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本科培养方案的分析与建议

2012-01-26吴发启

中国林业教育 2012年3期
关键词:荒漠化培养目标学分

吴发启 王 健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陕西杨凌 712100)

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在整个本科教育教学阶段处于很重要的地位,关系着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怎样培养和如何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等重大问题。笔者根据教育部“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特色专业建设”项目的任务,对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进行了探讨。

一、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现状

笔者对北京林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山西农业大学、山东农业大学、甘肃农业大学、黑龙江大学、吉林农业大学、沈阳农业大学、辽宁工程技术大学、西南大学、四川农业大学、贵州大学和南昌工程学院14所高等院校的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现状进行了调查。这14所高等院校在我国已开办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本科专业的高等院校中占71.68%。其中,分布在我国北方的高等院校有10所,占调查样本总数的71.43%;分布在我国南方的高等院校有4所,占调查样本总数的28.57%。

通过调查笔者发现,14所高等院校的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框架结构基本一致,都包括了专业名称、专业代码、所属门类、培养目标与要求、主干学科与相关学科、主干课程与课程体系、主要的实践环节、专业的学分分配、学制、授予学位和毕业条件等内容。虽然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对这些内容已有明确的规范[1],但是14所高等院校的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还是不同程度地反映出专业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出现的许多问题和分歧。例如在培养目标与要求、主干学科与相关学科、主干课程与课程体系、主要的实践环节和专业的学分分配等方面都有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二、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与要求

在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有的高校把培养目标称为“业务培养目标”,虽然都抓住了培养什么样的人、人才定位和人才的服务对象等关键问题,但是阐述比较混乱,而且尺度不一。为此,笔者在修订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首先根据我国的教育方针、高等教育的结构特点、大学的性质与功能、就业与大学的关系,确定了人才培养目标;其次,在明确专业与学科关系的基础上,确定了该专业本科生必须掌握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应该了解和拓宽的相邻学科的知识;最后,基于对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近10年来本科生毕业去向的调查分析,确定了相对稳定的本科人才服务对象。综上所述,最后确定的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阐述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生物学、地学、水利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农学、农业资源利用、畜牧学、林学、管理学和法学等相关知识,能继续深造和在行业相关部门从事水土保持研究、规划、设计施工、预防、监测和管理的高素质的专门人才[2-4]。

关于人才培养要求,部分高等院校在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称其为“业务培养要求”“培养规格”或“知识和能力要求”,且要求的具体内容各异,多的有8条,少的也有4条。导致这种差异的原因是部分高等院校把人才培养要求与主要课程相混淆。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逻辑关系上来看,“人才培养要求”这部分内容应该是培养目标的进一步细化,但并不是要达到“可操作”的阶段。人才培养要求体现的是培养目标与主干学科和主要课程之间的过渡。因此,笔者建议将“人才培养目标”与“人才培养要求”这2部分内容合并,统称为“培养目标与要求”,并从以下4个方面进行具体表述:①掌握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技术体系;②具备从事科学探索、生产实践和创新的初步能力;③熟悉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方针、政策与法规;④了解学科发展的前沿及趋势。

三、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本科专业的主干学科与相关学科

调查发现,关于主干学科,14所高等院校的论述不一,有的确定的是1级学科,有的则是2级学科。在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主干学科与相关学科”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初步了解专业与学科的关系,所以“主干学科与相关学科”的表述会更为全面。

众所周知,专业不能等同于学科,但2者可以相互促进。在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过程中,处理好专业与学科的关系实质上就是解决好“博”与“专”的关系问题。纵观现代科学技术的分化和发展趋势,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的本科生应该掌握的首先是该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其次是该学科的知识,最后才是相邻学科的知识。从我国现行的学科划分来看,1级学科相对宽泛,2级学科的面相对比较窄,且与专业结合比较紧密,所以可以以2级学科为准确定学生的知识外延。因此,可以把水土保持与荒漠化2级学科作为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本科专业的主干学科,把森林培育、草业科学、土壤学、地理信息系统、水文学、环境科学和水土保持法学等作为相关学科。

四、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本科专业的主干课程与课程体系

调查发现,14所高等院校对主干课程的认识分歧比较大。其原因可能是各高等院校都希望通过主干课程的设置体现各自的办学特色。但是,从理论上来看,高校的办学特色应该是在实现专业内涵的基础上,再通过适当的外延来体现的。而主干课程是体现本专业内涵的核心内容,或者说既是本专业毕业生区别于其他专业毕业生的主要依据,又是筛选本专业主要课程的基础。

众所周知,水土保持是由地学、农学、林学、畜牧学、水利科学和人文经济学等学科交叉而形成的一门边缘学科。与其他学科最大的区别之处在于,其是以水土流失(含风蚀荒漠化)为研究对象,以防治水土流失、建立新的生态平衡为目标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其专业理论体系的主线应为“水土保持原理→水土保持措施设计与配置→水土保持生态工程施工、监理、监测与评价”。因此,土壤侵蚀学、水土保持工程学、水土保持林学、风蚀荒漠化防治技术、水土保持农业技术、水土保持规划学和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等7门课程应该成为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本科专业的主干课程。在此基础上,再加上生态学、水文学、水力学、土力学、工程力学、气象学、土壤学、地质地貌学、水土保持植物学、计算机技术应用、4D技术和GIS技术应用等课程,共同构成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本科专业的课程体系。

五、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本科专业的主要实践环节

在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主要实践环节”这部分的内容比较杂乱,有的高校称其为“主要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实习环节”等,而部分高校的培养方案中甚至并不包含这部分内容。从目前社会用人单位对本科生动手能力的要求来看,这部分的内容还是很重要的。但是,笔者认为,这部分内容不单是课程实习,还应包括军事技能训练、劳动技能训练、社会实践、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基础综合实习、专业综合实习、创新研发和毕业论文(设计)等,所以称之为“主要实践环节”更为全面。

六、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本科专业的学分分配

调查发现,14所高等院校对学生修读学分的要求差异比较大,要求学生修读学分的平均值为175学分,其中最高的是197.5学分(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最低的是165学分(四川农业大学);在学分的换算方面,除西南大学、黑龙江大学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外,其他院校均按16个学时换算为1个学分计算,这有利于压缩学时和课程调整。

在学分的结构与分配方面,各高等院校也有所不同:①要求学生修读理论教学学分的平均值为158学分,其中最高的为167学分(黑龙江大学)、最低的为141.5学分(吉林农业大学);②在理论教学学分中,需要修读的必修课学分平均值为114学分,其中最高的为141学分(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最低的为89.5学分(南昌工程学院),而且必修课大都占理论教学的65%~80%;③在理论教学学分中,需要修读的选修课学分平均值为37学分,其中最高的为59学分(贵州大学)、最低的为21.5学分(辽宁工程技术大学),选修课基本占理论教学的20%~35%;④要求学生修读实践课学分的情况,由于各院校计算的差异很大,所以无法统计比较。但是,笔者根据多年的实践经验推断,实践课学分基本占总学分的25%~35%。

针对上述情况,笔者建议,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本科阶段应要求学生修满170~180个学分方可毕业,其中,必修课为95~105个学分、选修课为40~50个学分,实践环节学分为30~35个学分。另外,笔者建议,学分可采取以下换算方法:理论教学每16个学时折算为1个学分,实验、设计、讨论、上机等实践环节每36个学时折算为1个学分;体育课每30个学时折算为1个学分;军训每2周折算为1个学分;假期集中进行的综合实验、实习、上机、社会调查、科研训练等,每周折算为1个学分。此外,课外学时和课外劳动不计学分,课程的周学时与学分的对应关系应按18周的学时配量计算。

七、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本科专业培养方案的构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颁布的有关专业培养方案的条款规定,并基于14所高等院校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本科培养方案的基本结构框架,笔者在对上述分析结果进行综合总结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本科培养方案(附文后),以供同行参考。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本科培养方案

一、专业名称、专业代码、所属门类

专业名称: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 Desertification Combating)

专业代码:090402

门类:09农学 二级类:0904环境生态类

二、培养目标与要求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生物学、地学、水利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农学、农业资源利用、畜牧学、林学、管理学和法学的相关知识,能继续深造和在行业相关部门从事水土保持规划、设计施工、预防、监测和管理的高素质专门人才。

通过本科阶段的培养,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技术体系;

2.具备从事科学探索、生产实践和创新的初步能力;

3.熟悉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方针、政策与法规;

4.了解学科发展的前沿及趋势。

三、主干学科与相关学科

主干学科: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

相关学科:土壤学、生态学、森林培育学、草业科学、地理信息系统、水文学、环境科学和法学。

四、主干课程及课程体系

主干课程:土壤侵蚀学、水土保持工程学、水土保持林学、风蚀荒漠化防治技术、水土保持农业技术、水土保持规划学、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

主干课程体系:土壤侵蚀学、水土保持工程学、水土保持林学、风蚀荒漠化防治技术、水土保持农业技术、水土保持规划学、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生态学、水文学、水力学、土力学、工程力学、气象学、土壤学、地质地貌学、水土保持植物学、计算机技术应用、4D技术、GIS技术应用。

五、主要实践环节

军事训练、劳动、社会实践,“两课”实践,认知实习,专业基础实习,专业综合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论文(设计),创业(科研)训练。

六、学分分配

毕业额定学分170~180学分,其中必修课95~105学分、选修课40~50学分、实践环节30~35学分。

七、学制

4年,或3~6年。

八、授予学位

农学学士

九、毕业条件

取得额定学分,方可准予毕业。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189-190.

[2]孔亮,吴发启.我国高等教育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课程体系比较[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9(增刊):30-33.

[3]吴发启,哈力娜.本科毕业生去向分析的几点启示[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9(增刊):45-47.

[4]吴发启.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本科教育目标的制定[J].水土保持通报,2010,30(3):237-241.

猜你喜欢

荒漠化培养目标学分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如何用学分币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荒漠化地区复合生态系统管理——以阿拉善盟荒漠化治理为例
防治土地荒漠化 共建美丽家园
防治土地荒漠化 推动绿色发展——写在第二十五个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
我国召开第25个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纪念大会
学分美食
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医学院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