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开展大学生生活方式教育的几点思考

2012-01-26马驰知

中国林业教育 2012年3期
关键词:社区大学生生活

马驰知

(北京林业大学学生处,北京 100083)

生活方式是指在一定的生产方式基础上产生、在诸多主客观条件下形成和发展的人们生活活动的典型形式和总体特征,包括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等多个方面[1]。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和发展趋势的影响,反映着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思想观念和行为特征。加强大学生生活方式教育对促进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至关重要。因此,如何开展大学生生活方式教育,是新时期高校人才培养尤其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开展大学生生活方式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开展大学生生活方式教育是时代发展的迫切需要

大学生生活方式是社会生活方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健康良好的生活方式不仅有利于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和生活,而且对整个社会健康生活方式的形成也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全面转型的关键时期,政治、经济、文化建设机制的调整和完善以及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多元化都直接而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作为社会中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群体,肩负着国家建设的重任。其生活方式教育是否到位、生活方式是否健康直接关系到他们能否成为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直接关系到他们能否较好地抵御不良思潮和文化的侵蚀、能否坚持和引领社会发展的主旋律。

(二)开展大学生生活方式教育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题中之义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要加强和改进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遵循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重要方针。这就要求高校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过程中,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进程中,必须把组织开展大学生生活方式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大学生是在生活中成长的,生活是大学生生命的存在状态,所以大学教育一旦脱离了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必将会抽象化、客体化、空泛化,从而流于虚空、形式,并导致最终的无效[2]。

从学生的群体特征看,“90后”大学生普遍对生命和生活缺乏独立的、理性的、深刻的认识,自身的生活状态更多的是取决于个人经验或者是学习模仿的结果。他们受外部环境和客观因素的影响较大,生活方式的选择稍显被动和盲目,甚至部分大学生呈现“被生活”的生活状态。他们对自己的生活没有明确的规划和期待,缺乏对自身生活方式的反思,没有形成独立、健康的生活观。因此,通过大学生生活方式教育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感和感召力并引领学生的健康成长成为必然。

(三)开展大学生生活方式教育是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紧密结合的必由之路

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对广大青年学生提出了“将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紧密结合起来”的希冀。大学生生活方式教育正是基于大学生的特点为其提供富有针对性的发展辅导和成才指导的一种教育模式。大学生生活方式教育不仅能够帮助广大青年学生正确地处理个人与集体和社会的关系,还能够帮助他们对现有的生活方式进行科学的修正,使大学生能够保持个性、彰显特色、改变陋习以及实现思想成长、学业进步、能力增长、身心健康的有机结合。因此,把大学生生活方式教育渗透到大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贯穿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已成为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紧密结合的必由之路。

二、当前大学生生活方式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没有形成完善的大学生生活方式教育机制和体系

我国应试教育体制的长期影响和高考制度的客观存在,都使素质教育尤其是生活方式教育在源头上得不到全面的重视和真正的推广。外部环境不利于形成完整的生活方式教育体制。对很多大学生来说,从幼儿园到高中,生活方式教育几乎是空白,最好的情况也就是学习过1~2门与生活方式有关的课程,因而在进入大学后难以形成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3]。

(二)缺乏与时俱进的大学生生活方式教育形式和内容

长期以来,大学生的生活方式教育主要以“思政”课程的形式实施和开展。这种单调而呆板的单向的灌输式教育忽视了大学生性格特点的多样性,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难以引起学生心灵深处的共鸣[4]。同时,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教材内容较为陈旧滞后,不能及时地跟上社会思潮的变化。这就使教师所教与学生欲学的内容之间错位、不合拍,从而无法有效地解决和纠正大学生在思想意识层面遇到的困惑问题和存在的偏差;也必然削弱了大学生生活方式教育的效果,从而影响了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确立。

(三)与大学生生活方式学校教育相应的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缺位

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对大学生生活方式的影响深远,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然而,很多家庭、社区和社会单位都忽视了自己对大学生生活方式教育的责任,认为学生只要进入了大学,“所有的教育就都是学校的事情了”,而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对学校教育承担着进行有效补充的责任。这使大学生在学校以外的地方难以获得持续性的生活方式教育以及缺乏有利于良好生活方式养成的外部环境,从而加大了高校开展大学生生活方式教育尤其是养成教育的难度。

三、开展大学生生活方式教育的对策建议

(一)以政府为主导,构建完善的大学生生活方式教育机制和体系

1.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要从娃娃抓起

政府要加强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的宣传教育,使家庭和社会重视公民的养成教育;要把生活观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平台,以分阶段教育的方式,从幼儿园到大学建立一整套系统的生活方式教育体系;要分步骤、分类别地组织开展专项研究,从时间管理到理财观念、从人际交往到作息习惯、从生活规划到学习能力,全面探索学生在不同成长阶段应该具备的具体的生活能力和基本素养,从而使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更加具有可操作性和指导性[5]。

2.从资金支持到制度支持,建立生活方式教育的专业队伍

政府要在意识上重视、在资金投入和制度建设上支持生活方式教育的开展,通过整合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美学等多学科的前沿成果,并结合当下学生的生活实际,为生活方式教育体系的建立提供政策制度支持;要逐步在小学、中学和大学建立生活指导师、生活规划师等制度,以生活指导的方式为提高学生的生活能力提供有力的支撑。

3.加强大学生生活方式教育的科学研究,为完善大学生生活方式教育提供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

政府应组织相关部门围绕学生生活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专题研究,以为工作决策提供参考;要增加有关生活方式教育、生活方式研究等重大课题的科研立项,加强课题研究过程中的管理和跟踪,尽快将各类研究成果进行实践转化;要跟踪研究各年龄段学生的生活现状,密切关注学生关心的热点、焦点问题,及时掌握动态信息,从而明确生活方式教育的方向,推动相关工作的规划与实施。

(二)转变育人理念,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就是立足于生活,在生活中寻找契机,并以学生为主体、以生活为中心、以教育为导向的一种教育模式[6]。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有利于帮助学生内化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帮助学生脚踏实地地做一个爱生活、会生活、懂生活、有生活情趣和质量的人。

1.在高校内部开展核心价值观教育生活化的工作

高校在以往的公民道德教育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中,虽然开展了很多以主题团日评比、道德承诺实践等为形式和以诚实守信、遵纪守法、文明礼貌等为内容的宣传教育活动,但是由于这些活动没有与学生实际的生活需要相结合,所以感染力和影响力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因此,要使大学生真正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必须将社会实践、社团活动等融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使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得到教育,实现知行合一;要通过解决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想问又不敢问,敢问又没处问”的一些实际问题,切实为学生答疑解惑,从而使生活方式教育能够深入人心,而不是流于形式;要努力提高实践育人的工作质量,将科学精神的培养、人文素养的提升、实践能力的增强等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要广泛开展公益活动、社会实践、社会观察、志愿服务等各类实践教育活动,力争转变当前重知识、轻实践的教育现状,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两层皮”的问题。

2.注重大学生生活观的培养

盲目与无聊是当下很多大学生的生活感受,而这些生活感受正影响着学生的判断力和生活的选择能力。因此,高校要通过开展生活情趣教育,激发大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和激情,提高大学生的生活质量和品味。高校可以根据大学生在不同年龄阶段的不同特点和遇到的不同问题,分阶段地开展大学生活指导。对大学1年级学生要重在习惯养成,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并科学地规划自己的新生活;对大学2、3年级学生要重在帮助他们协调生活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指导他们正确地处理人际关系,合理地调整情绪、情感,科学地规划学业发展和未来的人生;对大学4年级学生要重在培养他们的公民意识和社会意识,巩固学生已形成的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生活素养,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此外,每个大学生都具有潜在的提高自己生活质量的能力,所以对高校来说关键点是如何帮助他们激发出生活的激情和为自己的生活负责的主动性。因此,高校可以通过开展与学生的个性化谈话,切实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找出影响其生活状态的错误信念、生活局限等,从而帮助学生明确生活目标、端正生活态度。

(三)整合教育资源,形成大学生生活方式教育的合力

1.要树立家庭与学校合作开展大学生生活方式教育的意识

高校的辅导员和班主任是家校合作开展大学生生活方式教育的关键所在。因此,辅导员和班主任首先要充分认识家校合作对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重要意义,真正树立家校合作开展大学生生活方式教育的意识,将与家庭的沟通合作作为职责之一;其次,要把家长作为对大学生开展生活方式教育的重要伙伴,积极主动地与家长进行沟通和交流。同时,在与家长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辅导员和班主任要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家庭背景制定不同的沟通方案,不断提高与家长交流的艺术和技巧,提高沟通效率;要主动地站在家长尤其是学生的角度思考和看待问题,理解和体谅家长的心情;要感情真诚恳切、语言得体大方、态度温和友善,主动听取和接纳家长的意见与建议,了解家长对学生、学校和教师的企盼,不断改进自身的工作。

2.要构建家庭与学校合作开展大学生生活方式教育的体系

一方面,高校要全面了解学生的家庭状况、成长环境,建立健全学生家庭情况的基础台账,准确掌握并及时更新学生的家庭联系方式等基本信息,以便对学生施以个性化教育;同时,要保持与学生家庭的顺畅沟通,将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状况、生活状况和心理状况及时告知家长,将学校的育人理念和对学生家庭教育的建议传达给家长,寻求学生家庭的配合,以便家校共同做好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巩固学校的教育成果,推动学生将教育内容内化为自身理念和道德准则。

另一方面,高校要注重对学生家长的指导,使其协助学校开展大学生生活方式教育。例如,要提醒学生家长保留辅导员和班主任的手机号码、电子邮箱地址,以便能够随时与学校进行联系和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在校情况;要熟悉自己孩子同一寝室的同学,最好掌握1~2个自己孩子寝室同学的手机号,以便能与自己孩子周围的同学建立密切的联系。特别是在日常的家校合作中,高校要引导家长在遇到与学生有关的问题时,能够与学校一起本着尊重学生、尊重客观事实、不推诿责任的原则共同商议解决办法,通过真诚的沟通找到最有利于问题解决、最有利于学生发展的途径。

3.要加强社区与学校开展大学生生活方式教育的合作互动

对大学生开展生活方式教育,仅仅依靠高校、家庭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联动社区力量,形成教育合力。只有这样,才能巩固大学生生活方式教育的效果。因此,高校要主动向社区开放,与社区共享大学的资源。高校有丰富的教育、人才和文化资源,在保证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的前提下,可以适时地向社区开放体育场馆、博物馆、艺术中心、图书馆等,努力推进校园文化进社区、下基层。高校可以把设立“校园开放日”作为向社区开放的有效方式。设立“校园开放日”有利于增进学校与社区的交流,促进校园文化与社区文化的融合,保证学校与社区对学生生活方式教育的同一性。高校还应主动参与到社区生活方式的教育中去,利用自身的师资优势,为社区的行政机构、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以及居民提供咨询指导,帮助社区建设共同的核心价值文化,推动社区生活方式教育的发展。

与此同时,社区也要为高校大学生生活方式教育的开展创造条件、提供服务。社区拥有丰富的各类人才资源,可以为高校学生活动的开展、学生社会实践的组织提供各类校外辅导专家。社区的一些基础设施,如图书馆、博物馆和社会活动中心等,也可以成为高校大学生生活方式教育的基地和实践场所,从而为学生提供真实的生活体验,培养他们的求知欲、思维能力和生活能力[7]。此外,社区还应成为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的广阔平台。这不仅能够使大学生在学校接受的生活方式教育可以在社区进行实践并且获得亲身体验,还能对社区的文化发展和生活方式教育产生积极的影响,从而使学校与社区实现双赢。

[1]胡思辉.当代大学生生活方式的调查与分析[J].河南教育,2009(9中旬):94.

[2]王素英.大学生生活质量调研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1-10.

[3]胡思辉.当代大学生生活方式的调查与分析[J].教育广角,2009(9):94-95.

[4]周化军.新时期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10(6):33-34.

[5]杨定鹏,石昌远,聂国东,等.当代大学生特点分析及教育对策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0,5(7):141-143.

[6]赵崇峰.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6):20-22.

[7]郝美英,张维.论社区教育中高校资源的开发[J].成人教育,2010(8):23-24.

猜你喜欢

社区大学生生活
社区大作战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影像社区
生活感悟
无厘头生活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2013年第三届大学生演讲比赛圆满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