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震灾害心理救援工作模式总结

2012-01-24李君丁艳玲董冰媛李晶周仁清

灾害医学与救援(电子版) 2012年1期
关键词:救灾官兵救援

李君,丁艳玲,董冰媛,李晶,周仁清

地震灾害心理救援工作模式总结

李君,丁艳玲,董冰媛,李晶,周仁清

地震;救灾;心理应激;心理救援

R 395.6

笔者作为济南军区派出的首批心理专家小组成员,对我区赴四川汶川抗震救灾任务区的4 028名官兵进行心理健康筛查,其中选出1 962名官兵进行了团体或个体心理干预。干预措施有效地缓解了军人的心理应激症状,减少了抗灾部队的非战斗减员,提升了军队的士气和凝聚力。现将工作模式总结如下。

1 救灾之前对施救官兵的心理进行预防性保护

包括提前组织心理专家讲授关于灾害应激的心理反应与自我调整的对策和措施;以前参与灾害救援的人员遇到的心理问题的展示;印制分发关于灾害救援人员的心理保护手册,说明救援期间会遇到的问题,如何自救,何时以及何种情况下采取何措施去寻求心理专家的帮助。这样救援人员就可以大致做到心中有数,减少了他们对于灾害救援工作一无所知的预期恐惧情绪。

2 救援过程中对施救官兵及时进行心理防护与治疗

2.1 救灾官兵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焦虑,到一线救人的急切心情和对自身安全的担忧;(2)惊恐,看到遇难者惨死,及对余震、滑坡、滚石、堰塞湖的恐惧;独生子女对于父母挂念自己的担忧;(3)自责,没有到一线参加抢救掩埋群众的战士普遍感到遗憾,因此自责;(4)愤怒,看到废墟下掩埋的人死在自己面前的时候,产生尽管自己已经竭尽全力、还是没能挽救他们生命的愤怒情绪。

2.2 救援过程中采取“四步一辅助相结合式”的心理疏导模式“四步”包括:第一步,根据救援官兵的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部署好心理专家的工作计划:白天随队到施救现场工作,晚上和官兵集体晤谈进行心理辅导。这种方式便于掌握官兵心理状况,及时向指挥机关提供现场资料,便于上级机关制定宏观救援计划和采取科学的决策措施。第二步,在前期工作基础上,依据救援官兵实际情况迅速地编制简易问卷和选择合适的心理测验问卷,在条件比较成熟的部队选择有代表性的样本,实施心理测量,并且尽快统计处理测验的结果与第一步的感性资料对照分析,然后筛选出心理问题突出的官兵,家庭受灾的官兵,参加一线突击队的官兵,年龄偏小的官兵,有各种躯体反应的官兵等,对不同群体实施心理测量,并迅速统计测量结果,针对每一个特殊群体制定不同的心理干预方案,分别开展心理辅导工作。第三步,在前两阶段救援的基础上教给广大官兵积极应对危机的具体方法,比如对于出现心理应激反应情绪焦虑的给予放松治疗,情绪抑郁的教给他们合理的心理宣泄法,情绪内疚的帮助他们重建正确的认知模式,情绪失落者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及时帮助他们转换目标预期,情绪恐惧者先进行疏导然后给予系统脱敏治疗,情绪压抑的及时给他们创造条件进行心理宣泄减压,有躯体反应的官兵给予放松治疗,对于情况较为严重不适合继续留在一线实施灾害救援的官兵,应建议部队酌情给予轮休并辅以放松治疗,效果不良者应后送到医院接受正规的心理治疗。第四步,在心理专家力量较少或者数量有限的情况下,要及时有效地组织广大官兵中的心理咨询骨干,对他们进行紧急培训,让他们辅助开展心理救援工作,教给他们及时有效地鉴别战士的不良思想动态和不良心理状况的方法,尽早发现逃兵、焦虑障碍、精神分裂、抑郁自杀等心理倾向性问题。在第一时间把这些人作为重点关心和帮扶对象,有效辨别他们应该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去做心理咨询还是看精神科医生。这对于防止部队非战斗性减员和非正常消耗性损失有重要意义。“一辅助”就是在第一轮集体晤谈时把心理专家的有效联系方式告诉每一位战士,如果他们有心理问题或有困惑可以通过短信、网络、电话等向心理咨询专家发信息或拨打电话,寻求专业的心理援助。手机短信辅助咨询以其方便、快捷、灵活、隐秘的优点尤其受到广大官兵的欢迎。

3 具体心理救援方法的选择应用

3.1 个别咨询与集体辅导相结合当心理救援人员较少时可以采取集体辅导的心理咨询模式。挑选一些带有普遍性的问题进行团体辅导,具有高效、覆盖人群较广的优点。在集体晤谈的基础上,筛选出心理反应较重的或者带有特殊性的人员进行个别咨询。个别辅导的数量与范围的掌握取决于心理专家的工作效能和数量。

3.2 有选择地进行心理行为训练帮助他们再现当时的可怕情景,互相诉说彼此的恐惧,以便能够倾诉出当时的恐惧心情,及早进行情感宣泄,帮助他们心理自愈。心理行为训练具有操作简单,投入较少,时间灵活和效率较高的优点,比如运用信任之旅、信任背摔、心有千千结和同舟共济等训练,建立起团队的信任度和凝聚力,这对提高整个救灾集体的整体效能具有重要意义。

3.3 教给官兵几种常用的心理放松训练方法对于出现严重焦虑、抑郁、躯体障碍的官兵应该及时做心理减压,脱敏训练,重建安全感,做肌肉放松训练或者深呼吸放松训练。比如有些战士年龄小又是独生子女,参加了抬尸体的救援行动后,有的尸体上的污水滴到身上,有的看到被砸变形尸体后感到害怕,出现恶心,失眠、噩梦的现象。此时,就应该及时地对他们进行心理放松训练,防止心理创伤的内化与迁延,给以后的治疗带来不必要的麻烦。放松训练简单易学,容易自己操作,对于缓解心理应激反应有较好的效果,适合于在救援过程中心理辅导条件艰苦,设备紧缺,人员不足的情况下使用。

3.4 帮助官兵重建合理认知模式认知模式是否合理和正确,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人的心理健康与否,一个有合理积极的认知模式的人不宜出现心理应激反应。辅助他们建立正确的认知模式,告知他们目睹这样严重的地震,这些反应均是短暂的正常反应。它需要时间抚平才能逐渐恢复到正常的状态,减轻不必要的焦虑、抑郁等消极情绪的产生。只有心理学家对他们的合理引导,才具有更好的说服力,这是一个关于职业信任与人格信任的问题。这与大部分病人都喜欢找专家看病,同样的药物可能实习医师的治疗远不及专家令人信服是一个道理。

3.5 心理测量的慎用与合理使用由于心理救援时条件比较有限,建议心理专家慎用心理测量,因为测验环境、实施条件等都很难控制,所测量的数据便缺少了实践指导意义。更可怕的是笔者在前线实施心理救援时遇到有些专业心理救援人员觉得救援官兵是一个难得的大样本,百年难遇,做了一些为测量而测量或者为获取数据而获取数据的事情。其中有相当一批专业人员所谓的心理咨询不过是仅仅给官兵们讲了一堂极其缺乏针对性的课,做了一次没价值的心理测验,结果又不能及时反馈给部队。这样不仅降低了官兵对于心理咨询价值的认可度,同时又增加了部队的负担。心理专家还获得了一些无参考意义的垃圾数据。

因此,在测量之前做好合理的规划和实验配对设计,恰当地选取测量问卷,准确地操作测验的过程,尽快反馈测验结果,依据测量结果进行针对性较强的心理辅导,才是心理干预的关键所在。笔者设置并启动的建设心理救援方舱计划,将给心理救援与测量带来极大的便利与效能。

4 救援之后的心理回访与治疗

有调查显示[1-2],经过6个月~1年以后,救灾人员的心理健康面临又一次挑战,他们需要接受心理回访。因此必须对参与救灾官兵进行心理回访与测量。笔者所在团队在救灾之后大约3个月、6个月分别进行了回访,包括对当时接受任务的部队进行授课,心理行为训练与心理测试,个别辅导,很好地解决了救灾之后官兵的心理康复问题。

5 及时总结经验为以后心理救援提供参考

每天工作结束后尽管都到晚上10点多,我们都要召开小组会议交流一天的工作情况,总结梳理一天搜集来的资料,然后制定次日的工作计划。在前线及时整理工作情况需要克服灾区通讯条件非常有限的困难,但为了让部队领导了解心理救援的实际工作,为采取相关措施提供第一手参考资料,及时总结经验很有必要。

[1]董惠娟,顾建华,邹其嘉,等.论重大突发事件的心理影响及本体应付—以印度洋地震海啸为例[J].自然灾害学报,2006,15(4):88-91.

[2]刘大唯.突发事件中心理危机干预研究[J].中国应急救援,2011,1(2):18-22.

100858北京,后勤学院管理系(李君,李晶,周仁清);北京,解放军307医院医务部(丁艳玲);山东济南,济南军区医学科技情报研究中心(董冰媛)

2011-11-25)

猜你喜欢

救灾官兵救援
紧急救援
应急救灾工作的“侦察精兵”
3D打印大救援
灭火救灾分秒不能耽误
全力以赴抓好防汛救灾确保农业生产安全
海军官兵守卫在海防一线
救援行动
朝鲜官兵高呼“捍卫金正恩”
紧急救援
救灾“吉祥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