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低灌注性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83例相关因素分析

2012-01-25蔡美华赵振强容琼文陈志斌海南医学院附属医院海南海口570102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2年13期
关键词:脑血管病脑血管脑组织

陈 蓉 王 埮 蔡美华 赵振强 容琼文 张 填 陈志斌 (海南医学院附属医院,海南 海口 570102)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共同的发病机制是血流动力学的低灌注性,直接以低灌注性为主要发病机制的急性脑血管疾病称为低灌注性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1〕。急性脑缺血发生后,脑血流灌注下降引起脑组织功能代谢的异常,最终导致脑组织形态学的变化。脑组织功能代谢改变阶段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可恢复期,因此应及时对脑组织缺血区进行再灌注,保护缺血脑组织,使缺血区域不再扩大〔2〕。本研究旨在探讨引起低灌注性脑血管疾病的相关因素,为临床防治提供参考资料。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08年2月至2011年4月于我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低灌注性脑血管疾病患者83例,其中男47例(56.63%),女36例(43.37%),年龄 51~83〔平均(69.43±6.51)〕岁。其中腔隙性脑梗死23例(27.71%),交界区脑梗死48例(57.83%),脑梗死脑干病变7例(8.43%),复发性梗死4例(4.82%)。所有患者诊断标准参照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通过诊断标准〔3〕,并且均经颅脑CT或MRI证实确诊。

1.2 治疗方法 均给予扩容、抗血小板聚集、改善脑循环、保护脑组织等治疗,并适时进行康复治疗。

1.3 疗效评价标准〔4〕①基本治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0%,并残程度0级,临床症状、体征基本消失,生活、工作能力恢复;②显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5% ~90%,并残程度1~3级,临床症状、体征明显好转;③好转: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 ~45%,临床症状、体征略改善;④无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临床症状、体征无明显变化或病情加重。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Excel表格对患者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分析,相对数用百分比表示。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经治疗,83例患者基本治愈28例(33.73%),显效35例(42.17%),好转12例(14.46%),无效8例(9.64%),无死亡病例,总显效63例,总显效率75.90%。2.2 相关因素 83例患者导致低灌注性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相关因素分别为:腹泻、呕吐9例(10.84%),进食过少3例(3.61%),服用降压药过量7例(8.43%),手术失血过多5例(6.02%),相关治疗导致颅内血流重新分配7例(8.43%),多种混合因素诱发47例(56.63%),无法确定5例(6.02%)。

3 讨论

急性缺血性脑病是最常见的神经内科疾病之一,是脑血管壁发生病理性改变或血流动力学发生障碍时发生的局限性或弥散性脑功能遭破坏性疾病,根据发病因素不同分为两类:血栓形成和栓塞。正常情况下,人体脑血流量在正常状态下约为50~55 ml/min(100 g/min),脑组织对机体脑灌注压的变化能做出一定的自我调节以适应脑养供变化〔5〕。对低灌注性大鼠模型病理及灌注情况研究证明,大鼠脑组织持续低灌注状态超过脑血氧储备能力后,缺血部位由半暗带发展为急性脑梗死。临床治疗过程中,人们发现低灌注性脑血管疾病的发病机制往往比较复杂,主要是:①血流动力学障碍:当脑灌注压的突然出现下降并且下降幅度超出了机体脑组织的自我适应性调节能力,使脑组织处在低灌注状态,对脑组织的血氧供给不足,血流速度出现明显下降,造成血管阻塞。对心脏手术过程中出现意外死亡病例的尸检报告分析研究,发现血压下降超出脑组织的自我调节能力范围可导致脑梗死;②诱发血栓形成:低灌注状态的持续造成脑组织功能受到缺氧、缺血等因素的破坏,脑血管内膜出现病理性变化导致机体炎性因子激活出现炎症反应,人体脂质代谢异常,血小板凝结,诱发脑血管血栓形成;③血液净化功能受损:脑血流量的下降影响血液对栓子的冲刷、粉碎及清除作用,导致栓子增大从而阻塞血管,增大了脑血管疾病的发病概率;④无有效侧支循环建立:脑组织急性低灌注持续状态下,侧支循环无法得到充分建立,从而导致脑组织急性缺血时无法对缺血组织进行有效的血氧供给,引起脑组织疾病的发生。有实验表明〔6〕,脑梗死的发生取决于脑组织持续急性低灌注状态下侧支循环的建立情况。治疗上,关键进行病因治疗,及时对患者进行补充血容量、纠正低血压、纠正贫血等诱因防止心肾功能出现损害的治疗,提高疾病治疗效果。对于不同诱因如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等要考虑侧支循环不良的原因,应避免治疗过程中应用脱水药物,根据不同病因,积极给予扩容、抗凝等治疗方式,对血压过高患者要适当把握降压幅度,以免造成脑组织低灌注情况发生,同时注意对脑组织细胞的保护治疗,避免脑神经元细胞不可逆损伤的发生。有研究表明,7.2%发生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平均动脉压维持在6.65~7.98 kPa,2.4%发生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平均动脉压维持在10.64~13.30 kPa〔7〕。根据对该病相关因素的研究,发现预防对该病的治疗具有重要作用,与本病相关的因素最敏感的是血压水平,所以临床上要注意避免导致血压下降的因素,如腹泻、呕吐、服用降压药过量、手术失血过多等因素。本研究发现,由于患者个体性差异及病因的复杂性,往往患者具有多种复杂的混合因素,临床治疗过程中要全面的对疾病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因人而异,制定不同的诊疗计划,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1 王大鹏.60例低灌注性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0;2(9):162.

2 魏梦绮,宦 怡,赵海涛,等.急性脑缺血及再灌注的DWI与PWI实验研究〔J〕.中国CT和MRI杂志,2003;1(1):23-6.

3 中华神经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83.

4 袁应双.尿激酶溶栓治疗脑血栓临床效果评价〔J〕.吉林医学,2010;31(14):1975-6.

5 杜福文,林 晖,黄丽华,等.急性低灌注性脑梗死18例临床分析〔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9;31(4):598-9.

6 刘 波,桑池学,叶泳松,等.低灌注兔模型脑血流动力学的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研究〔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7;23(8):1105-7.

7 宋 扬,高 山.低灌注和栓塞的共同作用在缺血性卒中中扮演的角色〔J〕.中国卒中杂志,2006;1(4):305-8.

猜你喜欢

脑血管病脑血管脑组织
全脑血管造影术后并发症的预见性护理
脑血管造影中实施改良规范化住院医师培训的临床意义
小脑组织压片快速制作在组织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芒果苷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脑组织炎症损伤的保护作用
脑血管病与血管性认知障碍的相关性分析
CT全脑灌注成像在脑血管病变中的临床价值
DNA双加氧酶TET2在老年痴呆动物模型脑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对氧化应激中神经元的保护作用
超声扫描心脑血管治疗仪治疗急性脑血管病50例
纳洛酮治疗脑血管疾病的临床效果
尼麦角林注射液治疗脑血管功能不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