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疗效观察
2012-01-23杜俊生
杜俊生
(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蒙医中医医院,内蒙古 包头 014040)
肠易激综合征是消化道的常见病、多发病,是与肠道动力异常有关的功能性肠病,是指一组包括排便习惯改变 (腹泻/便秘),粪便性状异常(稀便、黏液便、硬结便),腹痛及腹胀等临床表现的综合征。分为腹泻型、便秘型、混合型和未确定型,以腹泻型最多见。本病可持续存在或呈间歇性发作[1]。近年来,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取得了良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0例患者均为包头市蒙医中医医院2007年至2009年门诊患者,均符合文献[1]标准,均除外肠道肿瘤、感染或其他器质性疾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7例,男性36例,女性21例;年龄26~68岁,平均45.80岁。治疗组63例,男性38例,女性25例;年龄31~67岁,平均46.70岁。两组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两组病例均予常规解痉、止泻治疗。对照组给予多虑平25 mg口服,每日3次;多酶片3片口服,每日3次。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自拟疏肝益脾汤:炒白芍30 g,炒白术30 g,秦皮 15 g,陈皮 15 g,延胡索 12 g,补骨脂 15 g,炒扁豆 20 g,茯苓30 g,木香10 g,炙甘草5 g。湿重者加炒薏苡仁30 g,藿香15 g,猪苓 12 g;腹痛甚者重用炒白芍 40~60 g,加荔枝核 15 g;气滞腹胀者加川楝子12 g,乌药12 g,小茴香15 g;久泻者加诃子15 g,石榴皮30 g,赤石脂 15 g;阴虚者加沙参 15 g,麦冬 15 g,玉竹 15 g;阳虚者加肉桂 10 g,炮姜10 g,肉豆蔻15 g。每日 1剂,水煎早晚分服,1个月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
1.3 疗效标准[2]显效:腹泻、腹痛等自觉症状消失或明显减轻。有效:腹泻、腹痛等症状部分消失或减轻。无效:自觉症状和体征均无改善。
2 结 果
见表1。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表1 两个月后两组疗效比较(n)
3 讨 论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是临床常见的肠道功能紊乱性疾病,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一般认为该病发病涉及精神、饮食、体质等方面,与胃肠动力学异常、内脏的高度敏感性、肠道感染、应激及精神(心里异常)有关[3]。中医学无肠易激综合征病名,根据其临床表现,一般归属于中医的“腹痛”、“泄泻”等范畴。就其病因来讲,多数研究认为,主要是肝脾功能失调,导致肝气郁滞,中焦气机升降失调,其中可兼挟湿滞、脾肾气虚、阴虚或阳虚等。思虑、抑郁、所愿不遂、受凉等是主要的诱发原因[4]。综合分析,肝郁脾虚是其主要病机特点,故临床治疗上以疏肝解郁,补益脾胃为主要治疗大法,故药用疏肝益脾汤随症加减,方药以痛泻要方为基本方,方中以炒白芍、延胡索缓急止痛;炒白术、炒扁豆、补骨脂健脾升清止泻;木香、陈皮理气化滞;茯苓健脾利湿;秦皮燥湿止泻。全方共奏抑肝扶脾,理气化湿之功,使清阳得升、浊阴得降、水谷得分、腹痛得解[5]。药物治疗同时,注意饮食起居方面的护理,消除患者顾虑,保持心情舒畅,避免饮酒及刺激性食物。观察结果显示,中西医结合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值得进一步研究。
[1]胡品津,潘国宗.中华医学会第1届全国肠易激综合征学术会议纪要[J].中华消化杂志,2003,23(7):488.
[2]苏冬梅,张声生,刘建平,等.中医药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系统评价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9,24(4):532.
[3]高志远,张正利.辨证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82例[J].山东中医杂志,2008,27(11):736.
[4]杨银良,马桂香,张俊平.肠康汤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100例[J].山东中医杂志,2007,26(10):679.
[5]庞素银,贺子岑.自拟调肝复脾汤治疗肠易激综合征38例[J].国医论坛,2008,26(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