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龄化研究新视角及其政策因应
2012-01-25赵怀娟朱艳松安徽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安徽芜湖241002
赵怀娟 朱艳松 (安徽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2)
老龄化研究新视角及其政策因应
赵怀娟 朱艳松 (安徽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2)
成功老龄化;健康老龄化;产出性老龄化;积极老龄化
老龄化成为西方学界研究的热点。从观念谱系看,既有研究大体在“消极”与“积极”两个向度之间展开。前者将老龄化定性为“危机”或“问题”,认为其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严峻挑战;后者倡导主动乐观地迎接老龄化,认为老年人与老龄社会也有发展潜能。从研究进程看,早期,学者们多着眼于老龄化带来的压力,建构了对老龄化的负面认知;近来,一些研究者开始关注老龄化自身的建设性,展现了老龄社会的积极图景。较之西方,国内的老龄化研究呈现出三个特点:一是起步晚,20世纪90年代中期后成为研究热点;二是忧患意识强,强调老龄化的严重后果,相关研究多聚焦于“消极”向度。三是着眼当下,更关注老有所养、老有所医等基本需求的满足。“21世纪的中国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老龄社会”〔1〕,寻求积极的、多元化的应对之策无疑应是学界努力的方向。为此,本文将评析西方老龄化研究的4个新视角,并探讨其所蕴含的政策启示。
1 成功老龄化(successful aging,SA)
1.1 SA的提出
作为一个术语,SA早已有之,但其受到学界关注则是在20世纪后期。1987年,美国学者Rowe与Kahn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人类老龄化:常态与成功》一文,认为以往的研究只考察了两种类型的老龄化——受损的老龄化和正常的老龄化,并且夸大了老年人的平均功能缺损情况,忽视了老年人口的异质性。他们主张在正常老龄化中增加一个新的类型——SA,以对应于那部分功能局限最少的老年人。他们还指出:常态老龄化具有“可塑性”,实现老年群体的SA是摆脱老龄化困境的一种出路。
1.2 SA的内涵
SA通常是指在老龄化过程中,外在因素只起中性作用甚至抵消内在老龄化进程的作用,从而使老年人的各方面功能没有下降或只有很少下降。SA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老年人发生疾病和残疾的概率低;二是老年人拥有较好的认知功能和躯体功能;三是老年人的精神状态较为积极。与之相应,在一些研究中,SA的群体通常被描述为:在日常生活生理能力方面没有问题,在一般体力活动方面没有太大困难,在认知能力测验中取得高分,健康自评状况很好或较好,是生物-心理-社会概念上的健康老年人〔2〕。
1.3 SA的意义
老年人的身心功能会随着增龄不断减退,因而老龄化会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而Rowe与Kahn的研究〔3〕却揭示:生理功能的衰退具有极大的个体差异性:有些人表现出明显的病理性改变,有些人却较少有生理性丧失,还有些人能够长期保持健康积极的状态。如果忽视这些差异,就不能正确认识老龄化。由此,SA为老龄化研究指出了一条新的进路,那就是,探索老年人保持健康状态的方式和方法,促使老龄化的整体水平趋近“成功”,进而减少老龄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利影响。
2 健康老龄化(healthy aging,HA)
2.1 HA的提出
在科学界提出“SA”的同时,世界卫生组织(WHO)也提出了“HA”这一概念。在1987年的世界卫生大会上,WHO呼吁,开展关于健康影响因素的研究,以促进HA的实现。1990年,WHO在哥本哈根召开会议,首次将“HA”作为战略提了出来,要求学术界探讨人到晚年仍能维持健康体质,继续参与社会的方法和途径。1992年,联合国第47届大会决定开展“HA全球行动”。1993年,第15届国际老年学学会将“科学要为HA服务”作为主题,要求与会者重点研讨HA的可能性及其途径。此后,欧美国家对于HA的研究日趋活跃。
2.2 HA的内涵
在老龄化社会中,绝大多数老年人处于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的健康状态,社会发展不受过度人口老龄化的影响〔4〕。具体说来,其又包括了三层含义:一是老年个体的HA,即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仍拥有较为良好的身心状况、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性。二是老年群体的HA,即老年人口的多数都能够在相当长时间内保持相对健康的状态,老年群体的平均寿命增加。三是社会的HA,即老龄化稳步发展,人口系统与经济、社会、文化等系统之间关系健康。
2.3 HA的意义
HA观点认为,生理年龄的增加并不必然导致躯体及功能老化,只要排除不利于健康的因素,衰老就可以延后,老年人带病存活期就会缩短。HA研究界定了4类影响健康的主要因素:20%为遗传因素、20%为环境因素、10%为医疗照顾、50%为生活方式。只要积极干预和控制上述因素,HA就有望实现。可见,HA追求的不仅是平均余寿的增加,还包括晚年生活质量的提升。不仅如此,HA还关注社会体系的良性状态,主张造就一个健康的老年群体,克服老龄化的负面后果。由此,HA将研究视角从老龄化的结果移向了老龄化的进程,开辟了一条解决人口老龄化的通道。
3 产出性老龄化(productive aging,PA)
3.1 PA的提出
P A最早由美国学者Butler于1983年提出,但直到90年代中期,它才逐渐引起研究者的注意。1994年,《Ageing International》曾刊发多篇文章,专门讨论 PA问题。1995年,在美国白宫老年会议上,有与会者从提升生命质量的角度呼吁关注PA的重要性。进入新世纪,随着劳动力供给不足、养老保障支付危机的出现,西方对于PA的兴趣日增。2005年,在白宫老年会议上,副总统米歇尔重申了PA的原则,要求私营部门为推进PA做贡献。正如Peel所言,当前西方的老龄化研究“已转向了 PA”〔5〕。
3.2 PA的内涵
PA也称“生产性老龄化”,其一般被界定为“老年人参与有报酬的或无报酬的商品生产或服务供给的活动”〔6〕。当然,也有一些学者主张对“产出性”持更宽泛的理解。老年人的自我照料、自我成长等行为也有助于降低脆弱性,也是对家庭和社会的间接贡献,因而也具有“产出性”。可见,PA实际上包括了两种面向的活动:一是“外向性”活动,包括继续就业、做义工、照料他人等。二是“内向性”活动,如继续学习、发展能力、自我实现等。相对而言,前者更具利他色彩,价值实现的方式也更为直接。
3.3 PA的意义
与“问题视角”不同,PA是从“优势视角”看待老年人、老年期和老龄化的。它反对依据生理年龄将老年人标定为“依赖者”或“非生产者”,认为步入晚年期的人口仍然可以是自主的、有能力的、成长的,他们可以通过积极的身心调适和社会参与,获得有希望的、有活力的、有产出的晚年生活。老年人不只是社会财富的耗费者,也是社会发展的贡献者。老龄化的结果不只是“消费性”的,也有可能是“生产性”的。由此,PA就为老龄社会的继续发展提供了一个潜在的积极视角,即发掘老年人力资源,促进老年人参与社会,进而提高老年人自身素质,并为家庭、社区和社会做出贡献。
4 积极老龄化(active aging,AA)
4.1 AA的提出
90年代后期,鉴于HA所具有的局限性(其常常聚焦于健康促进),WHO提出,要找到比HA更具概括性的概念,以阐明除卫生保健外影响个人及群体老化之其他因素〔7〕,于是提出了AA这一新理念。在WHO看来,AA不仅是老年群体的健康状态,还包括为老年人提供切实的社会保障和参与机会。1999年,WHO发起了“AA全球行动”,呼吁各国行动起来,促进健康的、有保障的、参与的老龄化。2002年,联合国第二届世界老龄大会将AA写入了《政治宣言》和《行动计划》。AA遂成为全球老龄工作的指导思想。
4.2 AA的内涵
世界卫生组织将健康、保障和参与作为AA的三个观测维度,将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作为归宿。按照WHO的说法,所谓“积极”,就是老年人参与社会、经济、文化、精神和公民事务。因此,从宽泛的意义上说,AA就是“为了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而优化其健康、保障及参与机会的过程”〔8〕。作为结果,AA从群体层面看,意味着老年人在机体、心理、经济和社会方面保持良好状态,能够按照自己的需要、愿望和能力来参与社会。从社会层面看,AA意味着人口结构老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建立一个不分年龄、人人共建、共享的社会”是可及的目标。
4.3 AA的意义
老龄化不仅应当追求健康、有保障,而且也应实现社会参与。可见,AA吸收了SA、HA和PA的主要精髓,是一个更具包容性的概念。不仅如此,AA还将福利国家的理论基石-“公民权”思想引入到老龄化研究中,认为获得社会保障和平等的参与机会是老年人口的应有权利,制定老龄化战略要实现“以需要为基础”向“以权利为基础”的转变。老年人不是问题的制造者,他们也可以成为社会问题的解决者和社会发展的参与者。只要各国政府、国际组织和民间社团积极行动起来,促进老年人的健康、保障和参与,人类就能够更好地应对老龄化的挑战。
5 老龄化研究的评价新视角
5.1 是老龄观不断变革的结果
在福利国家建设的黄金时期,人们普遍认为,建构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是解决老龄化问题的根本出路,因而较多关注于社会福利。20世纪70年代后期,随着“福利国家危机”的出现,老龄化被视为危机的制造者。人们惊呼,快速的老龄化和高龄化将阻碍经济发展,压垮福利体系。老龄化的消极后果遂成为研究热点。而在寻求应对之策的过程中,一些学者逐渐认识到,应对老龄化固然需要依托经济发展和福利制度建设,但老龄化自身的潜能也不容忽视。于是,他们将着眼点放在老年人、老年群体、老年人与社会的关系上,提出造就一个健康的、有产出的、积极的老年群体,以缓解老龄化的困境,进而开辟了老龄化研究的一个新向度。
5.2 是老龄观不断深化的产物
在新的向度上,老龄观也有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SA的价值在于,发现了老龄化的结果不仅有“病态的”和“平常的”,还有可能是“成功的”,从而引起了人们对老龄化结果的反思。HA推进了SA理念,它明确指出,健康的晚年是可以企及的,科学研究、行为干预、政策设计都能够为之做出贡献,进而促进了人们对于老龄化过程的关注。PA呼吁人们关注老年人口的价值,塑造了老年人作为“产出者”的形象。AA的提出进一步包容了上述理念。它以“健康”和“保障”对应SA和HA,以“参与”对应PA,将“健康”和“保障”作为基石,将“参与”作为途径,建构了更加清晰的老龄社会的积极图景。可见,四种理念之间具有内在的连续性。
5.3 以超越“丧失”为旨归
传统观点对于老龄化的认识可用“丧失”一词来概括:随着增龄,老年人会丧失健康,受到疾痛和失能的困扰;随着退休,老年人会丧失社会角色,受到低收入和低参与的困扰。而新的理念则相信,老龄化的结果并不都是无望的、消极的,老龄化也可以成为正面经验。如果把老龄化置于个体、群体、社会三者统一的平台上进行考察,就可以找到超越“丧失”的路径。因为,探索HA、SA可以提高生活质量,延缓衰老所导致的丧失;探索PA、AA可以建构新的社会角色,克服社会撤离所导致的丧失。总之,这些新理念认为:老龄化不是“问题”,丧失也并不可怕。只要老年人、老年群体和社会采取积极行动,晚年期同样可以有成长、有收获,因而丧失就可以被延缓、被抵消。
6 老龄化新视角的政策因应
老龄化问题归根结底就是老年人的生存和发展问题。既有的老龄政策回应的主要是老年人的生存性需要。老龄化研究的新视角突显了老年人发展需求的重要性,为应对老龄化提供了新的思路。当然,理念并不能直接导致行动,其间必须要以政策设计作为转换机制。就我国的情况看,当下,建构积极的老龄政策至少应着重解决三个相关的问题:一是观念层面的障碍,二是老年人力资源闲置,三是参与机会缺乏。
6.1 要努力破除年龄歧视
的、由于其年龄或社会的角色分配而使某人或某群体居于从属地位的所有态度、行为或制度结构。”其在文化层面表现为对老年人的社会刻板印象。如将老年人描述为迟钝的、低效的、衰老的,认为老年人应当不从事生产,或接受他人的照顾。其在制度层面表现为对老年人口的结构性排斥。如通过强制退休政策迫使老年人从社会领域撤离,要求老年人进入休闲角色。年龄歧视建构了对老年人的社会偏见,与新视角下能动的、参与的老年形象形成了根本对立。因此,实现AA首先要破除传统观念对于老龄化的负面认识,解构老年人与疾病、依赖、退缩、无价值之间的联系。决策主体可以通过大力倡导新的老龄观,展开对AA的研究,出台反年龄歧视政策或法规,创设示范性的AA项目等达成这一目标。
6.2 要开展老年人力资源规划
新理念强调老年人是社会发展的推动者,主张积极利用老年人力资源。因此,针对老年人的特点,进行专项人力资源规划也是建设AA社会的内在要求。老年人力资源规划的内容包括:老年教育计划,其目的在于满足老年人多样的学习需求,促进其综合素质的提升;老年职业培训计划,其目的是满足部分老年人的就业需求,为其提供职业技能和就业指导;老年人力资源信息库建设计划,其目的全面掌握老年人口的基本信息,为人力资源开发奠定基础;老年人需求评估计划,其目的是了解老年人的参与动机和角色期待,为项目设计奠定基础;老年人力资源配置计划,即按照老
年龄歧视是“一种纯粹基于年龄年人的意愿,并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合理配置老年人力资源。开展老年人力资源规划,有助于促进老年人的发展,使PA、AA、SA 有所依托。
6.3 要积极促进老年人参与社会
老年人参与社会不仅可以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而且也可以提高其对生活的满意度〔9〕。但正如联合国所说,老年人在教育、就业、社会服务等关键领域都受到了排斥,老年人缺乏参与机会是一个普遍现象。针对这一问题,WHO指出了老年人参与的三个面向——就业、志愿服务和照顾工作,主张通过不同形式的参与活动,维持老年人与社会的互动,进而提高晚年生活品质。从政策设计看:促进老年人就业,需要重新审视退休政策,借鉴发达国家在延迟退休、奖励企业雇用老年人、改革养老金计算办法等方面的成功经验;推动老年人参与志愿服务,需要设计符合老年人特点的服务项目,在社区层面开发义工岗位,并通过记录服务、评选先进、补贴经费等方式激发老年人的参与热情;鼓励老年人提供照顾工作,则要充分肯定老年人照顾的价值,为老年人提供技能培训、心理辅导、经济保障等制度支持〔10〕。
1 中国老龄事业的发展(白皮书)〔EB/OL〕.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1026/5156909.html
2 朱建宏.成功老龄化的研究概况〔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8;28(7):723-4.
3 Rowe JW,Kahn RL.Human aging:usual and successful〔J〕.Science,1987;237(10):143-9.
4 王学义.健康老龄化:人口老龄化的对策〔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2(12):131-5.
5 Peel M.Volunteering as a productive ageing activity:the association with fall-related hip fracture in later life〔J〕.Eur J Ageing,2008;(5):129-36.
6 Nancy MH,Hinterlong J,Sherraden M.Productive aging:concepts and challenges〔M〕.Baltimore and London: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2001:260-84.
7 Kalache A,Keller I.The greying world:a challenge for the 21st century〔J〕.Sci Progress,2000;83(1):33-54.
8 WHO.Active ageing:a policy framework.a contribution to the Second World Assembly on Ageing〔Z〕.Madrid,Spain,2002.
9 McBride AM.Civic engagement,older adults,and inclusion〔J〕.Generations,2007;30(4):67.
10 赵怀娟.“生产性老龄化”的实践与启示〔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10;38(3):330-4.
C924 〔
A
1005-9202(2012)09-1969-03;
10.3969/j.issn.1005-9202.2012.09.102
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1CSH064)
赵怀娟(1974-),女,在读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社会政策与社会工作研究。
〔2011-03-21收稿 2011-09-11修回〕
(编辑 张 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