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等农林院校创业教育的实践与探索——浙江农林大学创业教育工作的创新实践
2012-01-26董杜斌王晓霞
董杜斌 朱 军 王晓霞
(浙江农林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浙江临安 311300)
高校是培养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的摇篮,是创新强国的可靠保障。地方高等农林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不断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优化大学生的创业知识结构,加强大学生创业实践能力,培养出能够在基层进行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的现代农林类创新创业型人才。目前,地方高等农林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总体情况不容乐观,不能为大学生创业提供环境、知识、实践等方面的有力支持,缺乏有效的创业教育工作体系[1]。所以,培养现代农林类创新创业型人才,引导大学生开展自主创新创业,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成功率,已是当前地方农林院校创业教育急需解决的问题。笔者以浙江农林大学为研究对象,来审视高等农林院校创业教育的现状。近年来,浙江农林大学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大学生创业带动就业”的精神,积极落实浙江省“创业富民、创新强省”以及学校“生态育人、创新强校”的发展战略,为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态势和创业教育的客观要求,探索出一套适合当前地方农林院校实际的创业教育体系,以期为同类型高校创业教育提供借鉴[2]。
一、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发展概况
创业教育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随着我国科学技术日益更新,社会对大学生综合素质要求不断加强,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成为社会问题。为了进一步拓展大学生就业渠道,使大学生在就业中处于积极地位,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各高校开始探索大学生的创新教育。
1989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召开了“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首次提出创业教育的概念,创业教育被视为未来的人应掌握的“第三本教育护照”,被赋予了与学术教育、职业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1999年,我国在《面向2l世纪的教育振兴计划》中,明确提出“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创业教育,鼓励他们自主创办高新技术企业”。2002年教育部门开始启动创业教育试点工作,拉开了我国高校实施创业教育的序幕。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推进高校创业教育,以《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为标志,大学生创业教育进入了教育行政部门指导下的全面推进阶段。
二、地方高等农林院校创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生创业意识不强
受中国传统的价值观、人生观的熏陶,大部分学生都希望能找到一份稳定、收入可观、环境较好的工作,这种传统思维严重影响了学生们的创业激情和愿望。而农林类高校的学生更缺少创业意识,大部分学生对农林类专业认同度不高,循规蹈矩、按部就班,缺乏锐意进取、勇于创新的能力,即使个别学生有创业想法,也因周围的人打击而逐步放弃,学生的个人潜力得不到挖掘,创业教育得不到发展。学生没有危机感,也就没有强烈的创业意识。
(二)创业教育师资力量不足
师资队伍是创业教育的关键,高校要完成创业教育的内容,客观上需要一支精于创业教育业务的专兼职教师队伍。创业教育作为新兴事物,在我国发展只有10多年的时间,这方面的师资严重不足。目前,地方农林院校中创业学科不具有明显的学科特征,创业研究处于劣势,创业教育的师资主要依托于经济和管理类专业教师、学工部负责就业的教师以及团委负责创业计划大赛的教师。尽管他们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但因为自身缺乏创业实践经验,绝大多数老师难以胜任创业教育的工作,使创业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
(三)创业教育缺乏完善的课程体系
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有效地开展创业教育,需要结合学校实际进行课程改革,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目前农林类院校由于创业教育起步晚,缺乏统一、科学的创业教育教材,多数直接使用国外的教材,无法适应我国农林类行业创业的实际情况;已有的一些农林类创业教材又不能贴近学生、贴近现实,而且没有建立创业案例库,不能为学生提供鲜活的创业案例。己开设的相关创业教育方面的选修课同其他课程之间缺乏内在逻辑性,没有形成与多学科相结合的跨学科创业课程体系[3]。
(四)创业教育缺乏具体的操作细则
虽然创业教育在我国逐步得到重视,国家也下发了很多关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的文件,但由于农林行业比较封闭保守,所有农林类的创业教育机制仍处在“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中。同时,国家相关文件里没有如何进行高校创业教育的具体实施细则,所以,各农林院校不知该如何应对和开展创业教育,缺乏沟通和合作。
三、浙江农林大学创业教育的创新实践
(一)明确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总体思路
浙江农林大学首先明确了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把握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培养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帮助大学生树立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人生观、价值观,激发大学生学习兴趣和创业热情,促进大学生个性化发展。其次,确立了大学生创业教育的主要任务:深化专业教育教学改革,构建“全程化、全员化、专业化、信息化”四位一体的创业指导服务体系,营造大学生创业的氛围,建立创业教育保障机制,切实推动大学生创业教育。学校以课堂教学为基础、实训模拟为载体、实践锻炼为手段,面向所有大学生开展普及性的创业教育,对有创业意向或创业项目的大学生重点实施创业培训工作,利用各种平台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技能,支持其创业实践活动。
(二)加强促进大学生创业教育开展的保障条件建设
1.健全创业教育管理机构
学校成立由校领导任组长,相关职能部门和学院负责人为成员的大学生创业教育领导小组,并设立大学生创业教育办公室和大学生创业活动中心。领导小组负责领导、协调全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工作,对创业教育进行统筹规划。大学生创业教育办公室负责对大学生创业教育进行具体规划、组织和实施。大学生创业活动中心直接对学生的创业活动进行指导并接受学生关于创业问题的咨询。
2.设立大学生创业教育专项经费
通过设立大学生创业教育专项经费,保障创业师资队伍的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训及对其创业项目的扶持,解决创业培训教学的项目、师资、场地和教材教具等系列问题。根据国家有关政策,为有创业愿望的学生申请商业贷款或风险投资提供支持。
3.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建设是创业教育和指导学生创业的关键。所以学校应聘请经验丰富的企业管理人员、成功企业家、经济管理专家、风险投资专家和创业成功人士等作为兼职创业教师,不断拓宽师资队伍渠道;注重对创业专职教师的法律、管理、财务、营销等理论知识的系统培训,着力提高教师的创业理论素养;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各类创业组织或协会相关研讨活动,使他们获得创业教育方面的新资料和新信息。
4.营造鼓励大学生创业的良好氛围
营造鼓励大学生创业的良好氛围是推进创业教育工作的前提。学校应充分利用校报、校刊、校园广播、校园BBS、创业网站等有效的宣传工具,教育和引导大学生了解创业意义、塑造创业价值观、提炼创业精神、规范创业行为;学校还要积极组织以创业为主题的校园创业竞赛活动、各类创业论坛、创业事迹报告会、创业项目推荐会,设立校内创业服务咨询热线等,形成“鼓励创业、支持创业、服务创业”的校园创业文化氛围。
(三)创新推进大学生创业教育的举措
1.完善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是进行创业教育的基础。学校把创业教育纳入课程设置及各类课堂教学,建立多层次、立体式的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突出专业特色,实现创新创业类课程的设置与专业课程体系的有机融合,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与专业实践教学的有效对接。学校还应在全校范围内以必修或选修的方式,开设创业通识类、技能类、实训类课程,逐步增加课程数量,增强创业课程的选择性,并设立创新创业学分。同时,要加强创业教育教材建设,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编写适用和有特色的高质量教材[4]。
2.搭建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平台
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平台是提升大学生创业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举办创业大赛、创业实训、实岗实践等方式,丰富学生的创业知识和实践体验,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学校还应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逐步形成相关学科(专业)创业工作室、学院创业指导中心、学校创业园3级创业实践平台,扎实建设好学校大学生创业实验园、杭州市就业创业指导站,并依托校外大学生创业实习(实践)基地,支持、培育并“孵化”入驻园区的学生项目。利用社会力量和各地政府鼓励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培养一批创业成功的典型。
3.开办大学生创业教育试验班
大学生创业教育试验班是实现普及式创业教育向精英式创业教育转化的有效探索。学校开办的创业教育试验班,主要是对有创业意向、创业能力或有潜在创业项目的学生进行全程式的专业化辅导和规范化培训。在创业导师的指导下,采用“创业基础教学+创业模拟实训+创业实岗实践”三位一体的创业教育模式,促进学生掌握创业基本知识、技能,提高创业素质与创业能力,引导并支持大学生投身创业实践活动,充分利用校内外优势资源扶持其创业项目的运作,培养创业基础知识扎实并具有“创新、创意、创业”能力的创业者。
四、浙江农林大学创业教育创新实践的成效
浙江农林大学一直秉承“学校搭台、学生唱戏、多方实践、全面提高”的原则,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实践,搭建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舞台,并与学校创建生态性创业型大学的目标统一起来。自2010年开始实施创业教育创新实践以来,全校形成了浓厚的“鼓励创业、支持创业、服务创业”的校园创业文化氛围,各项创新举措一一落实,扎实推进大学生创业教育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学校被评为浙江省在杭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工作优秀单位。到目前为止,学校获全国大学生“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金奖2项、50多个创业团队入驻创业实验园、22名毕业生获得自主创业证、32名毕业生成功自主创业、45名在校生正在创业(创业项目已正常运行),并直接带动近百名毕业生就业,涌现出“300元一年变300万”的大学生创业“神话女”宋雅丹等一大批创业典型。成功搭建1个大学生创业实验园、1个就业创业指导站、1个大学生创业教育试验班和20多个校内创新创业教育基地(专业创业工作室)与200多个校外创业实习实训站为主体的大学生创业实践平台。成功开办第一期大学生创业教育试验班,有效尝试“创业基础教学+创业模拟实训+创业实岗实践”三位一体的创业教育模式,已有30名学员毕业,都已自主创业。在全校范围内以选修的方式成功开设了创业通识类、技能类、实训类课程,累积有700多名学生参加该类课程学习。
[1]袁贵仁.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不松懈不动摇 全力以赴做好2010年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J].大学生就业,2009(21):4-9.
[2]兰亚明.高校创业教育的思考与建议[J].中国青年研究,2011(8):98.
[3]李胜文,杨学儒.农业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存在问题与对策[J].广东农业科学,2011(12):188.
[4]牛诗琳.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7):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