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民大学生就业的困惑与对策——以浙江省“扶千名人才、促千村发展计划”为例

2012-01-26许树洪姜丽娜

中国林业教育 2012年2期
关键词:欠发达毕业生农民

许树洪 姜丽娜

(浙江农林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浙江临安 311300)

浙江省针对欠发达地区农村人才外流,导致人才严重缺乏的现状,从2005年开始在全省实施“扶千名人才、促千村发展计划”,主要由政府出资,委托浙江农林大学面向欠发达地区青年农民开展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培养农村实用人才。该计划由浙江省教育厅和省扶贫办组织实施,学生录取后,按2~3年制专科学历,全脱产学习,专业是林业技术、园艺技术和经济管理,毕业颁发成人高等教育专科文凭。这些学生毕业后回农村就业和服务,因此,学校和新闻媒体习惯称他们为农民大学生。目前,农民大学生培养过程中尚存一些不足,如社会各界对农民大学生了解不多,政府在农民大学生就业方面支持力度不够,农民大学生就业途径亟待探索与完善等。

一、农民大学生就业情况调查与分析

从浙江省“扶千名人才、促千村发展计划”实施至今,浙江农林大学已招收、培养青年农民大学生460多人,3届毕业生280余人。为了解农民大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情况,我们对毕业生进行了调查。本次调查以问卷为主,函询、实地调查为辅。针对农民大学毕业生设计了就业和创业2种调查问卷,在浙江5个地区的27个县(市、区)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此次调查共收回问卷160份,占毕业生总数的57%。为了提高感性认识,2010年7月浙江农林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组织了一支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小分队,深入部分县(市)的乡镇进行实地调查,获得第一手农民大学生就业资料。

(一)就业基本情况

据统计3届农民大学生就业率为83.30%。其中,自主创业的占3.22%,在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就业的占11.61%,在国有企业就业的占9.03%,在合资、外资企业就业的占3.22%,在民营企业就业的占72.92%。未就业的毕业生中,大多数同学都有过初次就业经历,只是因工作岗位、待遇等不理想而暂时待业,但一直在寻找新的工作机会。

(二)工资待遇

调查显示,工资在1000~2000元/月的有94人,占64.38%;在2000~3000元/月的有36人,占24.66%;3000元以上13人,占8.90%;低于1000元/月的有3人,占2.06%。工资水平在欠发达地区还是可以的,与其他普通高校大专毕业生收入基本持平,大部分同学对工资情况还是比较满意的。

(三)就业定位

作为涉农专业,又是专科层次的成人教育毕业生,在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非常严峻的情况下,农民大学生的就业情况从总体看还比较乐观。调查显示,关于“你对自已的就业前景”的调查中,38.36%的毕业生持乐观的态度,认为比较乐观的占49.06%,悲观的占5.66%,不清楚的占6.92%;关于“当就业期望与实际单位不相符”的调查中,选择暂不就业的占2.53%;关于“求职过程中考虑最多的因素”的调查(多项选择题)中,选专业对口的占4.38%,选实现自我价值的占49.38%,选薪酬的占25.63%,选兴趣、爱好的占20.00%,选就业地点和工作环境的占16.88%。从以上几组数据可以看出,在接受了大学教育后,他们的就业期望值和社会角色定位与其他普通高校毕业生相比,更务实更理性。究其原因,这些农民大学生均来自经济欠发达地区,入学前相当一部分同学都有过打工、务农的经历,所以大多都具有务实的人生态度和吃苦耐劳的精神,这与他们的家庭背景有关。

(四)专业对口问题

农民大学生在校学习的专业分别是林业技术、园艺技术和经济管理,但毕业后从事涉农类工作的仅占12.5%。在“专业是否对口”的调查中,认为专业对口的占4.46%,专业比较对口的占17.20%,认为专业不对口占78.34%。专业不对口的比例较高,究其原因,第一,“扶千名人才、促千村发展计划”目的是为农村培养实用人才,学生毕业后应回家乡支持新农村建设。但是,农村交通不便,工作和生活条件艰苦,工资待遇不高,看不清今后发展前景。第二,农民大学生大多数家庭生活困难,毕业后先要解决的是减轻家庭负担,尽快独立生存。所以,绝大多数学生选择到城镇发展,这里空间大、机会多,容易早就业,做出这样的选择是符合他们实际需求的。第三,农民大学生选择暂时离开农村,到城镇就业,有利于增强能力,扩大视野,获取信息,积累经验,更新观念。从这个角度看,农民大学生应该通过进入城市,熟悉市场,成为沟通城市与农村的桥梁。

(五)自主创业

据调查,有14位农民大学生毕业后走上创业之路,其中男生10名,女生4名,首届毕业生8名。从创业的产业看,只有2位与专业密切相关,其他主要从事商贸,但产值和规模均较小,基本以一些店铺零售为主。而产值和规模较大的,经济效益较好的,是从事农、林业开发。如2006级林业技术班的陈永强,2008年毕业后在家乡青田县季宅乡皇山村建立了花卉合作社,与校友合作开辟100亩花卉基地,带领100户低收入农户通过花卉、苗木和种子销售带动当地农民增收。还有2006级农民大学生王晓晓,回家乡后创办了“永嘉杏山庄园农家乐”,成为温州市首位创办农家乐休闲旅游企业的大学毕业生。该庄园设置了特色餐馆、茶园观赏、水果采摘、蔬菜种植、油菜花观赏、家禽养殖等6个功能区块,让游客在吃住的同时,亲身体验“土、野、乐、趣”等富有特色的休闲娱乐。庄园还与当地50户低收入农户签订了蔬菜购销合同,并直接吸纳30余名农村劳动力就业,带动5名大学生自主创业,在实现农民增收致富中起到积极的作用。因此,王晓晓被列入“温州市大学生农村创业之星”候选人。

二、农民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一)大学生自身和家庭的原因

农民大学生长期生活在经济欠发达的偏僻农村,精神文化生活相对贫乏,教育相对落后。农民大学生与其他大学生群体相比,非常珍惜这次学习机会。他们求知欲望强烈,能吃苦耐劳,但绝大部分学生的文化课基础薄弱,学习是他们所面临的最大困难。据调查,在毕业生“自我评价认为最欠缺的”调查中(多项选择题),有58.75%的学生认为是专业知识、技能,有40.63%的学生认为是社会活动能力,有24.38%的学生认为是就业竞争力。虽然他们经过2~3年的大学深造,知识和能力方面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是与普通高校的其他毕业生相比还是有差距。

此外,农民大学生多来自困难家庭,尽管全部学费(含学杂费、教材费)已由财政扶贫资金全额支付,但对家庭特别困难的学生来说,学习、生活的日常费用仍然是一笔较大的开支,这给他们的学习和生活造成一定的压力。家庭的贫困使部分学生还存在一些心理上的问题,如性格内向,不善表达,缺乏自信心等。他们在求职过程中,没有社会关系可依赖,只能依靠自身努力。

(二)大学生就业心理的问题

据调查,关于“就业中遇到的主要困难”的调查中(多项选择题),有46.25%的学生认为专业不对口或专业面太窄,29.38%的学生认为专业知识、技能不足,20.63%的学生认为缺乏就业竞争力,17.50%的学生认为缺乏社会关系,难找工作。农民大学生毕业后愿意回农村家乡就业的有53.18%,这个比例还是比较高的,分析原因:一方面是部分学生去城市就业缺乏信心,而选择了回农村;另一方面,从思想感情而论,报答党恩是农民大学生应有的选择。同时也应看到,目前城乡发展差距较大,尤其是经济欠发达的山区农村,生活、工作条件非常艰苦,创业困难重重。仅凭农民大学生个人的知识、能力,回到农村马上发挥出很大的作用是不可能的,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综合社会各界力量来实现。

(三)缺乏针对农民大学生的就业指导与服务

掌握就业的形势与政策,在就业政策法规许可的范围内求职,可以让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少走弯路,确保就业的有效性,提高就业的成功率。然而,在关于“你对目前的就业形势与政策了解吗”的调查中,有60.00%的农民大学生认为不太了解,了解的占30.97%,不了解的占9.03%。对创业的14名同学调查中,关于“现有的创业知识和技能是否满足创业的需要”,只有35.71%的同学认为能基本满足。关于“学校是否需要开设创业指导课”的调查中,有78.57%的同学认为需要。由于学制短、课程多等原因,学校没有为他们开设就业指导课,缺乏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和服务,这与当前大学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形势是不相适应的。

(四)政府对农民大学生就业的支持力度不够

调查显示,各地相关企事业单位对农民大学生了解不多,未能引起有关方面的注意和重视,如:有的农民大学生因为成人教育学历而被排除在报考公务员、村官选拔等行列之外;在创业过程中,57.14%的同学认为资金不足是创业的最大障碍,64.29%的同学认为在创业过程中需要政府政策的支持。现在的普通大学毕业生都实行双向选择、自主择业,而农民大学生作为浙江省“欠发达乡镇奔小康工程”人才扶贫计划的一部分,他们是扶持助学的对象,家庭基础薄弱、就业和自主创业竞争力弱,在就业、创业上需要给予更多的关心和支持,而“扶千名人才、促千村发展计划”中缺少农民大学生就业方面的优惠政策,这不利于该计划的有效实施。

(五)人才培养的问题

农民大学生就业难,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能力素质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这与高校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教学等方面不适应农村发展和人才需求的变化有关。调查显示,有7.64%毕业生认为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完全符合社会需求,68.15%学生认为基本符合社会需求,24.21%毕业生认为不符合社会需求;关于“母校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与工作岗位的适应程度”的调查中,完全适应的占7.42%,认为大部分适应的占36.36%,认为部分适应的占38.96%,认为完全不适应的占17.26%;关于“你认为在母校所受的教育与锻炼最重要的是什么”的调查中,35.85%认为是专业知识学习,27.04%认为是社会实践,24.53%认为是基础理论学习,12.58%认为是社会工作。从近几年实际培养工作来看,培养的基本思路是合理的,培养的效果是好的,但这种培养模式与普通大学生培养还是有些类似,需要加大对农民大学生培养的研究,不断完善欠发达地区人才培养的模式和途径。

此外,培养经费仍显不足。针对农民大学生的基础较差和培养工作的特殊性,学校在培养过程中强化了专业师资配备、突出了实践技能与社会服务能力的培养,相应增加了培养成本与开支。而浙江省扶贫办下拨的农民大学生培养经费与正常的专科生培养经费有一定的差距,无法满足农民大学生培养的要求,有的工作因经费限制而无法开展,影响了农民大学生的人才培养质量。

三、解决农民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和建议

基于农民大学生鲜明的群体特征和特殊的培养使命,农民大学生毕业后要“留得住、用得上、能带动”,成为推动欠发达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型农民,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加强宣传和教育,提高对农民大学生就业工作的认识

新农村建设需要大批有理想、有抱负、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真正愿意扎根农村、服务“三农”的人才,尤其是欠发达地区的新农村建设更加需要。为了帮助农民大学生就业,吸引更多的农民大学生扎根农村工作,一是要通过各种渠道加大对农民大学生的宣传,尤其是各级政府和学校要加大对农民大学生的宣传力度,让社会人人了解农民大学生,人人关心农民大学生;二是各级地方政府要高度重视农民大学生的就业工作,充分认识农民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意义;三是让全社会都关心帮助农民大学生的就业,充分发挥他们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四是要加强对农民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其把对党和政府感恩、报答的朴素真挚的情感,升华为“回馈桑梓、矢志三农”的崇高理想。

(二)改革现行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根据浙江省教育厅和扶贫办的要求,应将农民大学生培养成有一定学历层次、科技文化水平较高和生产实践能力较强的农村实用人才。学校要结合农民大学生的特点,建立一种完全不同于普通大学生培养的新模式。在专业设置上,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针对欠发达地区农村、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来设置和调整专业。在课程设置上,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扩充实用课程,坚持以农村需要为主线,强调应用性,增加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和经济管理等课程。对学生要求上,强调学懂会用,不求学深学透,要求参加职业技能培训,考取相关职业技能证书,增强就业竞争力。教学计划上,在总教学时数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减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突出强调学生动手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和科技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在教学中,强调基础课按专业学习要求,以“必须、够用”为度,不追求理论教学中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强调理论知识的应用性,加强学生文字、口头表达、专业知识等基本能力培养[1]。同时,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如外聘相关行业专家讲学、作专题报告等,开展针对农村热点、重点、难点问题的学习、研讨、体验式教学等;在学生管理上,加强农民大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积极引导学生参加文体、科技和社会实践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完善农民大学生的帮扶体系,尤其是建立学习和经济帮扶制度,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

(三)完善保障措施,促进农民大学生就业

农村基层环境差,工资待遇不高,如何吸引农民大学生毕业后回家乡就业或创业,改善农民大学生工作和生活环境,解决他们发展问题是关键。这需要由浙江省扶贫办出面统筹协调,争取各级政府和部门的支持。一是改善农村就业环境,给他们提供一个较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二是政府要加大经费投入,保证农民大学生的培养经费。三是出台农民大学生就业的优惠政策。各级政府部门在乡镇、农村各类招工、招干等方面提供优惠政策,对企业录用农民大学生给予税收减免、经费补助及贷款等方面的扶持政策。四是出台农民大学生创业优惠政策。在创业过程中政府应在项目、资金和技术、税收等方面给予优惠,各级政府和部门在各类扶贫开发项目申报中为农民大学生提供政策倾斜。五是各级地方政府、组织和人事部门将农民大学生纳入农村管理干部招聘计划的范畴,优先考虑农民大学生报考欠发达地区农村村官。六是建立农民大学生跟踪培养工作制度。对回农村就业创业的农民大学生建立经验交流、各种帮扶制度,地方政府、高校和科研院所定期为他们提供实用技术、相关知识的培训,切实解决他们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和困难,提高带领农民致富的本领[2]。

(四)加强就业指导和服务,提高农民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针对目前农民大学生缺乏就业指导的情况,学校需加强农民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和服务。一是要增设就业指导课。帮助农民大学生熟悉国家的就业政策,了解就业形势,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增强就业意识,掌握职业生涯规划、职业定位、求职方法和途径等基本知识,把握就业市场的特点,以提高农民大学生的主动适应当前的就业制度和就业环境的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力,最终实现成功就业。二是加强创业教育。通过创业教学、模拟实训、实岗实践,在导师的指导下,帮助学生掌握创业基本知识和技能,提高农民大学生的创业素质与能力。三是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建设,为他们提供需求信息,不断开拓就业市场,架起农民大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桥梁,把分散的、零碎的指导和服务提升为完整的、系统的指导和服务。

农民大学生就业问题是整个大学生就业问题中的一部分,在我国正面临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新农村的关键时期,关注和解决农民大学生就业问题,对浙江实施“欠发达乡镇奔小康工程”、推进新农村建设具有现实意义。

[1]钱建平,肖毅,涂明,等.德国高职高专教育发展的特点及其启示[J].江苏高教,2011(2):110-112.

[2]许树洪.大学生村官长效机制探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3):8165-8166.

猜你喜欢

欠发达毕业生农民
关于欠发达地区医疗废物规范化管理的思考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欠发达地区大学生人才招揽政策评析
饸饹面“贷”富农民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欠发达地区如何推进公立医院改革
最“叛逆”的毕业生
欠发达地区经济报道策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