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兴高校媒介对传播高校文化的独特作用
2012-01-25文丨陈
文丨陈 睿
新兴高校媒介对传播高校文化的独特作用
文丨陈 睿
高校在积极推进信息化的进程,大力推进了校园网、校园信息平台等新兴媒介的发展,这些新兴媒介一方面促进高校文化的传承,构建开放、多元的数字校园文化;另一方面,也造成一些文化内涵、文化传承上的误读。本文从一种辨证的视角去审视高校新兴媒介和高校文化传承的关系,以期提供借鉴意义的研究思路。
高校文化; 数字校园文化; 文化精神内涵
高校文化是一个高校的灵魂,是一种经过长期认同的集体价值观念、规范的体现,是一个高校发展的精神向导。广泛地认为它又体现为学生、教师广大校园主体所认同的学校规章制度、校园传统、教育模式、校园环境等。并且校园文化被分为三大部分,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新兴媒介和新兴技术逐渐改变着我们的社会,包括我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高校媒介也积极地推进信息化建设,各高校分别建立自己的高校信息网络、官方网站、官方微博;并且随着手机、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在高校的普及率越来越高,学生接触利用新兴媒体的频率越来越高。网上搜索、网上求职、游戏娱乐、电子商务、网络视频、飞信、彩信、网上聊天成了许多大学生每天的必修课;高校教育模式也受到了一定地影响,远在外国的教师选择用远程视频会议给学生授课;许多重要的高校政策决议大多第一时间是通过官方网站发布的;而校园BBS中,学生和老师在教学板块中展开了深入的学术交流。
1 认识:构建多元、开放的数字校园文化
从技术接入的层面上来说,这样的校园文化氛围是前所未有的,因为没有哪一个时代的大学的媒介拥有如此的号召力。作为文化传播主要载体的高校网络媒介,给传统的校园文化生活带来了新的契机和改变。诸如利用电视、手机和互联网等新兴媒介构筑了高校校园的大规模的“数字校园文化”,新兴媒体以其时效性、信息海量性、开放性、交互性给校园教学模式和生活文化氛围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改变。
1.1 新兴媒介区别于传统媒介所承载的校园文化
在数字媒介没有大势“袭来”之前,我们的校园文化的传播渠道相对显得较为单一化。传统的校园文化的传承,一方面是通过课堂、校园活动、校园标语等非媒介渠道的传播;另一方面,则通过传统的报刊、杂志传播其理念,宣扬高校的主流价值观。在传统媒介承担传承任务的时代,高校文化的传承呈现出了一种传受的单一性、传播范围有限性、传播的低时效性。校报、杂志等传统媒体不仅版面有限、缺乏与受众的交流,更是发行率低、发行周期长、传播效果不佳。
而信息化时代则不同,手机和电脑是高校学生的必备通讯品,自然其使用和接触都远远高于传统媒体。区别于传统媒介承载的校园文化,这种新时代的校园文化传承彰显出了一种更加自由、宽广、活跃的传播优势。
1.2 新兴媒介营造的开放的校园舆论环境,自由的文化氛围
随着WEB2.0技术的提升,互联网的互动性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校园BBS的灌水一直比较火热,这个既开放又具贴近性的平台给了师生一个表达心声的空间,塑造了一个和谐开放的文化氛围,例如西安交大的兵马俑论坛、清华的水木论坛都是全国比较著名的高校BBS。一方面,区别于传统的高校媒体,如高校杂志和高校校报,新兴的媒介给予了受众(师生)一个表达的平台,传受平等在这里得到了实实在在的体现,校园媒体打破的一贯的自上而下的霸权传播模式,受者也拥有了一定的话语权。另一方面,在BBS的发言中,反应的内容是五花八门的,涉及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信息在这里及时互动,同时也促成了一种强大的舆论监督力量,促使校园的管理者从中吸取意见,改进自己的管理和教学。西安交通大学兵马俑BBS,提出了很多对校园的建议,如夏季气温太高,许多同学纷纷表示需要学校在宿舍里提供空调的安装,结果学校认真考虑同学们的意见,采购了大批空调以备同学申请,这一举动受到学生一致好评。
校园BBS只是新兴媒介在校园化身的一部分,校园的官方微博、高校官网第一时间发布最新权威消息,高校电视台,会声色并茂地演绎着校园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的最新动态,时效性的加强,交互性的加强,使校园呈现出一种更加高效运作的机制,体现出更加和谐的文化氛围。
1.3 新兴媒介实现校园资源的最大整合
校园一卡通融合了我们学籍、充值、图书管理的信息;去图书馆借书,通过高效的检索系统在三分钟之内就能检索到我们需要的图书;看校报只需打开校园官网下载网络版;到学校的公共资源论坛里有各种视频资源、学习软件共享。
原有的高校传统媒体都是各自为政的局面,在信息发布、知识传递上呈现出一种独立的态势,这样不仅削弱了传播效果,经营成本也大大上升。新兴校园媒介集合了传统媒体的优势,并在其基础上延伸。在信息的传递上,新兴媒介整合了校园的资源,建立了一个广泛的资料库,如高校数字图书馆,促进了资源的共享,也方便了受众的接触。如今提倡“媒介融合”的理念,我想这在高校的媒体运作中也是受用的,媒介的融合促进了资源的整合,开创了高校信息接收的新局面,在文化知识的传承上达到了一定的宽度和广度。
2 反思:过于重视实用主义,忽视文化的精神内涵
2.1 新兴媒介的多重工具性,消解了其精神文化传承功效
传播学奠基人拉斯韦尔在其《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中,提出了大众传播的三种基本功能,这三种功能是:监视环境,协调环境以及文化传承。许多高校在运用高校校园网信息系统的时候,一开始仅仅关注到了其传播效率快、方便信息发布、便于交流学习,还没有投入更多的目光于新兴媒介传承文化的功能。新兴媒介不仅可以成为监视协调环境的利器,更可以很好地成为文化传承的有效载体。
信息时代的背景下,对于校园文化的构建,许多高校都积极利用新兴媒介,促进校园文化的传承。积极发展校园网、校电视台的建设。推进校园新兴媒体建设就一定能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吗?答案是否定的,因为这是对于校园文化本身涵义的一种误读,忽视了精神指导层面和制度层面的校园文化,不能仅仅注重传播的渠道和技术,而轻视了传播内容。推进新兴媒介的发展没错,但不能完全寄希望于技术的发展,真正的文化传承,文化创新还是来自于引导积极校园师生共同积极向上的价值观。或许你能通过手机就能登录到校园官网查询信息;通过校园官方微博和高校领导互动;通过不断地了在校园主页中看到校训……你是掌握了校园的第一手信息,但是你就能领悟校园文化的精髓吗?肯定不是,校园文化也许来源于深厚的历史积淀,来源于师长的谆谆教导,来源于日常的耳濡目染、循序渐进地了解自己的母校。网络可以帮助我们更方便的接触到信息,却不一定能帮助我们去获得校园的精神文化。
2.2 新兴媒介作为传承工具时,缺少主流文化的宣传和保障制度
高校文化建设应该是全方位的,不仅要有物质基础,更要有精神指导和制度保障。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爱国主义精神,坚持创新奋进,这是高校应该坚持的主流文化。
一方面,校园网的信息发布不应该仅仅局限于信息的传达,更多地应该开辟出一些板块宣传校园主流文化。加强校园网的建设,在便利校园生活的同时,目的应该是去传播校园文化,唱响时代的主旋律。这是党的要求,更是校园媒介的另一重要使命。另一方面,技术的发展不应该总跑在制度的保障之前,相应的制度保障可以促进校园新兴媒体更好的发展,建设相应的校园互联网安全办法、信息管理条例,规范高校互联网行为,促进新兴媒介更好地发展和校园文化的更好地传承。
(西安交通大学新闻与传播专业,西安 71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