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症的药物治疗研究进展
2012-01-25宋保兰何咏祥宋德芳
宋保兰 何咏祥 宋德芳
1.黄冈职业技术学院 医药卫生学院,湖北 黄冈 438000;2.中国药科大学,江苏 南京 210009
骨质疏松症分两类:原发性骨质疏松和继发性骨质疏松。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约占骨质疏松症的90%。前者分两型。Ⅰ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表现为骨量迅速丢失,属高转换型;Ⅱ型:老年性骨质疏松症,是与年龄相关的一种缓慢的骨丢失,属低转换型。后者常由慢性机体环境变化导致,其中包括内源性和外源性的甲状腺素亢进,药物接触史、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和结缔组织疾病等,诸况都会加速骨损失。临床表现为疼痛,其次为身长缩短、驼背、骨折及内脏功能障碍。本文概括近年抗骨质疏松药物的中药、西药的研究进展,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为后续深入研究提供依据。
1 临床药学研究
治疗可分西药治疗、中药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治疗药物以西药为主,中药及其制剂为辅。
1.1 西药治疗
本症属退行性疾病,目前尚无特效药。其化学药物主要分为骨吸收抑制剂、骨矿化物、骨形成促进剂三大类[1,2]。
1.1.1 抑制骨吸收药物 本类药物具有抑制破骨细胞的活性,减少骨钙流失,减少钙排泄等作用,主要药物有雌激素、雌激素受体调节剂、降钙素、双膦酸盐等。这类药物主要通过抑制破骨细胞形成或抑制破骨细胞的活性,从而抑制骨的吸收减缓骨钙丢失。但因患者通常钙吸收不足,若单用此类药物则可造成低钙血症,因而通常都要求与钙及维生索D制剂特别是活性维生素D制剂同时服用。雌激素替代疗法治疗骨质疏松症因可引起乳腺癌及心血管疾病,现已不作为常规用药;双膦酸盐类药物长期应用可过度抑制骨转换影响骨强度并具有肾毒性;他汀类药物影响骨代谢的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使用一种复合疗法如雌激素和二膦酸盐尚在临床评估中。新型骨质疏松症治疗药物德诺苏单抗[3]于2010年6月获得美国FDA批准,有效避免了口服或经静脉给药双膦酸盐类药物的不便,治疗依从性更高,为本症治疗开辟了新前景。
1.1.2 骨矿化物药物 主要有钙制剂和维生素D类药物。维生素D可促进钙吸收,并可协同甲状旁腺激素、降钙素的作用,使旧骨释放磷酸钙,提高血钙、血磷浓度,促进骨钙化和骨细胞功能。联合使用钙和维生素D,治疗老年骨质疏松病人,可降低甲状旁腺水平,增加骨密度,减少骨折危险。目前使用最多的是以碳酸钙为主的超微化处理的含有钙和维生素D的第3代复合制剂。钙剂和维生素D只作为一种与其不同的促骨形成药物或抗骨吸收药物合用的基础治疗。因维生素D体内易蓄积,尤其长期大剂量服用或肾功能不良者易发生维生素D中毒[4]。在补充钙的同时应注重营养、锻炼、接触阳光等健康的生活方式。对于明确的本症患者,除补钙外,需与其他抗本症的药物及治疗措施联合应用。
1.1.3 促进骨形成药物 本类药物可直接刺激骨形成,明显提高骨密度。主要有氟化物、锶盐、甲状旁腺激素、类胰岛素生长因子-1、他汀类药物、7-甲基炔诺酮、维生素K、前列腺素E等。骨形成促进剂代表了本症治疗极其重要的新进展。其治疗机理与抗吸收剂完全不同,骨形成促进剂直接刺激骨形成,可提高BMD高达50%。但骨形成需大量钙磷等矿物质,故服用此类药物时最好加用钙剂及维生素D制剂。
1.2 中医药治疗
西药治疗虽取得一定疗效,但副作用大,价格昂贵。许多学者遂渐转向中医中药,补肾健脾,调理气血,针对脏腑进行整体调节。中药治疗本病疗效高,既能使骨质修复,且能提高骨量,作用全面,能调节内分泌、免疫等多系统的功能状态,起到综合治疗目的,副作用小,可长期服用。
本症属中医“骨痿”、“骨痹”、“骨枯”范畴。中医药对本病理论的不断深入研究,提出了补肾壮骨、健脾益气、活血通络3个基本原则,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其对本症防治的作用机制有[5]:调节性激素平衡作用,如蛇床子、葛根等;促进成骨细胞增殖分化,如淫羊藿、补骨脂、续断等;抑制破骨细胞增殖分化,如杜仲、中华鳖冻干粉等;调节钙及微量元素平衡,如黄芪;影响与骨质疏松相关的细胞因子,如丹参;影响骨质疏松相关基因的表达等,如巴戟天多糖。
单味中药对本病有疗效的很多,其中淫羊藿、地黄、骨碎补、黄芪、补骨脂、龟板、牛膝、杜仲、鹿角胶、山药、牡蛎、当归、菟丝子、山萸肉、白术、肉苁蓉、党参、紫河车、丹参、枸杞子等,都是使用频率较高的中药。但在治疗上,采用的多是复方制剂,如健骨康胶囊、益肾壮骨冲剂等。尚有二至丸、护骨胶囊、抗骨质增生丸、健骨颗粒、抗增生胶囊、骨疏丸、仙灵骨葆胶囊、补肾壮筋汤等。
1.3 中西医结合治疗
临床上常用小剂量雌激素或钙剂并联合中药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可收到较好疗效。最近补肾舒筋汤联合塞来昔布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腰背痛的疗效观察表明[6]:两药合用,既有协同止痛作用,又能减轻塞来昔布的副作用。可见中西药联合用药治疗骨质疏松症腰背痛效果优良。
2 结语
治疗本病目前以西药为主,一般采用联合用药,其毒副作用大,疗程长;中医药多用于辅助治疗。因西医对本病尚无理想药物和方法,故中医药逐渐显出优势,治疗着重整体调节,调动内因,作用于发病的各个环节。中药源于天然植物,其毒副作用小,疗效显著。中医药治疗虽有独特优势,但仍面临诸多困难。其一,中医药研究大多为经验方、自拟方,用药复杂,缺少统一性,给成方制剂研究带来困难。其二,中药治疗药效物质基础并不清楚,作用机制尚待阐明。其三,中药多以水煎剂作为临床应用形式,疗效慢,服用周期长,如何运用现代先进科学技术提高中药的溶出度、生物利用率、改进给药方式等,也是抗骨质疏松中药取得进一步发展需解决的难题。另外,中西医结合治疗也显示出良好前景,但有关此项研究不多,还有待人们继续努力。
[1]王思成,杨雪骅,苏佳灿,曹烈虎,李卓东.抗骨质疏松药物临床应用的进展[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复.2009,13(46):9163-9166.
[2]葛宝丰.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药物治疗[J].空军医学杂志.2011,27(1):4-5.
[3]新型骨质疏松症治疗药物德诺苏单抗及其临床地位和市场趋势[J].上海医药.2011,32(3):150-151.
[4]汤静,潘慧,徐 松,刘皋林.抗骨质疏松药物不良反应回顾性分析[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08,8(12):950-951.
[5]余伯亮,郑小吉,陈秋明,胡翌,李进才,伍毅,李云燕.中药治疗骨质疏松症作用途径的研究[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11,23(4):7-10.
[6]龚治飞.补肾舒筋汤联合塞来昔布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腰背痛的疗效观察[J].中国临床研究.2011,24(2):155-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