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关节盘状半月板分型及损伤的MRI诊断表现分析
2012-01-25刘泽坤
刘泽坤
(河南省汝南县人民医院 河南汝南 463300)
半月板损伤是常见的膝关节损伤,常规X线和CT影像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极低。膝关节盘状半月板损伤诊断的金标准是采用关节镜检查,但麻醉和有创性决定了其检查之前必须慎重考虑。磁共振成像MRI不但无创,而且能清晰显示半月板,同时还能了解关节囊、关节腔、关节面和周围组织情况,在膝关节损伤诊断上已得到广泛应用[1],将MRI作为关节镜前的重要筛选方法,可以避免不必要的关节镜检查造成的创伤。我们对膝关节盘状半月板损伤的MRI诊断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疑诊为膝关节半月板及其周围组织损伤的120例。临床表现为膝关节疼痛、弹响、关节肿胀、行走困难、移动障碍等。其中男性82例,女性38例;年龄19~81岁,平均年龄42.8岁。其中有明确外伤史71例,可疑外伤史29例,无外伤史18例;120例中138个膝关节损伤,其中双膝关节18例,左膝关节62例,右膝关节60例。
1.2 方法
对本组病例进行MRI检查并进行关节镜检查,了解MRI检查诊断符合率。(1)MRI检查:采用美国GE公司SIGNA/EXCITE Ⅱ1.5 T超导MR扫描仪,GPLEX线圈,常规矢状位与冠状位扫描。扫描参数:FSE T1WITR450ms,TE15ms,4mm层厚,0.5mm间距;FRFSE T2WI TR3000ms,TE90ms,4mm层厚,0.5mm间距;PDWI TR3000ms,TE15ms,4mm层厚,0.5mm间距。病人取仰卧位,患膝屈曲15°并外旋20°置线圈中心。(2)关节镜检查:采用Stryker型关节镜系统,根据情况选择膝关节前外、前内、髌内上入口,按内外侧、前后角、体部的顺序检查,认真观察半月板股骨面、胫骨面、内侧缘、外侧缘。检查由骨外科关节镜医师完成。
2 结果
120例138个膝关节患者经MRI检查:Ⅰ级损伤38个,Ⅱ级损伤54个,Ⅲ级损伤46个。对本组病例同时进行关节镜检查:Ⅲ级损伤46个诊断相同46个,其中斜行撕裂12个、水平撕裂10个、桶柄样撕裂8个、放射状撕裂9个、纵行撕裂及复合撕裂7个诊断符合率100%。
3 讨论
半月板由纤维软骨组成,正常情况下氢质子含量极少,内部大分子滑液相互作用,使质子的旋转率降低,在所有脉冲序列的MRI均呈低信号[2]。而当半月板退变或撕裂时,关节液中的氢质子渗入退变或撕裂处,MRI信号加强。因此,采用T1加权和质子密度加权扫描可以提高半月板损伤诊断的正确率。应用MRI自旋回波(SE)序列T1WI、T2WI及质子加权冠状位和矢状位的多维成像,可以准确判断病变的部位和范围。其T1WI图像清晰,空间分辨率高,而且伪影和信号丢失少,能较好反应半月板的内部情况;T2WI像的半月板和关节液信号对比强烈,利于观察半月板表面;而质子密度像则对半月板内信号变化十分敏感[3]。
MRI诊断半月板损伤分级[4]:Ⅰ级:即早期退行性变或变性,在病理上表现为灶性的或早期的半月板黏液样变性,这是由于半月板内纤维软骨基质内的黏多糖产物的增加所致。在MRI的T2WI上表现为半月板内有灶性的点状或小结节状高信号影,但未达到半月板的关节面。Ⅱ级损伤:组织学改变为半月板黏液样或透明性改变加重,病变范围比Ⅰ级要广,MRI上表现为半月板内出现水平或斜行的线样或条状高信号影,但未达到半月板关节面缘,这是Ⅰ级信号的延续,有时可延伸到半月板的关节囊边缘,有发展为前后角破裂的倾向。半月板Ⅲ级损伤:组织学改变为半月板已发生纤维软骨板的破裂,关节滑液渗入撕裂的半月板内导致信号增高,分为垂直撕裂、水平撕裂、斜行撕裂、纵形撕裂、放射状撕裂、桶柄状撕裂。
磁共振成像(MRI)设备改进和半月板特殊扫描序列的开发,可多方位清晰显示半月板内部结构,对膝关节损伤的诊断达到了与关节镜金标准相似或更佳的效果[5]。总之,磁共振成像对半月板损伤诊断是一种先进的、无创伤的检查方法,对软组织分辨率高,可多方位任意角度成像,能很好地显示半月板的结构和病变,还可显示周围韧带损伤、肌肉损伤及骨挫伤,是诊断半月板损伤首选方法。
[1]涂茜,罗述祥,刘圆圆,等.MRI和X线检查在膝关节外伤诊断中的比较[J].中国CT和MRI杂志,2005,3(1):54~56.
[2]于红伟,纪斌平.盘状半月板的病因学探讨[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6,14(3):222~224.
[3]王淑丽,王林森,王植,等.膝关节盘状半月板类型及损伤的MRI分析[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4,23(1):66~69.
[4]丁 晓 毅,陆 勇,江 浩,等.盘 状 半 月 板MRI分 型 初 探[J].中 国 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00,11(1):46~49.
[5]黄洲,欧阳可勋,胡玉明,等.膝关节半月板损伤的MRI诊断[J].中 国 CT和 MRI杂 志 ,2008,6(1):64~ 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