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刀对乳腺癌根治术后皮瓣坏死发生的影响
2012-01-24杨振方
杨振方
手术刀对乳腺癌根治术后皮瓣坏死发生的影响
杨振方
目的 探讨几种手术刀对乳腺癌根治术后皮瓣坏死发生的影响。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按所用手术刀不同分为三组,一般手术刀组40例,为A组;电切及电凝输出功率35 W的59例,为B组;电切及电凝功率输出功率60 W的59例,为C组。结果 A组40例中坏死4例(10.0%),完全坏死1例;B组59例中坏死5例(8.5%),完全坏死2例;C组55例中坏死16例(27.1%),完全坏死5例。三组皮瓣坏死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87,P<0.05)。结论 乳腺癌皮瓣根治术后皮瓣坏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电刀的不正确使用可增加乳腺癌的并发症,输出功率小于35 W的电刀安全,易于操作,术中出血少,皮下积液和皮瓣坏死发生率低。
手术刀; 乳腺癌; 皮瓣坏死
乳腺癌是女性的常见病,近年我国乳腺癌发生率明显上升,目前主要治疗手段仍是手术治疗,手术并发症主要是皮下积液和皮瓣坏死。这些并发症增加患者的痛苦,延长住院时间,增加医疗费用,而且导致了医疗资源浪费,因此,寻找更好的方法和途径减少并发症有重要意义。笔者将几种手术刀对乳腺癌根治术后皮瓣坏死的发生情况进行比较,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普外科2008年5月~2011年5月收治的乳腺癌患者158例,全部为女性,年龄29~81岁,平均47.5岁。均行手术治疗,无放疗和化疗。病理类型:浸润性导管癌136例(86.1%),导管内癌7例(4.4%),浸润性小叶癌 10例(6.3%),髓样癌 2例(1.3%),黏液癌 3例(1.9%)。TNM分期:Ⅰ期 42例(26.6%),Ⅱ期 82例(51.9%),Ⅲ期34例(21.5%)。全部病例都经术前或术后病理确诊,其中合并高血压13例(8.2%),糖尿病10例(6.3%),慢性支气管炎5例(3.2%),其余130例(82.3%)无基础疾病。按所用手术刀不同分为三组,一般手术刀组40例,为A组;电切及电凝输出功率35 W的59例,为B组;电切及电凝功率输出功率60 W的59例,为C组。
1.2 手术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横切口,均用上海沪通电子公司的GD 350 B型高频电刀。三组均距肿瘤3 cm开始游离皮瓣,范围内侧至胸骨旁,外至背阔肌前缘,上至锁骨下,下至肋弓缘,近肿瘤皮瓣3 cm皮瓣厚度是0.3 cm,在3 cm外皮瓣厚度是0.5 cm,5 cm皮瓣厚度是1 cm,保留少量皮下脂肪组织,皮瓣呈阶梯状增厚,均保留血管网。所有患者保留胸长、胸背神经、肩胛下动脉和肋间臂神经,清扫腋窝时小淋巴管尽量结扎。所有患者术后均用胸带固定腋下用棉垫,松紧适度,并用硅胶管负压引流球。采用双管引流方法,即胸壁一根管端达上游离缘冠穿上下游离面,引出端穿出于胸壁外侧最低点,沿途剪多孔,管质不宜过硬或过软,另一根放腋窝最低点引出。一周内患肢内收位,禁做外展外旋动作。
1.3 皮瓣坏死情况评定标准 术后3 d打开伤口,发现皮瓣及切缘表皮呈灰白色,无弹性,出现水泡、紫红色或暗黑色者多为皮瓣不完全坏死;全层皮瓣颜色明显变黑,甚至切割时无新鲜血液流出为完全坏死。术后l周即坏死固定后测定全层皮瓣坏死,皮瓣坏死宽度可分为三度,Ⅰ度<2 cm,Ⅱ度2~5 cm,Ⅲ度>5 cm。
1.4 统计学处理 本组实验数据采用SPSS 13.0软件数据包进行分析,率的比较应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本组158例共出现皮瓣坏死25例(15.8%)。A组40例中坏死4例(10.0%),完全坏死1例;B组59例中坏死5例(8.5%),完全坏死2例;C组59例中坏死16例(27.1%),完全坏死5例。三组皮瓣坏死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87,P<0.05);A组与B组皮瓣坏死发生率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2,P>0.05);C组较A、B组的皮瓣坏死发生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3.87、4.43,P <0.05)。
3 讨论
乳腺癌手术发生皮瓣坏死因素很多,皮瓣张力过高,缝合皮瓣时勉强拉拢,使两侧皮缘张力对合致两侧皮瓣特别是皮缘张力过高,皮瓣张力过高压迫皮瓣血管网致血运障碍造成坏死。Jain等[1]认为皮瓣与胸壁间相对移动,造成皮肤撕脱,影响血液循环的建立也是一个重要原因。特别是背阔肌外侧缘和肋缘上方由于切除乳腺组织后,周围组织明显高于胸壁,容易形成死腔,创面渗液得不到充分引流,进而进一步增多并撑开皮瓣,造成皮瓣和胸壁分离,加重皮缘坏死。皮瓣缝合后常规皮瓣外加压包扎以防止皮瓣下积液,如果敷料填塞不实或绷带包扎过紧或过松均会引起皮瓣坏死。皮瓣游离太薄、范围过大也是发生皮瓣坏死因素原因之一。游离皮瓣是乳癌根治术的重要操作,按根治术的要求,切开皮肤后剥离皮下脂肪的范围为距切缘4~5 cm,厚薄以真皮层完整为度,然后逐渐变厚直至手术切除范围。如果皮瓣太薄伤及真皮层血管网或剥离面太大影响皮瓣血供来源,容易致皮瓣坏死。笔者认为,引流量小于15 ml才能拔管。皮瓣的合理设计很重要,皮肤切口设计要合理,横切口张力小,皮下血管损伤少,皮瓣易与其下方的组织粘贴,严密止血,有助于防止术后皮下积血、积液、皮瓣飘浮和淋巴液渗出[2]。缝合要无张力,皮瓣剥离不要过大,不要勉强缝合。亚甲蓝用于寻找前哨淋巴结和腋窝淋巴结,可导致皮瓣坏死[3]。基础疾病如糖尿病、肝肾疾病及年龄、吸烟等与皮瓣坏死亦有一定的关系。手术操作对皮瓣有很大的影响,目前有报道使用刀片剥离皮瓣对真皮下毛细血管破坏较少,但渗血和皮下积液较多,操作困难,手术时间长。电刀使用可以“无血操作”,减少渗液及皮下积液,但乳癌根治术中过度地、不恰当地使用电刀会出现术后引流量增加、皮瓣坏死。引致皮瓣坏死的关键因素是血供不足,手术后前24 h皮瓣血供主要来自皮肤真皮下毛细血管,24 h后皮下新生毛细血管形成,因此,保护真皮下毛细血管至关重要。高频电刀可使切口局部产生很高的温度,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组织烫伤,渗出增多,皮瓣坏死率明显增高。电刀直接在淋巴脂肪组织丰富处切割,可能会造成局部淋巴管网的开放及脂肪组织液化坏死,大面积地切割还可造成组织间血管因烧灼而暂时性闭合,导致出血,从而引发皮下积液、皮瓣坏死,尤其是切缘皮肤容易坏死。因此,应正确使用电刀。使用电刀时,皮瓣和胸壁之间要有一定的张力,减少电刀与皮瓣的接触面,沿皮瓣的切线位进刀,电刀走一条线,不要在一处反复切割,移动速度稍快而均匀,缩短其在单位面积内与组织的接触时间,在皮瓣上过度烧灼容易导致皮肤灼伤或烧穿,使得局部组织蛋白凝固,堵塞皮下血管网影响皮瓣血运,发生坏死引起皮下积液。分离皮下间隙时速度要快,以减少对真皮下血管的破坏[4]。电刀使用要尽量使用电切,并提倡使用小功率。本文结果显示,电切和电凝的功率不大于35 W是一个较好的值且易于操作,大于35 W皮瓣坏死率明显增加。
结合本次研究结果,笔者认为乳腺癌根治术后皮瓣坏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电刀的不正确使用可增加乳腺癌根治术的并发症,输出功率小于35 W的电刀安全,易于操作,术中出血少,皮下积液和皮瓣坏死发生率低。
[1]Jain PK,Sowdi R,Anderson AD,et al.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investating the use of drains and fibrin sealant following surgery for breast cancer[J].BrJsurg,2007,91(1):54.
[2]马宏光,黄林平,贾振庚.乳腺癌术后积液防治方法[J].中国综合临床,2006,23(7):642.
[3]Bleicher RJ,Kloth DD,Robinson D,et al.Inflammatory cutaneous adverse effects of methylene blue dye injection for lymphatic mapping/sentinel lymphadenectomy[J].J Surg Oncol,2009,99(6):2.
[4]Felippe WAB,Wemeck GL,Santoro-Lopes G.Surgical site infection among women discharged with a drain in situ after breast cancer surgery[J].World J Surg,2007,31(12):2293 -2299.
10.3969/j.issn.1674 -4985.2012.05.020
463000河南省驻马店市中心医院
杨振方
2011-12-21)
(本文编辑:连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