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东板栗产业化发展的问题与建议
2012-01-25黄淑艳
黄淑艳
(丹东市林业科学研究所,辽宁 丹东118000)
丹东板栗(Castanea crenata Sieb.et Zucc)经过多年的发展,从量到质都有了提升,已成为全国板栗生产和出口的重要基地。从目前看丹东板栗产业化发展水平还处于起步阶段,没有形成规模,产出效益低,竞争力不强。因此,着力在板栗优良品种、集约经营、精深加工、品牌建设和市场营销等方面采取积极的措施,是加快推进丹东板栗产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
1 丹东板栗基本情况
丹东板栗是辽宁省的特色产业,是重要的出口商品,是国家认证的地理标志产品。丹东市特有的水土、气候和自然环境为板栗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栽培历史悠久,资源丰富。
1.1 生产规模。全市现有板栗面积150万亩,8000多万株;产量达8.3万t,年创产值4.8亿元。板栗平均亩产55kg,盛果期平均亩产100kg,最高亩产量450kg。目前,全市每个乡镇都有板栗栽培,其中面积在万亩以上的乡镇38个,栗农4万多户。
1.2 品种结构。丹东板栗具有个大、味醇、色泽好、不裂瓣、易于加工等特点,营养丰富,综合价值高,深受国内外市场青睐。主要栽培品种有丹泽、金华、利平、大峰、有磨、国见、土60、辽栗10号、辽栗23号等30多个优良品种。适宜加工的有金华、丹泽、利平、大峰、有磨、国见等品种,适宜鲜食的有辽栗10号、辽栗23号、土60、利平等的品种。
1.3 加工能力。丹东市现有板栗加工企业23个,年加工量2.6万t,出口成品量1.3万t。主要加工产品有速冻栗肉、糖水罐头、栗子粉、板栗酱、板栗酒、甘栗仁等10余种,加工产品95%销往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国家。目前,在日本市场上,丹东板栗产品占到我国出口总量30%的份额。其余的产品大多以原栗(坚果)销往山东、北京、河北、黑龙江、吉林等地。
1.4 组织机构。丹东市板栗组织机构健全,丹东市板栗工作站和板栗科学研究所,是专门从事板栗产业管理、技术推广和研究的部门,各县(市)区都有板栗工作站,板栗专业合作社52个。2000年,组建了丹东市板栗协会,团体会员单位180个。
2 丹东板栗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丹东板栗已成为促进山区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支柱产业。近两年来,由于国际市场和人民币升值等因素的影响,板栗销售渠道不畅,导致价格下跌,利润下降。同时,在种植管理、标准化生产、深加工、品牌建设、市场竞争力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影响了板栗产业发展。
2.1 产品附加值低。丹东市现有的板栗加工产品,大都是初级产品以原料的形式出口,品种单调、附加值低。
2.2 企业创新能力低。板栗加工企业数量多,规模小,效益差,板栗贮藏能力不足,主要是在应季时节加工板栗产品,缺乏进一步发展、技术储备和技术创新的积极性。
2.3 板栗生产技术水平低。丹东板栗栽培管理水平普遍较低,科技含量不高,集约化、产业化管理模式还没形成。
2.4 产品知名度低。丹东板栗没有知名品牌,驰名商标,在国内外市场的知名度和占有率低。
3 加快推进丹东板栗产业化发展的建议
按照产业化发展要求,立足自然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积极引导和加快建立丹东板栗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产业体系,扩大建设规模,逐步向市场化、专业化、集团化方向发展,做大做强丹东板栗产业。
3.1 加快优质高产高效板栗示范园建设。以提高板栗产量和质量为重点,大力推广应用板栗新技术、新成果、新模式,建设优质无公害板栗示范园,实施板栗良种化、立体化、生态化、标准化,提高单产,增加效益,打造一批国家级无公害、绿色产品认证的板栗产区。
3.2 加快板栗精深产品开发。精深加工问题一直是困扰丹东板栗产业发展的“瓶颈”。加快引进板栗精深加工项目,创新技术、开发新产品,从初级加工产品向高附加值产品转化,延伸产业链条,努力提高产品附加值。
3.3 加大板栗加工企业培育力度。选择具有发展潜力的龙头企业进行重点扶持,引进科研院校科技人力资源与重点龙头企业搭桥,建立系列化的板栗加工体系,研发板栗新产品,拓展新市场,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3.4 进一步拓展国内外市场提高知名度。加强市场营销策划,提高丹东板栗在绿色无公害、营养价值、保健功效上的认知度和销售地位。加强品牌建设,提升丹东板栗的知名度和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
3.5 建立和完善板栗社会化服务体系。大力发展板栗专业合作社,提高栗农组织化程度,与板栗加工企业结成稳定的市场关系,实行产销联合,改变小规模经营、分散进入市场的经营方式,形成公司与农户互惠互利“双赢”的良性发展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