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兰高等教育的职业导航特点及其启示——一个中国留学生对芬兰高等教育的体验与思考
2012-01-25张奕婧
张奕婧
(芬兰赫尔辛基大学农林学院林业科学系,Finland Helsinki 00790)
世界经济论坛公布的《2009—2010年全球竞争力报告》列出了决定一个国家竞争力的12大支柱,其中高等教育与培训位列第5,成为核心支柱之一[1]。自2001年起,芬兰就多次在全球具有竞争力的国家榜单上名列前茅,现已被公认为是世界上20个左右的创新型国家之一[2]。这与芬兰高等教育的发展密不可分。目前,人口不到530万的芬兰已拥有20所大学和29所多科性技术学院;2009年,芬兰22~25岁的人口中就读高校的比例为40%[3];在北欧国家中,芬兰是接受高等教育人口最多的国家,65%~70%的芬兰人都接受过高等教育[4]。
在知识经济时代和社会生产力结构转型的大背景下,为了满足个体、学术和劳动力市场等多样化的需求,芬兰高等教育在学位结构、学分体系的管理方面进行了相应的改革,许多高校在课程设置和评价方式方面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这些改革和探索充分体现了芬兰高等教育力争满足国内外劳动力市场需求的职业导航特点。
一、芬兰高等教育职业导航特点的分析
(一)学位制度与职业导航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芬兰就一直在追求构建一个高质量的具有国际吸引力的高等教育目标体系。1995年,为了提高高等教育的国际化程度,最大限度地满足劳动力市场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芬兰针对高等教育存在的大学和多科性技术学院并存的双轨制,首先对学位结构进行了改革,改变了以往劳动力市场对学士、硕士不同学位人才的需求没有区分的状况,使学士层次的人才与劳动力市场产生了直接关联,实现了高等教育学位设置与国际惯例的接轨。
2005年,芬兰教育部颁布了新的《芬兰大学学位法》,其中规定:除了医学之外,芬兰各大学的所有专业均实施新的2级学位制度,即3年本科教育、2年硕士学位教育和4年博士学位教育。这样,在芬兰的综合研究型大学,学生完成第1阶段教育所获得的学士学位既是进入硕士学位学习阶段的基础条件,也是顺利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必备条件。此外,在多科性技术学院,除了设置了以职业为导向的第1级学士学位之外,还为修读了相关课程的专业人员设置了授予高级专业人才的第2级硕士学位。
芬兰2级学位制度的建立疏通了高等教育与国际人才市场对接的通道,既为芬兰开拓国际高等教育市场和人才市场奠定了基础,也为学生适应个体、学术和劳动力市场的多样性提供了可能。
(二)学分系统与职业导航
2001年,由芬兰教育部任命的委员会为高等教育起草了《芬兰国际化发展策略报告》,其中提出了诸多具体措施。例如,芬兰的学位结构和学分系统将朝着更具国际可比性的方向改革;芬兰的高校将与其他的世界著名大学竞争优秀生源,将基于芬兰学术领域先进的专业技能和知识开设留学生课程,以及开发更多的外语课程并保证教学质量等[5]。
特别是2005年8月新的《芬兰大学学位法》实施后,芬兰高校一方面根据就业市场的需要开始调整专业和课程的设置;另一方面为了促进学生实现更广泛的就业流动,开始采用统一的欧洲学分转换系统(ECTS)。该学分系统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化学习机制,并具有学分的转换和积累功能。该学分系统的采用顺应了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趋势,使芬兰高校的学分系统更具国际可比性,从而为促进学生实现更广泛的就业流动提供了便利。
(三)课程设置与职业导航
1.开设国际化课程,开阔学生的职业视野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芬兰政府就极力推进教育与国际接轨的进程,并把教育国际化列为教育发展战略方针之一。新颁布的《芬兰大学学位法》明确提出,鼓励大学参与国际合作和开发联合学位课程。对此,芬兰各高校都予以了积极响应。例如,赫尔辛基大学目前已与世界各国的80多所高校开展了各类科研合作以及签定了交换生合作协议。
同时,赫尔辛基大学的各学院也充分利用资源和政策的优势,与海外的高等院校建立了学生互动学习模式;并通过加强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应用领域和价值的了解。例如,赫尔辛基大学每年都会安排海外实践课程(field course)和暑期学校(summer school),让学生亲身参与更广泛的实践课程。2009年,笔者在赫尔辛基大学农林学院林业科学系学习期间的实践课程就是在泰国的Kasetsart University和老挝的Laos National University完成的。在海外实践课程中,笔者不仅学到了更多热带森林利用和保护方面的理论知识,而且参观了东南亚的桉树种植林、生态农场,了解了橡胶的采集生产和造纸工艺等;还走访了当地的林业站,并深入村户进行调研。这些经历不仅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职业视野,还为学生提供了以后从事专业领域科研所需要的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2.增加实践类课程,帮助学生尽早实现职业定向
20世纪90年代以来,通过一系列措施的有效实施,芬兰的产业、大学和政府机构之间围绕科技合作逐步形成了相互作用的网络机制。受此影响,芬兰高校在课程设置类别方面提出尽量减少文化类课程、增加实践类课程,并提出了鼓励产学研结合的高等教育模式。这些设想的提出既迎合了经济界参与共建高校课程的愿望,也使大学产学研结合的态势日趋加强。各高校都积极开展课程设置改革,纷纷增加实践类课程,以帮助学生尽早实现职业定向。
例如,赫尔辛基大学在每年的国际硕士新生入学周,都开设了职业定向实践课程。该课程共计3个学分,学习时间为2周。在该课程的修习过程中,学生要学习学校的《学习指导》、了解课程设置和专业组成,师生要共同商讨制订出学生的个人学习计划;而且学生还有为期5天的学习旅行。以笔者在赫尔辛基大学农林学院林业科学系进行的学习旅行为例,学生采集了野果和蘑菇,了解了芬兰的森林及其特有的树种、地貌;学习了基本的树木测量、识别知识;亲自驾驶伐木机体验伐木,掌握了与林业相关的操作技能;参观了实验室和监测站,学习和了解了与林业研究相关的实验与监测方法;参观了芬兰最大的林业公司UPM,了解回收纸的生产过程等。
“学习旅行”既是赫尔辛基大学专业学习的传承,也是林学专业的一门实践必修课和职业定向课程。“学习旅行”传承的重要理念是教学生如何成为一名职业的林业人(Forester)。通过职业定向实践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仅爱上了芬兰的森林和自然,还对自己的学科方向和职业前景有了定位。这种体验式的实践课程学习使学生不仅自始至终对课程内容都保持了浓厚的兴趣,甚至使学生产生一种利用现代化技术最有效地享受以及利用和保护森林资源的职业理想。
(四)评价方式与职业导航
卑尔根会议曾就教育质量保障、学生学位的国外认可等进行了国际比较,结果显示,芬兰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方面名列前茅[6]。究其原因,与芬兰的高等教育评价方式及其所表现的职业导航特点密切相关。
1.评价方式多样,崇尚学术自由
芬兰高校评价学生课程成绩的方式多种多样,例如通过演讲、学术写作、小组讨论、设计制作等方式评价学生的课程成绩。芬兰高校的课程评价方式除了考虑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学习方法的掌握之外,对考核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学术见解的发表也极其推崇。在这里,识记和理解并不是学习的终极目标,应用和创新才是学习的根本目的。笔者在赫尔辛基大学学习期间接受最多的课程评价方式是演讲。演讲评价方式要求学生基于某个学科的理论知识,结合实际案例和理论研究,通过分析得出自己的合理结论。此外,由于赫尔辛基大学是用英语为国际生授课的,所以为学生开设了专业演讲稿制作、演讲语言运用及技巧训练等课程。这些课程为国际生更好地展现专业素质以及适应多样化的课程评价提供了帮助。
2.理论联系实践,注重专业素质
芬兰高校的课程评价,着眼点不是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简单识记,而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的专业素质。例如,赫尔辛基大学农林学院“木材与建筑”课程的设置和评价就颇具特色。该课程主要教学生如何设计和用木材搭建房子,课程考核涉及学生参与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的全过程。在课程设计部分,学生根据课程要求,每个人都可以无限创意地设计出自己的梦幻小屋,然后由师生共同评出最佳设计作为工作图纸。在课程实施部分,由于所使用的材料——从原料到成品都必须自己动手加工制作,所以学生要按照图纸要求明确分工后进行生产和搭建。其具体环节包括森林伐木、在学校的试验室把木材锯成工业尺寸并进行细加工和成型、按图纸把木构件搭成成品。在课程评价部分,学生根据小组分工和工作环节对各自的专业工作进行评价。这样,学生在整个课程考核中既有理论阐述,也有实践展示。
此外,芬兰高校的课程评价除了重视课程学习各环节的评价之外,还非常注重社会应用评价。例如,笔者的课程设计就被刊登在芬兰的林业设计杂志上,以吸引社会上的公司提出合作愿望,从而实现其社会应用价值。这种理论联系实际的课程评价方式,在芬兰高校运用的较多,对学生创造性的培养和职业导航的实现有着积极的意义。
二、芬兰高等教育职业导航特点的启示
我国高等教育与芬兰大致相同,基本属于政府驱动型发展模式;在教育改革过程中,两国遇到的问题也大体相似。因此,研究芬兰高等教育的职业导航特点,对解决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所面临的问题、进一步完善高等教育功能,具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一)增设技能型学位,促进高等教育功能多样化发展
现代社会经济生产结构所需要的人力资源大体可分为高层、中层和低层3类,不同层次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就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模式而言,基本上是劳动力密集型与知识密集型并重的双元经济类型,所需要的劳动力结构应该是高层、中层和低层3类人力资源的合理搭配。教育经济学家的研究指出,经济结构对不同类型人力资源的需求比例可以作为教育供给的指标。对任何层次的人力资源来说,如果教育供给结构失去平衡,那么就会造成劳动力市场供需的失衡,从而使教育供给与劳动力市场的需求脱节。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各类岗位对不同层级劳动者技能的要求会越来越高。而从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和人才市场需求的情况来看,高层次技能型人才的短缺问题十分突出。究其原因,与我国高校学位点的类型设置有关。目前,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体系中,研究生硕士学位点大多设在研究型综合大学。这就意味着高层次人才大多以理论型为主,从而必然导致高层次的专业技能型人才供给不足。而芬兰多科性技术学院设立的2级专业学位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其做法值得我们借鉴。笔者认为,在我国的高职院校,除了设置以基本职业技能培训为导向的学士学位之外,还应考虑设置以高级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为导向的硕士、博士学位。这样,既能解决目前我国高层次技能型人才短缺的问题,也能促使我国高等教育发挥多样化的功能。
(二)设置分类学分,在高校的资源共享中凸显特色优势
实现高等教育功能的多样化,既要考虑教育资源的共享,又要考虑高等院校各自特色和优势的发挥。笔者认为,高校设置相互间互认的学分和优势分类学分是很有必要的。因为这既有利于高校间的竞争与合作,也有利于高校彰显各自的特色和优势,还有利于彼此间的学习交流和人才流动。在这方面,欧洲在高等教育一体化进程中采用“ECTS”系统实现学分互认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的课程设置体系和学分认证系统都是各自为政的。这既不利于学术交流和课程创新,也不利于学校在教育教学管理上的相互借鉴以及学生的校际流动。因此,笔者认为,我国高校的课程设置既应从宏观上考虑其与人力资源、产业、社会结构的契合度,以强化课程的通用性;又应考虑学校的特色和优势,突出专业的独特性。同时,在学分认证方面,我国高校应尝试设立分类学分体系,即对通用课程的学分,高校间、学院间可以互认共享,以便于学生的广泛流动;对特色、优势学分,则由各专业独享,以确保行业领域人才培养的专业性。这样,对学校来说,既有利于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又有利于特色专业人才的培养;对学生个人来说,既有利于拓宽专业口径,又有利于保证其在特殊领域发挥专业优势。
(三)丰富实践课程的内容,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
一般来说,学生的知识结构是否合理、实践能力的强弱会直接影响其进入劳动力市场后的职业能力表现。而学校的培养方案、教学计划、课程设置等与社会发展需求的适应度,会直接影响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实践能力。从我国高校目前的教育教学状况看,实践环节薄弱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在实践教学方面,我国高等教育与欧洲相比,确实存在一定的差距。近年来,虽然我国高等教育不断强调实践的重要性,也提高了实践类课程的比例,但实践类课程内容乏味、评价形式单一且与职业定向脱节的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因此,笔者认为,在丰富实践课程内容、强化课程的职业导向方面,赫尔辛基大学开设“学习旅行”课程、海外实践课程以及专业演讲和小组合作学习等课程的做法,值得我国高校在专业教学中加以借鉴。
(四)重视课程评价的导向作用,激发学生的创新激情
课程评价不仅仅是对学生所掌握知识和技能的测量和评定,还应有对学生思维和能力发展的引领和定向作用。在国外学习期间,笔者体验最深刻的就是国外高校的课程评价方式与我国不同,这使国外的学习少了在国内学习时的那种因期末考试的繁冗而紧张、疲惫应战的感觉,多了一些自信以及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激情。笔者还发现,在国外学习的中国学生通常理论考试的成绩总是比较高,但在研究课题的计划和独立研究能力方面却表现平平。这大概与中国学生从小在国内所接受的学习评价方式及其所产生的发展导向有关。国内的课程学习评价,更多评价的是学生的识记、领会和理解能力;而国外的课程学习评价,更多评价的是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研究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因此,笔者认为,在课程评价方式改革方面,赫尔辛基大学农林学院“木材与建筑”课程考核设置课程设计、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3个环节的做法以及采取的与社会应用评价相结合的课程考核方式,对我国高校的课程评价方式改革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只有更好地把对理想、信念、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评价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发挥课程评价的测定功能,以及课程评价对学生发展的引领和导向作用。
[1]KLAUS SCHWAB,XAVIER SALA-I-MARTIN.The Global Compeitiveness Report 2009-2010[M].Geneva,Switzerland:World Economic Forum,2009:3.
[2]檀慧玲.高等教育在芬兰国家创新体系中的角色及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10,32(5):77-80.
[3]KEMINGQIAN.2009美国教育统计特集[OL].(2009-09-02)[2010-07-25].http://www.yantan.cc/blog/?action-viewthreadtid-93519.
[4]MARJA-LIISA NIEMI.Higher Education Reform in Finland[OL].(2010-02-09)[2010-07-28].http://www.ubst.dk/uddannelse-og-forskning/.../eu...crest.../Finland.pdf.
[5]马晓洁,李盛兵.博洛尼亚进程中的芬兰高等教育政策调整[J].比较教育研究,2008,30(1):82-85.
[6]BOLOGNA FOLLOW-UP GROUP(BFUG).Bologna Process Stocktaking Report:to the Conference of European Ministers Responsible for Higher Education[OL].(2005-05-19)[2010-08-21].http://www.aic.lv/bolona/acebook/Bologna_reports.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