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救康复在创伤性休克急救中的应用
2012-01-25卢义琼李华波湖北民族学院附属民大医院急救中心湖北恩施445000
卢义琼 李华波 (湖北民族学院附属民大医院急救中心,湖北 恩施 445000)
创伤失血性休克为急诊外科的常见病例,具有病情凶急、进展迅速等特点,主要发生于交通事故伤、机械挤压伤、高处坠落伤、打架斗殴事件等,多数合并有内脏损伤或体表的大量活动性失血,是创伤致死的主要原因〔1〕。创伤失血性休克的抢救工作稍有延误可危及患者生命。因此在抢救过程中护士必须具备积极有序的抢救意识、快速的反应能力和病情鉴别观察能力,做好术前、术中、术后三个环节的护理质量管理,通过合理分工,确保抢救工作忙而有序,行之有效,提高抢救成功率〔2,3〕。本文对创伤性休克患者采用急救护理模式抢救治疗,取得良好的效果。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在2009年1月至2011年10月收集我院急诊接诊的创伤性休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法进入观察组或者对照组,入选标准:有明确的出血病史,2次以上重复测量血压均小于90/60 mmHg〔4〕。已发生心跳呼吸骤停、合并严重的心脑肺肾等重要器官基础疾病者均未纳入本研究。向所有受试者家属告知本研究的目的、方法、风险,获得其知情同意,并签署同意书。本研究共入选98例受试者,对照组49例,男28例,女 21例;年龄19~67〔平均(42.3±29.4)〕岁;对照组49例,男26例,女23例;年龄18~65〔平均(41.7±27.6)〕岁。观察组损伤原因为车祸伤21例,坠落伤10例,锐器伤18例,损伤类型包括开放性损伤19例,闭合性损伤9例,合并多发伤21例。对照组损伤原因为车祸伤19例,坠落伤11例,锐器伤19例,损伤类型包括开放性损伤17例,闭合性损伤10例,合并多发伤22例。两组之间年龄、性别、损伤原因、损伤类型等一般资料均具有可比性。
1.2 急救护理模式干预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迅速将患者转送手术室抢救治疗。观察组除了上述常规护理外,还采用急救护理模式。流程要点如下:①心理护理。由于意外发生重大创伤,患者家属情绪处于极度紧张恐惧的状态,应当积极主动地进行心理疏导安慰病人与家属,提高治疗的依从性与积极性,促使其主动配合医护人员实施急救手术治疗,提高抢救病人的成功率。②病情评估。提高迅速准确地评估病人伤情的能力,密切动态监测生命体征,加强预见病情进展的能力,并制定出相应的急救护理对策。密切监测患者意识状态、体温、呼吸、脉搏、血压、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检查皮肤颜色是否苍白,口唇肢端是否发绀,四肢湿冷与否,每小时尿量等〔5〕。每隔15 min测量1次血压和脉搏。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由于大量丢失血液,呼吸频率及幅度会发生一定改变:早期表现为呼吸深快进行代偿,随着病情的进展开始出现不规则呼吸、鼻翼扇动,提示病情进一步恶化。尿量是评估肾脏毛细血管灌注量和肾脏功能的简单有效的方法,当尿量小于20 ml/h的时候,提示肾脏血液灌注不足,患者出现休克;如经积极抢救治疗能够维持尿量大于30 ml/h,提示治疗有效〔6〕。因此监测患者的24 h尿量变化有助于及时评估治疗效果。③迅速扩充血容量。接诊后立即建立两条以上通畅的静脉通道,首选近心浅表较粗的上肢静脉如头静脉,留置18 G~20 G静脉留置针,以尽快遵医嘱扩容以补充有效血容量,改善微循环〔7〕。必要时选择中心静脉置管,不仅可以快速补液,而且可监测中心静脉压调整液体入量。④活动性出血的早期控制。有效控制活动性出血是创伤性休克急救护理的基本前提。迅速采用指压止血、压迫止血或血管钳直接钳夹止血对浅表皮肤创面的活动性出血进行止血〔8〕。合并骨折的患者,注意维持骨折部位的稳定性,避免骨折断端移位引起继发性的血管损伤加重出血。内出血的患者大量的血液多积压在胸腹腔等间隙中,对于速度较慢的腹腔出血可采用腹带加压减缓止血。如为腹腔脏器大量内出血,则应在充分补液基础上直接进行急诊手术。⑤管道护理。创伤性休克患者在抢救过程中会根据需要进行气管插管、中心静脉置管,留置尿管、胸腹腔引流管、鼻饲管等多种管道,在护理过程中要及时做好标示,定期检查是否通畅及引流液的性状、流量。对气管插管患者尤其需要及时清除呼吸道内残存的异物,将患者头转向一侧防止舌根后坠,保持呼吸道通畅,密切观察患者呼吸、血氧饱和度等指标,及时吸痰防止窒息。
1.3 观察指标 采用问卷调查患者家属的护理满意度,分为非常满意、满意、差三个选项。护理满意包括非常满意、满意。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行χ2检验。
2 结果
观察组抢救成功率83.7%(41例),对照组抢救成功率65.3%(32例),二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350,P=0.031)。观察组满意度89.8%(44/49),对照组满意度63.3%(31/49),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356,P=0.033)。
3 讨论
创伤性休克抢救的最佳时间窗一般在发病后数分钟至数小时内,及早进行有效的医疗干预至关重要〔9〕。规范高效急救护理模式保证抢救成功的前提条件。因此,我科根据创伤性休克患者病情进展及抢救治疗的特点制定急救护理模式,并对护理人员进行相应的培训,通过合理分工、优化步骤,保证抢救工作的规范有效,努力为患者的抢救赢得宝贵时间。通过有针对性的单类疾病护理加强培训,护士的应急能力、抢救技得到进一步提高强化。在抢救过程中,护士能够配合医生观察病情,进行早期干预。本研究结果表明急救护理模式能够有效提高抢救成功率,改善医患关系,值得在将来的临床护理工作中进一步推广应用。
1 吴秀梅.创伤性休克56例急救护理体会〔J〕.实用医技杂志,2010;17(12):1199-200.
2 陈宝婷,张梅清,殷桂红,等.创伤致失血性休克76例急救与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10;16(29):91-2.
3 黄 磊.创伤性休克病人的急救护理〔J〕.现代医药卫生,2011;27(15):2351-2.
4 乔 燕.创伤性休克病人的急救与护理〔J〕.延安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11;9(2):72-3.
5 贺光春,龚元媛,蓝天玉.创伤性失血性休克的急救与护理体会〔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1;4(23):6-7.
6 伍世珍,于丽娜,江 珉,等.循证护理在创伤性休克急救中的应用与思考〔J〕.西南国防医药,2011;21(10):1121-2.
7 黄文伶.创伤失血性休克的早期急救护理〔J〕.中国医药导报,2011;8(28):114-5.
8 王晓霜.创伤性休克急救护理体会〔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1;32(21):3576-7.
9 邹抒辰.创伤性休克的急救护理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11;9(35):4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