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穴位形态及搜气法探析*

2012-01-25郭太品郑华斌梁繁荣

针灸临床杂志 2012年4期
关键词:掌骨针尖针刺

郭太品,郑华斌,梁繁荣

(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 成都610075)

1 搜气法依据——穴位非点

千百年来,历代医家对穴位的定位都存在不同的看法,对穴位的大小更是避而不谈。《黄帝内经》对穴位的别名有“骨空”、“气穴”、“气府”、“会”、“节”、“孔隙”等,《针灸甲乙经》称为“孔穴”,《太平圣惠方》称为“穴道”,《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称“腧穴”,《神灸经纶》称“穴位”。《素问·气府论》认为穴位为“脉气所发”,《灵枢·九针十二原》认为是气的出入通道,“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所言节者,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千金翼方》也认为穴位是气血出入之通道,而且是治病部位,“凡孔穴者,经络所行往来处,引气远入抽病也”。

从穴位的定位、定义描述及功能角度看,穴位不应该是仅仅局限于体表上的一个点,笔者初步认为穴位是具有一定广度和深度的不规则的复杂立体空间结构,与脏腑、经络、体表存在着密切的功能和结构上的联系。且穴位的空间大小和功能强弱随机体及内脏功能变化而动态变化[1]。

搜气法是针刺得气操作的一种重要手法,是指毫针刺入穴位后通过调整方向和深度而使穴位快速得气的一种手法。早在明代徐凤的《针灸大成·金针赋》就有搜气法的“苍龟探穴”记载:“苍龟探穴,如入土之象,一退三进,钻剔四方。”

毫针刺入穴位后,往往不能很快得气,需要在穴位结构内调整针尖方向和深度,才能产生得气感,这可能是因为穴位空间结构比较复杂,针尖方向和深度需要在穴位结构的一最佳位置才易得气。基于此,笔者结合导师的临床经验及多位医生的搜气法体会,总结出了搜气法的四原则。

2 搜气四原则

2.1 医患守神互动原则

自古医家强调“粗守形,上守神”(《灵枢·九针十二原》)。守神是搜气法的首要原则,渗贯于整个过程中。守神互动要求医生和病人共同完成,在搜气过程中,病人应集中注意力,仔细体会穴位下酸、麻、胀、重等感觉,是否有传导及传导方向,并及时告知医生;医生应安静、注意力集中,仔细体会针刺方向改变时、深入、浅出过程中的沉、紧、涩滞感,特别是吸针的感觉,如鱼吞钩饵,正如《标幽赋》所言:“目无外视,手如握虎,心无内慕,如待贵人”。在整个操作过程中医生要注重和患者交流,积极对患者针下感的心理暗示和诱导,对于某些患者情绪不平稳,针刺感强烈或者惧怕针灸者更应加强暗示和安抚,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出现得气感或循经感传时医生的暗示诱导也是一个关键点,同时应降低搜法的幅度及速度,慎守勿失,不断催气,诱导患者凝神意气,医生用手势和语言诱导其驾驭气的循经传导。

2.2 标准穴原则

标准穴位定位原则就是指毫针刺入穴位后针尖方向尽量调向国家标准穴位定位的位置。国家标准穴位的体表制定是基于古代和现代文献及临床疗效基础上制定的,具有普遍适用及疗效显著的特征。临床上患者的姿势摆放往往由于疾病等原因,不能充分暴露相关穴位,相对不利于医生的取穴和针刺操作,如中风病人肌张力增高、四肢肌纤维牵拉、关节拘急时取四肢穴位,仰卧位时取后颈部穴位等;此外,临床医生由于病人较多、事务繁杂等原因,经常采取简便取穴、目测取穴、手指比量、习惯定位等,很难保证所选穴位的准确性,与标准穴位位置或多或少的会出现偏差。此时患者得气感较差时,向标准体表穴位下搜气容易产生针感。如合谷穴,临床上有3种取穴方式,一是简便取穴,以拇指关节对患者一、二掌骨指蹼缘处,拇指弯曲指尖处;二是患者拇食指并拢,虎口处肌肉最高点;三是标准取穴,手背一、二掌骨之间,第2掌骨桡侧中点处,3种取法中前两种都距离第2掌骨较远,而第2掌骨为掌骨缘距掌神经也比较近,故针感也较强。

2.3 局部病灶处原则

针刺病变处周围穴位时,针尖调向病灶处,较容易产生针感。局部病变周围为气血停滞之处,也是邪正交战处,穴位功能偏向病灶处更强,搜法方向朝向病灶处更易得气。

2.4 远部沿经指向病灶原则

取远端穴时,为了加强针感,搜气时方向沿经络朝向患病处。如冠心病取内关,针尖沿心包经朝向心处;颈椎病导致手指麻木,针刺天宗穴,搜气时沿小肠经向手尖方向;腹胀时针刺足三里,沿胃经朝向腹部。

3 结语

搜气法为得气速至与迟至的关键,针刺补泻是建立在搜法得气的基础上,对于初学者应加以重视,特别是刚进入临床实习的学生,以上几点经验有借鉴作用。笔者强调搜气必先守神,才能达到治气,操者持针“手如握虎”,思想上“心无内慕”,对待病人的态度上“如待贵人”,仔细体会针与气相得的细微感觉。针刺方法及深度应多加体会,结合临床辨证辨病,灵活运用。搜气过程中,由浅层入深层或由深层至浅层都应缓慢。缓慢前行和后退有利于医生体会手下沉紧感,容易体察经气,当经气来之时才能慎守勿失。搜法操作过程中患者也比较容易紧张,易产生滞针,故也应缓慢。

[1]喻晓春,朱兵,高俊虹,等.穴位动态过程的科学基础[J].中医杂志,2007,48(11):971 -973

猜你喜欢

掌骨针尖针刺
第1掌骨桡背侧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拇指软组织缺损
微创克氏针经皮固定治疗第5掌骨骨折
微型锁定钢板螺钉与克氏针治疗闭合性掌骨骨折的疗效分析
基于FDTD仿真的高增益拉曼镀金针尖的可重复准确制备
微型钢板内固定治疗掌骨骨折的疗效
纳米级针尖制备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
针尖和笔尖
写小诗
针刺联合拔罐治疗痤疮50例
针刺治疗糖尿病前期32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