对激素类药物的吸附
黄义昆等[7,15]将胰岛素加入装有0.9%氯化钠注射液的3种不同材质输液容器(PVC输液袋、PP输液袋、玻璃瓶)中,采用HPLC法测定12 h内药物浓度的变化。结果显示,在PVC输液袋中,胰岛素药物含量有显著下降,且随着留置时间的延长,含量下降得越明显,每个时间点的药物含量下降与玻璃瓶和PP输液袋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胰岛素在PP输液袋及玻璃瓶中有很好的稳定性,浓度下降2种材质无显著性差异(P>0.01)。
任晓明等[9]将胰岛素加入不同容器(玻璃瓶、PVC软袋、非PVC软袋、直立式PP输液袋)的氯化钠注射液(规格为500mL∶25 g)中,静置2 h后分别采用HPLC法测定4种不同容器内的药品相对含量。结果表明,PVC软袋对胰岛素有吸附作用;而玻璃瓶、非PVC软袋和直立式PP输液袋均对胰岛素几乎无吸附作用。
舒德忠等[16]将一定量的重组人胰岛素与输液混合均匀后分别于0、1、2、4、12 h取样,采用HPLC法测定药物浓度,考察不同溶媒(5%葡萄糖注射液、10%葡萄糖注射液和0.9%氯化钠注射液)和不同输液容器(玻璃瓶、PP输液瓶、PVC输液瓶)对重组人胰岛素的吸附作用。结论认为,重组人胰岛素加入到5%葡萄糖注射液、10%葡萄糖注射液和0.9%氯化钠注射液中,在临床使用的时间内是稳定的。玻璃瓶和PP输液瓶对重组人胰岛素几乎没有吸附作用,PVC输液瓶对重组人胰岛素有少量吸附,但其吸附量对临床疗效影响不大。
6 对影响免疫功能药物的吸附
黄义昆等[7]将环孢素加入装有0.9%氯化钠注射液的3种不同材质输液容器(PVC输液袋、PP输液袋、玻璃瓶)中,采用HPLC法测定12 h内药物浓度的变化。结果显示,在PVC输液袋中,环孢素药物含量有显著下降,且随着留置时间的延长,含量下降得越明显,每个时间点的药物含量下降与玻璃瓶和PP输液袋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环孢素在PP输液袋及玻璃瓶中有很好的稳定性,浓度下降2种材质无显著性差异(P>0.01)。
7 对抗肿瘤药物的吸附
7.1 对紫杉醇的吸附
任晓明等[9]将紫杉醇加入不同容器(玻璃瓶、PVC软袋、非PVC软袋、直立式PP输液袋)的氯化钠注射液(规格:500mL∶25 g)中,静置2 h后分别采用HPLC法测定4种不同容器内的药品相对含量。结果表明,PVC软袋对紫杉醇有吸附作用,吸附率高达90%以上;而玻璃瓶、非PVC软袋和直立式PP输液袋均对紫杉醇几乎无吸附作用。
7.2 对氟尿嘧啶的吸附
潘文[17]将一定量的氟尿嘧啶加入非PVC多层共挤膜输液袋、PP输液瓶和玻璃瓶3种材质容器中,与溶媒混合均匀后分别于0、6、24、48h取样,采用HPLC法测定药物浓度。结果,48 h相对0 h的药物含量百分数:(1)在PP输液瓶中,氟尿嘧啶含量在82.95%~94.90%之间;(2)在玻璃瓶中,氟尿嘧啶含量在96.59%~101.26%之间;(3)在非PVC输液袋中,氟尿嘧啶含量在98.30%~100.19%之间。通过研究还发现,氟尿嘧啶在PP输液瓶以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为溶媒的输液中,药物浓度在6h后下降了19%,而在以葡萄糖注射液为溶媒的输液中,药物浓度基本保持在95%左右。
8 对其他药物的吸附
秦荣新等[18]研究用3种塑料瓶(HDPE、PP、聚酯(PET))分装医院自制的复方薄荷含漱液。将配制好的复方薄荷含漱液在室温20℃下存放,于配制时和配制后3、6、9、12个月时,分别取样测定旋光度,计算含量。3种塑料瓶中,PET塑料瓶惰性好,耐热、耐低温性能好,能提供足够的机械强度,对气体、微生物有一定的阻隔性;HDPE、PP塑料瓶化学性质稳定,耐压、耐磨、耐酸、耐醇、耐碱性好,阻湿性能较好,但耐矿物和耐油性较差,不宜存放芳香性、挥发性、油脂性药物。HDPE、PP塑料瓶对复方薄荷含漱液中的苯酚及薄荷脑有吸附作用,从而会影响制剂的稳定性。因此笔者建议,为保证复方薄荷含漱液的有效期达12个月应选用PET塑料瓶分装。
9 结语
综上所述,由医用PP材料制成的输液瓶、输液袋、输液管、注射器对大多数药物的吸附作用小,是一种相对安全的医疗用品,但也对某些药物有一定的吸附作用,应引起临床医务人员的重视。高分子材料与某些药物的相互作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至今机制尚不清楚,建议药品生产企业在药品说明书上说明该药物宜选用何种材料的输液医疗用品,以方便临床医务人员选用。
[1]陈新谦,金有豫,汤 光.新编药物学[M].第1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11-14.
[2]于庆坤,阚淑月,王春艳.注射用头孢噻肟钠在4种不同包装输液中的稳定性考察[J].中国药房,2006,17(5):375.
[3]梁爱民,魏惠珍,方海红,等.考察PP输液瓶及一次性输液管对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吸附作用[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8,28(23):2068.
[4]梁爱民,徐 立,魏惠珍,等.聚丙烯塑料输液瓶及一次性输液器对加替沙星的吸附性考察[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7,27(10):1470.
[5]董振海,许红霞,董华军.聚氯乙烯输液器及玻璃制品对药物的吸附作用[J].中国医刊,2004,39(4):48.
[6]潘 文,黄天文,雷 宇,等.3种材质输液容器对盐酸博来霉素A2和B2的吸附性考察[J].中国药房,2012,23(1):70.
[7]黄义昆,马善祥.聚氯乙烯、聚丙烯和玻璃3种输液包装材料对5种药物吸附性考察[J].柳州医学,2009,22(1):51.
[8]黄义昆.聚氯乙烯输液器对药物的吸附[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2,22(10):618.
[9]任晓明,钟 秀,杨鸣春,等.国产直立式聚丙烯输液袋临床实用性考察[J].中国药师,2011,14(3):437.
[10]谢小华,陶金成,钱文璟,等.一次性输液连接管和输液针对硝酸甘油的吸附作用研究[J].中国药房,2005,16(7):504.
[11]苗兴旺.输液管中药物的吸着[J].国外医学药学分册,1990,17(4):250.
[12]孙燕伟,韩 博.三种不同材质输液容器对三种中药注射剂有效成分吸附性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1,(19):322.
[13]李 萍.葛根素注射液在聚丙烯输液瓶中的吸附性观察[J].实用药物与临床,2005,8(2):15.
[14]陈方亮,程亚军.聚丙烯输液袋对两种平喘药物吸附性质的考察[J].中国药业,2005,14(11):50.
[15]黄义昆,梁建成,蔡 震.胰岛素在PVC和PP两种输液容器中的吸附性[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7,29(4):574.
[16]舒德忠,彭其胜,郑小敏,等.重组人胰岛素在不同输液及不同材质输液容器中的含量变化[J].药学服务与研究,2011,11(5):396.
[17]潘 文.3种材质输液容器对氟尿嘧啶的吸附性考察[J].中国药师,2009,12(9):1244.
[18]秦荣新,刘百义.三种不同材料塑料瓶对复方薄荷含漱液的吸附作用[J].山西医药杂志,2009,38(9):8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