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芎的传统用法与现代药理研究
2012-01-24王永忠童树洪
王永忠,童树洪
(1.浙江省桐乡市濮院镇中心卫生院,浙江 嘉兴 314502; 2.浙江省桐乡市第一人民医院,浙江 嘉兴 314500)
川芎为伞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川芎的根茎,原名芎穷,入药历史悠久,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应用非常广泛。川芎性味辛温,主归肝、胆、心包经,具有活血祛瘀、行气、祛风之效,性善走窜,周而复始。故刘完素认为其“上行头目,下行血海”,为“血中气药”。川芎性善散,走而不守,“温窜相并,其力上升,下降,内透,外达,无所不至”[1]。现代医学对其功用研究较多,所含有效成分为四甲基吡嗪(川芎嗪)和阿魏酸等,此外尚含有挥发油、藁本内酯和丁烯苯肽等烷基苯肽类化合物[2]。笔者现就川芎的传统用法与现代药理学作用进行归纳和分析。
1 功效与方剂
1.1 祛风胜湿
川芎性味辛温,散风以助胜湿,通络以利止痛。邪中于表,当从表解,是风湿之邪随汗而去。川芎辛温升散,不仅能辛散风邪,还能温散湿邪,二者相和则惟辛温之风药,为首选。常用方如羌活胜湿汤[1],羌活、独活(酒洗)、藁本(酒洗)、防风各6 g,甘草3 g、川芎各3 g,蔓荆2 g,生姜3片,共奏祛风胜湿之效,使客于肌表之风湿随汗而解。本方适用于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骨质增生症、强直性脊柱炎等属风湿在表者[1]。
1.2 疏散外风
伍用辛温药,对于外感风邪所致者,可以增强祛风止痛之力。《素问·太阴阳论》:“伤于风者,上先受之。”头部居人体最高位,风邪侵袭经络,必上犯巅顶,故外感头痛以风邪所致者为常见[1]。而川芎能上行巅顶,走而不守,祛除风邪,舒展清阳,为治外感头痛之要药,如方川芎茶调散。但风为百病之长,每多兼夹它邪而致病,治当川芎为主,随证配伍。服于食后,是使药性留恋于上,不致速趋于下[1]。
1.3 补血活血
张秉承曰:“夫人之所赖以生者,血与气耳,故一切补血诸方,皆从四物而化,然血虚多滞经脉隧道,不能滑利通畅,又恐地,芍纯阴之性,无温养流动之机,故必加以当归,川芎辛香温润,能养血而行血中之气者以流动之。”[1]川芎治血虚头痛是因“川芎搜肝风,补肝血,润肝燥,补虚风”。川芎入肝补肝,肝为藏血之脏,肝荣则血荣,血荣则能滋养脑髓,柔润脉络,故能治血虚头痛。因而川芎既能活血散瘀,又能补血养荣,具有双向调节功效。但川芎系辛温之品,使用时应注意用量宜小,量大则有耗营动散之弊[3]。
1.4 补血养荣明目
《灵枢·大惑论》曰:“五脏六腑之精气皆注于目而为之精。”《素问·五脏生成篇》又说:“肝受血而能视。”肝肾亏损,则精血不能上荣,脑髓失养,视物不清,瞳神散大,肾水下亏,肝阳上亢,扰于清窍,则头目昏眩、内障羞明,常伴有心烦、失眠、腰酸耳鸣、舌红苔少、脉细数等症,治宜滋补肝肾、生津养血。如方石斛夜光丸。将川芎用于大量滋水养阴药中,借川芎上行之力,引养阴药于巅顶脑络,滋润脑髓目睛,以除因肝血久虚而生之风热,达到平熄虚风之功。该方用于肝肾两亏、阴虚火旺引起的内障目暗,视物昏花。
1.5 行气活血
瘀血所致血行不畅,日久不愈,邪留不去,久痛入络,气血凝滞;或因跌仆损伤,气血闭阻,脑逆头痛。此证头、胸、腹诸痛往往经久不愈,痛如锥刺,固定不移,入夜尤甚,屡发不已,或呃逆日久不止或饮水即呛、干呕,或夜不能睡或急躁易怒,常伴有面色晦暗、苔薄白、舌质紫有瘀点、脉细涩等症,治宜行气活血、化瘀通络。如血腑逐瘀汤方中重用川芎,是因川芎为血中之气药,上行头目巅顶、破瘀行气、疏通脑络之力尤甚,使瘀血化而不伤正,肝郁解而不耗气。现代常用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心绞痛、风湿性心脏病、胸部挫伤与肋软骨炎之胸痛,以及脑震荡后遗之头痛头晕、精神抑郁等证[1]。
2 现代药理研究
2.1 川芎嗪
川芎嗪是传统化瘀中药川芎的主要有效成分之一,其化学结构为四甲基吡嗪(TMP)。四甲基吡嗪可以通过血脑屏障,改善脑循环障碍,对神经元和线粒体有保护作用,并对心、肾、肝等组织缺血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川芎嗪对心血管系统有强大活性,对血管平滑肌有解痉作用,对有肾上腺素或氯化钾引起的主动脉条收缩有明显拮抗作用。
与细胞内钙的关系:吴书林等[4]研究发现,川芎嗪对Ca2+通道具有阻滞作用。故可用川芎嗪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疾病。因该病是由于Ca2+通道开放,细胞外Ca2+内流,使细胞内Ca2+浓度升高所致。川芎嗪可抑制Ca2+载体A23187的作用,而A23187能使细胞膜和细胞内钙贮池对Ca2+的通透性增加。川芎嗪之所以能使紧张的血管松弛,就是使细胞内Ca2+减少的缘故。
对心脑血管的作用:周苏宁[5]报道,川芎嗪能扩张微血管,增加血流量,有利于血管内皮细胞释放血管活性物质。给麻醉犬滴注川芎嗪,可引起心率增快、心肌收缩力增强、血管扩张,且此作用随剂量增加而增大;此外,左心室舒张末期压、心肌氧耗和脑血流增加,冠状动脉和脑血管阻力及总外周阻力下降。韩姝[6]发现,静脉注射川芎嗪后,动脉舒张压于用药后30 s即明显下降,剂量在4.8,10,16mg/kg时,舒张压分别下降17%,28%,32%(P<0.01);当剂量为16mg/kg时,收缩压也明显下降(P<0.01);剂量为4.8,10,16 mg/kg时,心率分别增加11%,13%,19%(P<0.01),此后心率逐渐减慢,用药后5~12 min完全恢复。心得安可完全阻断川芎嗪对心脏的作用,但切断迷走神经不影响上述作用。故认为,川芎嗪的作用可能是通过交感神经而兴奋心肌上肾上腺素能β受体所致。李尚珠等[7]报道,川芎嗪有利于血管内皮细胞的修复,在46例闭塞性动脉硬化症患者观察到,用药前血液中内皮细胞数量与用药后相比,二者有显著性差异(P<0.01);同时观察了53例健康人血液中的内皮细胞数。可见,川芎嗪对内皮细胞的损伤有较好治疗作用。
抑制血小板的作用:在病理情况下,许多因素可引起血小板发生聚集,从而导致微循环障碍。川芎嗪可抑制血小板聚集,从而改善微循环,有利于疾病的痊愈。黄美杏等[8]测定了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患者的血小板聚集率、血栓素B2(TXB2)、6-酮-前列腺素Ia(6-Keto-PGFIa)等,应用川芎嗪治疗后,上述指标均明显下降。川芎嗪可抑制二磷酸腺苷(ADP)、胶原和凝血酶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由于川芎嗪有抑制血小板聚集和降低血液黏稠的作用,故可用于治疗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
抗自由基的作用:自由基由于电子不配对,很不稳定,反应性很强,在体内容易伤害细胞成分。在某些疾病中,如慢性肝病患者的血液脂质过氧化物增多,而脂质过氧化后会产生自由基。川芎嗪可降低患者的血脂质过氧化物,故有抗自由基作用。正常人体内存在可消除自由基的抗氧化酶与抗氧化剂,使体内不致有多余的自由基,如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川芎嗪可影响血浆中SOD的含量。
对胃功能的影响:万军力等[9]报道,在大鼠浸水应激性溃疡模型上发现,川芎嗪(10~40mg/kg,灌胃)可明显抑制浸水性应激性胃溃疡的发生。研究发现,20mg/kg可促进胃液分泌量的增加,但对胃酸分泌无影响,却可抑制胃的运动。浸水应激后大鼠胃黏膜中一氧化氮合成酶(NOS)的活力和一氧化氮(NO)含量明显下降,而川芎嗪可抑制应激导致的NOS活力和NO含量的降低,可能是通过抑制胃运动来抗胃溃疡的发生。
2.2 阿魏酸
现已发现,阿魏酸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抗血小板凝集和血栓,清除亚硝酸盐、氧自由基、过氧化亚硝基,以及抗菌消炎、抗肿瘤、抗突变、增强免疫功能等作用。阿魏酸能为人体吸收并易从尿中排出,不会在体内累积[9]。
抗氧化和清除自由基:阿魏酸具有很强的抗氧化活性,对过氧化氢、超氧自由基、羟自由基、过氧化亚硝基都有很强的清除作用。阿魏酸不仅能清除自由基,还能促进清除自由基的酶的产生。阿魏酸能大大增加谷胱甘肽转硫酶和醌还原酶的活性,抑制酪氨酸酶活性;还能与膜磷脂酰乙醇氨结合,保护膜不受自由基的侵袭[10]。
抗血栓作用:血栓性疾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血小板在血栓形成中起关键作用。阿魏酸能明显抑制血小板聚集,抑制血栓素A2(TXA2)样物质的释放,选择性抑制TXA2合成酶活性,使前列环素(PGT2)/TXA2比率升高。阿魏酸能抑制血小板聚集和血栓素的释放,这在人、兔和大鼠身体上都得到了证实。阿魏酸可通过以下几种机制抑制血栓素的释放:一是选择性抑制血栓素合成酶;二是与血栓素发生拮抗作用;三是通过抑制磷脂酶A2(PLA2)阻止花生四烯酸游离,从而阻断TXA2的合成。阿魏酸抑制血小板聚集,还与其能增加环磷酸腺苷(cAMP)水平和抑制磷酸二酯酶的活性有关。
防治心血管疾病:阿魏酸可改善血液循环、抗凝血,并能抑制血小板聚集,有明显的抗血栓作用;可抑制巨噬细胞活化,抑制花生四烯酸(AA)代谢,拮抗组胺,降低血管通透性,抗氧化和清除自由基等。阿魏酸能通过抑制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RK1/2),活化蛋白激酶(JNK)而显著抑制由血管紧张素Ⅱ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VSMC增生。研究结果显示,阿魏酸将有可能成为有效治疗心血管疾病的药物[11]。阿魏酸还具有调血脂、镇静、抗菌、抗病毒、抗突变和抗癌的作用。
2.3 藁本内酯
关于藁本内酯的药理研究报道较多,但大部分是用川芎油等含藁本内酯的混合物来完成的,研究不够深入和细致,原因是藁本内酯的不稳定性使其纯品的制备和保存较为困难。从已有的研究报道看,藁本内酯对心脑血管、循环系统和免疫功能等均有较强的药理作用。藁本内酯能够通过减轻氧化应激和抗细胞凋亡,来保护缺血-再灌注损伤对大脑的伤害。腹腔注射藁本内酯,能降低缺血损伤小鼠脑组织中丙二醛(MDA)的水平,增加谷胱甘肽过氧化酶(GSH-PX)和超氧化酶歧化物(SOD)的活性水平。此外,藁本内酯在缺血损伤的小鼠大脑皮层的免疫组化研究发现,其能增加原癌基因bcl-2的表达,降低Bax和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ase-3)的表达[12]。
3 结语
中医学对川芎的认识与现代药理学的研究成果是一致的,但不能将药理学取得的有效成果完全等同于中医学对川芎的认识。因此,应认真总结和吸收前人运用川芎的经验,尤其应掌握其配伍和复方的运用,将传统方法与现代研究相结合。
[1]许济群.方剂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351.
[2]王筠默.中药药理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201.
[3]李可心,徐联武,刘晓秋,等.川芎配伍应用的药理研究进展[J].中药材,2004,27(2):147-149.
[4]吴书林,刘志敏,邓春玉,等.川芎嗪对大鼠胸主动脉平滑肌电压依赖性Cl-通道的影响 [J].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2002(3):227.
[5]周苏宁.川芎嗪心血管药理的研究[J].中药药理与临床,2001(3):311.
[6]韩 姝.川芎嗪注射液治疗冠心病心绞痛120例疗效观察[J].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2005,6(10):124.
[7]李尚珠,黄平平,刘春华,等.川芎嗪治疗闭塞性动脉硬化症及其对血管内皮细胞作用的临床观察 [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0,13(6):412.
[8]黄美杏,陈学远,龙学明,等.川芎嗪对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患者肺功能与血管活性物质的影响 [J].实用医学杂志,2005(19):602.
[9]万军力,王昌留,崔胜忠,等.川芎嗪对大鼠浸水应激性胃溃疡的影响 [J].中草药,2000,31(2):115.
[10]朱全刚,胡晋红,黄 瑾,等.阿魏酸及其衍生物的药理作用[J].中药材,2001(7):1 992-2 000.
[11]Yong-Zhonghou,Jie Yang,Guang-Rong Zhao.Ferulic acid inhibits 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 proliferation induced by angiotensin II [J].European Journal of Pharmacology,2004,499:85.
[12]X Kuang,Y Yao,J R Du,et al.Neuroprotective role of Z-ligustilide against forebrain ischemic injury in ICR mice[J].Brain Research,2006,11(02):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