滋肾调神法为主治疗颈性眩晕40例临床观察
2012-01-23张永焕周胜红王乐荣
张永焕 周胜红 王乐荣
(1.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 济南 250014;2.山东省中医药研究院,山东 济南 250014;3.山东省济宁市中医院,山东 济宁 272037)
颈性眩晕是由于颈部椎间盘变形、颈椎骨质增生、颈椎不稳、髓核突出、慢性劳损、外伤和炎症等因素,刺激和压迫椎动脉或其周围的交感神经网,导致椎基底动脉有效血容量减少,引起脑部供血不足而出现以头晕、恶心、呕吐及颈部不适为主症的一类病症[1]。为颈椎及有关软组织(关节囊、韧带、神经、血管、肌肉等)发生器质性或功能性变化引起的眩晕[2]。笔者采用滋肾调神法治疗颈性眩晕,获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80例颈性眩晕患者均来自2011年6月至2012年3月山东省济宁市中医院针灸科门诊,诊断标准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相关标准[3],排除有眩晕症状但颈椎X线片或TCD检查显示正常者;梅尼埃病、脑动脉硬化、血液病、心脏病、小脑性眩晕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治疗组40例,男性22例,女性18例;年龄45~73岁,平均30.14岁。对照组40例,男性24,女性16例;年龄43~70岁,平均 31.48岁。两组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予滋肾调神法治疗,取百会、四神聪、神庭、大杼、灵台、神道、心俞、肝俞、肾俞、太溪、风池、风府、天柱、完骨、颈3~7夹脊穴等穴位,穴位常规消毒后取28号1.5寸毫针,颈夹脊穴针尖向脊椎斜0.5~1寸并使针感向颈肩背部放射,风池穴针尖向对侧眼球方向斜刺0.5寸并使局部产生酸胀感并向头顶颞部扩散,百会、四神聪、神庭平刺0.5寸,灵台、神道、心俞以1.5寸毫针直刺约0.5~0.8寸,肝俞、肾俞以1.5寸毫针直刺约0.8~1.2寸,力求针感向前胸或侧胸部放散,得气后施平补平泻法,留针30 min。对照组予常规取穴法,取风池、风府、天柱、完骨、颈3~7夹脊,针刺方法同观察组,留针30 min。两组均以7 d为1个疗程,休息2 d后继续第2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
1.3 观察项目 所有患者均在治疗前后采用椎动脉型颈椎病症状与功能评分量表[3]进行评分,眩晕16(眩晕程度8分,频度4分,持续时间4分),颈肩痛4分,头痛2分,日常生活及工作4分,心理及社会适应4分,全表满分30分,每项均分为5个等级。
1.4 疗效标准[4]治愈:临床症状及阳性体征消失,能正常生活和工作。显效:临床症状及阳性体征基本消失,偶有头晕、颈部不适感,休息后可消失。有效:症状部分改善,仍需进一步治疗。无效:症状无明显变化。
1.5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6.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方差分析及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症状与功能评分比较 见表1。两组治疗后症状与功能评分均明显改善(P<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
表1 两组症状与功能评分比较(分,±s)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1。
组 别 n 治疗前 治疗后治疗组 40 14.10±1.92 28.60±1.17*△对照组 40 15.30±1.50 22.80±1.62*
2.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2。结果示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表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3 讨 论
颈性眩晕属中医学“眩晕”范畴,其病机标为经络不通,不通则痛,本为元神失和,气机不调,所以应用调神法。因脑为髓之海,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所以治疗又当滋肾。百会穴首见于《针灸甲乙经》,属督脉,为手、足三阳与督脉位于头部的交会穴,为百脉百骸朝会之所,又称三阳五会。《针灸资生经》云“百会,百病皆主”。百会穴可针可灸,可补可泻。百会穴治疗颈性眩晕主要是改善脑部供血,缓解血管痉挛,改善局部微循环,降低血浆黏稠度,抑制血小板聚集[5]。颈椎病其标在脊椎,其本在于肾,肾主骨之功能的失调,从而导致颈椎、腰椎、类风湿关节炎等骨质方面的病变,且颈椎病患者大部分有头痛头晕等与脑相关的症状[6],所以选心俞、肾俞、太溪穴。针刺风池穴可使斜方肌解除痉挛,减轻对椎动脉交感神经丛的刺激,颈椎夹脊穴在局部解剖上每穴都有相应的椎骨下方发出的脊神经后支及其相应的动脉、静脉丛,针刺该穴能疏通经络气血,使局部血流循环加快[7]。脑为元神之府,藏神,脑聪则神明,神明则五脏百骸气血充盈,活动正常,所以阴阳平衡,百病不生。百病之始,皆本于神,故治病亦宜先醒其脑,护其神,进而达到扶正祛邪,提高治疗效果[8],故取神庭、四神聪安神。颈性眩晕患者是中老年人的一种常见病症,故取肝俞、肾俞、太溪。督脉与脑和肾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灵台、神道调脑神、心神,达到形神协调,阴阳平衡,身心和谐。
[1]沈雅婷,刘广霞,唐巍.针灸治疗颈性眩晕近5年研究进展[J].中医药导报,2012,18(3):18.
[2]张丽敏,陈华德.针刺治疗颈性眩晕的现状[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20(7):458-460.
[3]王楚怀,卓大宏.颈性眩晕患者症状与功能评估的初步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1998,13(6):245-247.
[4]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39.
[5]白鹤,赵丽霞.百会穴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应用与机理研究[J].中医学报,2010,25(146):180-181.
[6]王晓明,潘玥,李平.通督调神法配合针刺夹脊穴治疗颈椎病体会[J].山东中医杂志,2008,27(12):823-824.
[7]于颂华,吉学群,薛莉,等.“调理脾胃”针法治疗颈性眩晕33例疗效观察[J].天津中医药,2005,22(3):211-212.
[8]李智.小醒脑针法配合推拿治疗颈性眩晕临床观察[J].河北中医,2004,26(2):124-125.