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林院校材料与工程专业阶梯式实习教学模式探索

2012-01-26刘景宏

中国林业教育 2012年5期
关键词:农林福建院校

刘景宏

(福建农林大学材料工程学院,福州 350002)

高校培养人才的目标应是塑造理论与实践并重,具有高综合素质的应用型人才。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依然处于偏重理论知识传授,实践技能培养不足的尴尬状态,这与人才培养目标存在较大的差距。毕业生在用工单位通常眼高手低,实际操作能力差,企业往往仍需花费3~5年时间,才能将一名新招聘的本科毕业生培养成能独立承担工艺制定和设备管理的有用之人,但此时企业又将面临人才跳槽的风险,因此造成社会对本科生的认可度降低。

农林院校培养的本科毕业生主要面向社会化生产基层第一线。用工单位要求本科毕业生不仅要具备相关理论基础,而且还要具备更强的实践能力,在上岗后短时间内就要能独挡一面。因此笔者认为提高农林院校实践教学水平,培养具有实践创新能力并适应社会要求的应用型人才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加强生产实习教学、提高实习效果。

一、农林院校材料与工程专业的特点

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制定和颁布的专业目录中,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具备包括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等材料领域的科学与工程方面的较宽的基础知识,能在各种材料的制备、加工成型、材料结构与性能等领域从事科学研究与教学、技术开发、工艺和设备设计、技术改造及经营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层次、高素质、全面发展的科学研究与工程技术人才。

农林院校材料与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必须结合自身的研究领域,根据“厚基础,宽口径,重特色”的指导思想,突出可再生资源材料的研究特点,强调植物基高分子材料、植物基纤维复合材料的生产应用。“厚基础”体现在学生对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和复合材料等基础理论的掌握上;“宽口径”要求学生接受材料制备、性能分析与检测技能的全面基本训练;“重特色”则是重点培养学生对生物质复合材料、生物质工程材料和生物质吸附材料等特色材料的工艺设计和制备、提高材料的性能和产品的质量、开发研究新材料和新工艺方面的基本能力。

笔者认为本科生的专业素质若要达到上述培养目标,仅依靠理论教学是难以达到的,必须经过充分的实践训练。而生产实习正是在生产基层单位进行的实践性教学活动,它能使学生初步得到第一线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全面训练,为学生以后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农林院校材料与工程专业生产实习面临的问题

目前,农林院校材料与工程专业的生产实习教学仍沿用传统的“带教”方式,教学效果不理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高校扩招的影响

随着农林院校的扩招,本科生人数急剧增加,福建农林大学材料工程学院材料与工程专业学生由原来每届30人左右扩充至每届70~80人,这使实习岗位供不应求,造成每个实习岗位接收实习生的人数剧增,人均实习操作时间大大减少的状况,而且带岗工人师傅在讲解操作要领时也无法做到人人兼顾。目前各高校材料与工程专业设置雷同,教学计划类似,这不仅进一步突出了实习基地紧缺的矛盾,而且迫使企业在一个时间段内要接收众多不同高校的学生实习,不仅严重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秩序,还使学生的实习时间和实习效果得不到保证。另外由于实习指导教师和学生人数比偏低,生产实习的带队教师通常最多仅配备2人,要指导几十名学生实习显得力不从心。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就不可能达到好的实习效果。

(二)企业改制的影响

目前实习接收企业都已实行股分责任制。市场经济决定了企业必须注重生产效益、技术保密和生产安全。大批专业技术技能欠缺的学生到工厂实习,必然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秩序,导致企业对大学生下厂实习的态度从过去的热情积极变为现在的消极应付,甚至拒绝接收。因此每到实习时期,福建农林大学不得不想方设法联系实习接收单位,这就造成每届学生的实习单位都不一样,导致学校缺乏固定的生产实习基地。另外,由于现代材料工业多数实现了自动的流水化控制,很多企业都明确要求不许学生动手操作,而且生产线和设备封闭程度高,严重影响学生的直观观察。在既无法实际操作又难以全面观察的情况下,教师面对人数众多的学生,仅依靠讲解达不到预期的效果,难以调动学生认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使实习变成了走马观花的参观。

(三)实习时间不足的影响

一方面,教育主管部门的“厚基础”和“宽口径”的宏观要求迫使福建农林大学在制定教学计划时硬性地提高了基础课程和思想品德等公共课程的比重,而在总学时和学分不能增加的情况下,专业课程和实践教学的学时就受到了挤压;另一方面,福建农林大学材料工程学院材料与工程专业生产实习经费人均100元已多年未变,在实习的路费、企业管理费、讲课费不断上涨的情况下,只能减少实习企业的数量,缩短实习时间。由于实习时间从以往的4周缩减到10天左右,所以学生难于系统地掌握各种材料生产过程的操作要领和工艺参数,这直接影响实践教学的质量。

三、农林院校材料与工程专业阶梯式实习教学模式探索

笔者认为对生产实习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势在必行。农林院校材料与工程专业在实习教学改革中应紧紧把握“重特色”的指导思想,探索采用“集训教学—实验模拟—工厂实习”相结合的阶梯式教学法[1]:对于通用材料的生产实践知识应采用课堂传授和企业参观的教学模式;对于农林特色材料方面的实践知识则应借助实验室进行生产线的模拟,让学生有充分的实践操作机会。另外,在实习企业的选择上要突出农林院校的特色,避免多校学生扎堆实习的现象,这种教学模式能使学生主次分明、重点突出地掌握各种材料的成型和加工技能,而且能减轻实习接收企业的负担,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操作机会。

(一)开展集训式教学

笔者认为借鉴企业对新员工的培训机制,结合该专业知识结构特点,让学生在短期内熟悉各种材料成型的生产原理、典型生产设备和实际生产过程,可以从以下2个方面组织实施:①团队组建和教材建设。组建一支由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参加的实践教学团队,并由这样一支团队合作编写学生实习教材。教材内容应包含实习要求、安全指导、工艺路线、操作规范、测试题库等。同时,这支团队还要编辑多媒体实习教材,如实习企业各工序段的生产录像,设备外形、内部结构和产品的图片,主要设备装配和工作原理的Flash动画等。②集训式课堂传授教学。在学生事先对实习教材进行自学的基础上,教师要利用编辑的多媒体实习教材对学生进行2天的集中实习培训。首先,教师用较少的时间讲解生产流程、工艺原理和设备操作;用更多的时间组织学生分组交流讨论,并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分析解决问题,同时让学生做好问题讨论的记录。其次,教师再针对问题讨论的记录补充讲解学生存在的疑难问题。

(二)建立实验模拟生产平台

笔者认为依托福建农林大学材料工程学院的植物纤维材料工程实验教学中心、福建省植物资源化学与材料技术开发基地和福建生物质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大型仪器设备资源,通过专业教学实验室的重新规划,在各独立的设备间建立物料输送线。福建农林大学材料工程学院建立了若干实验室模拟生产系统,如材料的粉体制备、高温烧结和强度检测模拟生产流程,木塑复合材料的造粒、挤出、注塑或模压成型、哑铃制样和万能力学检测模拟生产线,植物纤维工程材料的纤维解离、浆液处理、助剂施加、注模成型和自动检测流水线。

实验室模拟生产系统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掌握设备的操作规范、生产工艺参数的制定,让学生熟悉产品的生产工艺流程,了解设备的构造和原理,并锻炼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这样不仅加深了集训教学的感性认识,而且也让学生掌握了操作要领,同时也减轻了企业的负担[2]。

(三)完善工厂实习过程

笔者认为集训式教学和实验室模拟平台是学生进行生产实习的辅助手段,要想使生产实习真正卓有成效,工厂实习仍是关键[3]。

为建立稳定的生产实习基地,福建农林大学材料工程学院积极推动产学研合作机制,充分发挥教师的专业特长,与多个对口企业开展科研成果技术对接、企业生产难题诊断和提供技术支撑等交流活动,同时福建农林大学材料工程学院还分别在福建轻工机械有限公司、福建东南电化股份有限公司、福建金牛水泥有限公司、福建南纸股份有限公司、福人木业有限公司、福建南平惠尔发包装材料有限公司等10多家企业建立了实践教学基地,为学生提供实践技能培训场所。

(四)建立实习过程的考核制度

笔者认为实习考核成绩要实行百分制,集训传授、实验模拟和工厂实习3个阶段的成绩分别占总成绩的20%、40%和40%,而且每阶段生产实习结束后教师都要对学生进行理论考核或实践技能考核。教师为了加强学生之间的互助、共同进步,只有当每个小组全部成员都通过考核时,该小组才能进入下一阶段实习。在最终成绩评定方面教师还设置了权重分,即取各组成员中考核成绩最低分与全班平均分的比值作为权重值,再乘以各组员成绩作为最终成绩。

总之,笔者认为采用阶梯式生产实习教学方式后,提高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实践技能,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增强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协同互助能力,使学生的生产实习教学质量产生了质的飞跃。

[1]赵峰鸣,朱英红,马淳安.生产实习阶梯式教学模型的构建与实践[J].化工高等教育,2009(4):58-60.

[2]刘会君,项斌,计伟荣.改革生产实习模式 提高生产实习质量[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11):130-132.

[3]瞿晓岳,刘常坤,孙延一.材料化学专业阶梯式实践教学模式探索[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9(8):147-148.

猜你喜欢

农林福建院校
信阳农林学院作品精选
《天津农林科技》征稿启事
那个梦
福建老年大学之歌
《天津农林科技》稿约
AC311A加装农林喷洒设备首飞成功
福建医改新在哪?
来吧,福建求贤若渴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