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应对我国老龄问题的建议
2012-01-25陈可冀张亚群洪国栋桂世勋陶立群程上哲邬沧萍顾问
陈可冀 张亚群 洪国栋 桂世勋 杜 鹏 陶立群 程上哲 邬沧萍(顾问)
(中国老年学学会,北京 100600)
积极应对我国老龄问题的建议
陈可冀 张亚群 洪国栋 桂世勋 杜 鹏 陶立群 程上哲 邬沧萍(顾问)
(中国老年学学会,北京 100600)
老龄化;对策;问题
从20世纪70年代到本世纪上半叶,我国人口日趋老龄化。老年人口数量大,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快,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一个重大的带有战略性的问题。经济发达国家治理人口老龄化带来问题的做法和经验固然可以借鉴,但是,我们更应当从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历史文化传统出发,寻找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解决老龄问题的正确途径。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的巨大进步,国力的增强,使人口老龄化面临的客观形势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本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精神,在对以往实施的国内外重大科学研究项目成果进行认真回顾、总结、吸收和借鉴的基础上,对我国老龄问题进行再认识和再探讨。
1 我国的人口老龄化
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条件的改善,使人口的出生率和死亡率迅速下降,在世纪之交我国人口年龄结构进入了老年型。从现在开始,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将加快,老龄化程度逐步加深,到本世纪中叶达到老龄化的峰值期,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超过4亿人,占总人口30%以上;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超过3亿人,占总人口20%以上〔1〕。根据联合国公布的最新预测资料显示,2050年全世界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世界总人口22%以上〔2〕,日本和欧洲一些国家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总人口40%左右〔3〕;2050年日本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超过38%(2055年达到40%),韩国达到 38.2%〔4〕,意大利、西班牙达到 30% 以上〔5,6〕,欧洲 27 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平均占总人口的28%〔7〕。与各国相比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属于中等偏上水平。
上世纪70年代后,由于出生率下降较快,使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持续上升,这是我国人口老龄化初期的主要特征。同时,按《中国统计年鉴》提供的历年总人口数和人口出生率进行计算,1962~1975年我国每年出生人口超过2 000万人,特别是其中有10年每年出生人口超过2 500万人。上述人口出生高峰时期存活下来的人口群,是促成21世纪二三十年代我国老年人口急剧增加的重要原因。其中,2022~2031年,我国老年人口年均增长都在1 000万以上,9年间老年人口增加1亿多人,是老年人口增长速度最快的时期〔8〕。
社会发展和进步,健康生活方式的普及,老年人健康状况也得到改善,处在一个不断增龄的过程中。各年龄组老年人口死亡率的下降,老年人口存量将加大,高龄老年人口占老年人口比重也会逐渐增加,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将进一步提高。根据中国科学院2007年《中国可持续发展总纲(国家篇)》提供的资料,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将从2011年的73.5岁上升到2050年的85岁,老年人口高龄化特征将日益显现〔9〕。
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的发展,必然促成农村人口向城镇迁移。从2001年开始,每年新增城镇人口都在1 000万以上〔10〕,2011年,我国城镇人口已达69 079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51.27%,首次超过农村人口〔11〕。我国将经历一个相当长时期的人口迁移过程,变农村人口为城镇人口,变农业人口为工业人口。根据中国科学院《2005年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揭示,到本世纪中叶,我国城镇化率将达到75%左右〔12〕。大量农村年轻劳动力向城镇迁移,使农村人口老龄化进程加速、老龄化程度加深;大中城市老龄化将持续发展;新兴城镇人口相对年轻;形成我国人口老龄化分布的新格局。
与先期进入人口老龄化的发达国家不同,我国人口老龄化是处在高科技时代、经济全球化时代,经济发展程度要好一些。根据美国人口咨询局提供的资料,上个世纪50年代中期,美、欧、澳等16个国家人口老龄化和经济发展数据表明:从人口老龄化发展的程度看,在16个国家中人口老龄化程度与我国目前的水平不相上下,英法德等主要发达国家60岁及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16%以上;从经济发展水平看,只有4个国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超过1 000美元,最高的美国为2 080美元,最低的意大利只有353美元〔13〕。2011年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134 735万人的比重为13.7%〔14〕,国民生产总值达到471 564亿元人民币(约为74 800亿美元),人均约为5 500美元〔14〕,财政收入达到 10 万亿人民币〔14〕,外汇储备超过3万亿美元〔14〕,与刚刚从两次世界大战恢复过来的先期进入老龄化国家当时相比,我国境况要好得多〔14〕。但作为新兴的经济体,我国底子薄,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群体之间,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上存在的巨大差异,会给老龄事业发展带来困难。我们坚信,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会为解决我国老龄问题打下良好的物质基础。同时,先期进入人口老龄化国家应对老龄问题的经验教训,将为人口老龄化后来者提供有益的启示,作为老年人口的大国,我国一定会将老龄问题解决得更好。
2 人口老龄化带来的主要问题
人口年龄结构的老龄化所带来的问题不单是人口自身的问题,也不仅仅是老年人的问题,还会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成为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其表现主要有:
由于老年人口增加,老年人作为被抚养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上升,会加重劳动年龄人口的负担。2010年我国老年抚养系数是18.9%,大约是每5.3个劳动年龄人口要负担1个老年人。据预测,2025年,老年抚养比上升到32.4%,大约每3.1个劳动年龄人口就要负担1个老年人;到2050年,老年抚养比为58.7%,差不多每1.7个劳动年龄人口就要赡养1个老年人〔1〕。老年抚养比日渐上升,社会只有不断创造更高的劳动生产率,才能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挑战。
劳动年龄人口减少、劳动力老龄化,会影响到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劳动力的老龄化是同人口老龄化相伴随而产生的。据测算,1950~2050年的100年间,我国15~29岁劳动年龄人口占总劳动年龄人口的比重要减少13.6%;45~59岁劳动年龄人口占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总数的比重要增加14.14%〔8〕。因此,如何使各年龄组的劳动力都能在生产中更好地发挥作用,是我们要研究的着力点。在人口老龄化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研究劳动力的技术构成,同时,还要研究劳动力年龄构成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
由于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的增加,老年人成为社会上一个重要的消费群体。要求社会生产和供应老年人所需要的特殊产品,如衣、食、住、行、用等产品和保健品,需要调整现有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政府要加大这方面的投入。为了适应老年人在体能下降的情况下,减少障碍,能参与社会发展,商店、银行、邮局、医院、道路、住宅、交通工具等公共设施,都要进行功能性的改造,政府和社会要投入更多的资金。
为了满足老年人对养老、医疗、福利和服务的需求,要建立和完善覆盖城乡社会基本保障体系,构建社会的安全网络。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老年人口数量的增加,预期寿命的延长,会加大社会保障资金的支出;而劳动年龄人口数量的减少及其占总人口比重的下降,又会相对甚至绝对减少社会保险的缴费收入。据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发布的信息,1998年,全国企业退休职工退休金年支出为1 512亿元人民币,2006年,增加到4 897亿人民币;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统计,2011年五项社会保险总支出已达到1.8万亿元人民币〔15,16〕。社会保障费用支出不断增加,必然要调整国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
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人口迁移,必然会带来家庭的小型化。平均每个家庭户均人口呈逐渐下降趋势。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时,我国家庭户均人口为3.96人,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我国家庭户均人口为3.10人,20年间下降了0.86人〔17,18〕。多代户家庭的减少,空巢家庭的增加,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在削弱,需要大力发展社会养老事业,要建设一定数量不同类型的各种养老设施等等。
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问题,在1982年联合国维也纳老龄问题世界大会通过的《国际行动计划》中作过精辟的论述,即“人道主义和发展方面的问题”。《国际行动计划》中将老年人赡养、医疗、住房、就业、照护服务和闲暇生活等,称为人道主义方面的问题;将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增加而产生的社会生产、消费、分配、投资和储蓄等宏观问题,称为发展方面的问题。综上所述,人道主义方面的问题与发展方面的问题之间存在一种连带关系。解决老年人问题要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经济和社会发展,可以为解决老年人问题创造必要的条件。所以,我们应当从两者相结合的角度来探讨老龄问题,提出解决老龄问题的战略对策,才是唯一正确的方向。
3 对策建议
从我国人均经济发展水平低和老年人口数量大、老龄化发展速度快的实际出发,在借鉴先期进入人口老龄化国家经验的基础上,我们应该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解决老龄问题的正确道路。
3.1 大力发展经济,实现人口老龄化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经济发展是解决一切社会问题的物质基础,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养老、医疗、福利、服务等各项保障问题的解决,也有赖于经济发展。
2000年,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10%,当年国民生产总值为95 933亿元人民币〔19〕。2011年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13.7%,国民生产总值为471 564亿元人民币〔14〕,11年间国民生产总值增长近5倍,老年人口比重只增加3.7%,经济增长大大快于人口老龄化的发展。所以,我国有经济实力,出台一系列惠及城乡人民的养老、医疗、住房等各项保障政策,逐步改变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的状况。
从现在开始到2050年,我国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总体态势没有改变,只要认真贯彻中央关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决策,按照世界银行等国际经济组织和专家的推测,2025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有可能超过美国目前经济发展的水平,即国民生产总值达到(14~15)万亿美元,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1万美元左右〔20〕。那时,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大约比2010年增加7%~8%。欧洲理事会常设主席范龙佩提出欧盟各国年均国民生产总值应当达到2%的增长目标,才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我们不仅要看到这样低的增长指标,我国在今后很长时期内完全可以达到,又要看到我国在21世纪上半叶老年人口数及其占总人口比重的增长速度要比欧洲各国快得多,进一步增强老龄意识和忧患意识,不断完善积极应对老龄问题的对策,实现人口老龄化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总目标。
为了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我们还应当根据抚养比变化状况,利用各个时期人力资本不同态势,大力发展经济。
3.1.1 把握低抚养比时期的历史机遇,加快经济发展 根据最新统计资料显示,从现在起我国还有25年“人口红利”期,总抚养比始终处于较低水平(2013年达到历史最低值38.3%),是发展经济极为有利的“黄金”时期〔21,22〕。这段时期劳动力资源充足,劳动力年龄结构相对年轻,我们要抓住发展机遇,努力把经济搞上去,为迎接人口老龄化高峰挑战打好一定的物质基础。为此,要改革劳动制度、就业制度,建立阶段性就业制度,发展弹性就业形式,将劳动年龄人口中要就业的人口充分变为经济活动人口,变为实际的生产力。同时要调整我国的工业结构和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商业和服务业,使到达劳动年龄的人口能够及时广泛就业。
3.1.2 随着劳动年龄人口减少,要加大能节约劳动力的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 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从2010年开始逐步下降,2020年达到峰值后数量开始减少。同时劳动年龄人口结构也在老龄化,中、老年劳动力比重逐步上升〔8〕,会影响到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在这种情况下,更要注重调整经济结构,发展技术含量高、用人少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3.1.3 努力将劳动力资源的优势变为人力资本优势 从现在开始到2050年,我国15~64岁总劳动年龄人口始终保持在9亿人上下,不会发生发达国家出现的劳动力短缺现象,这是我国有别于发达国家的一个重要特征和发展的优势。在知识经济时代,要特别重视劳动者自身素质的提高。前世界银行常务副行长章晟曼认为,目前全世界人力资本、土地资本和货币资本三者的构成比约为64∶20∶16〔23〕,这就是说,人力资本是全球国民财富中最大的财富。现代经济说到底就是人力加科技,要高度重视加大人力资本的投入。未来的劳动者应当是知识和技能武装起来的劳动者,要重视教育,重视人才培养,大力发展中高等职业技术教育,重视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提高劳动生产率,是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最根本最有力的措施。
3.1.4 重视发挥老年人才的作用 退休制度实施以来,退下来的人员中不乏一批具有丰富经验、知识和才能的人才,可以继续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施展才干,仍然是社会生产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又不同程度经历了退休生活,了解老年人和老龄社会的需求,在促进社会建设和管理向老龄社会转型的过程中,他们会关注老年产业和老年服务业的发展,会将老年人的食品、用品、保健品和医疗器械产品的发展作为新兴产业提到议事日程上,形成老年人宜居的社会环境。有关部门应当制定政策,创造条件,使老年人才“老有所为”。
3.2 构建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让老年人享有充分的保障
早期工业化国家,从19世纪以来,将建立、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作为解决包括老龄问题在内的社会问题的最基本、最普遍的措施。
改革开放以来,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和人口老龄化发展形势的要求,我国开始建立由国家、企业(单位)和个人三方共同出资的社会保险制度。在总结20世纪80年代试点经验的基础上,1991年6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1998年12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决定》,两项决定初步解决了城镇职工养老和医疗的保障问题〔24〕。
由于我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仍较高,经济不富裕,农民个人承受能力有限,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如何突破,既成为建立覆盖城乡社会保障工作的重点,又是一个难点。从本世纪开始,我国着手进行覆盖城乡各项社会保障的改革工作。2009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25〕,2009年9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2011年6月国务院决定启动城镇非从业居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26〕。由中央财政出资,为参保城乡居民建立每人每月55元的基础养老金,地方财政每人每年至少补贴30元。同时有关部门出台了养老保险关系异地转移接续办法,解决了农民工的养老保险接续问题;出台了医疗费异地报销办法,解决退休人员异地养老和农民工异地报销医疗费的问题。这一系列政策出台使社会保险制度获得突破性进展,在一个13亿多的人口大国,用了20年时间初步搭建起覆盖城乡社会保障体系的基本框架。到2011年底,全国各项社会养老保障制度覆盖面已达60%,享受新农保和城居保达3.64亿人〔27〕。参加新农合、城镇居民医保、城镇职工医保三项保险的覆盖率已达95%,参保人数已达13亿以上〔28〕。
现行的我国社会保障水平体现了“保基本”的思想。与有关国家相比,虽然老年人口众多,但保障水平低,未对社会构成大的负担和压力。2011年企业退休职工的退休金月均只有1 531元人民币〔27〕,退休金的总支出相当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不到3%;医疗卫生支出2011年人均200元人民币(约30美元)〔28〕,与全球2008年人均802美元,发达国家人均4 405美元相比,差距甚远〔29〕。根据现有经济能力,提高养老、医疗、住房、福利、服务等各项保障,仍有余力。
3.2.1 在提高老年人保障水平的前提下逐步缩小群体间待遇水平的差距 在实现社会保障制度全覆盖以后,要继续加强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使之日益完善。要看到目前我国老年人养老、医疗、福利保障水平偏低的状况没有改变,享受新农保和城居保的人群中也没有达到“保基本”的水平。在经济快速发展、社会保障金积累增加的情况下,要让老年人退休金水平能上一个台阶,生活有较大幅度改善。要解决制度上的缺陷,逐步缩小社会保障制度中各类人员待遇水平的差距,使机关、事业、企业及新老退休人员待遇上的差别能保持在一个合理水平上。同时,要根据各地生活费用的不同,建立最低退休金标准。要特别关注老年人医疗保障,在国家逐年增加医疗费用财政投入的情况下,要逐步减轻自费负担的比重,实行随年龄增长提高报销比例的政策,发挥医疗救助“兜底”的作用,减轻老年患者看病的负担。
3.2.2 将老年特殊群体保障纳入到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的框架内 要关注有困难的高龄、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的养老照护问题,建立困难高龄老年人“津贴”。要关心丧偶老年人(特别是女性丧偶老年人)的社会保障,制定“遗属保险法”。对响应中央号召实行计划生育的老年人家庭,应当继续享受计划生育津贴。老年人自理能力和照护能力的下降,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积极稳妥地出台覆盖城乡的社会长期护理保险的政策和实施办法。要在城乡继续实施“制度统一,标准有别”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解决特殊困难老年人群问题。
3.2.3 建立退休金增长的正常调整机制 近年,我国退休人员收入水平有所提高,生活有了较大改善,但老年人的保障状况不容乐观,随着物价上涨,老年人生活水平与社会平均水平差距大。为使退休金调整机制更加科学化,更具有可操作性,应该建立退休金与经济发展和物价指数挂钩的同步增长机制,让广大老年人不会因物价上涨导致生活水平下降,同时和社会其他人群一样享受到社会发展的成果,使退休人员收入有较大幅度提高,实现联合国提出的“不分年龄人人共享”的目标。
3.2.4 努力做好养老金储备工作 为了应对老龄化高峰时期的挑战和解决历史欠账问题,早在2000年11月,我国成立了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采取从国有企业资产变现和年度财政转移支付的办法积累养老基金,2009年财政部等有关部门决定转持部分国有股充实社会保障基金,已有7 765亿元储备金,预计到2015年储备金规模达到1.5万亿元〔30〕。要通过各种办法,千方百计增加养老金储备,迎接人口老龄化高峰时期的挑战。
3.3 将实现健康老龄化,作为一项长期奋斗的目标 联合国将健康老龄化纳入了《2001年全球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方面的奋斗目标》中,将健康老龄化运动界定为从整体上促进老年人健康,从而使老年人在体力方面、才能方面、社会方面、感情方面、脑力和精神方面得到平衡发展,阐明健康老龄化“具有广义性质”,为研究老年人健康问题提供了重要参考〔31,32〕。
老年人口增加,老年期的延长,因疾病、伤残、衰老而丧失能力的老年人增加,给国家、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负担。特别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来,我国疾病模式、死因模式逐渐从急性传染疾病向慢性非传染疾病转变,其进程相当迅速,心脏病、脑血管病和癌症提到死因前3位的时间快于日本,日本这3种疾病死亡率占总人口死亡率62%的时间用了26年,我国仅用了16年〔33〕。根据卫生部上世纪90年代的调查,老年人中60% ~70%患有慢性病,患病率是总人口的2.5~3倍〔34〕。据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数据显示,1987~2006年,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增长2.5%,同期老年残疾人数增加2 365万人,占全国残疾人新增总数的75.5%〔35〕。老年病多为肿瘤、心脑血管病、糖尿病、慢性支气管炎、骨关节病和精神抑郁症等慢性病,致残率高,带病时间长,占用社会医疗资源多,会影响到一个国家的生机和活力。提高老年人的健康期,缩短带病期、伤残期,尽可能延长老年人的生活自理能力,改善身心状况,是我们长期奋斗的目标。
3.3.1 实现健康老龄化目标必须贯穿人的一生 包括:提倡优生优育,减少先天疾病和伤残;从人群日常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管理入手,加强健康教育和健康干预;认真实施2009年国务院发布《全民健身条例》〔36〕,积极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开展重点人群的预防和检测工作,对45岁以上人群定期体检、建立健康档案;完善重大疾病防控和突发公共卫生的应急机制,做好对传染病、慢性病和职业病的防控。少儿人口、劳动年龄人口都是老年人口的后备军,做好他们健康促进和疾病防治工作,实现健康老龄化,改善老龄化社会的整体形象,创建一个积极的、充满活力、文明进步的老龄(长寿)社会。
3.3.2 加强老年期健康教育与指导 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加强医药卫生知识的传播;加强老年期健康生活的指导,提倡科学养生,延长健康生命的时限;推进各项有益老年期健康的文娱活动,发展适合老年人特点的体育活动;重视康复医学在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自理能力中的作用;关注老年人心理健康,开展健康咨询,增强自我心理调适能力;重视老年人膳食结构的指导,不抽烟、少饮酒,养成健康生活方式;提高老年人自我保健能力,减少疾病、伤残和依赖,提高生命质量〔37〕。
3.3.3 调整卫生资源投入和卫生资源配置 要整合现有卫生资源,改变卫生资源过分集中在大城市、大医院的状况。根据“强基层”的原则,要重视农村乡镇和城市社区基层卫生的投入,健全服务体系,壮大医务人员队伍,完善服务功能,方便老年人就医;要调整预防和医疗投入的比例,加大预防投入,减少老年病的发生率。以日本为例,日本厚生省根据国民死因图谱的转变,以预防心脏病和脑卒中为主,对重点人群进行健康检查和生活方式的指导,1971~1991年的20年间,日本高血压死亡率下降四分之三,脑血栓病死亡率下降三分之二〔33〕,除医学的进步外,预防在其中起到重要作用。
3.3.4 加强老年病基础理论的研究和技术支持 要加大投入,深入开展对重点疾病的病因和疾病机制基础理论的研究,积极探索早期发现,早期诊断重点疾病的方法及防治的策略。要重视科学技术进步对医学发展的影响,努力发展医学领域对外交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为人类健康提供技术支持。目前,国际上利用生物学和工程学的理论和方法,促进机体的自我修复和再生,替代受损的组织和器官,解决因疾病、创伤、衰老或遗传因素造成组织器官的缺损和功能障碍,使人类实现延长寿命的梦想,为健康长寿时代的到来迎来了曙光〔38〕。
3.3.5 健全和完善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医疗卫生资源不足,人员配置不合理。我国医务人员短缺,远达不到世界每千人拥有9.3个医务人员水平〔39〕,同时,医护人员比例严重失调。据2011年统计,我国13亿多人口中,只有执业医师和助理执业医师251万,注册护士224万人〔14〕,医护人员的比例仅为1∶0.89,远低于 1952 年 1∶2.26,也未达到卫生部规定的1∶2水平。人口老龄化的发展,高龄老年人增加,对护理工作会提出更高的要求。同时,根据国际经验,还需要一批懂得基本护理知识的护工,配合护理人员工作。
3.4 建立家庭、社区和设施相结合的老年人照护服务支持体系,造就一个与人口老龄化相适应的环境 在人口老龄化发展的进程中,老年人照护问题成为各国应对老龄问题的一个突出问题。先期进入人口老龄化国家在解决照护问题上走过一段弯路,建立了大批的养老设施将老年人集中起来照护,给政府在财政上带来巨大负担,也导致老年人与家人、社会相脱离。在实践中他们认识到必须“回到家庭中”去,这个决策是符合联合国老龄问题《国际行动计划》中提出的要尽可能长时间地将老年人留在社区和家中生活的原则〔40〕。从上个世纪80年代末起,有关国家逐渐地形成家庭、社区和设施相结合的养老照护新模式,在这模式中,发展社区服务是关键。社区如果不能提供居家养老所需要的各种专业化服务,居家养老得不到社区帮助,老年人只能求助于设施养老。所以,发展社区为老服务,是建立家庭、社区和养老相互支持为老照护服务体系的核心。
近年来,随着政府倡导,社会组织的参与,社区为老服务有了较大发展。例如,上海市以社区为依托,以专业服务组织机构为载体,通过上门、日托和邻里互助形式,为居家的老年人提供助餐、助洁、助急、助浴、助行、助医等服务。他们在社区成立居家养老服务指导中心,已建立居家养老服务社233家,助老服务员2.6万人,每天为13万多名老年人提供服务,受到人们的好评〔41〕。但也要看到社区为老服务发展不平衡,有的地区相对滞后,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要努力培育和壮大为老服务事业和产业,将发展以社区为依托的养老照护服务体系建设作为重中之重的任务。
3.4.1 将加强社区为老服务功能建设作为拓展社区服务工作重点
社区的生命力在于它要有丰富的为老服务资源,能为老年人提供各种帮助。要在政府帮助下,尽快地建设社区文化、教育、卫生和服务等设施,配备适当专业服务人员,组织志愿服务人员参与,使社区服务工作能够开展起来。2009年财政部和商务部发布关于在城市建设5万个“社区家政服务网络中心”,为社区成员提供各种对接服务。2009年商务部还决定要加密商业网点,在城市增设“便利店”,在农村开办“农家店”,方便老年人购物,这些做法值得提倡和推广。要大力发展社区为老服务产业,将它作为拉动内需、促进就业的一项重大举措。社区要有日托中心,解决白天子女上班老年人无人照顾问题;社区要实行上门服务,使在家不能外出的老年人能够得到及时帮助;社区要关心和支持民间钟点工、全保姆,使更多的生活不能自理的居家老年人能够得到帮助。要转变社区发展方式,引进民间资本,参与社区服务业建设,尽快改变社区为老服务的面貌。加强社区为老服务,还要整合社区现有的资源。社区有丰富资源可以为老年人提供各种帮助,利用便利店实行送货上门,利用饭店开办老年人食堂并提供外卖,利用理发店上门为老年人理发等,经过资源的整合使原来只有单一功能的载体,转变成具有多种功能的服务组织,成为社区为老服务的提供者和参与者,努力建成为老服务型的功能性社区。
3.4.2 实施有利于居家养老的政策并提供技术方面支持 为了实施居家养老,各地也出台了一些措施,做法不统一,标准也不尽相同。依据国外的经验,有两项政策可以借鉴:一是实行带薪休假制度,让家庭成员有更多的时间处理家务和照顾老年人;二是对符合入住养老院条件的老年人,由家庭成员照护的,可按规定将护理补贴发给家庭成员。这些措施使居家养老建立在更加坚实的基础上,也克服了老年人与家庭相脱离的弊端。为了做好对老年人照护工作,社区应当对照护老年人家庭成员进行培训,减缓心理压力,提供技术指导,教他们如何为老年人喂饭、翻身、洗澡、换床单等方法,提高居家养老的老年人护理质量。实行居家养老使传统家庭养老功能继续得到发挥,配偶、子女、亲友仍可承担起赡养和照护老年人的责任,老年人也能得到亲情的关怀。
3.4.3 建立一批布局合理并适合不同老年人需求的养老设施
机构养老是构建家庭、社区和设施相互支持的照护体系不可缺少的一个载体和支撑。要加强公益性养老设施建设,根据人口老龄化发展的需要有步骤地加以实施,逐步增加收养床位。养老设施要调整布局,尽可能建在人口比较集中交通方便的城区、居民集中区,便于家人定期前往看望。要根据老年人不同需求,建设形式多样的老年公寓、养老院、护理院,并逐步提高收养生活较严重不能自理老年人的介护型床位在养老床位总数中的比重。要制定合理的收费标准,对有困难的老年人,福利部门要出台补贴办法。发展社区服务目的是让老年人尽可能留在家中生活,节约下来的经费是为了极少数需要在院舍养老的老年人能住上设施完备、服务周到、能得到人性化关怀的设施中安度晚年,不要把养老院办成收容所。大型养老机构要配备医师和护士;小型养老机构应与附近医院挂钩,定期派医师巡诊。要制定优惠的政策,鼓励大型国有企业、民间组织、社会团体和个人,创办不同形式的养老设施,进行市场化运作。要制定养老机构的准入标准,加强护理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和工资待遇。要制定养老机构服务和管理的考核量表,定期上门让老年人打分,办得好的要予以鼓励。
3.4.4 根据我国农村的实际做好老年人照护工作 农村老年人照护工作,应以家庭和亲属照护为主。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年轻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要出台老年人随迁政策,不能将孤老留在农村无人照顾。要办好农村敬老院,加大投入,扩充床位,改善设施和服务条件,接纳“五保”、“低保”、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入住,建设费用应由地方财政支出。要改变农村为老服务事业相对滞后的状况,将它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列入考核指标。
3.4.5 造就一个与人口老龄化相适应的生活和居住环境 近年来,这方面工作得到了各级政府的重视,取得了较大进展。许多城市公共设施大多经过了无障碍改造,一些公共场所和道路两旁增加了座椅,在银行、邮局、大型超市配备了老花镜,公共环境有了很大改善。要将这项工作长期持久地开展下去,例如,居民小区内的道路改造,让小巴士进社区,方便老年人出行;对旧住房进行改造,外墙刷上保温涂层,楼梯间增设扶手,居室内减少障碍,增设助老功能等等,将改善老年人生活的社会的环境作为应对人口老龄化重要对策,加以对待〔42〕。
3.5 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让他们安享幸福的晚年生活
我国政府十分关注老年人的闲暇生活,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提出将“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作为解决老年人问题的奋斗目标,“老有所乐”被提到政府的议事日程上来。
近年来,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得到了社会各方面的重视。1999年2月,文化部下发了《关于加强老年文化工作意见》〔43〕,提出要将加强老年文化机制和老年设施建设作为重点,加快文化场所、设施的开辟和建设的步伐,建立健全群众性文化三级网络,同时提出要发挥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等现有公益性文化单位在老年文化生活中的作用。各级政府重视开辟老年人活动场所,对部分景区和公园实行免费开放。体育部门从彩票收益中拿出相当一部分资金建起群众体育设施。广电部门开展了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文化部还开展了送戏、送电影下乡活动。这些举措大大丰富了城乡人口包括老年人口的文化生活,开阔人们的视野。新科技手段的运用,网络、光盘进入了千家万户,城乡老年人的闲暇生活有了很大改善。
上述情况反映了近年来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和充实。随着人的寿命延长,老年期占到人生五分之一、四分之一,甚至更长时间,关注老年期的闲暇生活问题,不只是如何打发和填补过多的闲暇生活时间,还要更多地关注老年人在精神方面、心理方面、社会参与方面的满足,安享幸福的晚年。
3.5.1 帮助临退休老年人做好退休生活的设计 退休对一个人来说是人生的一个重大转折,要有一个适应过程。在退休前请前期退休的老年人讲一讲自己退休生活安排和体会,根据个人知识、专长、爱好、经济收入状况,做好退休生活规划,过平民百姓生活,在家写写画画,还是著书立说,每个人都是不一样,要选好自己的角色,尽快地适应退休生活。要帮助老年人过好退休生活的每一天,把读书、看报、料理家务、上街购物、文体生活和社会交往等作一个合理安排,使晚年生活得更加充实,更加科学。进入老年期后老年人会遇到疾病、衰老和死亡,这是生物体的自然规律。对健康不要过分地期待,对疾病不要过分地恐惧,不要因病乱投医、乱吃药,也不要过分忧虑,病上加病,要引导老年人正确地应对〔44,45〕。
3.5.2 鼓励老年人积极参与社区群众性文体活动 近年来,社区内文体设施条件有了一定改善。随着经济发展和老年人口增加,还要建设更多的可供老年人闲暇生活的场所。要努力把社区群众性文体活动开展起来,依靠社区内文体活动的骨干和积极分子,组织大家唱歌、跳舞、打太极拳等,让更多老年人参与进来。要利用节假日,开展各种文艺表演,做游戏、猜谜语、举办书法展览等活动,优胜者发给小奖品,予以鼓励。对成绩突出的可参加比赛、表演,让他们有成就感。通过社区日常文体活动,达到健身娱乐的目的。
3.5.3 利用社会各种文化资源满足老年人不同的精神生活需求 目前,城乡电视、网络十分普及,已经成为老年人文化生活的“伴侣”。老年人退休后相当长的时间是在看电视、玩网络游戏中度过每日时光。要办好电视节目,增设更多电视频道是很有必要的。现在电视内容丰富,不仅有好看的电视剧,还教人烹调、调整饮食结构、保健养生、投资理财等,是一本活的“声像百科全书”,可录制成光盘,供老年人选用。与人口老龄化相伴随而诞生的老年大学、老年学校,集教育、娱乐、健身和休闲于一体,深受老年人欢迎。现在全国有不同形式的老年大学和老年学校4万余所,在校学员400多万人。各主办单位要依靠当地的老龄组织、社会力量和政府部门解决好办学场所、师资和经费方面的问题,使之有大的发展。老年人口中每年到国内国外旅游的不在少数,过去他们喜欢观光游,见见世面,但节奏太快老年人跟不上。近年来逐渐开始注重休闲游,冬天北方的老年人想到气候温和的南方,夏天南方的老年人愿意到相对凉爽的北方,住上一段时间,避暑驱寒,调整一下生活,放松一下心情,“候鸟式”的养老方式,有利于健康长寿,可作为老年产业大力加以发展。
3.5.4 发展为老年人提供精神食粮的文化出版业 办好现有的老年报刊。鼓励作家、艺术家深入生活,了解我国老年人社会生活的状况、诉求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创造出反映老年人生活的小说、戏剧和影视作品。要出版老年人口学、老年社会学、老年经济学、老年心理学、老年生命科学、老年环境科学、老年营养与保健、老年政策等方面的系列丛书,在全社会普及老年学知识。要编写老年人实用手册,如退休生活指南、老年病急救和护理指南等常备书籍,使老年文化出版业成为我国文化出版产业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3.6 加强老年学的教育和研究,重视人才的培养 迎接人口老龄化的挑战,迫切需要大力发展老年学的科研和教育,培养一批理论根基深厚、具有多学科专业知识、能站在学科前沿、有丰富经验的研究人员和专门人才。与国外相比,我国这方面工作相对滞后。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就开展了老年学的研究,20世纪40年代国际老年学学会就已经成立,说明老年学研究早就引起世界各国的重视〔37〕。我国是老年人口的大国,老年学教育和科研十分薄弱,高等院校没有专门设置老年学专业,正规老年病研究机构不足,全科/家庭医生奇缺,康复医学发展缓慢,对衰老机制的研究投入严重不足,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一个研究机构能够承担起老龄问题综合研究的重任。
3.6.1 重视老年学专业人才和医学专业人才的培养 在高等医学院校设置老年医学、老年药学专业,在综合性大学设置社会老年学专业。要将老年学人才培养纳入到全国教育发展的规划中,争取早出人才、快出人才,以满足作为世界第一老年人口大国的需求。为适应人口老龄化发展的需要,要在相关人员中普及老年学专业知识,如在医学院校增设老年病预防、临床、康复等课程,并对在职的医护人员进行培训,更好地为老年人服务。要大力培养全科/家庭医生,在美国一个家庭医生要经过四年医学院的学习,毕业后还要再经过三年住院医师的培训,经考试合格,才能独立担负家庭医生的工作。为了加快全科医生的培养,应从现有综合性医院中选拔有多年临床经验的医生经培训后担负家庭医生的工作。国家发改委、卫生部计划在3年内培养6万名全科/家庭医生,到2020年使全科/家庭医生的人数达到30万人的计划,要加紧进行落实〔46~48〕。
3.6.2 在医学院校和护士学校开设更多的老年护理专业 人口老龄化发展需要大量的护理人员,要在短期内,使医护人员达到规定的1∶2标准,实现卫生部提出的在医疗机构实行整体护理的目标。借鉴国外应对老龄问题的经验,要加大护理人员在医护人员中的比重,培养一批技能比较全面的护理人员到第一线工作,并让有条件的老年家庭聘用,担当私人护士,使护理工作能在“家中进行”,真正实现居家养老。
3.6.3 加强老年学的科学研究 要加强老年学基础学科的研究,老年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交叉的科学,是一组学科群。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生命科学和环境科学的发展,对老年学的进步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我们要努力推进〔49〕。国家要建立综合性跨学科的老年学科研组织的规划和指导中心、老年学生物科学研究中心、老年病医疗研究中心、老年政策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以便开展相关的研究工作。当前,要加强
老年对策科学的研究,研究的成果应提供给政府的政策制定者和决策者参考,做好“顶层”设计,使老龄事业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要密切注意跟踪世界老年学研究的前沿,现在各国对组织工程技术、干细胞技术、基因技术等组成的现代生物技术的研究突飞猛进,对治疗疾病,促进人类健康起到重大的作用,我们要努力进入这块阵地,为健康老龄化服务。
3.6.4 努力开发老年医学生物用品 当前各种保健品门类繁多,五花八门,充斥市场,使人们无所适从。要加强对老年人保健品的研究、生产和指导,引导人们科学健康消费。由于老年人身患多种疾病,要吃大量药品,甚至吃错药品现象常有发生。国外现在出现多靶点药物,一药多治,极大地方便老年人用药。
3.6.5 利用高科技手段为老龄社会服务 电讯网、电视网、互联网三网合一后,我们可以使用现代通讯工具建立强大的老年救助系统;安装GPS定位仪,通过网络电子地图可以准确地确定走失、需要求助老年人的位置;利用可视设施,建立老年人远距离照护系统,为老年人提供医疗和安全服务。高科技与老年人生活关系十分密切。要加大老年科技产品研制、开发资金投入的力度,鼓励广大科技工作者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研制更多的科研成果为老龄社会服务。目前,老年人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较弱,高科技与老年人生活接口还不那么顺畅,他们对“登陆”、“下载”、“网上冲浪”等还十分陌生。要通过媒体加强宣传、教育和培训的力度,使一些老年人也能走进高科技的大门;同时,要根据老年人体能、智能下降的实际,生产出操作简便、服务费用低廉甚至不需专门收取的如“一键通”等紧急呼叫器,方便老年人使用〔50,51〕。
3.7 营造老龄化社会的新理念,构建和谐的老龄化社会 党和政府历来十分关心和重视老龄问题,注意发挥老年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倡导全社会对老年人要做到政治上尊重、思想上关心、生活上照顾、精神上关怀。1996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并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从各方面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但是,在执法过程中,我们也看到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社会资源在代际之间分配和转移所带来的矛盾,引发老年人权益受侵害的事件时有发生,这些事件既同法律有关,也同伦理道德有直接的关系,都涉及不同人群之间的利益问题。根据中央精神,要加强代际和谐的老龄社会建设和管理工作。
3.7.1 树立正确的老龄观 要通过宣传教育,弘扬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传统文化,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使社会全体成员能够认识到:老年人过去为国家、社会和家庭做出了贡献,他们应当得到社会其他成员的尊重和支持;老年人是社会的一个弱势群体,他们应当得到社会更多的关注和帮助;老年人应不受年龄歧视,有参与社会发展的权利。随着老年人健康状况改善,需要我们从观念上改变传统的对老年人的消极看法。发挥老年人的作用,不仅要重视少数老年科学家的作用,更要重视老年群体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为他们以各种形式自愿和量力参与社会发展提供方便。上述各方面能得到社会其他成员的认同,构建和谐老龄化社会就有了思想基础。
3.7.2 在人人共享的基础上实现代际互助 少儿人口、劳动年龄人口和老年人口之间的关系本质上是一种经济关系,是代际之间的分配关系。1999年国际老年人年时,联合国提出要建立“不分年龄人人共享”的社会,成为各国处理各年龄组人口之间关系的一个重要原则。老年人口增加必然导致资源在不同代际之间分配和转移,需要得到全社会成员的认同,这关系到代际和谐、社会安定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要通过制定政策,认真地加以调整,实现共享。在社会各成员享有自己应得公共资源的同时,还应该自愿地让渡一部分属于自己的权利,帮助其他弱势群体,如残疾老人、高龄老人、独居老人、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对他们予以更多的照顾,以体现社会的关怀,实现代际之间的互助,是构建和谐老龄化社会的具体体现。
3.7.3 老年人要自立、自强、自律 应对人口老龄化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需要老年人的积极参与〔52〕。要通过宣传教育使老年人明确自己在构建和谐老龄化社会中的责任。老年人要自立、自强,自己要能够养活自己,自己能够照护自己的生活,不给社会和家庭增添更多的麻烦和负担。老年人随年龄增长,体力智力下降,还要努力做到自力更生,自己能够做的事情尽量自己来完成,发挥潜能,不要有依赖心理。人体各个器官按照进化论的原理都是“用进废退”的,要在保证老年人安全的前提下,通过日常生活的自理,延缓衰老进程,降低依赖率,减轻家庭和社会负担。老年人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也要帮助社会和家庭做些工作,担任志愿者,照看孙子女,操持家务,减轻年轻人的负担,处理好和家人的关系。老年人要“老有所学”,关心天下大事,更新观念,跟上时代,主动融入社会,不被边缘化,在社会主义文明建设中作出自己的贡献。
上世纪,我们在社会上开展的评选“五好家庭”活动,召开“敬老好儿女金榜奖”、“老有所为精英奖”等表彰活动,效果很好,对在全社会倡导尊老、敬老、助老的民族传统,促进代际和谐起到很好作用,要不定期进行下去,为营造和谐老龄社会创造舆论的氛围。
4 结束语
在今后较长时期中,我国总人口与老年人口规模均为世界之“最”〔53〕。目前,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只占总人口的9.1%,还处于老龄化初期阶段。但是,我国毕竟是老年人口的大国,必须予以早计,从现在开始考虑到未来人口老龄化高峰时期的挑战,做好前瞻性的研究工作,提出正确的对策,供政府部门决策参考,是十分必要的。纵观我国人口与老年人口发展过程,峰值期虽然接踵而至,会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构成很大压力,但从总抚养比的状况看,即使老龄化高峰期总抚养比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水平相当,这给我国应对老龄问题创造了有利的条件。相对和平环境,处在高新科技时代,再经过几十年的拼搏,我们一定能够打造出一个强势经济体,为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奠定坚实的基础。随着我国人口朝着零增长和负增长方向发展,适度人口问题已经引起热议〔54〕,人口总规模世界之“最”问题有望得到解决,我们可集中人力、物力、财力解决老龄问题,加大老龄事业的投入,加快为老服务产业发展,加强老龄组织机构建设,逐步提高老年人生活水平,改善他们的生活状况,让他们过上幸福安康、有尊严的晚年生活,一个经济繁荣、代际和谐的老龄化社会必将展现在人们面前。
1 杜 鹏,翟振武,陈 卫.中国人口老龄化百年发展趋势〔J〕.人口研究,2005;(6):90-1.
2 郑秉文.居家养老社会化〔N〕.人民日报,2010年1月26日第21版.
3 陈庆修.老龄化的挑战〔N〕.人民日报,2004年8月31日第11版.
4 寻求发展与人口增长平衡点〔N〕.人民日报,2010年8月16日第23版.
5 韩国西班牙积极应对老龄化〔N〕.人民日报,2010年5月19日第22版.
6 人口增长考验可持续发展〔N〕.人民日报,2011年10月28日第21版.
7 英国将取消强制退休制度〔N〕.人民日报,2011年1月18日第22版.
8 杜 鹏.中国人口老龄化过程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167-8,96,103.
9 中国科学院2007年《中国可持续发展总纲(国家篇)》〔N〕.人民日报,2007年2月12日第11版.
10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历年统计公报.
11 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在2012年1月17日国务院新闻发布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2年1月18日第1版.
12 中国科学院2005年《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N〕.人民日报,2005年3月3日第14版.
13 张文范.21世纪上半叶中国老龄问题对策研究〔M〕.北京:华龄出版社,2000:152.
14 中华人民共和国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N〕.人民日报,2012年2月22日第11版.
15 社保基本情况出炉〔N〕.人民日报,2007年12月5日第2版.
16 社保如何更给力〔N〕.人民日报,2012年1月17日第17版.
17 中国第四次人口普查的重要数据〔M〕.北京:中国统计局出版社,1991:42.
18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一号)〔N〕.人民日报,2011年4月29日第9版.
19 中华人民共和国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N〕.人民日报,2002年3月2日第2版.
20 华碧云.金砖四国生机勃勃〔N〕.人民日报,2006年12月22日第7版.
21 我国“人口红利”期仍有25年〔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5月19日第6版.
22 有关专家认为人口红利期仍有25年〔N〕.人民日报,2010年5月20日第13版.
23 章晟曼.人力变资本教育是关键〔N〕.人民日报,2001年5月16日第7版.
24 洪国栋.人口老龄化与社会保障体系的现状及建议〔M〕.见:陈可冀.老龄化中国:问题与对策,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2:37-9.
25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N〕.人民日报,2009年4月7日第1版.
26 国务院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N〕.人民日报,2009年9月8日第9版,2011年6月2日第1版.
27 新农保城居保覆盖超过六成〔N〕.人民日报,2011年12月30日第8版.
28 基本医保覆盖13亿人〔N〕.人民日报,2012年2月9日第15版.
29 陈 竺.辨证看待“看病难看病贵”〔N〕.人民日报,2011年2月24日第17版.
30 管好老百姓“保命钱”〔N〕.人民日报,2010年3月30日第10版.
31 刘毅强,王 珣.略论健康老龄化〔M〕.见:邬沧萍,张亚群.实现健康老龄化,北京:中国劳动出版社,1995:65.
32 谢联辉,宋玉华.全球行动-迎接人口老龄化〔M〕.北京:华龄出版社,2001:236.
33 王 珣,洪国栋,刘毅强.我国人口老龄化宏观政策和法规的现状及建议〔M〕.见:陈可冀.老龄化中国:问题与对策.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2:30.
34 洪绍光.我国老年流行病学特点及医疗保障的建议〔M〕.见:陈可冀.老龄化中国:问题与对策.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2:129.
35 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N〕.人民日报,2006年12月2日第7版.
36 全民健身条例〔N〕.人民日报,2009年9月7日第16版.
37 中国科学院.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若干问题和建议的报告.2002年.
38 再生医学说再生〔N〕.人民日报,2010年1月29日第22版.
39 人寿折射的南北差距〔N〕.人民日报,2006年4月29日.
40 老龄问题研究附“1982年维也纳老龄问题国际行动计划”〔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出版,1983:253-6.
41 上海《居家养老政府埋单》〔N〕.人民日报,2007年11月23日第15版.
42 陶立群.中国老年人住房与环境状况分析〔J〕.人口与经济,2004;(2):5-9.
43 中国老年学学会.工作简讯,2009;(6):8.
44 蔡文媚.老年生活继续社会化〔M〕.见:洪国栋.老年社会生活导读.北京:新华出版社,2000:4-5.
45 王 珣.实现健康老龄化,提高生命质量〔M〕.见:洪国栋.老年社会生活导读.北京:新华出版社,2000:126-32.
46 国外的社区医院和家庭医生〔N〕.人民日报,2006年2月23日第15版.
47 三年培养六万全科医生〔N〕.人民日报,2010年8月5日.
48 全科医生队伍建设关系医改全局〔N〕.人民日报,2010年10月22日第15版.
49 陈可冀.21世纪老年学与老龄问题〔M〕.北京:中国劳动出版社,2000:2.
50 科技就在身边〔N〕.人民日报,2010年3月22日第15版.
51 斯 同.莫把老年人关在高科技门外〔N〕.人民日报,2010年12月6日第20版.
52 邬沧萍.社会老年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472.
53 邬沧萍,杜 鹏.我国21世纪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和特点.见:中国科学院《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若干问题和建议》2001年附件一.2002:14.
54 宋 牮.百年中国人口〔J〕.前沿科学,2010;(1):18-9.
R161.7
A
1005-9202(2012)09-1777-08;
10.3969/j.issn.1005-9202.2012.09.001
中国老年学学会重点研究课题
陈可冀(1930-),男,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老年学学会原会长、名誉会长,主要从事老年学、老年医学研究。张亚群(1928-),男,原中国老龄问题全国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老年学学会原副会长、顾问/高级经济师,主要从事劳动经济研究。洪国栋(1936-),男,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原主任,研究员,中国老年学学会顾问,主要从事社会老年学、对策学研究。桂世勋(1942-),男,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上海市老年学学会副会长,主要从事人口学、社会老年学研究。杜 鹏(1963-),男,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老年学研究所所长,中国老年学学会副会长,主要从事社会老年学研究。陶立群(1950-),男,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老年学学会《老龄参考》副主编、学术部主任,主要从事社会老年学研究。程上哲(1927-),男,原中国老龄问题全国委员会秘书长助理、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经济管理、社会管理研究。
顾 问:邬沧萍(1922-),男,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中国老年学学会原会长、名誉会长,主要从事人口学、社会老年学研究。
〔2012-04-18收稿〕
(编辑 张 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