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州区肉牛产业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对策
2012-01-24赵兴友张芙蓉朱跃明
赵兴友,张芙蓉,朱跃明
(1.甘肃省甘州区畜牧兽医局,甘肃 甘州 734000;2.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张掖综合试验站,甘肃 张掖 734000)
甘州区地处甘肃省河西走廊中部,南依祁连山,北邻内蒙古阿拉善右旗接壤。东连镍都金昌,西接古郡酒泉。总面积4 240km2,耕地面积115万亩,草地面积304.8万亩,辖18个乡镇、5个街道办事处、1个工业园区,总人口50万,其中农村人口34万,是河西地区重要的商贸、旅游、文化中心。境内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黑河、山丹河、酥油口河、大野口河等河流贯穿而过,年径流量24亿m3,水能蕴藏量达2.2亿千瓦,地下水储量10亿m3。平均海拔1 474m,属温带大陆气候。年平均降水量113~120mm,蒸发量2 047mm,日照时数3 085h,无霜期138~179d,具有日照时间长、发行量发行昼夜温差大的特点,素有“塞上江南”之美称。是国家河西商品粮基地、全国最大的玉米制种基地、国家肉牛优势区,南靠祁连山,北依合黎山,东有绣花庙山口,西有元山子口,形成了菱形狭长的区域,是天然的动物疫病免疫屏障,具有发展畜牧产业得天独厚的优势。
发展肉牛产业,是历届区委、区政府坚持实施的科学决策,是产业富民战略的重要支撑,在建设现代农业大区和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可替代。在政策引导和典型示范带动下,近年来,甘州区把肉牛产业作为“十大工程”之一的富民工程,在技术、资金等方面予以扶持,使肉牛产业呈现快速发展之势,肉牛养殖已与我区丰富的草资源及人力资源深度融合,成为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但去年以来,受多种因素影响,我区肉牛产业增势趋缓,农民养牛积极性普遍受挫,大型养殖场和产业化深加工企业举步维艰,全区肉牛产业处于大发展以来的相对低潮。切实摸清我区肉牛产业发展家底,找准影响产业发展壮大的矛盾和症结所在,提出加快发展的应对之策,促进全区肉牛产业转型升级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主要任务。
1 发展现状
按照“百万头肉牛基地建设”工程的发展规划和要求,我区把发展肉牛产业作为畜牧养殖业升级换代的突破口,在资金、项目、政策、技术、管理、服务等方面给予必要倾斜,肉牛产业已发展成为富民强区的重要支柱。
1.1 养殖规模快速扩大
养牛业在我区有着非常雄厚的群众基础,全区9.2万户农户中,6.5万户常年从事不同规模的牛只养殖。2011年末,全区牛饲养量达51.3万头,出栏16.5万头;养牛业产值8.2亿元,占畜牧业总产值12.4亿元的66.1%;农民人均来自养牛业的收入934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3.6%。我区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命名为全省养牛大县,连续三年获养牛大县建设项目691万元专项资金支持,2010年获得了省政府的表彰奖励;2011年,甘州区被中国牛业协会表彰为全国适度规模化母牛养殖示范区。
1.2 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2008年以来,我区以河西肉牛产业开发项目实施为契机,完成畜牧业各类发展资金4.5亿元,全面加强圈舍改造、设施装备、基地开发工作,现已建成各类肉牛养殖小区154个,发展存栏5头以上规模养殖户29 962户,建成并投入高标准青贮氨化窖48 130座258.89万m3,配备铡草机等实用机械2.5万台套,配套建设沼气池1.9万座,肉牛养殖基础不断夯实,处于全省领先地位。
1.3 技术服务措施有力
抢抓国家加强食品和公共卫生安全的政策机遇,大力加强畜牧业发展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建成覆盖城乡的区、乡畜牧站22个,肉牛冻精受配点110个,配备专兼职专业技术人员110人,为选育配种、疫病防治、饲料调配等生产实用技术推广提供了有效支撑。从2003年开始,区财政编列专款,全面实行“零费用”免疫制度,近6年来全区未发生动物疫情,为养牛业发展提供了坚强有力技术保障。
1.4 品牌效应初步显现
品牌是市场的敲门砖。在冻精受配、胚胎移植等先进技术的支持下,我区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全面更新改良本地土种黄牛,先后引进西门塔尔、夏洛莱、利木辛等世界各地名优肉牛品种,开展杂交改良,大大提升了我区肉牛品种和品质。在此基础上命名的“金张掖”肉牛活牛及牛肉制品行销上海、北京、香港等地,甚至走上上海世博会的餐桌。目前,全区每年引进优质冻精15万支以上,受配改良母牛8万头以上,生产杂种牛犊6.5万头,甘州肉牛品牌的市场影响力显著增强。
1.5 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
在市场规律的选择和驱动之下,我区肉牛养殖产业不断细分。一家一户小规模散养户经济实力有限,主要是零星饲养母牛繁殖牛犊;规模养殖户和养殖小区,凭借丰富的经验和雄厚的实力,主要从事架子牛育肥;贩销大户和合作经济组织主要从事牛源的调进调出;中天、双华、沅博等三家屠宰加工企业则面向市场,进行精细加工,增加牛产品附加值。与周边县市相比,我区已初步形成了繁殖、育肥、加工、销售的肉牛产业体系,产业化发展框架逐渐成形。
2 存在问题
2.1 产业基础薄弱
能繁母牛是养牛业的基础,但据调查了解,2009年下半年以来的牛产业不景气,首先冲击基础母牛养殖,全区母牛存栏呈现下滑趋势,贩销户和养牛大户反映区内自产牛犊已比较短缺,不能满足需要。由于农户大量淘汰母牛,小满镇养牛大户张全去年年底低价买入母牛100头,全部当做育肥牛饲养,能繁母牛养殖形势严峻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2.2 产能部分闲置
经过连续几年的快速发展,我区肉牛饲养圈舍总面积达250万m2,形成50万头的生产能力,目前仍有6万头的养殖场地被白白闲置;全区建成的169个肉牛养殖小区,能够满负荷养殖的占50%左右,还有50%的养殖场、小区不能达到设计养殖规模,如飞龙公司3 000头规模养殖场、靖安2 000头规模养殖小区等养殖场、小区目前完全空置。全区年产200万t玉米秸秆和其它饲草,目前经青贮氨化利用的占60%左右,120万t以传统方式投喂牲畜,还有80万t被丢弃和焚烧,造成饲草资源大量浪费。出栏肉牛绝大多数被外销外调,经本区加工企业消化的仅有3万头,不到出栏总数的20%。
2.3 防疫任务繁重
2011年全区畜禽饲养量达1 302万头(只),区、乡防疫工作人员防疫任务重,养殖规模越大,畜牧机构的工作压力也越大。有的乡镇党委、政府把乡镇畜牧站专业技术人员直接抽调承担乡镇临时性工作任务,给畜牧防疫工作造成被动。零费用免疫制度已推行9年,全区畜禽养殖总数增加了1.75倍,但区财政下拨的防疫经费多年一直保持在55万元的水平,再加上人力、物价上涨等因素,区拨防疫经费存在很大缺口。
2.4 经营管理粗放
我区肉牛养殖,规模化集中养殖仅占养殖总量的10%左右,农户家庭零星散养还是目前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式,在技术、品种、设施等方面还停留在自发自愿的较低层次,科技含量低,抵御风险能力不强。牛只出售仍以本地就地屠宰销售和活牛调出为主,既没有通过科学地屠宰加工实现价值增殖,也不符合国家集中屠宰的政策和法律规定,蕴含巨大的食品安全和公共卫生风险。
2.5 竞争压力加大
近年来,周边兄弟县区牛产业发展很快。今年高台县委、县政府下发1号文件,允诺“凡当年购买母牛5头以上的养殖场(户),每头贷款2 500元,连续贴息3年;购买架子牛30头以上的养殖场(户),每头贷款1 500元,贴息一年;饲养肉牛100头以上的养殖大户,新购进肉牛每头贷款1 500元,贴息一年;饲养适龄母牛的养(殖)户,每头补助冻配款60元”。临泽县为了鼓励发展养牛业,也根据养殖规模,给予大幅度的财政贴息贷款扶持。新疆、宁夏等地瞄准我区牛品质优良和市场价格走低的有利时机,高价收购怀胎母牛。外部竞相发展对我区养牛业造成很大压力。
3 原因分析
3.1 市场行情波动加大养牛风险
养牛业是资金、劳动密集型产业,养殖周期长、投入大,风险也很高,2010年区畜牧局做过专题研究,按当年市场行情核算,除去购牛、饲草、精料、水电、药品等相关成本投入,养殖一头能繁母牛、架子牛、育肥牛的年均收益为1 235元、663元和1 566元。2010年下半年以来,农产品价格一路上涨,玉米、棉粕等原料价格涨幅在25%~35%之间,养殖户配方饲料价格由2.2元/kg上涨到2.4元/kg,而牛肉价格却长期保持在30元/kg左右,皮张等副产品价格变化不大,养殖利润基本上被饲料涨价的因素抵消,相当一部分养殖户辛苦一年还倒赔钱,就连在业界很有名望、养殖经验老道、销售渠道畅通的玺峰公司,2011年全年养殖亏损也达80多万元。市场行情不好成为阻碍我区养牛业发展的主要原因。
3.2 劳动力价格上涨削弱养牛优势
劳动力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拉动下,我区劳动力价值逐步凸显,价格大幅上涨。目前,区内建筑工地、工矿企业,技工、小工日平均工资已达150元和80元,瓦工、架子工、电焊工等熟练工日工资甚至达到200元以上。以前缺乏专业技能、年量偏大、就业无门的劳动力,现在都能通过新农村项目建设、帮人打零工等途径轻易找到工作,而且工时不长、工价不低。打工经济的兴起,使养牛真正成为农村老年人的行当,必然造成养牛业的萎缩。
3.3 生产生活方式改变挤占养牛资源
2008年以来,在新农村小康住宅建设热潮的推动下,农民建房热情空前高涨,一座座高楼在田野里拔地而起,成为甘州大地一道亮丽的风景。与此同时,接近10万元的建房款对农户家庭形成了很大的压力,部分农户为了筹措住房资金,只好压缩养牛规模。特别是耕地少、生活水平不高的村社,这种现象更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部分住楼户因为家里人手少,旧宅与新居之间距离远,来往养牛不方便、不安全,况且原宅基地复垦工作已经推开,为了新生活的需要,农户放弃传统的前院后圈的养牛方式,清圈了结。
3.4 扶持政策落空冲击养牛热情
为了鼓励发展养牛业,区上先后出台了6项优惠扶持政策。截止目前,零费用免疫得到全面推行,养殖户非常认可;母牛繁育冻配补贴政策去年实施半年,今年取消,农民有意见;青贮氨化建窖机械补贴政策,去年向21户养殖大户发放9 000元至50 000元不等,总共发放75元,没有得到实惠的养殖户觉得不公平;购置基础母牛优先借款政策、为基础母牛购买保险政策留在纸上,至今没有落实。在周边县区竞相出台高含金量扶持政策的背景下,我区出台的政策有的没有落实,有的打了折扣;去年全市肉牛产业基地建设工作评比中,我区综合得分落后高台、临泽位居全市第三,也为我们敲响了警钟。
3.5 产业结构调整动摇养牛基础
我区养牛业主要依赖丰富的玉米秸秆资源,在玉米制种稳定发展的同时,部分乡镇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土地流转,发展蔬菜、药材、精品制种等特色优势产业,不可避免的影响到养牛业的发展。玉米制种是沙井镇水磨湾村主导产业,今年全村以每亩1 000元的价格从农民手中流转土地800亩,种植制种蔬菜,由于无地可种、无草可喂,部分养牛户把牛处理以后外出打工,牛存栏数明显下降。
4 对策建议
4.1 加强宣传,积极引导
相对于其它产业,养牛业在场地、技术等方面要求相对不高,为广大农民群众熟悉和接受,非常有利于发挥农村老、弱、病、残及低技能劳动力的价值和作用,是活水长流的特色优势产业。当前,牛肉价格已明显回升,活牛价格已有去年6月份的14元/kg上涨到15.5元/kg。我们要抢抓这一有利时机,积极宣传动员,让农民明白“打零工”与“做长工”的区别,认识到养牛业帮助自己发家致富的长期性和持续性,坚定养牛信心。
4.2 政策扶持,务求实效
组织力量认真研究中央和省市扶持畜牧产业特别是养牛业发展的相关政策,用政策统一思想,在政策中寻找加快发展的机遇;学习借鉴内蒙、山东等养牛业发达地区和高台、临泽等临近县区的政策经验,结合区情实际补强政策短板,形成政策凝聚力和竞争力;对区上已经出台的6项扶持政策,应根据形势发展需要,进行调整完善,以公平性、及时性、公开性、普遍性为原则,予以不折不扣的实施,让广大养殖户真切体会到政策的优惠和区委、区政府做强做大养牛业的信心和决心。
4.3 统筹协调,形成合力
加强小康住宅建设、乡村道路建设、农田水利建设、村庄环境整治、新型能源设施建设等“农”字号项目的统筹实施力度,使养牛业与相关项目恰当对接,避免相关职能部门互不通气,造成资源浪费;从畜牧养殖项目管理费用中安排一部分资金,区财政编列部分扶持发展资金,同时动员养牛大户、加工企业投入部分资金,积极吸引社会捐助,设立“甘州区养牛业发展基金”,为养殖户和加工企业提供贷款融资担保,解决资金短缺的问题。
4.4 做大规模,应养尽养
组织力量对全区牛存栏情况进行普查登记,结合往年养殖情况确定基数,对超过基数的能繁母牛、架子牛、育肥牛养殖户,按新增头数给予奖励性补贴,发挥政策性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借鉴杰灵养鸡专业合作社的成功经验,由养殖大户牵头,与周边母牛养殖散户签订合作协议,大户提供饲料并进行技术指导,散户按要求生产牛犊并以合理价格交售给大户育肥,用利益链条把双方凝聚起来,减少环节,节省成本,形成合作共生共赢关系,避免全区养牛产业大起大落;对圈舍和养殖场地闲置的养殖户,要认真分析研究具体情况,鼓励采用租赁、承包、参股、合作等形式,尽快形成生产能力。
4.5 严格执法,创优环境
层出不群的食品安全事件,为我们敲响了食品安全的警钟。当前要高度重视食品安全问题,商务、质监、畜牧、公安等部门联动,对动全区物制品生产、屠宰、加工、运输、销售各个环节进行拉网式排查,不留食品安全死角,形成长效机制;严格落实动物制品屠宰检疫法律法规,规范牛羊私屠滥宰行为,重点治理南关等问题突出地段,逐步实施定点集中屠宰,确保公共卫生和食品安全不出问题。按照畜禽养殖规模和产业发展实际,配足配强区、乡畜牧防疫力量,落实编制、职称、工资等方面的待遇,严格实行区畜牧兽医局对全区畜牧工作直属统管体制,为畜牧养殖专业技术人员专心做好防检疫工作提供制度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