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文帝:史上改革力度最大的皇帝
2012-01-24翁礼华
隋文帝:史上改革力度最大的皇帝
由隋文帝改革可见,在以儒家文化背景治国用人的中国,惟有“中庸”才能久长
翁礼华,1945年生,毕业于原杭州大学化学系,“文化大革命”后的第一批省劳模。20世纪80年代从政后历任奉化、鄞县县长,浙江省政府办公厅副主任、省政府副秘书长、浙江省财政厅厅长兼省地方税务局局长及国资办主任。2003年从财政厅卸任后,改任浙江省政府经济建设咨询委员会副主任,财政部中国财税博物馆馆长,浙江大学特聘教授、财经文史研究中心主任。
中国历史上有两个皇帝改革的力度最大,一个是秦始皇,另一个就是隋文帝。秦始皇开创性地改国家最高统治者的称谓“王”为“皇帝”;隋文帝则首创皇帝必须穿“黄袍”上班的规矩。隋文帝在位期间,对国家管理体制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革,在西方人眼中隋文帝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皇帝。
首先,确立三省六部制度。中央设尚书、门下、内史三省,以尚书令、纳言、内史令为长官,行使宰相职能,辅助皇帝处理国家事务。内史省和门下省系机要之司,内史省负责起草并宣行皇帝的制诏;门下省负责审查内史省起草的制诏和尚书省拟制的奏抄。尚书省是国家最高行政机关,其下设吏部、礼部、兵部、都官(刑部)、度支(民部)、工部6部。每部设尚书为长官。尚书令下有左、右仆射各一,左仆射分管吏、礼、兵三部事,右仆射分管度支、都官、工部三部。尚书令与左、右仆射及六部尚书合称“八座”。除三省外,又设秘书和内侍二省,负责图书修撰及宫内供奉等事宜。另设御、都水二台,负责监察和水利。这样,不仅加强了中央集权,而且开创了中国封建社会三权分立体制。
其次,简化地方行政机构。南北朝时期,由于地方纷乱,各自为政,州、郡、县三级政区极其混乱。至隋初,全国竟有241州、608郡、1524县,合计有2373个县以上行政建制。隋文帝于开皇三年(公元583年)大刀阔斧进行机构改革,通过废郡,实行州县两级制,以州辖县,同时又省并了一些州县。开皇九年(589年)文帝平陈后,又将此制推广到南方,在全国范围内实行了州县两级制。隋炀帝大业三年(公元607年),改州为郡,把州县制恢复为秦汉的郡县制,全国已精简地方机构达40%,仅存郡190、县1255个。在精简行政机构的同时,隋文帝还严格实行定编定岗:上上州官吏的编制为323人,到下下州递减为167人;上上县官吏编制为99人,到下下县递减为49人。这不但大大节省了国家开支,减轻了百姓负担,而且提高了行政效率,还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第三,废除酷刑,修订《开皇律》。对前代81条死罪、150条流罪、1000余条徒、杖等酷刑以及灭族等恶法,都一概废止。同时,又减轻了许多法律的刑罚,以轻代重、化死为生,大大减少了法律的残酷和野蛮性,在中国法制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第四,继续实行均田制度。隋初,在前朝均田制的基础上,隋文帝规定:丁男、中男受露田(种植五谷)80亩,永业田20亩,妇女受露田40亩。露田在受田者死后归还,永业田则无须归还。对一般农民,实行轻徭薄赋、鼓励农桑的政策;对于豪强贵族兼并土地的行为则给予打击。此举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增加了国家赋税收入。
第四,设置义仓赈济饥民。隋文帝所设的义仓,又称社仓,设置于乡间,其储粮由百姓捐纳,以备饥荒时赈济灾民。而且明确规定民户捐粮于社仓的标准:“上户不过一石,中户不过七斗,下户不过四斗。”也就是说义仓之设,对一般百姓来说捐献得起,对穷苦百姓来说则是一项有效的社会保障。
第五,建立科举选士制度。隋以前,皆承袭魏晋以来的“九品中正制”选拔、任用人才,导致门阀世族垄断朝政。隋文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实行科举选士制度。起先的考试制度,只有秀才、明经两科。到炀帝时又加了进士科。科举制度,重才学而不重门第,虽庶族寒门,只要有才能也有机会当官。这种“任人唯贤”的改革,削弱了门阀大族世袭特权,对后代影响很大。隋与秦相似,对统一中国、改革和开创各项事业都曾作出过开创性的贡献,但由于他们的改革力度过大,不但触犯了诸多方面的利益,而且超越了民心国力的承受能力,以至于都成了短命的过渡朝代,秦代仅15载而亡,隋代亦仅37年而已。可见,在以儒家文化背景治国用人的中国,惟有“中庸”才能久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